电热毯卖爆欧洲真相

文 | 习睿

来源:Tech 星球

即将到欧洲留学的张鑫,看到能源紧缺的消息,在出发前往行李箱塞了半箱取暖用品:电热毯、充电暖手袋、发热鼠标垫。

欧洲的寒冬和能源紧张问题,不仅影响着张鑫,也正在引起国内的行业 “波动”。

从 9 月开始,中国电热毯在欧洲畅销的话题便频上热搜。一个多月时间,不仅是电热毯,光腿神器、暖手宝等国内 “过冬八件套” 开始被欧洲消费者 “买爆”。电热毯上市公司彩虹集团也成为近期 A 股的焦点。

出口并非彩虹集团的主业。据公司公告披露,截止今年 6 月底,彩虹集团电热毯等取暖产品实现海外销售收入 21 万元,目前在手订单金额约 133 万元,合计占上一年度公司营业总收入的 0.13%。

但是,这并不影响股民对彩虹公司的看好。9 月至今,彩虹集团总市值已经大增超 25 亿。不过,其他取暖设备公司就没有彩虹集团那么幸运,他们并没有靠着这次短暂的风口实现飞跃。

浙江慈溪是国内较大的取暖器出口产业带,在这里有近 200 家取暖器工厂。一些工厂的订单排到了春节,但总订单量并没有明显的上涨。

尽管不断收到来自欧洲客户的需求,但理性告诉他们,现在生产已经太晚。

工厂的判断是正确的。在德国做跨境贸易的陈明就亲眼见证了,国产电热毯在德国从脱销到滞销的整个过程。

他告诉 Tech 星球,5、6 月份在德国的确有一波电热毯抢购热潮,但时间非常短暂。现在再入局电热毯,极有可能成为滞销库存。

但还是有人想要抓住这次风口。这是近几年来,为数不多有可能带来财富改变的机会。他们只希望这股风,能吹得更大一些。

“生产旺季拉长,但订单没有明显增长”

欧洲的 “平价取暖热潮”,还是传导到了国内。

根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多数家电产品对欧洲出口额下降,但电暖器、电热毯品类逆势增长,1 至 7 月,累计出口额分别达到 4.9 亿美元和 3340 万美元,其中,电热毯的增长达到 97%。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 7 月,欧盟 27 国进口中国电热毯达 129 万条,环比增加 150%。

浙江慈溪,是国内四大家电产业基地之一。在这里有 2000 多家家电工厂,而生产取暖用品的工厂有快 200 家。

这里也是中国最大的电暖器出口地之一。慈溪电商协会会长余雪辉告诉 Tech 星球,头部取暖器工厂的年销量能达到两千万到三亿。并且有六七成工厂过去十几年都是以出口为主,销往美国、俄罗斯、巴西等国家。而近期,他频繁接到来自欧洲客户的合作电话。

但这并没有让工厂老板们感到兴奋。“零售端热闹,但工厂端现在接大订单并不现实”,余雪辉解释道。

老板们都明白,现在欧洲出现的采购取暖器备用热潮,是临时应季采暖的需求。“因为欧洲是担心冬天燃气不足可能会影响取暖,这种临时性需求,大家都会优先考虑价格,另一方面,整个消费信心都不足,所以低价产品更受欢迎”,余雪辉告诉 Tech 星球。

但现在这个时间点,已经没有工厂会接来自欧洲的大订单。

“现在时间已经很晚了”,余雪辉向 Tech 星球解释说,“因为生产周期的问题,虽然欧洲那边有需求,但是到我们这边可能就已经生产不了了。”

传统取暖器的下单旺季是每年的 3、4 月份,因为需要生产和海运交货的时间周期,现在下单再到欧洲消费者手里已经是圣诞节之后。此外,出口欧洲各国还需要时间取得相关认证资质,整个交货周期再次被拉长。

余雪辉统计过,慈溪取暖工厂的欧洲出口订单没有出现明显上涨。但欧洲的 “平价取暖热潮”,还是让今年取暖工厂难得地出现 10 月依然是生产高峰的时刻。

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此前每年 3、4 月本该下单的客户都开始观望,延迟下单。这让工厂减少了大量订单,“原本四个月的接单旺季变三个月了”,余雪辉说道。

每年 6 至 9 月,是取暖用品生产的旺季,一些客户临时加单,让 9 月本该结束的旺季延长到了 10 月。以往这个时间,取暖工厂开始着手寻找夏季风扇的客户订单。但现在,工厂还在加班加点赶取暖器的工期,有的工厂订单甚至已经排到过年春节时间。

“今年总体销量下降在 10% 以内的工厂,都已经算很好的了”,余雪辉告诉 Tech 星球,“相比其他的小家电,取暖产品的出海销量是增加的,但大家交流的时候,还是觉得今年总体能保平就已经很优秀了。”

从 “求电热毯工厂资源”,到 “低价转手甩货”

多年的跨境贸易经验告诉陈明,现在早就过了最佳入场的时间,已经不能再打电热毯的主意。

在今年 5、6 月份,因为国际形势,德国油价开始上涨,陈明甚至买不到厨房用油。而电价已经涨了三倍。“之前差不多 0.2 欧元一度电,现在要 0.6 欧元多”,陈明告诉 Tech 星球。

还不知道暖气费要涨多少的德国居民,开始储备更多取暖产品抵御还未到来的冬季。就在那两个月,中国的电热毯、电暖炉一时间成为抢手货。

陈明身边就有不少在 5、6 月卖出上千条电热毯的同行。他告诉 Tech 星球,“那些能销货的贸易商,其实是之前就在德国卖过电热毯这一品类的”。

利润尽管诱人,但陈明也并未所动。他清楚地知道,商机稍纵即逝,并且只属于有准备的人。“身边朋友能抓住需求是因为他们恰巧当时有库存”,陈明告诉 Tech 星球,“而且他们之前就有品牌,有供应链资源,有认证,只需要下单生产就可以。”

王立就是其中的幸运儿之一。

一直做跨境出口贸易的王立,在德国有自己的仓库和品牌。在之前,王立就贴牌销售电热毯。这一次突如其来的需求,让他成功清掉积压多年的库存。一条平时 60-70 欧元的电热毯,在当时能涨到 80-90 欧元。王立怎么也想不到,积压的库存还能让他小赚一笔。

看准时机的王立,立马联系国内工厂再临时生产了一批电热毯。但这批货被德国批发商抢空后,王立并没有再向工厂加货。他也知道,突如其来的热潮维持不了多久。

德国的冬天,温度到零下的日子并不多。在陈明的印象里,一件防风衣再加羽绒内胆,就能度过整个冬天。

9 月,德国有些城市已经下起了第一场雪。10 月,德国就已经开始城市供暖。20% 的暖气费涨幅,让陈明完全不担心今年冬天,“一个月的暖气费大概就涨了 20% 左右,没有那么夸张,大家还能承受,可能卢森堡那边涨得厉害一点。”

很快,贸易商群里的消息,就从 “求电热毯工厂资源” 到 “低价转手电热毯现货”。“8、9 月就已经有人在群里出货了”,陈明回忆到。

“有个西班牙的卖家,一整个集装箱的货在低价出,说明这批货到西班牙就没有卖掉过”,陈明告诉 Tech 星球。

看着焦急的群友们,陈明很庆幸自己还好没有踩坑。

不想 “错过” 机遇:总比生产线暂停要强

陈明计算过,用电取暖的成本并不比使用暖气低。只要没有断暖气,基本不会有人考虑用电取暖。“之前大家都是怕冬天暖气费翻几倍,或者可能断暖,才储备一些电热毯之类的”,陈明解释道。

“我认识的德国人买得不多,反而是一些中国人在囤电热毯”,陈明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细节,“安装了太阳能板,或者地热能的德国家庭,也不太担心无法过冬。”

“因为大部分是中国人在参与进口电热毯这件事”,陈明分析,“这段时间客户不停的在发货,朋友圈就知道电热毯在热销,大家都会想着去囤点,反正不贵。” 但热销也仅限于电热毯这类耗电并不算高的产品。

事实上,在欧洲当地的本土品牌,也早已有满足不同需求的电热毯品牌。据界面新闻报道,在德国能够挤上销量榜的电热毯,是德国本土的 Beurer 品牌、美国的 Dr. Watson 品牌。陈明也告诉 Tech 星球,不追求性价比的家庭可能会优先买价格贵很多的本土品牌。

余雪辉也统计过,过去几个月,在慈溪出厂价在 4-5 美元的小暖房机的销量,远大于高客单价的取暖器。

但在国内,很多人却还不想得放过这次机会。为了接欧洲订单,刘阳临时去办理入欧的相关产品认证,尽管现在已经到了 10 月末。

“我现在是按小型公司的规模去申请相关认证,如果有大订单,需要大型公司的相关认证,那我还得去重新申请”,刘阳告诉 Tech 星球。他计算了一下,两种认证的成本相差近三倍,大型公司的申请费用在 3 万元左右。

尽管接海外订单需要重新投入成本,但总比生产线暂停要强。刘阳的工厂在河北,主要生产立式暖风机和小型的工业暖风机。过去 4 年,他从未接触过海外客户。但疫情这几年,他不得不将目光也转向国外。

今年 6 月,刘阳刚刚赶完 3、4 个集装柜的货。而整个上半年,刘阳都未接到订单。为了工厂 “能活下去”,刘阳愿意承担着更多认证、海运的风险。

刘阳并不关心那些集装箱送往欧洲哪个国家,他只在乎自己的生产线能否转起来。不仅仅刘阳,跨境平台服务商、跨境物流商也同样不在乎电热毯销往哪个国家,他们只关心是否有人要运电热毯到欧洲。

他们都拼命想要让这股风吹得更大一些,为的也只是让自己 “活下去”。

跟可口可乐斗了 100 年,百事早就赢了

撰文 / 晓圆
来源 / 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

提起百事,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是可乐,还是饮料界的 “万年老二”?

我们不妨先看看下面这张图:

1

这是百事跟可口可乐公司过去几年的营业收入。百事公司始终高出可口可乐一截,而且两者的差距还在逐年拉大。2021 年,百事的营收已经是可口可乐的 2 倍多 [1][2]。

2022 年《财富》世界 500 强榜单上,百事排在 143 位,大幅领先可口可乐 216 个位次 [3]。

你可能会觉得意外,为什么百事公司能领先可口可乐这么多?要知道,可口可乐在上海封控期间一度成了 “硬通货”,百事可乐却没什么存在感。

原来这些年,百事公司一直都在闷声发大财,它根本不靠可乐赚钱。

2

百事不靠可乐赚钱,靠什么

可乐,只是百事商业版图的冰山一角。

薯片界口味 “内卷” 最严重的乐事,在地球上几乎每一个角落的超市或者便利店都能买到,还占据了中国薯片市场超过一半的份额,这个品牌从 1965 年开始就是百事所有。

3

乐事薯片,是如今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薯片 / 图虫创意

桂格燕麦,中国人从小吃到大的品牌,2001 年被百事纳入麾下,还有线上零食三巨头之一的百草味,在全国各大超市开设 1000 多家专柜,深受妈妈们喜爱的五谷磨坊,如今也是百事旗下的品牌。

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立顿旗下有一款即饮茶,最早也是百事跟联合利华合作推出的。百事还涉足了咖啡行业,超市里常见的星巴克罐装咖啡就是星巴克跟百事合资一起做的。

不同于可口可乐专心做饮料,百事公司的定位是食品饮料企业,承包了大众吃喝的方方面面。去年 Food Engineering 发布的榜单中,百事更取代常年霸占第一名的雀巢,成为全球食品饮料行业的老大 [4]。

从产品构成上来看,目前百事可乐旗下主要包括碳酸饮料、非碳酸饮料以及食品三大类产品线,在全球拥有或者部分持有的品牌商标数量超过 120 个 [2],其中有 22 个品牌的年零售额都在十亿美元以上 [5]。

这里面,百事赚钱的大头不是饮料,而是食品。

1965 年,百事可乐凭借其全球的销售网络,成功拿下零食巨头菲多利(Firto-Lay)与其组成百事公司,从此踏入食品行业。彼时菲多利已是全美最大的薯片生产商,拥有菲多利、乐事、奇多等品牌 [6]。

4

菲多利曾是美国第一大薯片生产商 / 图虫创意

经过不断的扩张,到了 2012 年,百事公司的食品业务收入首次超越了饮料业务 [7]。如今这个差距进一步扩大,2021 年百事食品的收入占比已经达到了 55%[2]。

除了卖各种各样的薯片、燕麦产品之外,百事还生产中东人最爱的鹰嘴豆泥,美国人喜欢的早餐煎饼制作用的预拌粉,以及速食的意大利面、米饭等等。

虽然不再依靠可乐赚钱,但不得不说,这款畅销了上百年的 “糖浆水”,对百事依旧意义重大。

毕竟,百事可乐的发明直接促成了这家公司的诞生和崛起。1880 年代,美国一个药剂师无意中发明了一种由可乐果、香草和珍贵精油混合而成的碳酸饮料,取名为 Pepsi Cola,随后创立百事可乐公司 [8]。到了 1965 年,靠着可乐这一种产品,百事已经打开全球超过 100 个国家的销售渠道 [6]。

5

到如今,百事可乐,仍然是百事公司的 “脸面”。

长期以来,百事可乐的广告都被大众津津乐道。广告里的明星代言人们经常会尝试一些很 “潮” 的造型,蓝色的头发、夸张的妆容和服装,有网友吐槽 “用力过猛”,但这恰恰是百事 “年轻化” 的用心良苦。

还有跟可口可乐的百年大战,从线下的广告一直延续到线上的营销,百事热衷于主动出击,可口可乐每次也都认真回应,再加上网友积极配合,这出 “双簧戏” 唱得精彩绝伦。

在魔性广告的洗脑下,在跟可口可乐永无休止的红蓝大战中,人们不断加深百事在饮料界 “万年老二” 的印象,以至于这家公司在其他领域弯道超车,也被忽略了。

6

超越可口可乐,百事做了什么

当然,百事公司也曾经为了 “第一可乐” 这个目标努力过。

因为比可口可乐晚了 12 年诞生,百事可乐最早在美国的存在感不算太高,还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破产,不得已变卖资产。1922 至 1933 年间,百事甚至有三次差点被当时的大股东卖给可口可乐 [9]。

好不容易恢复过来,百事可乐决定不再坐以待毙。1934 年,随着百事推出一款 350ml 左右,比可口可乐容量多一倍,价格却依然卖 5 美分的大瓶装可乐,一场可乐营销大战就此拉开帷幕 [9][10]。

7

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让百事立马品尝到了销量上涨的滋味,公司利润在 1936 至 1938 间翻了一番 [9]。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百事跟可口可乐的竞争都不在明面上,直到 1975 年,百事公司用一场品尝实验,第一次向可口可乐发起 “进攻”。百事撕掉商标,让参与者品尝哪款可乐更好喝,最终百事可乐获胜 [11]。

紧接着,百事又在可口可乐的 “新可乐” 失败后立马推出广告,针对可口可乐快乐、健康和愉快等标签,宣传百事可乐是 “新一代美国人的选择”。也是在这个时候,百事签下了当时深受美国年轻人欢迎的流行巨星迈克尔・杰克逊,在明星效应中尝到甜头,从此走上了找明星代言的路子 [10]。

8

这一套组合拳让百事收获了看得见的增长,可乐的市场份额在美国从 1970 年的 12.4%,一度最高涨到 1990 年的 30% 左右,跟可口可乐的差距也不断缩小 [12]。

然而或许是多年以来,可口可乐经典的口味已经深入人心,在之后的几十年里,百事可乐都被可口可乐压过一头。如今在可乐界,百事几乎是坐稳了老二的位置。

目前在中国市场,2021 年,可口可乐占比达到 59.5%,百事可乐则拥有 32.7% 的份额 [13]。

虽然没能成为可乐界的第一,但百事或许已经没那么在意了。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百事公司就决定不再执着于可乐这个赛道,而是跳出整个饮料行业,拥抱食品行业的蓝海。

9

与很多大公司一样,并购成为了百事进入新领域的主要方式。

为了打响第一枪,百事公司上来就瞄准了一只巨头,已经上市的零食公司菲多利。彼时菲多利的产品主要在美国和加拿大销售,看中了百事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双方一拍即合 [6]。

1975 年,在两家合并后的第十年,百事公司的总收入从 5.1 亿美元涨到了 23 亿美元,翻了将近 4 倍 [14]。

另外一项关键的并购发生在 2000 年,当时百事、可口可乐以及著名的乳品制造商达能同时盯上了桂格燕麦公司。最初可口可乐以 157 亿美元的收购价占得先机,谁知道第二天可口可乐突然反悔放弃收购。排在第二的百事公司 “捡了个便宜”,以 138 亿美元拿下桂格燕麦公司,此后在食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5]。

可以说,百事如今在食品领域的成功,也有当初可口可口出的一份力。

这边百事忙着收购五花八门的食品公司,另一边可口可乐却对做零食兴趣不大。

作为 “全世界最不多元化的公司”,可口可乐一百多年来自始自终都聚焦在饮料行业,甚至为了更专注,将瓶子、罐子的生产全部外包了出去,专门只研发和生产可乐原浆配方。

就这样,可口可乐坐稳了 “可乐一哥” 的位置,但在营收上,百事已经把大哥远远甩在身后。

10

多元化战略,是一把双刃剑

虽然收入碾压可口可乐,但从净利润来看,2021 财年百事收获了 76 亿美元,却落后于可口可乐的 103 亿美元 [1][2]。百事赚的多,留下的少,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成本过高。

翻开百事公司的财务报表你就会发现,准确一点来说,主要是营销成本。

11

近三年,百事公司的营销成本基本都在 50 亿美元上下波动,还不包括给经销商的补贴以及给消费者打折产生的费用。在营销成本中,其中百事的广告费用又占了大头,能达到 65% 以上 [16]。

虽然说庞大的营销支出,在竞争激烈的食品饮料行业已是常态。对于百事来说,花这么大价钱做宣传,也跟其采取的多元化战略分不开关系。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是,产品品类越多,百事需要面对的竞争对手也是成倍增加的。

可乐界有老对手可口可乐,薯片这块,百事则需要在不同市场跟不同品牌竞争,比如中国市场的可比克、上好佳;美国市场的手工薯片品牌 Kettle,还有品客、贺氏 Herr’s 等等。

12

即便是小众一点的燕麦领域,除了西麦、雀巢这样的老牌子,也有不断崛起的王饱饱等新晋品牌。流水的对手,铁打的百事,营销战争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

除了营销成本,因为产品品类繁杂,百事也比专注单一赛道的公司承担着更多的原材料成本上涨压力。如何在背负高额成本的情况下持续增长,这是多元化为百事带来的难题。

不过,正是因为产品线丰富,百事也有很多方法来维持增长,比如说涨价。

今年第一季度,百事先后对旗下薯片、饮品进行了提价。以中国市场为例,500ml 的百事可乐和无糖版、美年达、七喜的价格分别从 3 元涨至 3.5 元,乐事薯片则有个别产品价格上调 10% 左右 [17][18]。

涨价带来的效果立竿见影。百事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业绩表现好于预期,收入同比上涨 5.2%[19]。

产品线众多,有时也相当于将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面对意外的疫情冲击,百事也显得更加从容。

过去几年,大批餐厅、电影院关闭,饮料行业遭遇冲击,2020 年可口可乐营收为 330.14 亿美元,同比下降 11%[20];手握食品饮料两大板块的百事明显好过很多,2020 年营收还比上一年提高了 4.8%[21]。

另一方面,多样的产品线也让百事拥有了食品饮料行业里,数一数二的上新速度。

最典型的就是乐事,称得上薯片界的 “卷王”,除了每年特殊时节的不同限定口味,最近几年乐事更是大搞联名,泡泡玛特、大白兔、周黑鸭、五芳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乐事薯片不敢出的口味。

13

相比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也更喜欢开发新口味,几乎年年坚持上新,比如 2019 年的雪岩焦糖味、树莓味,2020 年的青柠味,去年又推出桂花口味、白桃乌龙、白柚青竹味等。

在这个消费者口味瞬息变幻的时代,品牌上新越快,能够越长时间占领商品货架,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更不容易失去原本的市场地位。

百事走的并不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但是作为一家百年企业却并未懈怠,在跟无数竞争对手你追我赶之中持续创新和变化。要说这家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谁,那恐怕就是时间吧。

华为 53 岁 “接班人” 意外离世

文 / 唐飞

来源 / 价值星球 Planet(ID:ValuePlanet)

10 月 7 日深夜,华为心声社区的主页变成黑白样式,“华为家事” 认证账号在华为内部论坛心声社区发布了一则讣告:

“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通知:公司监事会副主席丁耘先生因突发疾病,于 2022 年 10 月 7 日凌晨不幸去世,享年 53 岁(1969~2022)。”

图源:华为心声社区网站截图
图源:华为心声社区网站截图

截至今天 10 时 30 分,该贴已有 191 页、超 1.5 万条留言。华为员工在讣告下送别丁耘,有员工留言 “痛失一帅”“天妒英才” 等等。这些文字表达了华为员工对丁耘的悼念和不舍。

对于丁耘的不幸去世,华友会主席及创始人俞渭华也发文纪念。俞渭华表示,丁耘热爱跑步和工作,在华为地位极高,英年早逝,让人痛惜不已。据他文中透露,丁耘在跑了 28 公里后,因为心脏问题就没有再醒过来。

图源:俞渭华朋友圈
图源:俞渭华朋友圈

此前据数智前线从华为人士处获悉,丁耘日常热衷于马拉松等长跑运动,“休息时间几乎都用在跑步上了”。

丁耘出生于 1969 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硕士。1996 年加入华为,历任公司产品线总裁、全球解决方案销售部总裁、全球 Marketing 总裁、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等。现任公司监事会副主席、总干部部部长、企业 BG 总裁、运营商 BG 总裁。

图源:华为官网截图
图源:华为官网截图

俞渭华记得,1996 年他在华为交换机市场部商业网交换机部担任副总工,丁耘那个时候从中兴通讯过来不久,是东南大学毕业的,比俞渭华大一岁,在 C&C08 万门机研发部。“那一年我们俩在一个项目组配合一起安装了华为第一台 C&C08 商业网交换机,项目组长是张顺茂,那台机子就安装在深大电话公司科技园机楼,我们那时候办公在科技园 1 号楼。”

从组织架构来看,华为目前分为运营商、企业、消费者三大板块,丁耘掌管其二 —— 运营商和企业两大板块,被外界称为是 “华为的接班人之一”。

一位华为内部人士告诉价值星球,“运营商 BG 整个大模块江山都是丁耘打下来的,他是很有能力又质朴的一个人。”

相比较来看,华为的另一位高管余承东更为公众所熟悉,他主管的手机和汽车业务也与消费者密切相关,在另一位华为内部人士看来,这也很合理,毕竟汽车代表着未来。

但他同时告诉价值星球,即便如此,从华为的出身和历史看,它的运营商业务才是核心,主管运营商业务的人一般也比较资深,事实上,“丁耘是半个研发团队的负责人,他其实比余承东更有权力和资历,是公司的接班人之一。”

在华为内部,丁耘的提升速度算是比较快的,许多华为员工都评价他,这个人口碑不错,也很会为人,是一个很实干的主管。

曾经跟他开过两次会的一位华为内部人士透露,从他开会讲话来看,他的确挺务实,“还有一点就是老板(任正非)非常喜欢他,在老板眼里,他就属于青年才俊。”

据华为财报显示,2022 年上半年丁耘掌管的企业业务收入为 547 亿元人民币,同比上涨 27.5%;运营商业务收入为 1427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4.2%。

由于长期从事企业业务、运营商业务,丁耘在公众层面的知名度不高,但在行业内则是知名高管,经常活跃在关于 5G、运营商、数字化转型等主题的会议、展览上。他去世的消息传开后,有不少业内人士都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震惊和哀悼,有媒体人直言,这是 “通信行业的重大损失”。

丁耘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今年 9 月 20 日举行的华为全联接大会 2022 上,当时他发表了 “深入场景创造价值,为行业找技术” 的主题演讲。丁耘当时提到,在多重不确定因素的冲击下,深化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发展的最大确定性,华为提供 “联接 + 计算 + 云”,助力客户深化数字化转型,释放数字生产力,推进 “为场景找技术” 的最后一公里。

对于他的离世,俞渭华感叹道:“我们年龄差不多,比较谈得来……01 年离开华为后,就基本没来往了,还想着那天他退休了,还可以再聚聚。没想到从此就再也见不到了。华为痛失一员大将,实在太可惜了。”

而在上述与丁耘开过会的华为人士看来,丁耘的离世的确让人不舍和痛惜,但对于整个华为来说倒不会产生太大影响,毕竟华为人才济济,“很多人都有机会提拔起来”。

欧元暴跌成美元

作者:金融四十人论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521281/answer/269152691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2年,距离2002年7月欧元正式成为欧元区唯一合法货币,已经过去二十年了。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欧元对美元汇率基本上维持在1以上。但是,今年以来,美元走强,欧元开始大幅贬值,年内已跌掉近13%。尤其是7月以来,欧元对美元汇率跌破平价,不断触及20年来新低,引发市场关注。那么,欧元为什么会大幅贬值?这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欧元的未来又将如何演变?一、欧元的诞生要了解欧元,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欧元诞生的背景和承载的使命。在1016万平方公里的欧洲大陆上,战争与和平不断交替,“统一”从未出现。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欧洲都曾是主战场。二战过后,欧洲处于一片废墟中,昔日的辉煌不复存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美、苏两个大国崛起,欧洲各国的经济、政治地位急剧下降。此时,欧洲各国意识到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救欧洲。而二战后,美国提出的“马歇尔计划”为欧洲的团结加了把火,因为这项计划要求“欧洲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接受援助。此后,欧洲启动了“一体化”进程。于是在1948年,英、法等国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这也是经合组织的前身),负责分配和使用美国提供的援助。1950年,欧洲经合组织设立了欧洲支付同盟。在欧洲支付同盟下,成员国不需要对每笔贸易进行货币支付,而是每个月月底才进行清算支付。可以说,这是欧洲货币合作的开始。1952年,在时任法国外长舒曼和时任德国总理阿登纳的支持下,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缔约国有法国、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及卢森堡。这是欧洲漫长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拥有超国家权限的机构。成员国第一次放弃了本国经济中煤钢部门的管理权,并将这些主权交给一个独立于成员国的高级机构——煤钢共同体负责协调各成员国的煤钢生产,以保证煤炭钢铁等原料不再用于战争。合作还算愉快,到了1957年,六国又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合称《罗马条约》),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工业品关税同盟,实现共同体内部工业品、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通,建立共同的农业政策,消除各种限制等。这是欧洲经济和政治一体化进程的起点,也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关键一步。到了1958年,欧洲货币协定取代了支付同盟。在欧洲货币协定下,欧洲“计算单位”确定,各成员国的货币建立固定比价,各国货币可互相自由兑换。这是欧洲国家在货币合作上的进一步尝试。1965年4月,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合并成“欧洲共同体”(欧共体)。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元持续贬值,欧洲国家间的汇率波动加剧,德国马克成为欧共体成员国货币的锚。但1977年美元危机再度爆发,欧共体迫切需要一个独立于美元的新货币。1978年,时任法国总统德斯坦向时任德国总理施密特提议在欧洲建立一个稳定的货币体系,施密特表示赞同。此后,“施密特-德斯坦倡议”顺利获得其他原欧共体成员国的赞同。1979年3月,以欧洲货币单位“埃居”为中心的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启动。成员国之间通过“埃居”进行结算,成员国的货币与“埃居”之间形成固定汇率,不再参考美元汇率,“埃居”成为成员国外汇储备的构成部分。不过,由于欧洲货币体系内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政策存在差异,加上国际金融投机家操纵市场,对体系内不同币种进行攻击,欧洲货币体系最终于1992年解体。但欧洲货币体系为后来欧元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比如,后期欧盟为成员国加入欧元区所设置的种种标准,就是希望成员国能有相对统一的经济发展水平,便于后来各成员国能够协调发展。1992 年,欧共体各成员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署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简称 《马约》) ,其核心内容就是建立 “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和 “欧洲政治联盟”, 前者的最终目标是发行统一的欧共体货币。1993年,欧洲共同体改名为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1994 年,欧洲货币管理局 ( 欧洲中央银行前身) 在德国法兰克福成立。1997 年,欧盟首脑会议分别签署了 《稳定和增长公约》《欧元的法律地位》和 《新的汇率机制》三个文件,为欧元的正式使用奠定了法律基础。1999 年,欧元创立,欧洲央行也正式成立。2002 年,欧元开始真正流通,成为欧元区成员国的法定货币。整体来看,欧元的诞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深入,欧共体演变成了欧盟,支付同盟则演变出了“欧元”。可以说,欧元不仅是一个经济范畴的货币,其背后更体现了各国的政治意志。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艾肯格林所说,“从根本上说,欧元是一个政治工程。”知识小科普:实际上,欧元成功的实践背后也得到理论的支撑。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最早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就是欧元设计的理论基础。蒙代尔称,“为什么正在组建的欧洲共同市场的各个国家要自找麻烦,让汇率不确定性成为新的贸易障碍?”而最优货币区理论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蒙代尔认为,经济联系紧密的国家/地区通过固定汇率或者统一货币的形式建立货币区,可以抵消浮动汇率的不确定性,同时实现区内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二、成立二十年来,欧元表现如何?尽管欧元自成立以来就一直面临争议,但至少以下三方面的成就不容忽视:第一,欧元基本消除了欧洲大国之间重燃战火的可能性。欧元的使用将欧元区各国在货币方面捆绑在一起,从理论上使得欧洲一体化进程不可逆转,基本上消除了内部战争的可能性。此外,欧元强化了欧元区的整体地位和外部影响力。过去几十年,在美国、中国、日本等大国崛起背景下,欧洲依然能在全球范围内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欧元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第二,欧元推动了经济增长。单一的货币推动了欧元区内的竞争,同时随着欧洲市场一体化,也产生了规模经济。单一的货币也降低了交易成本,极大地推动了贸易增长。与过去需要开设多个账户相比,货币兑换费用、银行费用等下降,汇率波动风险也没有了。据分析,欧元本身对欧元区成员国之间贸易增长的推动作用在5%-15%之间,欧元对欧元区内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效应则在14%-36%之间。第三,欧元的诞生改变了国际货币格局,削弱了以美元为核心的“单级”货币格局,使得国际货币体系迈入“多级化”。从国际支付领域来看,欧元份额曾一度超过美元,根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数据,2012年1月欧元与美元的支付份额分别为44%和30%,尽管在2015年8月欧元的支付份额降到了27%的历史低位(同期美元占比45%),但随后反弹。截至2021年6月份,欧元与美元的支付份额趋同。从全球外汇储备份额来看,欧元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全球第二大储备货币。图1:主要货币的国际支付份额变化(%)数据来源:wind,中航证券图2:各主要货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份额中的占比数据来源:wind,中航证券三、欧元近期为何会大幅贬值?实际上,自2002年欧元正式成为欧元区唯一法定货币后,其汇率呈现出稳步升值的趋势。2003—2007年间,欧元区经济增长表现整体较好,平均经济增速达2.1%左右,从基本面上支撑欧元对美元汇率升值至约1.6的历史最高水平。图3:欧元自诞生至今的汇率表现资料来源:欧央行官网,https://www.ecb.europa.eu/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2010年欧债危机爆发后,欧元对美元汇率明显波动,并于2015年贬至1.07的低点。2015年到疫情初期,欧元汇率略有波动,但整体较为平稳。不过,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元汇率明显下行。近期,欧元对美元汇率多次跌破1:1的平价水平,为近20年来首次。图4:近半年来,欧元汇率表现资料来源:欧央行官网,https://www.ecb.europa.eu/那么,欧元为何会出现大幅贬值呢?市场分析普遍认为,欧元汇率跌破平价既有短期外部因素的冲击,也有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从短期外部冲击来看:一是美联储加息致美元走强,其他非美元货币走弱。为遏制高通胀,今年以来美联储已经加息300个基点,促使国际资本回流美国,美元指数走强,一度突破110大关。但与此同时,非美货币则普遍走弱。实际上,不止是欧元,英镑、日元、韩元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贬值。图5:2022年年初至今,全球主要货币贬值幅度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同花顺期货通二是俄乌冲突及相关制裁措施引发能源、粮食危机,导致了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涨价,造成欧元区通胀高企。而欧洲的能源缺口短期难以弥补,据汇丰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北溪1号断气意味着欧洲已经失去了其天然气总供应的30%。汇丰银行认为,欧洲气荒恐怕要持续到2026年,要等到液化天然气(LNG)新增项目产能大幅提高,欧洲“气荒”才可能得到显著缓解。图6:2001年-2022年欧元区通胀水平资料来源:欧央行官网,https://www.ecb.europa.eu/三是欧洲面临经济衰退的风险。能源危机下,欧洲的“火车头”德国经济遭到较大冲击。据悉,随着德国汽车零部件、化学制品和钢铁制造商越来越难以承受屡创新高的电力价格,这一欧洲工业的心脏地带正面临着潜在的“外迁潮”风险。此外,为了抑制通胀,欧洲央行不得不收紧货币政策,先是在7月加息50个基点,9月又再度加息75个基点,从而加剧了欧元区经济衰退的风险,进一步恶化希腊和意大利等重债国的债务,甚至有可能引发新一轮欧债危机。图7:欧元区各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来源:欧央行,wind,平安证券从长期来看,欧元自身也存在结构性缺陷。在经济下行周期中,这种缺陷会被进一步放大。一是备受诟病的“一条腿走路”。目前,欧元区内部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成员国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只能倚重财政政策,这也导致欧盟财政纪律在实践中执行困难,赤字和债务负担超标现象很难避免。这一矛盾曾在欧债危机最严重的时刻有过充分体现,近年来欧元区各国围绕难民负担、部分成员国财政紧缩等问题的激烈博弈也根源于此。当欧元区处于经济上升期时,各国面临的风险区别不大;但经济下行时,实力较弱的边缘国债务问题会率先暴露。欧洲央行的统一货币政策无法有效应对区内各国面临的非对称冲击,虽然欧洲央行在7月推出了反碎片化工具TPI,但这项工具的实际执行力度仍然存疑。在欧债危机时期,时任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曾推出OMT计划,表示将不惜一切代价救欧元。但当时的欧元区经济处于低通胀环境,德国经济也比现在要好。这一次,欧洲央行需要在救助市场的同时,兼顾抗通胀重任,反碎片化的效果或许不够理想。(传送门:加息50基点+“反碎片化”工具,欧洲央行能顺利抗击通胀吗?)实际上,单一货币计划要得到有效的执行,不仅要满足所谓的“趋同标准”,还要求经济活跃的国家向经济低迷的国家进行资金转移,除了市场化的资金,还包括财政性资金的援助。没有彻底的财政一体化,欧元是不完整的。二是欧元区推动财政一体化困难重重。欧元区并未按照“最优货币理论”设想的那样,实现各要素的自由流动。尽管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强调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要素的区域内跨国自由流动,但实际上欧元区并没有达到这些标准。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成员国的经济差异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愈发拉大。这引发了一些反欧情绪。部分民众对于欧元的怀疑态度增加了对反欧政党的支持。多国(例如,英国、芬兰、荷兰、奥地利和法国)反欧政党在选举中异军突起,获得了更多选民支持,在欧洲议会中席位显著增加。欧元区成员国由于各自要素禀赋、地缘政治立场等差异,往往在某些领域分歧较大,降低了欧元区决策的整体一致性,进而影响市场对欧元前景的信心。例如,在俄乌冲突中,出于各自对俄乌立场的差别以及经济和能源对俄依赖程度的差异,成员国对俄制裁、禁运态度存在明显不同。此外,当前的欧元区缺乏核心领袖来推动财政一体化的进程。在推动欧洲经济货币一体化的进程中,德法两国领导人例如,德国的阿登纳与法国的戴高乐,德国的施密特与法国的德斯坦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现在的德国与法国两国乃至整个欧元区都缺乏具备足够号召力的核心人物。整体来看,欧元区财政一体化前景黯淡。四、展望未来,欧元可能会如何演变?从市场观点来看,多数经济学认为欧元前行之路较为艰难。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认为,在第二个20年的开局,欧元区一边要处理欧债危机的遗留问题,一边又要应对地缘政治冲突、通货膨胀和全球能源变局的新问题。未来,欧元区很可能面临“不进则退”——要么突破一体化中的瓶颈,实实在在地落实财政一体化;要么是做减法,如同英国脱欧一样,引入欧元区成员国强制退出机制,以防止整体性的崩塌。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从中长期来看,欧元仍将趋势性走弱。原因有三:一是严峻的滞胀风险正在抬升债务风险预期。二是欧元区贸易条件恶化,负收入效应将阻碍欧元走强。欧元区的贸易条件指数显示,进入2022年以来,欧元区贸易条件正在逐步恶化,负收入效应将刺激欧元区内的购买力向全球其他市场转移。三是金融敏感度提升将加速资本外流,不利于欧元持续升值。欧央行启动加息中长期对欧元区整体通胀的抑制有限,持续的加息将助推实际利率和短期利率预期抬高,欧元区内融资成本抬升或将导致本就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出现大幅价格调整,金融敏感度提升将加速资本外流。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教授戴金平认为,无论是从欧元区未来的经济增长前景,还是从欧元区国际金融地位的变化,抑或是欧盟一体化的前景,以及欧元的声誉与市场信心,来预测欧元未来的国际地位,结论都是:欧元的未来风雨飘摇。不过,中国社科院欧洲所副所长陈新比较乐观,他认为适当强度的危机或许能够倒逼欧盟财政一体化进程。去年,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名为“下一代欧盟”的举债方案,计划在未来五年时间里共筹集8000亿欧元促进区域经济复兴。其中,欧盟而不是单个国家将作为借款主体,在2021-2026年期间完成债务发行,并计划于2028年开始偿还部分借款,预计在2058年前还清。一定程度上,欧盟在财政一体化上迈出了一小步。社科院世经政所冯维江也有相同观点。不过他也承认,过高强度的危机可能会引发欧元区迅猛地瓦解或崩溃。参考资料1.缪建民,《欧元的使命与挑战》2.邵宇、陈达飞,《欧元流通20年的实践及对亚洲一体化的启示》3.丁纯等,《欧元诞生以来经历的冲击回顾与展望》4.欧元流通20年专题 · 专家笔谈(下) | 沈建光、程实:欧元的过去和未来5.欧元流通20年专题 · 专家笔谈(上) | 孙杰、戴金平:欧元的过去和未来6.张明,《欧元二十年》7.冯维江,《欧元被美元击败了吗》

美版拼多多 Temu

拼多多的跨境电商平台 Temu9 月 1 日上线,太平洋两岸一片沸腾。看好者认为打破中国电商格局的价格屠夫终于要来给美国的友商一点颜色,看衰者则觉得社交电商这种玩法对美国消费者太陌生,让美国人到处求人帮忙砍一刀的难度不小。

就目前来看,Temu 并没有沿用拼多多模式,没有弹窗和拉人,看上去更像是 Wish:价格低得直接,凑够 49 美元包邮。上线第一周 Temu 提供了无限制包邮和满减的补贴,这也让居住在纽约的品玩好朋友 Vivian 抱着猎奇的心态体验了一把。

在她展示给品玩 Global 的物流跟踪信息里,显示订单于 9 月 5 日提交,11 日被送上飞机起飞,12 日降落在美国,14 日交由纽约地区的 USPS 负责最后一公里的派送,最后包裹在 15 日送达她公寓的前台,满打满算整十天。

“这比我预想的速度快很多,” 她说,“我原以为 Temu 可能会比 Shein 的物流慢,因为它刚刚进入美国市场,不一定有很稳定的物流保障。“

在 Temu 上下订单的几天前,她才从 Shein 订购了一些家居用品,包括地垫、围裙和储物袋等,这些东西都花了大约十天时间送达,和 Temu 耗时差不多。

“本来 Shein 的价格已经足够低了,我一共买了 13 样东西,用了 20% 的折扣券之后,只花了不到 100 美元,但没想到 Temu 的定价还能更低,真不知道商家是否还能有利润?“Vivian 说到。

在使用了 Temu 全网 30% 的折扣后,她只花了 11.18 美元就买了 5 件物品:滤茶器、充电线、宠物喂食碗组、猫玩具组和速干沙滩巾。

1

总花费 11.18 美元的五件物品 图源:Vivian

Vivian 表示,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 Temu 上下单,对商品的品质没有太多期待。 然而,最终质量还是超出了她的预期。“大部分与描述相符,质量甚至还有点高过定价,” 她说。

唯一令人失望的是,快干沙滩巾似乎比网站图片上展示的要小上 60%,70% 左右。 “这有被误导和欺骗的感觉,但不到两美元,倒也说得过去。”Vivian 说到。

2

总体上,她给这次体验打了 6 分(满分 10 分)。价格低到离谱,物流速度和质量都还可以,软件的使用体验也不错,主要是目前产品品类太有限,很难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对于不少和 Vivian 一样生活在美国的华人而言,虽然他们没有使用过拼多多,但也通过中文社交媒体和国内的亲人朋友知道一些梗,例如 “拼夕夕”,“砍一刀永远差一刀”,“把价格打下来” 等。不少人在下单前都有些忐忑,因为在他们认知里拼多多上充斥着廉价低质的商品,甚至带有一些 “欺诈” 色彩,但低廉的定价依然是雷打不动的最大驱动力,“几块钱买不了吃亏上当” 的心理最终促成了交易。

在小红书上,不少用户分享了 Temu 购物心得,两级分化的情况比较明显。有一些用户觉得质量还算过关,性价比较高,有一些觉得质量太差并且进行了退货,还有一小部分用户反应在 Temu 上购物之后,出现了信用卡被盗刷的情况,还有人从此收到了各种 “杀猪盘” 的短信。

3

Vivian 告诉品玩 Global,她和朋友们都会时不时的在淘宝上购买家居用品、配饰、美甲产品等小商品和杂物,然后再转运到美国。一方面因为即使算上国际运费,平摊下来这些商品还是比在美国划算,另一方面淘宝上小商品种类和样式都非常丰富,远超美国线下店和电商平台。

但是近年来 Vivian 和她的朋友们大幅减少了转运,因为 Shein 扩大了产品品类,在样式和价格上都有很大的优势。“有不少小商品都能在 Shein 上找到,没必要再转运了,等待时间又长,还要从不同的商家下单,挺麻烦的。”Vivian 解释道。

以快时尚起家的 Shein 俨然已成为一家线上百货商超, 能够与亚马逊展开竞争。 2022 年上半年,这家中国零售商超越亚马逊,成为美国下载量最大的购物应用。根据 Apptopia 的一份报告,Shein 的下载量为 2240 万次,而亚马逊为 2200 万次。

到目前为止,遵循 Shein 的策略的 Temu 似乎做得很好。一些供应商已经完成了数千个订单,距离平台首次亮相仅两周左右。为了更好地与美国消费者沟通,Temu 还成立了一个 Whatsapp Group,但目前在这个 200 多人的群组里,来自中国地区的用户更多,因为 + 86 开头的手机号占有更高的比例。

“砍一刀的现象暂时还未在群里发生,但不知道未来会怎样,”Vivian 说到,“毕竟在华人群体里,砍一刀的营销方式是行得通的。比如华人生鲜网站 Weee 就鼓励用户分享购物链接,邀请朋友得优惠,大家玩的风生水起。”

“如果 Temu 的品类能够丰富起来,我大概率还会当回头客,但前提是它们不能戏弄消费者,货不对板绝对是行不通的。”Vivian 说到。

4

Temu 的下载量正在快速上升,截止美东时间 9 月 22 日,Temu 在 App Store 的 Shopping 类别下排 30 名,超过美国最大的在线家具商城 Wayfair 和 Lululemon。在 Google Play 商店,Temu 更是短暂登顶购物类目第一位。

5

来源:品玩网

难而极致的茶饮生意

文丨朱凯麟

中国第一家百亿营收的新茶饮连锁品牌准备上市。

9 月 22 日晚,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预披露了招股书,拟登陆深市主板。蜜雪冰城将发行不超过 4001 万新股,发行价未定。

招股书同时披露,2020 年底蜜雪冰城以 233 亿元估值引入美团龙珠、高瓴资本、CPE 源峰,三家机构股东共持股 10%。这也是蜜雪成立 25 年来唯一一次外部融资。

蜜雪冰城 2021 年收入 103.5 亿元、增速超过 100%。此前,国内过百亿规模上市餐企只有在港股上市的海底捞。相比张勇的名声,蜜雪冰城的创始人张红超、张红甫两兄弟草根出生,天性低调。与之相对的是雪王 logo 成为近 10 年中国最成功的品牌形象,几乎无人不识。

早在上市前三年,这家成立于 1997 年的 “隐形” 公司就因进军一线市场、雪王形象在网络的病毒流行而进入各方视野,新闻曝光度、流量骤升。

支撑其高速扩张的是蜜雪冰城背后庞大的体系。此次上市,蜜雪冰城所募资金的三成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七成用于投资加工厂、仓储物流基地、企业数字化项目和研发中心,

蜜雪冰城走出一条前所未有的中式万店连锁之路。

尽管当下餐饮营商环境恶劣,蜜雪冰城的扩张速度不减。《晚点 LatePost》了解到,蜜雪冰城的管理层几年前忙着建厂,南方地区拓店速度放慢,错失了很多好铺位。“这轮新茶饮来势汹汹,要多开店,站稳脚跟。”

开一家店卖力气,开十家店要懂经营,开一百家店,一千家,一万家是另一回事。蜜雪冰城一步步搭建的庞大体系,在招股书里首次曝光。这篇文章将用 13 个图解释蜜雪冰城是一家怎样运作的公司以及它如何走到今天。

25 年,平均每天开近 3 家店

曾有一个比张红甫小十几岁的创业者问他怎么开 1000 家店,张红甫说蜜雪前十年只开了一家店,千店开业用了十七年。

1997 年,初二学生张红甫的哥哥张红超在郑州创业刨冰店,三死三生,一度出走合肥卖冰糖葫芦,两年后回到郑州重新盘了间大约 60 多平方米的门面卖中餐和冷饮。

一直到 2006 年,张红超就只有这一家店。

期间,张红甫考上大学,但念了半年书就退学,因为喜欢电子产品当了音响销售代理。2007 年,张红超第二家店开业,生意红火。张红甫在妻子的鼓动下辞职,成为他哥哥的第一代加盟商。后来两兄弟一起经营蜜雪冰城,弟弟管前端门店,哥哥管后端生产研发。

加盟模式的连锁复制能力很快凸显。从 1000 家店变成 5000 家,蜜雪冰城花了五年;从 5000 到 1 万,只花了两年;从 1 万到 2 万,只花了一年。但如果把这 2.2 万家店平摊到 25 年,也相当于每天开 3 家店,这还不包括中间开了又关的。

2

触手可及的门店网络帮助蜜雪冰城建立品牌形象,三年一续、续签重新装修的加盟合约,确保品牌能尽量保持全国统一的店头。比如蜜雪冰城的雪王形象 2018 年首次出现,2020 年末全国店招已经全部换新。

以今天蜜雪冰城的门店数量,它是全球门店数量第五多的餐饮品牌,排在前面的是赛百味、麦当劳、星巴克、肯德基这样级别的品牌。国内餐饮连锁品牌中,目前也只有华莱士、正新鸡排、绝味鸭脖的门店数量超过 10000 家。

3

图:蜜雪冰城全国门店分布图,光点代表蜜雪冰城店铺。数据图片来自极海品牌监测。

一杯茶赚 0.54 元的高利润生意

麦当劳第一任总裁哈利・索恩本(Harry Sonneborn)曾说,“我们本质上不是一个食品生意,我们在做地产。卖汉堡只因为租客(加盟商)可以卖它交房租。” 类似的,星巴克是提供办公室和家以外的 “第三空间”,消费者买咖啡来换使用空间的入场券。

万店连锁的餐饮公司里,很少像蜜雪冰城主要靠卖食材赚钱。根据招股书的数据,2021 年蜜雪冰城取得 103.5 亿元营业收入,其中食材和包装材料销售收入占蜜雪冰城总收入的 87.08%。根据销售明细数据,我们得以推算出蜜雪冰城去年卖了 35 亿杯饮品,消耗 8500 吨茶叶和 51000 吨水果。

其他收入则包括销售设备设施(6.72%)、销售营运物资及其他(3.5%)、加盟商管理(1.89%),以及直营门店的产品销售(0.56%)。蜜雪冰城不从加盟商的经营收益里提成,饮料卖得好,多赚的钱归加盟商。

4

收入减去成本后,蜜雪还剩下大约 31.73% 的毛利,再扣掉市场、行政等各项费用以及所得税以后,蜜雪冰城实现净利润归母净利润 19.1 亿元、净利润率约为 18.45%。平均下来每卖一杯茶净赚 0.54 元。同期 A 股餐饮酒旅公司里扣非净利率最高的是君亭酒店(11.23%),港股则是万达酒店(11.14%)、九毛九(8%)等。

5

加盟商是蜜雪冰城的最小组成单位,如果我们站在前者的视角,他们一年的单店成本模型大致可以拆解为原料、门店成本、设备、装修、加盟费、管理费、培训费和保证金:

6

其中保证金是一次性费用,蜜雪冰城会在加盟合同期届满时全额退给无违约行为的加盟商。此外,有时为了抢下客流旺的商铺位置,加盟商需要向原店主支付一笔数万至数十万不等的转让费,这笔一次性开支跟蜜雪总部无关。

不卖概念、不提供差异化服务,只销售决策成本低、口味普适的产品,尽可能多地覆盖不同区域、不同消费习惯的消费者,一位第三方人士说蜜雪冰城的单店模型 “非常极致”,公司收入也随着门店数量的增加而提高。

此外,2014 年门店破千时,蜜雪冰城在焦作建立物流园后,推出全国配送免费,支持加盟商省外展店,为后面一个阶段的拓店打下基础。

目前,加盟蜜雪冰城需要经过项目咨询、递交申请、面试、获得开店许可、审核门店、签约、装修、培训、开业等 9 个步骤。开业后,蜜雪冰城对加盟门店进行持续的经营指导、食品安全管控、食材及包装材料等的供应、产品更新及定期培训等。

蜜雪冰城走到今天仍旧遵循着连锁扩张的基本逻辑,以供应链收益为主、辅以收取设备装修及固定加盟费,自建供应链及物流支持,在加盟商高度依赖品牌的同时,充足的门店数量充分释放规模经济。尽管下沉到了其他品牌难以企及的价格区间,通过把苦差事做到 “难而极致” 为加盟商和公司找到了更为宽广的生存空间,实现了二者的双赢。

7

极致低价背后是每年数十亿元的持续投入

单店盈利是连锁的基础,实现标准化的难易程度和全国可及性分别决定了扩张速度和高度。中国幅员辽阔、众口难调,最容易连锁的通常是低客单价的快餐、小食、休闲饮料店。高客单价的正餐门店里,规模超过千家品牌基本仅必胜客、海底捞,分别是西餐和火锅的代表。

蜜雪冰城以相对低的客单价拉新,以稳定的出餐和品牌效应获得回头客。深入供应链上游、自建仓储,确保产品低价高质的同时加盟商还有利润,进一步强化其单店可复制性。据其招股书数据,2021 年蜜雪冰城关店 585 家,开店 7643 家,闭店率仅 3%。这是领先行业的存活率。近年上市的巴比食品、紫燕食品的闭店率均在 10% 左右。

8

复旦大学管理学副教授孙金云所著的《2022 餐饮特许加盟研究报告》提到国内餐饮加盟品牌的平均关店率达到 44%。其中,200 到 1000 家店的加盟连锁品牌关店率最高。这些品牌往往招商能力强,但尚未建立起成熟的供应体系,加盟商抗风险能力较弱。

9

蜜雪冰城最早实现自产的是冰淇淋脆筒和冰淇淋粉。2007 年第一家蜜雪冰城冰淇淋店诞生后,创始人张红超在郑州市文化路以北的一处名叫 “杲村” 的小村庄租了套民宅,做原料加工。

2012 年,张红超回老家开封建了一座冰淇淋粉厂,次年成立了河南大咖食品有限公司,实现了核心原料自产。2017 年以后,奶茶行业开始进入果茶时代,果酱罐头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为了保证门店产品的竞争力,蜜雪冰城不得不更深度地参与上游供应链。

10

“加盟本来是一种快方法,招商团队给力一点,千店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 连锁业专家李培芬说,由于中国市场巨大,一千家店在她看来都不能称得上是 “规模”。“加盟没有神话,你的加盟商赚不到钱,你必然赚不到钱。”

菜单的逐渐丰富和产品升级,推着这家公司自己生产更多原料,否则就没有利润。而新产品所用到的原料,也从最初的固体干货 —— 冰淇淋粉、糖粉,慢慢加入液体,以及需要冷链运输的鲜果。在千店、万店的规模上,每一项新增原料都对供应链提出极高要求。

目前蜜雪冰城储备了超过 200 个门店产品应用方案,多由其十几款自制原料排列组合。每增加一项原料,对蜜雪冰城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投入 —— 这也是此次蜜雪冰城公开 IPO 募资的最终目的:建更多厂,自采水果加工生产,升级产品。

招股书称:“随着公司募投项目的推进,公司将在重庆潼南、广西崇左、海南定安等原材料产地建厂。” 潼南、崇左、海南分别是柠檬和黄桃、柑橘和荔枝、椰子等水果的产地。

11

还能再开 2 万家蜜雪冰城

为了解决高可复制性带来的市场容量问题,蜜雪冰城选择进入乡镇市场。2022 年 6 月,蜜雪冰城宣布开放乡镇区域加盟,进一步市场下沉。根据窄门餐眼数据,截至 7 月 22 日,蜜雪冰城今年新开了约 1500 余家乡镇店。蜜雪冰城没有严格规定的加盟保护范围,只要客流足够,一条街的两边、两头都可以开蜜雪冰城。

12
13

和前几年门店数量翻倍相比,蜜雪冰城增速趋于平稳。一方面,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催促蜜雪冰城对加盟商的审核不断趋严,蜜雪扩张开始求稳;另一方面,可加盟的奶茶品牌越来越多,尤其在下沉市场竞争激烈。一个诞生在安阳水冶镇的连锁奶茶 “吕小哥”,过去三年在中部乡镇开出近百家店;与蜜雪冰城价格段相近的奶茶品牌甜啦啦,在乡镇和县城有近千家门店。

据《晚点 LatePost》了解,蜜雪冰城曾邀请专家为其做过研究,未来覆盖全国可开至少 4.5 万家店。其计算逻辑基于人口:若以 1.5 万人开一家店,万店就是覆盖 1.5 亿人口。以中国五级城市平均居民百万人测算,1.5 亿人口就是覆盖 150 个城市。全国有 687 个城市,意味着蜜雪冰城最多可以开 4.5 万家店。

由于价格足够低,蜜雪冰城计算开店容量时直接参考普查人口数据,不太考虑 GDP。

另一项可供参考的是美国不同区域的连锁化率。下图蓝线展示的是 2020 年美国不同规模城市的餐饮连锁化率情况。越是人口少的美国郊区、小村镇,连锁餐饮品牌越多,越是人口多的大城市,提供个性口味的餐饮占了主流。而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一线城市的餐饮连锁占比最多,五线城市最少。

14

蜜雪冰城等连锁品牌未来的机会仍然在下沉市场。中国一二线城市活跃的消费环境为许多连锁餐饮品牌的创立提供了良好条件,但如果要上万家门店的规模,答案依然是在每一个小地方也能提供标准化、品质过关的食物和水。

蜜雪冰城已经在做类似的事情。这家卖水、卖粮食和水果的公司正在寻找下一个中国消费者愿意重复消费的燃料。张红甫在内部孵化的平价咖啡连锁品牌幸运咖日前突破了 1000 家加盟店。幸运咖产品的平均售价为 8 元。

中国 10 万亿餐饮大市场,构成多元、竞争激烈。企业从 0 到 1,再到 100、1000 甚至 10000,不同阶段对产品定位、经营效率和管理半径有不同的要求和考验。

历史和海外经验显示城镇化率和餐饮连锁化率正相关,更高的人口密度和居民收入提高了门店存活的可能性。如沃尔玛创立的 1960 年代赶上了美国婴儿潮带动的家庭消费兴起,麦当劳赶上了土地价格低谷,如今过半的收入来自向特许经营商收取的租金。

星巴克基于一套地理信息系统建模选址,人口密度越高、消费能力越高的地方,越容易见到星巴克。正新、华莱士、德克士等餐饮品牌也是要么做交通枢纽生意,要么靠购物中心全国大扩张,亦或者以城市街边店生意起家。

连锁品牌研究机构极海品牌监测也告诉《晚点 LatePost》,他们研究的大多数连锁品牌门店分布都和城区人口数量更相关 —— 只有蜜雪冰城不是。蜜雪冰城的门店分布和一个地区的普查人口数量更相关,“高城镇化率” 不是最高优先级的选址指标。

但蜜雪冰城却是在市场化程度相对低、行业分散的市场,以高性价比和高效的品牌、供应链管控效率,与地方小店和大牌大店错位竞争,用更精准的产品定位和成熟的管理体系建立护城河。

蜜雪冰城发展过程中没遇到过什么巨大的时代转折点。但这家公司确实抓住了中国广阔地域内(不止是一线城市)的冷饮消费升级机会,从被多数从业者认为不具有连锁价值或者可能性的市场做起,建立自己的护城河,做出百亿营收的大生意。

来源:晚点 LatePost 微信号:postlate

百度 O2O 散尽最后一缕余烟

文 / 牧歌

来源 / 螺旋实验室(ID:spiral_lab)

又一个移动互联网初代的产品要正式走入历史了,这次的主角是百度。

日前,百度糯米 App 正式发布下线公告,2022 年 8 月 31 日 24 点,百度糯米 App 将从应用商店进行下架,预计将于 2022 年 12 月正式停止相关服务。

作为国内首个上市的团购平台,糯米网曾一度与美团和大众点评三足鼎立,站上了千团大战的金字塔塔尖,但随着行业浪潮的更迭,美团和大众点评最终走向合并,糯米在卖身百度后,最终却没能摆脱被时代抛弃的命运。

对于百度来说,糯米的失利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影响巨大,这让百度不仅错失了 O2O 的巨大红利,甚至于在 BAT 阵营里也险些掉队。

中国版 Groupon

位于北京五棵松的成龙耀莱国际影城,曾经号称是全国最大的电影院,2010 年,糯米网开展团购业务的第一枪就在这里打响。

当时担任糯米网 CEO 的沈博阳亲自找到了影城的老板,两人共同商定出了一份价值 30 元的双人电影票团购套餐,套餐内包含了两张电影票和一份爆米花和可乐,还有一个哈根达斯的冰淇淋。

这样一份高性价比的套餐,最终吸引了 15 万名消费者参与,让影城老板和糯米网都大喜过望。而在不经意间,糯米还创下了一个新的记录,那就是刷新了当时 Groupon 模式的全球最高销量。

Groupon 模式来源于美国的同名团购网站,这家网站于 2008 年上线,是团购这种商业模式的鼻祖级玩家,一年多以后,Groupon 的团购玩法传入中国,直接带动起了千团大战的互联网浪潮。

糯米网入局的时间其实不算太早,2010 年 6 月,人人网才正式推出糯米,而这时美团、F 团、拉手网等平台都已经完成了初期的跑马圈地,但影城套餐的一炮而红,还是让糯米网迅速跻身进了千团大战中的头部势力。

用糯米网 CEO 沈博阳的话说,人人进入团购行业也算是误打误撞,当时人人在试图去寻找一些新的业务,正好看到 Groupon 非常火,想跟着做一下。没想到就进入了这么火热的一个行业。

但沈博阳同时也强调,在中国做电商非常累,尤其是做和服务类相关的电商更是非常累。

尽管团购业务非常考验公司的运营能力,但想象空间也同样巨大,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即将迎来爆发的重要时期,团购无论对于消费者还是资本市场都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不过有一点也同样困扰着千团大战中的各方势力们,那就是团购这种商业模式实在于太过烧钱,以糯米网为例,在 2011 年人人上市之后,糯米就一直是其财报中的老大难,连续多个季度的亏损以及居高不下的运营费用,让团购业务成为了一块烫手的山芋。

在人人自身已经江河日下的情况下,如何将糯米这样为数不多还有增长前景的业务卖个好价钱,实际上早已是摆在明面上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糯米网 CEO 沈博阳曾在 2013 年断定百度不会涉足团购行业,因为 “利润率低会让百度这样的企业无法对股东进行交代”。但不到一年之后,百度便全资将糯米网收入囊中。

从 “三国杀” 到 “二人转”

虽然百度和阿里腾讯一样,在早期并没有直接参与千团大战,但却是暗地里最赚钱的一方。

因为彼时各家都在忙着 “烧钱”,背后又不缺 VC 输送弹药,所以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旷日持久,百度作为 PC 端的顶级流量入口,加上谷歌也在同时期撤出中国,百度自然也就成为了团购网站投放广告的第一选择。

尽管团购赛道的红火让百度获利不少,但百度真正亲自下场却已经到了 2015 年,这也是百度花大力气想要布局 O2O 的一年。

李彦宏认为,当时的 O2O 仍是技术含量相对匮乏的一个市场,大都是 “我砸钱”“我发红包”,非常同质化。而百度要走的路,是通过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突破,把连接人和服务的事情不断做得更好。

这样的宏伟构想在七年前并没有多少人能听懂,更多的人记住的,是李彦宏关于百度 O2O 和糯米的另一番言论,“百度账上大概还有 500 多亿现金,先拿 200 亿吧,来把糯米做好。”

彼时百度在收购完糯米之后,已经完成了技术和品牌上的融合,同时也进行了对于糯米管理层的改造,原糯米 CEO 沈博阳离职,由百度系元老曾良出任糯米总经理。而糯米的市场份额也在这一年冲到了历史峰值,仅次于美团和大众点评。

从糯米与百度的融合来看,其实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化学反应,比如当时在移动端,百度地图内已经有了糯米提供的诸多本地服务,而在 PC 端,糯米更是享受了百度核心入口的待遇。

但在 2015 年发生的另外一件事,却让糯米没有了在 O2O 江湖更进一步的机会,这一年的国庆假期,美团和大众点评的高层在香港展开了一次谈判,最终敲定了合并意向,“新美大” 即将破壳而出。

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合并,令整个 O2O 市场为之震动,行业的 “三国杀” 最终沦为了 “二人转”,但糯米注定只能是配角,而后来的几年,本地服务最终还是成为了美团点评的 “单出头”。

百度败退 O2O

“新美大” 诞生以后,O2O 市场基本大局已定,到了 2016 年第三季度,新美大的交易份额已经占到了国内生活服务类交易平台的 74.9%,而百度糯米仅剩下了 24.4%。

和糯米一样节节败退的,还有百度的 O2O 战略,在糯米之外,百度外卖此时也已经拉开了和美团及饿了么的差距,最终仅以 5 亿美元的价格被卖给了饿了么,而由糯米拆分出的糯米影业,后来也被低价甩卖给百度系公司爱奇艺。

糯米的失利让百度多走了几年的弯路,直到近些年才确认了人工智能的新航道,但回过头来看,百度在 O2O 战略上的诸多关键性决策,实际上也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

尤其在几次关键性的并购上,外界一直很难理解百度的投资逻辑,当初入局 O2O,很多人都以为大众点评会是百度的首选,但最终百度却选择买下了更便宜的糯米。

而在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之前,百度也早收到风声,甚至于王兴也曾一度想过美团与糯米的合并,但最终两家都没有率先伸出橄榄枝。

在 “新美大” 合并案敲定之后,百度才姗姗想起大众点评,并向大众点评创始人张涛表达了收购意愿,但张涛却不置可否,只是一再回应称百度缺乏诚意。

而在内部,导致糯米最终崩盘的原因也有很多,其中贪腐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2016 年,百度公司职业道德委员会在内部通报了 17 起严重违纪案件,其中有 10 起都来自于糯米,违纪行为包括骗取提成、利用假商户刷单等。甚至于百度糯米的总经理曾良,也在 2017 年因严重违纪被解职。

在贪腐之外,百度糯米的地推团队也很难与美团及大众点评的 “铁军” 相抗衡,这一方面与百度自身的企业风格有关,自创始人向下都是极客型选手,缺乏打地面战肉搏的经验。而美团点评的地推团队,与阿里 “中供铁军” 一脉相承,从管理方式和战斗力来说都更有优势。

如今随着百度糯米 App 的正式关停,也燃尽了百度 O2O 战略的最后一缕余烟,李彦宏的 200 亿没能让糯米站稳脚跟,但对于百度而言,因为押注 O2O 而失速的那几年,远比付出的 200 亿更加令人惋惜。

降价 35 万,也卖不动奔驰电动车?

作者 | 刘丹丹 编辑 | 黎明

来源:深途

奔驰的魅力,在电动车时代似乎消失了。

从 2019 年奔驰首款量产纯电车型 EQC 上市至今,奔驰电动车一直表现的不温不火。在特斯拉、蔚小理等品牌动不动就爆单、涨价时,奔驰正在悄悄降价。

主做奔驰新车批发的经销商阿理告诉深途,奔驰 EQ 系列车型中最贵的 EQS 终端优惠可超过 35 万,相当于一台奔驰 C 级的价格,而其他几款 EQ 车型也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价。

在传统车企中,如何评价一款产品对不对消费者的胃口,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终端优惠的力度。

与造车新势力使用的直营模式不同,传统车企的 4S 店经销商在卖车时,可以基于厂家指导价进行一定的价格调整,简单来说就是抢手的车型要加价提车,冷门的车型可以促销大甩卖。

在此之前,奔驰一直都是需要加价提车的选手,比如迈巴赫、大 G、奔驰 E、奔驰 GLS 等车型,少则两三万多则近百万,只有多加钱,你才能成为尊贵的梅赛德斯 – 奔驰车主。

但在奔驰电动车身上,一切都反着来了。

终端优惠力度这么大,奔驰电动车的市场行情可想而知。各大机构的新能源销量榜单中,靠前的位置从没有奔驰的身影。即便是细分到 50 万元以上豪车销量榜中,奔驰也不一定能排进前三,甚至有时候还要被造车新势力高合压一头。

好好的奔驰,怎么就卖不动电动车了呢?

奔驰电动车,降价卖不动

奔驰的电动车发展得到底怎么样,一线的销售人员最有发言权。

海南人阿理做奔驰新车批发已经四年了,“我和很多经销商都有合作,平时主要是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发帖引流,寻找全国范围内的意向客户,谈得差不多之后会安排到客户就近的 4S 店提车完成销售。”

“我最开始在网上卖车的时候,大家都在热火朝天地推新能源,造车新势力也有了苗头,不过当时都说造车新势力不懂造车,大家都在期待 BBA 等豪华品牌出来吊打新势力。” 阿理表示,最初他也曾期待过奔驰的电动化产品,不过没想到最后反被市场 “教育”。

“卖车 4 年,我从来没有卖出过一辆奔驰电动车。” 阿理告诉深途,据他了解,即便是在售时间最久的奔驰 EQC,一家店一年也都卖不了几台。

北京某奔驰 4S 店的销售顾问何欣对于奔驰电动车的难卖,也有同感。

一个细节是,他所在的奔驰 4S 店内,EQ 系列 5 款车只有最新上市的 EQE 出现在展厅角落,其余 4 款车均无展出。

奔驰EQE奔驰 EQE
“目前店里已经没有 EQA、EQB、EQS 的展车或者库存车,EQC 倒是有一辆在仓库,不过也不会开上来。” 何欣告诉深途,“EQ 系列的车别说卖了,连问的人都很少,所以现在店里也不放展车,如果想订车还是可以订,就是从厂家调货等的时间会比较久。”

据深途了解,除了何欣所在的店,北京有多家奔驰 4S 店撤下了部分奔驰 EQ 系列的展车。

为了能卖掉电动车,各大经销商还在想办法促销,这可是奔驰少有的情况。

何欣告诉深途,EQA、EQB、EQC 他可以给出 2-13 万元不等的优惠,阿理手中优惠力度最大的是 EQS,“目前市场行情是优惠 29 万元,按配置不同,EQS 最高可以优惠 35 万元。”

即便奔驰在电动车上给出了巨大的优惠,奔驰 EQ 系列的销量依旧不尽如人意。公开数据显示,8 月,奔驰 EQC 只销售 333 台,同级别的蔚来 ES6 销售超 4500 台,特斯拉 Model Y 销售超 3.1 万台。即便是最便宜的、32 万元起售的奔驰 EQA,一个月也只卖出六百多台。

今年上半年,奔驰 EQ 系列的表现同样也很差。

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1-6 月,EQC、EQA、EQB 累计零售量分别为 2025 台、1738 台、2249 台,月均销量均维持在三四百台。最贵的 EQS,被当作陪衬经常出现在高合的销量战报中,今年 4 月卖出 57 台,5 月卖出 68 台等。

奔驰 EQ 系列卖不动要降价,是因为定价过高吗?从价位来看,并不是。

除了最近上市的 EQE,奔驰在售的纯电车型还有 4 款,只有 EQS 属于百万级豪车,其余 EQC、EQA、EQB 覆盖了 30 万 – 60 万元价格区间,这是目前主流造车新势力活跃的范围。

与奔驰 EQ 系列价位最接近的是蔚来,但奔驰 EQ 系列上半年总销量加起来都比不过蔚来 8 月单月销量。

“BBA 比新势力做得好的是底盘质感、机械素质,但这也就是 80 分和 90 分的区别,绝大多数用户很难感知,而在车机、性能、配置方面,BBA 的电动车完全没法和新势力比。” 对于为什么不买奔驰的电动车,卖掉奥迪 Q5L 换理想 ONE 的谢涛有自己的答案。

在他看来,BBA 已经不算是电动车中的豪华品牌了,“BBA 是豪华品牌不错,但现在电动车越来越普及,我基本没怎么听过谁说有钱买电动车必须买 BBA 的,大家都是说买特斯拉、买蔚来。”

奔驰的产品怎么了?

一件商品卖不动,原因可能有很多个,而对于车企来说,最大的问题可能出在了车型产品力上。

对于奔驰来说,转型电动化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集团内部各利益团体也存在博弈,奔驰很难在最初就一门心思大步转型。

奔驰拿出的第一款试水之作是奔驰 EQC。虽然 2019 年才上市,但这款车奔驰准备的并不充分。它所使用的 MEA 平台是基于燃油平台改造而来的过渡平台。一个佐证就是 EQC 作为电动车没有配备变速箱,但是方向盘上却有换挡拨片。

在燃油平台上缝缝补补打造的 EQC,因为通信模块软件、电机等设计缺陷,成了召回王,今年上半年,还有数百位车主多次联名投诉 EQC 的质量问题。

汽车平台是打造一款新产品的基础,但燃油车和电动车的配件存在诸多不同,燃油车平台和电动车平台并不通用。因此,对于所有想要规模化发展的电动车玩家来说,打造纯电平台是无法忽略的一步。

第一款油改电产品失败,并不令人意外,按照正常逻辑来讲,接下来纯电平台的产品才是真正发力的时候。

奔驰首款基于真正纯电平台打造的产品是 EQS,但 107.46 万元的起售价说明该车并非是走量车型。

奔驰EQS奔驰 EQS
想走量,还得靠价位便宜的小车,不过奔驰针对紧凑型小车的纯电平台 MMA 要到 2025 年才能完成,这意味着接下来 3 年奔驰都无法推出一款真正基于纯电平台打造的小车。

去年年底,奔驰紧凑型 SUV EQA、EQB 相继上市,起售价都在三十多万,这个价位可以让更多想尝鲜的人,来试试奔驰的电动车。

产品来了,但奔驰的 MMA 电动化平台还在以年为单位研发。因此,奔驰 EQA、EQB 捡起来用的还是 MEA 平台。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这两款油改电产品根本激不起水花。

在燃油车时代,奔驰对车型平台的研发,有着成熟的功法,产品步步为营。但来到电动车领域,奔驰在纯电平台的推进上出现明显的断层,以至于到 2022 年奔驰承担走量重担的产品还是油改电,这不符合奔驰的造车水准。

谁在买奔驰的电动车?

在打造一款产品之前,车企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是这款车要卖给什么人、要贴上什么标签。

特斯拉的目标人群是喜欢新技术的科技青年,它旗下的产品也都是朝着科技感、智能化出发,蔚来吸引的是更看重品牌服务的车主,理想讲述的是 “奶爸车” 的故事,而奔驰电动车对外营销的重点一直是豪华。

从标签来看,奔驰电动车和燃油车一样,盯上的还是那批有钱的精英。

不过,豪华口号是喊出来了,但电动车的豪华新故事,奔驰并没有想清楚。

燃油车时代,BBA 的豪华是可以感知到的,它是氛围感、Napa 真皮,是电吸门,也是零百加速、底盘调校。但到了电动时代,造车新势力重塑了一套新体系,选车的标准变成了车机智能化、辅助驾驶、用户服务、OTA 能力、芯片雷达硬件数量等。

在消费者的认知中,新评价标准才是属于电动时代的豪华,但其中已经没有多少奔驰熟悉的东西。

奔驰的产品,也说明奔驰电动车的豪华与消费者认同的电动豪华之间的差异。

以奔驰最新产品 EQE 为例,它和蔚来 ET7 同为 50 万级别的中大型轿车,智能硬件上,ET7 搭载 33 枚高性能感知硬件,算力 1016TOPS,拥有全栈自动驾驶技术能力。EQE 搭载了 22 个智能感应硬件,是常规的 L2 级。座舱内,奔驰 EQE 搭载的芯片并未公布相关信息,蔚来使用的则是当下最好的 8155 芯片,搭配自研的车机系统,属于第一梯队水平。

还有一些存在于细节上的差异,比如 EQE 没有的空气弹簧、双电机,蔚来 ET7 都有。零百加速上,蔚来 ET7 和 EQE 分别为 3.8S、6.7S,这就像是跑车和买菜车之间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蔚来 ET7 比奔驰 EQE 还便宜不少,前者的顶配刚刚够得上后者的起售价。

基础配置上的比拼,奔驰比不了全部拉满的新势力,智能化方面又不是奔驰电动车的强项,这样的产品,奔驰打算卖给谁呢?

“EQE 最大的优势可能在于它是一辆奔驰。” 一位长期关注 BBA 的消费者告诉深途,要在两者之间选,他肯定要 ET7,“买电动车就是为了尝鲜,EQE 的智能化水平太中规中矩了,买它不如买燃油车。”

在售的产品大家不满意,那奔驰还有新底牌来满足挑剔的消费者吗?

奔驰的答案是 VISION EQXX 概念车,这是奔驰在纯电领域最新技术的集合体。

今年 4 月,奔驰 VISION EQXX 概念车从德国辛德芬根出发,抵达法国卡西斯,全程约 1008 公里,成为目前已知的首个做到单次充电行驶突破 1000 公里的产品,展现出了极强的能耗控制能力。除了续航,VISION EQXX 还应用了 900V 高压平台、47.5 英寸超薄一体屏、响应速度更快的新一代 MBUX 系统、Akida 神经形态系统级芯片等。

这是更符合当前电动车评价体系的一款产品,而它身上所搭载的黑科技也都将应用到下一代奔驰的电动车中。

新车之外,奔驰在其他领域也在加紧追赶,今年 7 月,奔驰与腾讯携手,双方将围绕高级别自动驾驶展开合作,此前,奔驰还在与辉能科技一起研发固态电池,投资数千万欧元入股孚能科技等。至于这些努力有没有成效,一切都要到 2025 年才能揭晓。

整体来看,奔驰在电动车上缺的课很多,新旧时代消费者的差异、产品评价标准的变化,是外界提过无数次的问题,但奔驰需要学习的不只这些,更重要的是思维的转换。在造电动车这件事上,奔驰需要抛下包袱,也需要时间。

*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 @梅赛德斯 – 奔驰。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阿理、何欣、谢涛为化名。

赛轮轮胎与玲珑轮胎,谁是国产轮胎之王?

轮胎,是重要的汽车部件,也是唯一与地面接触的部件。一款优秀的轮胎可以放大汽车的性能,而一款劣质的轮胎也能把汽车厂商做出的努力直接归零,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但是,如果谈论起轮胎品牌来,或许大多数司机脱口而出的便是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等国外品牌。

其中米其林更是国内车主最熟悉的品牌,那个可爱胖乎乎的招牌吉祥物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相比之下,国产轮胎仿佛很少被提起,殊不知,国产轮胎的性能与价格已经快速追赶了上来。

本文主要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国产轮胎有希望弯道超车的原因是什么?

2、当前,国产轮胎处在何种行业周期之中?

3、在轮胎产业的全球化竞争中,哪些国产轮胎品牌有望脱颖而出?

1

新能源汽车居然还带火了轮胎?中国,有着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在 2014 年下半年爆发,短短七年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从约 30 万辆快速增长为约 600 万辆。中国因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销量从 4 万辆增长至约 300 万辆,可以说包揽了新能源汽车的 “半壁江山”。

2022 年,第一季度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 150.72% 和 144.41%,增长十分迅速。而轮胎作为汽车不可或缺的零部件,配套销量也水涨船高。

2

不过,新能源车企也更加注重成本控制。

以特斯拉为例,2020 年,特斯拉将 Model3 标准续航升级版的电池由三元锂电池更换为磷酸铁锂电池后,生产成本便大幅下降,整车售价下降约 8.1%,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除电池之外,轮胎作为汽车的主要配件之一,车企们都想选择价格低,性能好的轮胎,这时国产轮胎的优势便体现了出来。与国外轮胎相比,国内胎企的人工成本很低,同样规格的轮胎售价仅为海外龙头企业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这样的价格受到了想要尽可能降低成本的新能源车企的青睐。

对于轮胎,新能源车企也提出了于传统轮胎不同的要求。

新能源车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能源不足,里程焦虑,在相同的电量下,拥有更长的续航里程成为车主的新要求,这就需要可以降低在行驶途中内能损耗的轮胎的加持,助力更长续航。

而第二个问题是电机瞬间起步扭矩大,众所周知,轮胎抓地力不足就会打滑,对于扭矩更大的新能源汽车来讲,每次起步、加速都是一道坎;同时与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重量更大,惯性更强,这就要求轮胎要有强大的抓地力,来保持行驶平稳。

最后则是噪音太大,新能源汽车采用电机驱动,在行驶过程中噪音较小,轮胎噪音便会被无限放大,影响驾驶员情绪,这就要求胎企改进轮胎内侧材料,以吸收车辆行驶中产生的空腔噪音。

总而言之,新能源车对轮胎的要求确实更苛刻,但这也倒逼了胎企的研发。国内轮胎企业与新能源车企合作时间长,新能源车专用车胎已不断推出,在各类测试中表现优异,有望率先配套新能源车型。

伴随国内车企发展,国内轮胎厂商的知名度也有望进一步提升。

国产优质轮胎在质量、耐用性、安全性能与价格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并不输国外轮胎,但国外品牌却更受消费者欢迎。究其原因,主要是品牌知名度的影响。

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甄别轮胎质量高低的能力,唯一能让消费者认可的是听得多,见得多的品牌。当把一个耳熟能详的品牌和一个从来没过听过的品牌放在一起的时候,多数消费者都会倾向于前者。

像米其林、马牌等大品牌轮胎,成立时间较长,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较高的知名度。而国产品牌轮胎发展比较晚,并且在品牌宣传方面投入不大,导致即便是国内市场,很多轮胎品牌也非常陌生。

根据凯睿赛驰的报告,2019 年 47.5% 的受访者会在第一时间提及米其林轮胎,而提到玲珑轮胎的仅有 1.6%。

一位近期更换轮胎的消费者李根就对我们表示,“完全不会考虑国产轮胎啊,4S 店向我们推荐更换的都是国外的品牌,米其林、普林斯通、邓禄普,没听说过国产轮胎,也不知道品质和价格如何”。

这样 “崇洋媚外” 的情况,恐怕是大多数国内轮胎零售场景里的普遍现象。

3

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国产轮胎将借助配套领域逐渐走向高端化,有望进一步提高品牌的美誉度,将国产轮胎优质的印象留给消费者。

2

轮胎行业景气度触底,或将迎来反转从行业整体看,当前国内轮胎行业处于景气度的低位。

近年来,轮胎行业面临着多方的负面冲击:外围针对出口轮胎实施双反调查,加征关税;橡胶等原材料价格上行抬升生产成本;集运价格高企,出口受阻,盈利能力承压。多重打压之下,国内轮胎企业破产数量不断增加,行业处于景气低位。

首先,双反调查关税,增加了国内轮胎企业的出口成本。

双反调查即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美国自 2007 年起第一次对中国轮胎发起反倾销调查,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停止,2014 年双反调查终裁决定最高对中国轮胎产品施加 116.33% 的反补贴税率和 87.99% 的反倾销税率。

欧盟方面也于 2017 年对中国卡客车轮胎展开双反调查,终裁决定对中国轮胎产品施加 0.37%~36.89% 的反倾销税率和 3.75%~57.28% 的反补贴税率。

为应对双反调查,国内龙头企业也积极寻找他法,例如出海投产。

这几年,国内轮胎企业海外工厂产销规模持续扩张。在美国 2015 年对中国企业出口的乘用车和轻卡轮胎作出双反调查最终裁定后,国内头部轮胎企业玲珑轮胎、赛轮轮胎、中策橡胶、森麒麟等纷纷出海建厂,有效地避开了关税的影响。

其次,原材料价格上行,也大幅抬升了轮胎的生产成本,轮胎生产商成本承压。

我国是天然橡胶消费大国,由于国内天然橡胶供应不足,我国天然橡胶需求主要来源于进口。而天然橡胶作为四大工业原料之一,价格受供需和金融市场双重影响。

2020 到 2021 年,疫情后下游需求有所恢复,卡客车销量大幅增加,需求驱动橡胶价格开始上涨,从最低的 9000 元 / 吨上涨至最高 17000 元 / 吨,而橡胶作为轮胎最主要的原材料,极大地拉高了生产成本。

4

今年以来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下行,减少了轮胎生产商部分成本。

截至 2022 年 9 月 7 日收盘,天然橡胶(RU0)价格已经跌至 12260 元 / 吨。较去年同期相比下跌了约 14%,更令人惊讶的是,前 8 个月,天然橡胶价格一路下跌,从此前的每吨 14855 一路下滑到 12565 元。跌幅达到 18%。

再次,国内需求不足,运价高企,出口受阻,轮胎企业库存较多,积压问题不小。

在原材料涨价叠加海运费用上涨、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2021 年轮胎企业售出产品不足,库存大幅增加,对轮胎原材料的需求也不如往年。

5

先后经历集装箱紧缺、洛杉矶港拥堵、苏伊士运河堵船、国内港口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2021 年轮胎出口供需严重错配,海运费用大幅上涨,哪怕如此,航运市场上 “一箱难求”、“一舱难求” 的现象还是普遍出现,对于我国主打性价比的轮胎来说,运费成本上涨带来的负面效应明显。

不过,随着天然橡胶价格下行带来的成本下降,同时集运出现缓和现象,运费高价进入尾声,国内轮胎企业的苦日子可能快要结束了。

依据波罗的海集装箱运价指数来看,2021 年运价于 9 月份达到高位,今年以来随着集装箱供应紧张的问题逐步缓解,以及美国港口周转效率提升,运价进入 22Q2 之后加速下滑,运价回落至 2021 年 5 月底的位置,未来航运价格仍有继续下降的预期。

在我们与国内一家上市轮胎公司董秘的沟通中,他也证实了这一情况,今年 6 月以来,运力提升,海外国家管控逐渐放开,目前国内轮胎库存已经能顺利送达经销商,预计未来出口将持续转好。

6

在负面冲击的冲击下,中国胎企展现出了强大的智慧和韧性,双反调查背景下,大幅扩张海外产能,有效避开了关税政策对轮胎出口的影响;成本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企业缩减开支,熬过行业寒冬。轮胎行业景气度触底,或将迎来反转。

3

玲珑和赛轮,谁是国产 “轮胎之王”?8 月 29 日,美国《轮胎商业》正式发布 2022 年度全球轮胎 75 强排行榜,有三家中国轮胎企业跻身榜单前十五,分别为中策橡胶、玲珑轮胎和赛轮轮胎。

其中,赛轮轮胎与玲珑轮胎作为主板上市公司,无论是科研实力、营销能力还是品牌价值都居于行业前列,争夺着中国 “轮胎之王” 的地位。

两家国内龙头胎企在发展方向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又有各自更加强势的点,可谓是打法类似,但各有所长了。

首先,两家都在积极出海建厂,应对双反调查。

2021 年 6 月,玲珑轮胎发布新战略,拟在国内外分别建设七个、五个生产基地,加速海外建厂,以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双反调查。

伴随着产能的落地,海外工厂盈利逐步增加,2021 年,出口及海外销售营业收入 84.5 亿元,占总营收 46%,同时,利率到达了 21.69%,远超国内 12.8% 的利率。

赛轮轮胎自设立以来,便一直注重国际化运营,同时,作为最早在海外建厂的中国胎企,出口和海外销量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2021 年,赛轮轮胎外销收入超 130 亿,约占总营收 76%,毛利率到达了 21.45%。同时,公司也完成柬埔寨建厂投产的任务,进一步规避美国对东南亚市场的双反调查,助力公司发展。

其次,两家轮胎企业,都在建设生产的销售的数字化系统上花了大力气。

玲珑轮胎开发了专门针对经销商和门店的玲珑智慧零售系统,想要架构起新的运营合作桥梁,提升了工厂对渠道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帮助经销商、门店提高核心竞争力。

2020 年 6 月,赛轮轮胎则发布全球首个投入使用的橡胶工业互联网平台 ——“橡链云” 平台,该平台力图构建行业内最完整、最丰富的机理模型库,在不同场景为不同客户提供了高效服务。

当然,两家公司也各有特色。玲珑轮胎在配套业务方面发力更猛。

众所周知,相比较替换市场,原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原配轮胎带来的品牌效应和用户粘性是替换轮胎无法比拟的。

围绕配套中高端产品占比、中高端车型占比、中高端品牌占比三个结构调整改善配套领域的盈利能力,玲珑轮胎力图形成品牌突破。尤其在新能源车配套领域,玲珑轮胎称,公司产品 2021 年整体市占率接近 20%,销量增速 182%,稳居中国轮胎第一。

“液体黄金”,则是赛轮轮胎在研发上的 “杀手锏”。

赛轮轮胎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并与科研机构通力合作,开发新技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怡维怡橡胶研究院首创的合成橡胶液相混炼技术,被称作 “液体黄金”。

这种听起来非常神奇的技术,通过制备的 EVEC® 胶具备突出的材料性能,彻底打破了困扰世界轮胎行业多年的 “魔鬼三角” 定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种能够同时改善轮胎滚动阻力、抗湿滑性能、耐磨性能、操纵性能并使各项指标都达到最佳水平的轮胎胎面胶料。

赛轮轮胎董秘办人士对我们表示,“目前‘液体黄金’轮胎产能仍然在爬坡过程中,但少量上市的产品已经得到了车队与用户的认可,预计未来大规模多型号上市后,销量将快速增长”。

4

写在最后新能源汽车产业落地中国,天然利好本土企业,并且与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在成本、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为中国轮胎创造了发展机遇期。

过去几年,在疫情及政策的影响下,轮胎原材料、海运成本、双反调查关税对国内轮胎品牌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不过,伴随国内胎企出国建厂、原材料与海运成本下跌,轮胎行业景气度迎来反转。

在与国际品牌的竞争中,玲珑轮胎与赛轮轮胎脱颖而出,两家企业均出海建厂应对双反、建设数字化系统助力产销。同时玲珑轮胎发力配套市场,打响品牌;赛轮轮胎倾心技术,“液体黄金” 轮胎受到各方青睐。

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行业景气度走好的当下,国内轮胎有着弯道超车、增加市场份额的好机会。若干年后,中国轮胎能否挺进第一梯队,世界一流的轮胎品牌中能否有中国轮胎的一席之地呢?这仍需时间来验证。

来源:奇偶派 微信号:jioupai

杭州直播电商江湖 现实版 “羊了个羊”

在杭州,上班最有新鲜感的地方,应该是在萧山信息港小镇的写字楼里。这里遍布直播创业公司,不仅主播换的勤快,公司也更新频繁。

在信息港一家直播电商公司上班的朋友告诉社长,变化快,是这里的常态:

铁打的直播间,流水的主播。

带货主播大多围着电商项目转,一个项目没盘活,人马也得全换一遍。

刘洋的电子商务公司就开在萧山信息港小镇里。最近,他忙着孵化一个美妆垂类账号,效果不错,已经有了超 20 万的粉丝。

这已经是刘洋做的第四个直播带货项目了。

每一个杭州的直播老板,都和刘洋一样,身上至少背负了一两个项目夭折的过往。

在成为杭州直播老炮前,失败三次是门槛。直播老板们的重头再来一遍,像极了这几天让人挠心挠肺的游戏 “羊了个羊”:

坚信下一局就能通关。

灭羊大军在熬夜硬刚,直播老板在砸钱死磕,本质其实都一样,是赌徒的执念在作祟。

2020 年,杭州直播元年。也是直播创业风气最高涨的时候。从那时候开始,刘洋退出了杭州一家互联网金融的合伙人,套现了自己的股权。从此开始了直播带货的死磕道路。算下来已经有 2 年多时间了。

刘洋第一次投身直播带货,是做生鲜。从舟山的梭子蟹,到阳澄湖的大闸蟹。主播就坐在捕捞船上直播,刘洋花了很多钱投放流量,最后成交也还不错。

但因为缺少经验,发货不快,品控不好,很多客户都退了货。生鲜电商的难处,刘洋算是都体验了一遍。他算了算,这一趟创业,交了差不多百来万的学费。

第二次,刘洋选择了在杭州最吃香的女装类目。还拉来了妻子,开起了夫妻店。一个负责出镜,一个负责后台。

刚开始的时候,直播间的人气确实很旺。连一个礼拜都不到,刘洋就赚到了十几万。当时刘洋的心态,几乎就是现在大家玩羊了个羊第一局的真实写照:

就这?太简单了吧。

刘洋想着,月赚百万,财务自由,必将是我今后的常态啊。这样下去,还不得同行攻击我,杭州税务局调查我?

但杭州的女装直播实在太内卷了,不仅供应链优势要最大化,利润也要一让再让,还得面对超过 40% 的退货率。

一通操作猛如虎,粉丝数据看着也可以。这次刘洋没亏钱,但也没能赚多少钱,相当于白忙活。

刘洋又一次重新布置了直播间。搬进了一张 2 米大床,开始做家纺。走亲民路线,四件套只要 199 元。刘洋招来了主播、助播和场控,再次砸钱,升级了人员和装备。

不仅如此,刘洋还经常参加各种 6888 元的私董会,8888 元的训练营,转辗于不同城市里的酒店会议厅。就为了学习一些头部网红的私密分享。

这些在刘洋眼里的通关秘籍,和羊了个羊游戏里面的广告如出一辙。

刘洋被网红割韭菜,游戏玩家被广告主割韭菜,谁都没有比谁更绿一点。

但学成归来的刘洋信心更满了,毕竟自己的专业程度翻番了。但家纺的项目走的四平八稳,不好不坏,在短时间里挣不了什么大钱。

刘洋又想着重新起号了。

刘洋信心爆棚,他每一次投入,都坚信这次一定可以一夜爆红,赚它个几百万,从此走上人生巅峰。现实是,直到现在,刘洋的很多带货项目,存活期都没有超过半年,最后往往以处理库存作为收尾。

让刘洋放不下的,是那些靠直播赚得盆满钵满,买大平层和库里南的操盘大神。但刘洋不会想到,这些成功的老板,就像那些羊了个羊第二局通关的人一样:

只有不到 0.1%。

这渺茫的可能性,就是让人失去理智的诱饵。直播老板一赌再赌,总觉得成功就是概率事件。最后只剩下两种循环往复的心理:

这个盘不错,稳赢;这次大意了,下个盘指定赢。

很多赚到钱的老板们一定会告诉刘洋们,直播的逻辑,一点都不难,只要跑通了就能赚大钱。很多人也觉得羊了个羊一点也不难,不就是个开心消消乐吗?谁不会呢。

刘洋的不甘心,也正是来自这样看上去不难的假象。

直播带货的成功密码是流量。别忘了,流量本质就是平台的赚钱工具,和羊了个羊背后游戏设计者的目的一样,都是盈利。

就算尝试了四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掏出了几百万的真金白银,刘洋仍然认为自己并不是失败,只是深耕直播行业的:

连续创业者。

有最新的数据统计,在杭州,做直播电商的主播就有 6 万多人。以常规配置来算,假设这些主播背后都有 8 人左右的运营团队,包括助理、运营和商务。意味着目前杭州至少有 50 万人从事直播电商的工作。

走在在九堡的产业园区里,钱江世纪城的马路边,三步一主播,驻着三脚架,是杭州最独特的城市风景线。

一次又一次跳入直播创业红海的老板们,就是让杭州直播业态保持繁荣的永动机。

来源:铁头功社 微信号:onehang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