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装箱到全球化:被物流塑造的世界

1971 年,当美国联邦快递在小石城成立的时候,困扰这家日后的物流巨擘的最麻烦的问题不是缺钱,也不是没业务,也不是招不到人,而是小石城雾气太重,严重影响货机起降。

随后,小石城东边 200 公里的孟菲斯向联邦快递抛出橄榄枝,1973 年 4 月,联邦快递总部正式迁往孟菲斯。时至今日,联邦快递的世界总部仍然在孟菲斯国际机场。作为孟菲斯机场最大的客户,联邦快递的经济辐射力达到 280 亿美元产值。放在中国,属于可以在当地日报吹十年的招商引资经典案例。

联邦快递与孟菲斯的天作之合,核心要素在于地理位置:除了水运便利,两条州际公路也在这里汇合。而对航运来说,孟菲斯除了去加州远一点,去美国其他经济中心都非常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孟菲斯机场已经成为全球四大航运枢纽之一。

image

孟菲斯在美国的位置

像这样的地方,全世界还有三个:属于 UPS 的美国路易斯维尔,属于 DHL 的德国莱比锡,还有被称作 “中国孟菲斯” 的湖北鄂州。无论是航运、空运,还是我们日常接触的电商快递,其本质就是 “送货”,而物流对世界的影响,远远不止一座城市的历史进程那么简单。

自 15 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开始,运输就成为了塑造世界格局的一个绕不开的因素。无论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还是 19 世纪以来数不清的关税贸易争端,抑或是 80 年代后轰轰烈烈的全球分工,商品的流通都是一个核心问题之一。

除了课本中列举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意义,地理大发现带来的最直接的刺激,就是欧洲制图与造船行业的飞速进步,理由也很简单:卖货。

15 世纪以前,欧洲几乎没有船能装的下 100 吨以上的酒,超过 200 吨的船便被视为大船。但到了 16 世纪,载重 600-700 吨的船已经司空见惯。而时至今日,载重量没有十万吨的船,基本不太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以东方海外旗下的 “东方香港号” 为例,其载重量达到了惊人的 18.7 万吨。

但对全球物流的改变能称得上 “革命性” 的,不是船只的大小,不是飞机的时速,也不是铁路的里程,而是集装箱。

image

1965 年,美军投身越南战争已经进入了第四个年头,依然迟迟无法取得胜利。美军决定继续加大投入兵力,但这瞬间让后勤补给的压力骤增,大量的船只堵塞在越南金兰和西贡两个港口,物资无法装卸,美军甚至要调派空军来装载物资飞到内陆进行空投。

情急之时,一家卡车运输公司的老板麦克莱恩(Malcom Mclean),找到了美国军方,推销一个叫做 “集装箱” 的玩意。

当时,美军正为物资运输焦头烂额,索性给了麦克莱恩一份 7000 万美元的合同,开通了从奥克兰、西雅图往返金兰的航线。麦克莱恩的这套运输方法,堪称天降奇兵。事实证明,集装箱对远洋航运的效率提升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用 3 艘中型集装箱船就能够处理原来 6 艘散件船才能处理的军队物资。

物流成本的大幅下降,也让原本不便运输的商品变得可以长距离运到全新的市场。麦克莱恩发现,从美国到欧洲可以运输军用物资,而反过来则可以把苏格兰的威士忌带入美国。而在越南航线上,在返程的时候,麦克莱恩选择了停靠日本,把日本的电子设备送到美国。

image

集装箱之父麦克莱恩

作为一个根正苗红的资本家,麦克莱恩的本意,是通过大小完全一致的箱子,尽可能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用悬臂起重机卸货也能砍掉码头工人带来的巨额人力成本。1974 年,美国与欧洲的集装箱数量达到 100 多万只,运载量翻了近 20 倍。

但集装箱在日后几十年中引发的革命,是麦克莱恩无论如何都没办法预见到的。

集装箱的本质不单单是物流介质的变化,而是一次彻彻底底的 “标准化”—— 从港口、轮船、起重机,到储存设施、卡车、火车,运输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依照集装箱的标准进行。这种标准化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60 年代初,海运成本占到美国出口总值的 12% 和进口总值的 10%,而现在,运输成本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

在这个过程中,唯一受伤的可能就是码头工人和海上的船员。原本船只进港,船员可以在城里玩上好几天,现在只需要吊车卸完货就得赶往下一个港口,彻底 996 化。而码头工人这个工种则彻底消失,如今的美国后浪们只能从《码头工人》里,马龙・白兰度率领工人爷爷大战资本家和工贼的剧情中,窥见那个时代的掠影。

在 80 年代后的资本全球化时代来临前,集装箱就已经拉开了全球化的序幕:在这之前,远洋货轮的货物价值必须足够高,否则就只能给航运公司和码头工人打工。随着集装箱的普及,原材料与成品运输成本急速下降,一些公司快速发展成跨国集团。

拿文章开头提到的 “东方海外香港号” 来说,这艘巨型货轮可以装载超过 21000 个集装箱,如果用人工卸货,至少需要三年时间。

不过令人多少有些唏嘘的是,以集装箱之父本人命名的麦克莱恩工业公司却在 1986 年因为负债累累破产,麦克莱恩的股权全都被拿来还债了。

“标准化” 的威力在于,它并没有让船开得更快,造的更大,但却彻底改变了全球贸易的形态,让 80 年代后的全球分工成为了可能。在这之后,无数东亚国家的廉价消费品通过远洋巨轮驶向欧美,不同国家的生产和消费被紧紧连接在了一起。如果没有集装箱,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中国则是过去四十多年全球分工的最大受益者,东莞的工厂、昆山的仓库、省际高速路上的货车,上海港进出的巨轮,在全球化浪潮中组成了 “中国奇迹 “。

5

过去,中国发货到欧洲需要 3-4 个星期,而在菜鸟开通 “5 美元 10 日达” 的服务后,这个数字变成 10 天。曾经动辄几百元的跨境快递费也被压缩到了三四十元的区间。

更低成本的物流,带动了更繁荣的贸易。被称为 “国际版淘宝” 的全球速卖通覆盖全球 2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 2018 年的海外买家数量就已经突破 1.5 亿人。而全球速卖通的大部分跨境物流配送,正是由菜鸟承接。

2020 年,疫情全球蔓延,大量抗疫物资急需跨洋运输。在其他国际航线纷纷关闭的同时,菜鸟不仅向全球 150 多个国家运输 2.5 万件医疗物资,还每月增加了 120 架次包机,为中小企业的跨境业务保驾护航。

这是数字化物流在全球疫情的巨大挑战下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为未来的全球物流摸索的一个典型方向:在集装箱引领的轰轰烈烈的革命之后,现代物流缺少的早已不是运力,全球物流真正的痛点在于集中度低、小而散乱、空载率高。

对于被 “江浙沪包邮” 这类不平等条约惯坏了的中国消费者来说,往往很难体会跨境电商业务被物流设施限制的痛苦。以卖手机壳到俄罗斯这门简单的生意为例,被不断上涨的平邮费用 “卡脖子” 相当普遍。一个手机壳运到俄罗斯,运费就要 10 元,一个月光运费就是十来万。

随着菜鸟的跨境包裹网络紧急搭建的 “超级经济专线” 的开通,发货俄罗斯的物流价格直接降到 4 元,足以让单价不过 10 元的手机壳生意起死回生。

对物流公司来说,速度快和空载率低和价格便宜是个永远无法实现的不可能三角:如果要速度快,就不可能等货舱装满了再出发,以跑得快出名的顺丰装载率常年只有 40-55% 之间,远低于通达系。但如果要便宜,或者要装满再走,那么时效注定会被牺牲。

菜鸟扮演的角色,并非解决了选二舍一的问题,而是把三个独立的角变成一个 “区间”。

今年 4 月 6 日,由菜鸟承运的载着中国科兴疫苗的班机,从北京首都机场起飞,前往中美洲国家萨尔瓦多。从接到任务到疫苗在该国落地,仅用不到两天。

同是抗疫物资,运输疫苗比运输口罩难上百倍。国际航空运输协会 CEO 朱尼亚克就曾表示,“疫苗是特殊物品,就算把全部货机都用起来,也还是远远不够。” 接到这个任务后,菜鸟找到了运输最优解:使用头程客机腹舱 + 尾程货机包机的 “混搭” 方式,全程只需要经过北美一个中转点,将总飞行时间压缩到不到 19 个小时,成本下降 30% 以上。

菜鸟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其实可以理解为借助智能路径规划算法,在这样一个 “区间” 里面,通过数据与算法找到时效、满载与成本的平衡点。

image

跨境电商专线 “菜鸟号”

手机壳便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这种小商品在俄罗斯十分畅销,通过菜鸟的 “智能合单” 技术,将消费在一段时间内的订单进行整合,从平邮升级为航空包机,同样是运力或成本有限的情况下,在区间中找到一个最合适的点。

另一方面,菜鸟在全世界布局了 6 个特大核心物流枢纽,运营着 200 多个跨境仓库,拥有超过 200 万平的保税仓和海外仓,运营超过 300 条跨境运输专线,每月使用航空货机超过 200 架次的菜鸟网络,正通过全球包裹网络、供应链服务、货运网络这三大业务,深刻塑造着全球物流的格局。

在全球货运网络业务上,菜鸟通过遍及全球 921 个城市 / 港口的 2000 多家海外仓储、关务、陆运等合作伙伴的网络,为全球客户提供端到端的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并且实现了全程数字可视化,客户可以在线跟踪运价变动。

而在全球供应链服务上,菜鸟主要服务天猫国际、考拉等进口跨境电商平台,为全球大型品牌提供全链路物流平台服务,甚至开通了中欧首条跨境直邮 “香水航线”,在 “双旦” 期间,欧洲的香水每日直发国内。目前,菜鸟全球供应链通过提高效率、降低库存,已经实现了全球 TOP20 城市 5 日达,帮助卖家节省 20% 的整体供应链成本。

无论是物流枢纽的布局、还是海外的合作伙伴网络,本质上都是菜鸟在探索区间边界的同时,强化寻找平衡点的能力。

而在菜鸟的战略布局背后,是一个逐渐清晰的跨境电商扩张版图。

7

上个月,被称为 “中国版 ZARA” 的 SHEIN 搞了个大新闻:取代亚马逊成为美国 iOS 和安卓平台下载量最多的购物应用。相比 ZARA,SHEIN 一是上货快:一天就可以上新几千件新品。二是价格极其便宜,均价只有十几美元,让美国人民充分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的温暖。

另一个有意思的新闻则是中国卖家正在占领亚马逊,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墨西哥和加拿大等国家,中国卖家甚至占了比本地卖家更大的份额。自 2020 年 3 月以来,美国超过一半的新卖家都来自中国。

image

亚马逊各地区中国卖家占比

2015 年,在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发布的一封内部邮件中,时任亚马逊市场高级副总裁的 Sebastian Gunningham 称:“过去 20 年来为沃尔玛等制造商品的中国工厂,现在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可以在不借助中间商的情况下,打造自己的品牌并直接销往世界。”

这其中的秘密,就藏在 “产地直发” 上。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产地直发” 是个再熟悉不过的词,也是义乌成为快递业宇宙中心的原因。但在几年前,产地直发对欧美消费者来说是个相当陌生的词汇,虽然东西都是 made in china,但卖家往往是亚马逊和沃尔玛。

随着跨境物流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Gunningham 在 6 年前的预言如今正在成为现实。一边是全球的产能过剩,一边是跨境物流愈发便捷,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新品牌的井喷涌现。作为全球最大的商品生产国,一个又一个来自中国的新品牌也许正在其中孕育,并一步一步塑造全球影响力。

上一个时代可口可乐走向全球的故事,正在中国复刻。

来源:远川研究所 微信号:caijingyanjiu

放弃独家版权,优爱腾才有救

上周的网络视听大会着实出圈。

先有优酷总裁樊路点名B站创作者对版权的破坏,后有腾讯公司副总裁孙忠怀称短视频是“猪食”,还有爱奇艺CEO龚宇直言二创内容就是把未经授权的内容和自己的内容结合起来的“软盗版”。

微博上一片哗然,一场行业大会直接开成了阴阳怪气大会,优爱腾在台上阴阳怪气,网民在台下阴阳怪气。

千播大战之后,市场上最终只剩下爱优腾三家视频网站,因此很多人认为优爱腾已经形成了对长视频赛道的寡头垄断。

但爱优腾自成立以来一直在烧钱至今未能盈利,长视频赛道的三个玩家长期处于一种对用户提价就流失用户,对上游压价就抢不到剧的尴尬状态。

对于优爱腾一直在亏损的现象,业内一般给出的解释是因为采购影视成本太高,视频网站垄断不足导致的,网站应该采购更多的独播剧才有可能不亏损。

实际上,如果三家视频网站合并,提高垄断力,提高视频网站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并不是最好的方案。因为视频平台只是一个播放器,本身并没有很高的技术壁垒,如果三家网络视频平台合并,并盈利,市场上又会出现新的视频平台,与老视频平台竞争,游戏回到初始竞争状态,平台间相互竞争,抬高片价。

但经过分析后,我们发现视频平台不应该合并,也不应该采购和制作更多独播影视作品。

恰恰相反,视频网站应该放弃独家播放权,才有可能盈利。

1. 为什么优爱腾亏损?

优爱腾自成立以来一直亏损,为什么不能盈利?业界公认的主要原因是影视版权太贵。

首先介绍一下视频网站的盈利模式,其实非常简单,我们可以把视频网站看成是一家零售商店,只不过视频网站销售的是电视剧,而商店销售的商品是百货。

视频网站销售的电视剧可以是自己制作,也可以是跟零售商店一样从上游拿货,放在自己的平台,分拆加价零售给顾客。

这样来看的话,视频平台能不能盈利,只跟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商品成本(即影视版权费用),一个是销售金额(付费人数×会员金额)。

接着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会员收入,会员收入=会员人数×会员价格,优爱腾讯的会员够不够,会员金额贵不贵?可以简单用Netflix对比一下。

Netflix近5年里一直保持账面盈利状态,净利润率在12%左右,付费用户数2.1亿,会员价格8.99~13.99美元/月,Netflix会员价格约占美国人平均月薪0.28%左右(美国人平均月薪3500美元/月)。

优爱腾付费总用户数为2.2亿,跟Netflix相差不多,会员价格15~25元/月,这个价格约占中国平均月薪0.39%左右(中国人平均月薪4467元/月),比Netflix还贵。即便是这样,爱奇艺和腾讯还是一直亏损。

优爱腾不盈利,排除会员收入的因素外,就只跟影视版权贵,有关系了。

那么,中国电视剧版权有多贵?

不过,电视剧是个非标品,版权贵不贵并不好对比,但我们可以通过出品方的利润,来衡量版权价格的贵贱。

以 2016 年千乘影视出品的电视剧《麻雀》为例:出品方制作总成本 0.8 亿,最后出品方售卖价(即版权价)2.12 亿人民币,出品方利润 1.32 亿元人民币,投资收益率高达 165%。

当然,《麻雀》并不是个别现象,我们还收集了 2016~2018 年市场上大火的电视剧制作成本和出售版权价格等信息,如下图:

多说一句,为什么选之前大火的电视剧作为分析对象,主要是因为数据更真实。

2018 年 11 月,国家正式严格实施“明星限薪令”政策,之后娱乐圈多次曝光出制片方制造“阴阳合同”,“送房送股票”等虚假降低主演薪酬的事件,在 2018 年 11 月之后的明星片酬数据,很有可能不真实。

从表格中可以看到,出品方平均投资收益率都在 100% 左右,也就是投一块赚一块,说明中国电视剧版权费普遍较贵,因为只有在高版权费的基础上,制片方可能拿走这么丰厚的利润。

如果用电视渠道发行价和网络渠道发行价对比,你会发现,网络渠道购买影视版权出价比电视渠道贵,而且不止贵一点点。根据影视圈业内版权定价常规,一部电视剧的首播版权费最贵,二轮播放版权费一般为首播版权费的50%左右。也就是说,互联网平台们采购电视剧版权的价格是传统电视台的两倍。

然而,在“内容成本”如此高涨的情况下,国产影视剧的实际内容质量从微博上对网络视听大会的吐槽就能看的出来。

换个说法就是,优爱腾支出了与 Netflix 甚至 Disney 等量的内容成本,但制作水平却远远不及海外。

那么,钱到哪去了呢?

2. “一爽”片酬,不是个案

国内长视频平台,六七成成本在内容采买。而内容成本里,又有六七成是主演片酬。

主演片酬到底有多贵?刚好可以连上前段时间微博上热议的“一爽”事件——

郑爽在《倩女幽魂》中 77 天 1.6 亿片酬被媒体曝出后,一天 207 万被戏称为一爽。

然而,“一爽”片酬在从几年前开始就在国内影视行业频繁出现,不再是秘密。

以 2016 年谍战剧《麻雀》为例,据出品方千乘影视招股书数据,总制作成本 8000 万,主演片酬约 4900 万,占成本的 61%,而其它演员和后期制作费用 3100 万,占总制作成本的 39%。

稍微强调一点,在《麻雀》电视剧中,主演一般只有四个人,共拿走4900万,而其他演员和后期制作加起来四五百人,分到的钱,还没有四个主演分到的钱多。你说主演贵不贵?是真贵。

或者可以想象一下,假设你是剧组里的其他基层工作人员,每天 500 元,月薪 15000,一年收入 18 万,这在剧组中,算是较好的待遇了吧。

但要想拿到和郑爽一样多的钱(1.6 亿),得不吃不喝不花任何钱,任劳任怨地干上 888 年,约等于 22 辈子,才能实现。

而这,只不过是郑爽拍一部剧的收入,最多两个多月就能拿到。

普通人与明星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片酬上,还体现在工作强度上。在郑爽片酬曝光后,剧组里有基层工作人员发长文诉苦,表示明星片酬太贵,制作方为了省钱不租场地,天天往深山里跑,自己每天在这个剧组工作 18 小时。

当然,《麻雀》中的明星和郑爽的高片酬,在影视行业中并不是特殊例子,我们也找到了一些早年间热播的电视剧,主演片酬占制片成本的比重,普遍较高,平均在 40% 以上。

那么,这时就要问一句了:明星片酬为什么那么贵?

3. 流量明星的本质,是一种“宣发支付转移”

至此为止的逻辑,大多数人都能理解。但有一个问题始终没有解释清楚:

既然大多数普通人对流量明星的演技并不感冒,流量明星的价格又如此昂贵,为什么国内电视剧依然要高价聘请流量明星呢?

这是因为,明星在网剧领域,早已是一种广告符号而不是演员。

它就像是微博的开屏广告,微信的九宫格广告一样,是一种档期有限、谁出价高谁可获得的广告位。

而流量明星作为演员的出演劳动和演技表现,成为了流量的附赠品。

一部高度工业化的影视剧,项目的基础收益在上线前可以进行一定程度预测的。这就像是一家饮料公司在生产一款新的饮料之前,会预测不同的口味,产品形态,包装能够命中哪部分人群,值不值得开一条生产线一样。

一部电视剧,有大明星主演,就会有很多人想了解,去观看,如果没有明星主演,这部剧对观众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从这个角度看,流量明星就像是产品的代言人,它是预测模型所有因素中最可控的那个部分。

观众们长期评价一部剧是否好的创意、演技、服道化和剧情反而都是相对不可控的因素。

明星拥有越多粉丝,就值钱,而明星经纪公司则想方设法帮明星做“人设”、做推广,搞宣传、应对危机,以获取最大数量的粉丝。也可以说,明星也是经纪公司打造的一件“产品”,它甚至不需要真正的演技,只要能满足演戏最基础的念台词功能就行。

经纪公司培养一名明星,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去炒作,去推广营销的,比如常见手段包括上热搜,制造微博话题、动态推广、拉粉和维护评论等。

以微博热榜为例,官方口径中热榜不卖,但是在灰黑产中热榜却可以刷,并且按小时计价。灰产刷微博热榜一般对外报价3~5万 /小时,隔三差五就得刷一次,很多娱乐明星就是靠这样一次次营销推广达成的。

一位艺人经纪爆料,为了维护明星热度,一次买榜刷榜投入十几万到几十万非常正常,而这只不过是维持一名“流量担当”最基础的日常工作,还有其他更多的营销投入费用。[1]

这些费用不但高频,而且消耗不低,加总起来是非常恐怖的数字。甚至有圈内人士表示,培养明星前期亏本都是常事。

像之前的王菲、陈百强之于陈家瑛,范冰冰和李冰冰之于王京花;蒋雯丽、孙俪、刘烨之于常继红,这些明星有今天的成就,除了明星自身优势外,金牌经纪人的推广运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但与这些艺坛前辈不同的是,当代的许多影视剧明星,被定向培养成仅有流量,没有演艺能力的纯流量符号。或者说,凝结在一个明星符号里的流量价值与演艺价值完全失衡。

毕竟,对于网络视频平台来说,明星本质上就是流量,争抢明星主演的影视作品,和互联网公司亏本投广告抢用户是一个逻辑。

视频平台玩的是互联网的逻辑,有流量才有广告和会员销售收入,有收入则可以进一步攫取流量,如此无限循环下去。

所以,在视频平台看来,一部影视作品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否能带来足够多的流量,只要能带来高流量,即便影视剧作品口碑大哗也没关系——观众就算是想骂两句,也得先付了超前点播费再说。

一般在网络视频公司内部,都会有对星流量做统计和等级划分的清单,然后会给影视作品,会按照明星和其他流量参考项给作品分为S/A/B三个评级,其中S级最高,一般有一线演员主演,能带来更多流量,可以给出更高的采购价或者制作预算。B级则是可要可不要,给出的价格预算不会太高。[2]

一个反面例子可以证实上述的情况,2020年制片人杨利,在微博书写长信,曝光痛斥平台购片机制。

原因是,2021年3月播出的《若你安好便是晴天》主演是张翰和徐璐,这两位演员显然没在平台指定的流量演员范围中,当片子制作完成后,制片人杨利给其他两家平台送去样片,结果评级都为B,平台给的价格很低,每集只有20万。最终杨利和视频平台谈崩,只能在自己开发的APP上线。

由此可见,流量明星在对应网络平台的重要性。

久而久之,明星经纪人也知道视频平台给流量明星的等级划分,坐地起价。而对于制片方来说,如果没有流量明星,电视剧就卖不出好价格,制片方就赚不到钱,于是为了满足平台的评级,只能花高价请当红明星,这才有了郑爽1.6亿的片酬。

明星片酬贵,是因为明星资源稀缺,网络视频平台为了争抢明星资源,预付订金、自制剧、签独家播出权,成为越来越普遍的方式。

据统计,2018年三大平台自制剧占比首次超越了版权剧,2019年,三大平台自制剧总占比更是达到了65% [3] 。自制剧一般都是独播剧,仅在自家平台独播。

为什么网络平台越来越重视自制剧和独播权呢?

独播剧的出现,从最初就是各家视频平台为了防止自身管道化被上游抬价的一个手段。

在当年各家视频网站还主要采买欧美影视剧和日本动画的时代,优酷、腾讯视频、爱奇艺、乐视四家的采买部门相互抬价竞购的独家放映权是常态。其结果是谁也不可能赚到钱,变成了一个个贴钱给原作者且对用户免费的大号播放器。

自制剧的出现,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缓解了这种内卷式竞争。但近几年,随着上游流量明星的集中化,格局又回到了最初,甚至更糟。

钱被更不值得的人,赚走了。

4. 独播剧是一种上游垄断

长视频平台垄断了吗?

可能确实没有,毕竟垄断的重要特征是“议价能力”。对优爱腾来说,对上议价买不到剧,对下议价丢失会员,怎么看都没有垄断者的“该有的样子”。

但长视频领域的问题确实是垄断带来的,这种垄断是一种上游垄断,即影视行业流量明星对整个下游产业链的控制。

简单来说,一个明星,在一段时间内只能出演一部剧,他的粉丝只在一个平台上能够看到他的表演。这才是流量明星成为“稀缺资源”从而身价提高的重要原因。

从这个角度,我们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优爱腾会联手抵制B站和短视频上的“同人”、“二创”和“混剪”。

这些二创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们往往与特定流量明星单人,或双人 CP 所绑定。从法理上,这些碎片化的作品可能确实与原作讲述的故事完全不同,甚至构成了全新的作品。

但这些短视频内容切走了优爱腾通过高额采买独家剧向明星所真正购买的东西——粉丝流量。

如果一个明星在一个季度里,只显著地出现在一个网站上,他的粉丝才会给这个网站带来所谓的“独家”的优势。

三家长视频平台抢“独家”,抢的就是明星的独家档期,而短视频时代的来临完全打破了这种旧有的竞争模式。

用更简单的话来说,如果独家影视剧的大部分价值,只是流量明星的脸。那短视频剪辑就算是一点剧情和演技不带,也切走了影视剧最大的价值。

但这是短视频的错么?显然不是。

在以往, 只有大明星大制作的电视剧才能够为视频网站带来盈利,因为大明星大制作的电视剧能更好地吸引观众开会员付费。对于大明星主演的电视剧,视频平台一般会签独家播出权,紧紧握在自己手里。比如 2011 年热播的《甄嬛传》,当时乐视花 2000 万元购买了独家网络视频播放版权,最终高飞表示,“仅这部独播剧,乐视网收获 36 亿以上的流量,和上亿元回报”[4]。

在大热影视剧的独播期间,平台会通过年卡限时打折、连续包月、自动续费等方法让用户一次付出一年的钱。以确保在接下来的时段里,即便是“流量没了”也没关系,反正钱收到了。

但是,当所有视频平台都这样做时,就陷入了囚徒困境,为自己的利益,舍弃共同的利益,最终大家的利益都受损。

以电视剧《盗墓笔记》为例,该电视剧准备上线时,出品方最先找的是优酷,优酷给出的价格是2400万元,但最终被爱奇艺用6000万拿下独家版权,溢价2.5倍。[5]

类似的事件还有不少,2016 年腾讯在与优酷争夺《如懿传》时,双方协商各出 6 亿元拿下这部剧的双平台播放权。但事情很快发生了转变,腾讯团队笃定认为《如懿传》会成为第二个《甄嬛传》,旋即拍板,用13 亿元的天价抢下了独播权,溢价一个亿。[5]

其实,一直以来,在行业内普遍认为,中国长视频的亏损来源于垄断不足,长视频平台之间相互竞争,抬高片价,最终导致所有长视频平台都处于亏损状态。

但其实经过上文分析,我们发现,长视频领域实质上形成了后端垄断。也就是在表面看起来三分天下的优爱腾,抢夺的是同一批流量明星的档期资源。

而流量明星之所以是稀缺性的垄断资源,来源于优爱腾三家平台在竞争中采用的独家策略。

“买可能会亏,但不买一定会输”,在这一格局下,尽管优爱腾三家平台已经亏损,但还是不得不买,不得不依赖于独家版权赚钱。但这样就会掉入一个陷阱,越是依赖于独家,演员的片酬就会越高,长此以往形成的是演员经济公司对影视的垄断,而不是平台的垄断。

演员高薪问题,其实在影视行业已经存在了很多年,甚至连影视明星的限薪令都出台过好几次了。但行政外力的结果,只是让资金流深埋到了桌面下。明晃晃的片酬,变成了餐标、打投费用、额外服务采买,让影视圈的水更深了几分。

快手、抖音短视频混剪和 B 站的二创,在短期内看上去直接动摇了优爱腾目前的业务逻辑,后三者的高管直接出来阴阳怪气似乎也有自己的理由。

但从长期来看,如果再也没有人能以独家自制剧的形式限期买下明星粉丝的流量,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实际上是帮助优爱腾打破了一直以来他们自己未能解决的一个囚徒困境。

因此,中国的长视频平台,谁能先摆脱独家版权模式,谁反而能真正胜出。

重要参考文献:

[1] 杰文津、任丽颖.揭秘演艺界“刷流量”灰色利益圈[N].新华每日电讯16版.2018-01-19

[2] 孤烟孤烟.汪海林揭露片酬真相:郑爽拿1.6亿因平台力捧,流量艺人伪造数据[N].影视壹号.2021-04-28

[3] 陈汉辞.自制剧占比65%,视频网站版权采购没那么烧钱了[N].第一财经.2019-05-21

[4] 任忠君、衷敬睿.天价版权费:网络独播背后的砸钱游戏[N].重庆商报.2014-01-09

[5] 高洪浩.长视频战争:十年 1000 亿人民币,烧出了三家电视台[N].晚点LatePost.2020-12-0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赤潮AKASHIO(ID:AKASHIO),作者:河大弯大

新能源车不带 4S 店玩了

来源 I 新眸(ID:xinmouls)

大热的新能源车似乎和传统 4S 店走向了对立面。

近日,有关媒体报道称,吉利和海尔正在洽谈更深入的合作,即在海尔门店展示销售极氪 001 以及达成其他合作。有趣的是,吉利方面对媒体回应称:“不予置评”;海尔则方面表示:“目前双方合作项目正有序推进中,关于双方合作最新动态我们会及时对外披露。”

就目前而言,关于这次 “合作” 我们可以确认的是,极氪 001 可能进入海尔门店展示销售,海尔将提供极氪 001 相关门店支持。如果此事达成,这将是继华为在授权店引入销售赛力斯 SF5、小米要开一万家线下门店销售手机和未来的电动车后,又一家车企和 3C 行业品牌合作 “卖车”。

回溯最近新能源车厂商们的渠道动作,我们发现传统 4S 店的身影不见了。除此之外,这中间还有两个比较有趣的地方:一是提供门店的都是 3C 或家电类门店,还没有其它形态的连锁店或者加盟店出现;二是选择与这些门店品牌合作的汽车,都是新能源车,传统车企提供的也是新能源车的子品牌。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新能源车会抛弃传统 4S 店,选择和 3C / 家电类门店合作,为什么 3C / 家电类门店会将新能源汽车搬进店面?

01
商场化变革

从陆家嘴地铁站乘坐二号线,经过两站到达世纪大道站,从 7 号口出来,便是陆家嘴比较有名的地标建筑 —— 世纪汇广场,从东方路引路进来,接世纪汇广场,蔚来的门店便坐落于此。

蔚来的汽车销售店面,既不是传统 4S 店,也不像部分传统车企可称作城市展厅,蔚来的叫 NIO House,直译过来是蔚来之家或者蔚来中心,这种源自于电动车品牌特斯拉的销售方式,被国内电动车品牌们竞相模仿。

与传统车企采用 4S 店销售模式不同的是,特斯拉选择直营,即通过自身建立和管理销售网络,在各地提供售后服务和体验中心。直营店负责为用户提供集试驾、订车、交付及售后等服务,同时收集用户反馈、提供数据支持等多重工作,在体验店和服务中心无法覆盖的地方,通过授权点来维护;大部分的硬件售后工作,则交给了授权的合作商搭建钣喷中心。

按照以往习惯,汽车销售是要放到租金较低的郊区或者汽车城之类的地方。但特斯拉中心的选址,几乎都位于城市中心的豪华商场地带。比如中国的第一家特斯拉中心,就开在被称为北京 “最艺术的购物中心” 侨福芳草地;上海第一家特斯拉中心则开在金桥购物中心,对面就是上海最大的碧天体育公园;深圳第一家特斯拉中心,开在了龙华欢乐海岸,旁边是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对面则是华侨城。

从特斯拉中心的选址不难发现,特斯拉中心往往是购物中心,而且都是具有一定规模、档次的高端购物中心,人流量很大,人均消费金额会稍贵于周边其他商场。

结合特斯拉的定位来看,和传统车企城郊或汽车城相比,高端购物中心意味着特斯拉销售锚点是有效的。在传统 4S 店,无论是样车展示、试驾等都需要对应的人力、场地等,这样的话,销售锚点是有限的;在品牌方面,逛 4S 店的人往往目的性很强,就是买车,对于品牌传播、用户教育意义并不大。

反观陈列到高端购物中心,对于车企的品牌印象、用户教育、覆盖人群以及理念传播实际上会好很多,而且高端商场中人群,很有可能就是品牌定位的目标人群,看到这里你会惊讶地发现,这和苹果模式几乎如出一辙。

image

继特斯拉后,几乎所有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均采用了这种方式来进行销售,这直接导致了原先汽车销售链条中 4S 店的位置发生改变。

在过去,从原材料到零部件制造商,到整车厂再到消费者手中,4S 店为代表的经销商是必须经过的环节。而现在,通过直营、电商等新模式,汽车销售可以从整车厂直达消费者。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整车厂依旧占据产业链的主导地位,通过授权和返利政策对经销商进行管理,当整车厂开始直营之后,经销商的话语权被逐步剥夺,产业链端被弱化的经销商,在服务端的流向也在被挤压。

以特斯拉为例,其直营渠道主要由销售门店、交付中心、服务中心、充电体系等组成,这些部门大部分可以合并到一处办公以节省成本,销售环节外则通过直营或品牌授权钣喷中心完成诸如维修、保养之类的售后服务。

这就意味着,4S 店长期依赖如保养、维修、贷款以及保险销售等赢利点,在直营模式中几乎不复存在。

02
快消化只是奇点

在传统汽车销售中,汽车最大的属性是资产,简而言之,汽车是家庭的重资产消费行为。全款也好,贷款也罢,动辄几万十几万的资金支出,实际上对大部分家庭来说是个负担。

要改变消费者对汽车属性的认知,最好的方式是将汽车快消品化,快消品化最好的方式是将产品放到商场中销售。这个逻辑看起来很粗浅,但却很实用。

众所周知,购物中心的存在,解决了一定辐射范围内居民的一站式服务,每个商场的定位都不一样,直观的认知方式就是看入驻品牌、消费水平和商圈范围。比如蔚来选择的世纪汇,世纪广场站有 4 条地铁、20 余条公交车路线经过,人流量日均 30 万人,除了不少的网红品牌,还有无数的国际品牌、国内品牌入驻。

人们在逛商场的同时,可以把汽车店一并逛了,虽然不能试驾,但是试坐还是可以的。而且这种方式最大好处就是把汽车当做快消品来销售。

推动商品化的原因除了商场化,还有一个就是电动化(或者说智能电动汽车)。智能让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手机,手机作为最亲民的智能终端,同时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最不能离开的工具。

在智能手机之前,功能机的核心就是音质、待机和信号,智能手机时代,在这些基础上增加了配置,人们开始关注参数、娱乐性等。燃油车时代的三大件是 “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但是,在没有试驾试做之前,很难感知到这些配件的属性。

这才有了 “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和几张沙发加个壳子” 的说法。

把燃油车比作功能机,那电动车接近智能手机了。电动车三大件变成了 “电池、电机和电控”,电池容量和智能手机电池一样,简单明了;电机功率可以和智能手机处理器一样,明确告知;电控系统可以像操作系统一样,公开出来。

电动车配置的参数化,实际上就促进了汽车产品属性的快消品化进程,三缸四缸群众不一定能厘清,但是群众知道电机功率是多少 KW,扭矩力是多少牛米。

这才有了关于汽车新的言论:“汽车就是一个放大了的智能手机。”

快消品给人的最大感知是高曝光度、可接触性强,那么商场化的汽车销售模式,便打破了汽车原本固有的资产属性,使其逐步向快消属性转变。

03
4S 店们的冰川时代

说起来,吉利和海尔这次合作被媒体曝光,其实已经是吉利在 4S 店模式上动的第三刀了。

吉利是最早入驻天猫、参与双十一活动的汽车品牌,不过在试水天猫平台的时候,对线下经销商还有所顾忌,参加促销的车型基本上保持和线下一致,优惠主要体现在抽奖、礼品等方面。

同时,吉利也是最早自建电商平台的车厂,合作方是 “我的车城”,但线上销售一直未取得预期效果,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用户在线上下单后,需要到线下门店进行体验并交车,被认为是多此一举。

但是去年 5 月宣布与大搜车的合作,以拓宽线上销售渠道,就真的 “动了 4S 店的蛋糕” 了。两者宣布 “真直销、一口价” 的新零售方式来进行直销,简单说来就是这个车型全国全网统一一个价。

吉利提供的车型是缤越 PRO 轻骑士 BSG 版,全国统一价 9.78 万元。有意思的是,该车型的指导价为 10.28 万元,但在线上销售给出了 4.9% 共计 5000 元的优惠,在外界看来,吉利的这次动作,无疑是一次 “边缘 OB”。

不过,后来吉利改口称缤越 PRO 轻骑士 BSG 版是定制车型,只针对线上市场,可见传统车企还是无法摆脱 4S 店的路径依赖。

与海尔的合作,吉利选择了可快消品化的全电动汽车极氪 001,除了电动化,极氪 001 是吉利新成立的品牌,也是吉利汽车智能化的集大成者。选择与海尔合作,无疑是想得到海尔的线下门店支持。

据海尔财报显示,全新智能体验店已超过 300 家,这还不算其他的专卖店、授权店等,这么大规模的线下门店支持,是新能源汽车造车新势力们难以企及的。试想一下,吉利新能源车一下子多出 300 家以上的体验店,是什么概念?

有趣的是,海尔也并非首次和车企合作。今年 3 月,海尔与上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目的是打造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智能驾驶科技公司;4 月与奇瑞合作,双方将依托海尔卡奥斯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方面的引领优势,构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此外,海尔旗下海尔资本还投资了上海博泰、飞驰镁物等数家车辆网行业的企业。

与吉利的合作,海尔的目的是想切入到汽车销售环节中去,深度参与汽车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毕竟同行格力已经投资新能源汽车数年,美的也宣布开始造车、同在青岛的创维已经有样车出来了。

海尔与吉利的合作如果达成,很可能会撕开由华为和赛力斯打开的缝隙,至于下一轮汽车产业链扩张会否延伸到连锁店、大卖场、品牌商超甚至其他商业形态,我们不得而知。

唯一可见的是,传统 4S 店的痛点正在加剧。以全国最大的广汇汽车来说,2020 年,广汇汽车持续 “优化” 营业网点和经销商网络,全年新建了 11 个营业网点,并 “策略性” 的关闭了 43 家营业网点,全年销售新车 75.11 万辆,同比下降 16%。

烂尾 24 年,把史玉柱搞破产的大厦要被卖了

1989 年,27 岁的青年史玉柱,登上飞往深圳的飞机。这个原本不太有野心、早早就结婚了的年轻人,因为太喜欢计算机技术,于是辞掉铁饭碗下海。

6 年后,凭借巨人集团(全称 “珠海巨人高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中文电脑软件业务,史玉柱跻身《福布斯》大陆富豪榜第 8 位。

在随后的时间里,史玉柱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无论是后来的保健品,抑或是如今的网络游戏,他似乎都能逢凶化吉,否极泰来。脑白金的洗脑广告词,估计少有中国人没听过。

唯有那栋矗立在珠海市的巨人大厦,成为史玉柱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这栋大楼,曾承载着史玉柱 “第一高楼” 的野心、巨人网络初萌芽的地产梦。

5 月 24 日,是巨人大厦在珠海交易中心挂牌转让的最后一天。挂牌期满,巨人大厦挂牌转让的通道已经关闭。转让结果,要一周后才会出炉。但是,似乎很少人对转让成功保持乐观。

烂尾重生?

从珠海市香洲区银桦路经过,看到的是高楼林立,听到的是人声鼎沸,但坐落于南侧的巨人大厦,却像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

自 1997 年 2 月停工至今,巨人大厦已烂尾到第 24 个年头了。这栋大楼仅完成桩基、承载平台、地下三层和地上二层的土建工程。

历经多年的风吹雨打,巨人大厦曾被粉刷一新的墙体,如今又变得破败不堪。断壁颓垣下,锈迹斑斑的钢筋、破败的水泥墙,与周边的繁华形成强烈对比。

这栋大厦虽然烂尾多年,但大楼边上的空地,被三家驾校和一家废品站给租用了。张青就在其中一家驾校里工作。

每每接到学员担心场地被退的咨询,张青都这么回答:“没那么容易被转让出去。” 巨人大厦要转让的故事,张青看过很多集,但从未成功过。

2018 年 11 月 28 日,作为巨人大厦权益人之一,平安银行 (24.63 通过阿里拍卖平台,以 1372.8 万元的起拍价,转让巨人大厦在建工程,以及相应土地使用权中权益价值的 6.8958% 份额。

1

那次拍卖,有超 2000 人围观,但最终因无人报价而流拍。

在驾校的五年时间里,张青听腻了 “巨人大厦要被盘活” 的传言,她很清楚这栋大楼的情况,“产权不清晰、债务纠纷多,难有人接盘”。

珠海产权交易中心的工作人员在不经意间,还透露出一个不利好巨人大厦的信息:“起拍价是 4 亿元多,但税费有好几个亿,保证金得交 1 亿多。”

市界了解到,该项目挂牌转让结果,预计在下周公布。但就现有条件来看,即便转让成功,巨人大厦重生之路仍艰难坎坷。

除了税费过高外,由于长期闲置及养护不足,地基基础及承载构建受损,巨人大厦还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建议受让方按珠海市关于处置烂尾楼政策拆除重建”,珠海市产权交易中心上的报告显示。

“巨人大厦是有点倾斜,据说是基础打通地下河,才会倾斜的。” 一名了解当年施工情况的网友告诉市界。

所剩无几的土地使用年限,也是巨人大厦重生路上的障碍。巨人大厦共 50 年的土地使用年限,在岁月蹉跎中,只剩下 20 多年。

这样的基本面,在黄立冲眼里,不仅一点不诱人,反而似烫手山芋。黄立冲是协纵策略管理集团联合创始人,从事着不良资产的收购工作。

在他看来,企业挽救最讲究的是速度,最怕进入沼泽地,欲罢不能。法律纠纷少、股东很快达成一致、有没有赚头,是黄立冲收购不良资产的前提条件。烂尾长达 24 年的巨人大厦,显然不符合黄立冲的收购标准。

巨人大厦的权益人们,也很清楚这个项目的短板。19 个权益人所持有的权益比例,从 0.088% 到 30% 不等。

第一大权益方,是一家叫做塞纳置业的珠海本土公司。这家公司在 2017 年到 2019 年,陆续收购了新加坡 IPCCOR.LTD,以及平安银行广州分行所持有的巨人大厦项目权益。

为尽快盘活这个项目,在过去将近两年时间里,塞纳置业的执行董事陈力四处奔走。直到今年 2 月,权益人们达成共识,将巨人大厦挂牌转让。

“大家盘活的意愿比较强烈。虽然从有意愿到最终成功盘活项目,需要解决的障碍还有很多。” 陈力曾向媒体透露。

陈力口中的 “大家”,大概还包括巨人网络的董事长史玉柱。尽管从表面看来,早在 2001 年,巨人集团所拥有的巨人大厦在建工程及相应土地使用权,被法院裁定给了 19 个权益人,似乎与史玉柱没有什么关系。

但实际上,巨人大厦排在前三的权益人里,有一家珠海市士安有限公司。该公司的法人代表王化民,也是珠海巨人高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

巨人大厦所在地土地使用证的证载权属人,也仍是珠海巨人高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史玉柱为珠海巨人高科技的股东。

事到如今,这座史玉柱不忍割舍的大楼,仿佛永远是上世纪 90 年代初,史玉柱刚刚画好的海市蜃楼。

伤心 1997

许飞一路打拼到珠海后,特意去了一趟巨人大厦。有朋友问许飞:这个烂尾楼,有什么好看的?许飞沉默不语。在许飞看来,世人大都爱追风口,爱看别人的成功,但其实失败的经验,才是创业者更需要学习的。

被创业者当作朝圣地、被史玉柱当成人生警灯,巨人大厦的诞生,始于巨人集团如日中天时。

1992 年,凭借中文电脑软件业务,史玉柱实现利润 3500 万元。这一年,巨人集团发展势头凶猛,总部也从深圳迁至珠海。

春风得意之时,史玉柱决定在总部珠海,盖一座属于自己的大厦。最初的计划,仅仅是建造 18 层的集团总部,满足员工的办公需求而已。

但后来,各种诱因下,楼层不断加码,从 18 层到 34 层,再到 64 层。1994 年,巨人大厦开工典礼上,史玉柱放出豪言:将建成 78 层高的 “中国第一高楼”。

按照原计划,巨人大厦 3 年完工。然而,要建 “第一高楼” 后,巨人集团需要投入的不是 2 亿元,而是翻了 6 倍,变成 12 亿元。

在超出预算太多的情况下,史玉柱却只靠集资和卖楼花来融资。所谓卖楼花,就是开发商出售正在建设而未完成的楼盘。面对巨人大厦的持续损耗,这些钱只是杯水车薪。

巨人大厦正巧建在三条断裂带上,为解决断裂带的积水问题,大厦多投入了 300 万。在此期间,珠海还发过两次水灾,大厦地基两次被泡,整个工期耽误 10 个月。

屋漏偏逢连夜雨。1995 年,国家卫生部对 200 多种口服液进行抽查,宣布不合格率为 70%,史玉柱主打的三大战役之保健品市场,从顶峰跌落谷底。巨人集团资金全面告急。

1996 年 8 月 16 日,第一批巨人大厦的楼花到期。楼花购买者要求兑现曾经的承诺 ——100% 的回报。

9 月 11 日,巨人大厦终于完成了地下室工程。同年 11 月,三层楼高的首层大堂完成。此后,大厦以每五天一层的速度,进入建设的快速增长期。

然而,这时的史玉柱却没钱了。

1997 年,巨人大厦未能按期完工,多方筹资未果,购楼花者又要求退款,巨人集团的财务危机爆发,超过 3 亿元的应收款无法收回。

巨人集团在这一年轰然倒塌,总部大楼被抵押给了银行,银行里已没有流动资金。史玉柱穷得只剩下几张桌椅板凳和一部手机。

两年后,试图东山再起的史玉柱,向媒体袒露心声:“那时候头脑发昏了,都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

史玉柱还表示:“老百姓的钱,我一定要还。” 他没有食言。

2001 年,史玉柱通过珠海士安有限公司,在当地媒体上打出收购珠海巨人大厦楼花的公告,称以现金方式收购巨人集团在内地发售的巨人大厦楼花。

十年后的今天,5 月 21 日,该公司的一名十年老员工告诉市界,巨人大厦的楼花仍在收购中,可提前预约好时间,拿着当年的楼花券和协议,到交通银行 (4.93 办理相关手续。

除了珠海士安这家公司外,史玉柱曾经的发家公司 —— 珠海巨人高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也是收购巨人大厦楼花的另一渠道。珠海巨人高科技的一名员工也告诉市界,可拿相关证件赎回本金,但没有 100% 的回报。

尽管史玉柱仍在兑现 “还老百姓钱” 的诺言,但这栋让史玉柱郁结在心的烂尾楼,却前途未卜。

对巨人大厦能否转让成功,北京金诉律师事务所主任王玉臣持谨慎态度。他告诉市界,不论是直接整体打包,进行权利义务的概况转让,还是通过融资或股权转让的方式,引来新的投资方,哪一种都很难,而且往往需要地方政府的协调和帮助。

“即便将巨人大厦变更为住宅用地,也需相应的法定程序,以及在区域的控规上先发生变化。” 王玉臣说。

针对以上问题,市界联系珠海市香洲区住建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新动向看公告。”

巨人不归

在巨人大厦危机后,史玉柱似乎没有真正回归过珠海。

1997 年,欠债 2.5 亿元的史玉柱,开着公司剩下的一辆奔驰车,悄悄地离开珠海。他将车开到江苏后,却没钱为车加油,只好将车就地卖掉。

这个伤疤,在此后的很多年里,被史玉柱一次次揭开。珠海成为史玉柱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变得怕盖高楼的史玉柱,并没 “在哪里摔倒在哪里爬起”,珠海的巨人集团 “失宠” 了。

2000 年,在上海进行二次创业的史玉柱,在选择脑白金的试点城市时,选择了长江三角洲的江阴。他首先就排除了珠海这个 “故地”。

但珠海在史玉柱离开后,一直希望他在合适的时候回归。史玉柱却犹豫不决,“毕竟曾经在珠海失败过”。

2004 年,史玉柱涉足网游领域,成立了上海征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上海巨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人网络)。

2007 年,巨人网络在美国上市成功时,珠海邀请史玉柱回归。2008 年,珠海又发起 “巨人回巢” 的邀请,史玉柱欣然应允。

2009 年 4 月,一幅仿佛为巨人网络量身定做的地块,被巨人网络的子公司以 8510 多万元的巨资竞得。

史玉柱想在这个地块上,打造巨人网络的南方研发总部基地,这个基地要 “媲美 Google 总部”。

同年 12 月,在巨人网络南方研发总部基地奠基仪式上,史玉柱甚至笑言,“奠基之后,口号可以由‘巨人归来’,改成‘巨人做大’。”

然而,这场备受瞩目的回归,在三年后却悄然流产。巨人网络最终放弃了这块地。

出于整体战略考虑,巨人网络将研发中心,放在了上海松江巨人总部。据珠海高新区管委会表示,“主要原因在于巨人的规划调整,双方未达成一致”。

随着上海巨人大厦第二期的落成,珠海巨人大厦的难以盘活,史玉柱似乎离珠海越来越远了。

继去年 6 月,史玉柱卸任珠海巨人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今年 3 月,史玉柱又退出珠海市绅士新技术有限公司监事一职。

史玉柱另外两家关联公司珠海士安和珠海巨人高科技,在珠海似乎并没有实质性业务。“专门收购巨人大厦楼花,其他的事不清楚。” 面对市界的询问,珠海巨人高科技、珠海士安工作人员的回答大同小异。

史玉柱为何不回珠海?何时真正意义上回归珠海?面对这个问题,市界联系巨人网络,对方表示 “目前不评论”。

巨人大厦危机之后,史玉柱曾立誓绝不做房地产。在随后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史玉柱也的确再也没有碰过房地产。

不过,2019 年,史玉柱旗下的巨人网络游戏公司,新成立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名叫巨松置业(上海)有限公司。

这家公司甫一成立,外界便议论纷纷:史玉柱要进军房地产业务了。当年,巨人网络回应称,“为扩建园区的研发中心,与房产无关,巨人也没有进军房地产的计划。”

自成立至今的三年时间里,除了在今年 4 月份发布了一则拟从集团关联方巨人友缘手里,购买了两个地产项目的公告外,巨松置业其他动向的报道,仍停留在 2019 年。

其实,如今的巨人网络,早已经不是那个 “巨人” 了,它的重点不是巨人大厦,也不是房地产,而是网络游戏。但令人遗憾的是,巨人网络的网游业务每况愈下。

今年 4 月 30 日,巨人网络发布了 2020 年年报,这是一份不太好看的答卷。这一年,巨人网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了 21.8%,但其 22.17 亿元的营收,较 2019 年同期下降了 13.77%。

出现下降的,还有游戏收入。Wind 显示,2020 年,巨人网络移动端网络游戏收入为 11.48 亿元,同比下降 21.3%;电脑端网络游戏收入为 9.5 亿元,同比下降 4%。

巨人网络的研发人员总数,也从 2017 年的 1661 人,下降到 2020 年末的 1191 人,几年间下降了近 30%。

烂尾难重生,巨人无归期,似乎也不难以理解了。

来源:市界

就是比不过买房躺赢的

想我证券投资 15 年了,自认也有一定的盈利模式了,股票,债券,可转债,基金,打新这种盈利也不算韭菜了。碰上大牛市,15 年收益超 1 倍还能逃顶出来,后面打打新股,拿点高分红门票股,偶尔买买躺尸小盘绩优股等个 1 年半载也能每年收益个 10-20%。10 年前 50 万起步的,这些年应该也赚了百万以上了。结果隔壁同事,10 年前买房,就 50 多万,加满杠杆 70% 贷款买房,中间置换一次,还增购过一套,现在和我说 2 套市值 2000 万了,贷款也就 400 万,净值 1600 万。这不是躺赢是什么。

浩瀚红鹰

这不怪你,这是赛道的问题。

seancai110

所以不要说年轻人躺平了,连做投资都要躺平了。
现在有多少人干一年,工资能抵得上房子的涨幅?

陆神

楼主这么多年投资白投了。你还是没明白你输在哪里。其实,你输就输在了杠杆上。你也不算算,你那个同事投入多少,承担多少风险,而你投入多少,承担多少风险?看你列的品种,有一个高风险高杠杆的吗?证券投资要跑赢房产很容易啊。

19 年 2 月 25 日,一天就翻 198 倍。前两天五月二十五日,一天就翻六十八倍。在这两个日期之间,有无数天的单日行情,可以分分秒秒秒杀房产收益。再不行,去做外盘黄金外汇吧。百倍杠杆很爽的。我的第一桶金就是那里赚到的,一年赚了一百多万美金。

实话实说,你的那些投资,真的就是养老。

jiangdaya

人是不能选择的,要是能选择,我投胎帝王家,即便作弊,真投胎了,却投胎到崇祯夫人那里去了,也。。。你这点鸡毛蒜皮的能力,就想成为人上人?虚妄!不过话说回来,生活在当代,能炒股票,窃以为已经是十分幸福的事情。

最近流行躺平还是平躺,话说,你去灾难深重的 1937 年,你躺平一个给我看看。人,要知足,可以减轻烦恼。

lixinfeng02

不能这么想。如果你全仓买了茅台,也不比他差。都是后视镜。现在让你买房上杠杆你愿意吗?你知道房价还会不会疯长十年吗?

站在趋势的风口

投资是看学习能力、天赋和努力很重要,其实适不适合这行前几年就能看出来,如果前几年一直亏损,又没有质变的提升,说明不适合这行,还是适合躺平买房。

你主要没有选择好赛道,选择股票赛道,你没有机构团队的研究优势,没有庄的资金量优势,没有牛散的天赋优势,没有领导的内幕优势,没有国家队的定向输血优势,你就是弱势群体,拿什么跑赢这些人。

1. 但是,股票上限远高于躺平买房,那些连续几年保持 50-100% 增长,回撤少的,都成了牛散,从几万做到几十亿净资产,就问普通人炒房的谁能超过,当然这是极少数人能做到徐翔这种水平。

2. 普通人天赋努力有限,认清现实和自身不足!资金量不大,利用规则套利和趋势投资,选择机庄家、大资金进不来的赛道,比如过去十年:A 股打新 — 分级套利 — 开火车 loft、转债套利 — 网下打新 — 港股打新,每一年都有这种资产翻倍机会。同时,做到维持” 高负债、高现金,高资产 “,择机而出,是可以实现高增长、低回撤的,完全可以在十年内实现千万现金 + 千万房产。但是需要你有很宽的视野,对制度和套利机会有敏锐性,又能折腾。

比如 2021 上海积分摇号,新房倒挂,利用规则,社保巨子就能利用积分优势,1000w 买最热门新盘,中签率 80%,买到就赚 600-700w,相当于对折价定增持股 + 改善住房,你成本比别人低一半,这就是安全垫,是一种制度套利。之后再抵押贷款,相当于低成本套白狼,又能维持高负债、高现金,高资产的投资策略。

sanbeishui

我们的 JSLer 的技能贬值快啊,随便一个政策,或者新产品出来就要研究。这个技能天赋点点的也不知道对不对。隔壁同事买房的,也点了各种天赋点,各种研究城市规划,地段发展空间,限购漏洞,贷款方法这些的。然后他还要继续买房,每过几年都要通过置换或者抵押把杠杆率提上去买房。

daxian100

实质是在确定性上加杠杆,然后就是屁股坐得住。炒股票也是一样,你看看账户里有没有翻几倍的?

szsj

这些年谁都没跑过房价,但是又是个人都吐槽房价。就想问你,当初房产中介的电话你为什么不接?

加菲猫 01

分红打新出来的钱拿出来 happy 就是。你同事房产带来不了多少现金流 。还有每月沉重的债务。人生在世 最重要是开心。

comepu

用一句名言,个人的奋斗要考虑历史的进程。之前没买房的,都是错过了这次历史的进程。说什么未来怎么怎么样,多不合理什么的,不过是对自己过去错误的选择找点安慰罢了。

低低手

眼光问题,社会是个大股市:股市、房产、黄金、外汇、期货、邮票、古玩、比特币、公司…… 都是投资标的。不知道哪个未来会涨,谁看对了,分析对了,或者碰巧选择对了,收益就会比较大。

南瓜叔叔

有钱难买早知道。

我现在告诉你,10 年以后房价还会涨 10 倍,你敢去加杠杆 all in 吗?

userit

我是 15 年买第一套,17 年买第二套,两套首付一共才七八十万,现在市值 1000 万,欠银行 100 多万,5 年 10 多倍收益。

股票的主要问题是不敢上杠杆,杠杆高了一个大幅回调就老本都亏完。

coding

其实楼主投资收益很不错了,很多人打了多年的工,到头来也是两手空空。但还是比不过买房的,觉得失落也正常。不过也是因为时代决定的,这些年中国的房地产已经脱离了 “住” 的本质,更多成为了一种投资,暴富的手段。目前的社会,房子甚至成为了阶层分化的标志,你没有房子,可能辛苦一辈子也比不过拆迁分到了几套房子的家庭。而将来你的孩子可能也是没有房子无法完成阶层上升。房子让很多城市劳动变得没有了意义,底层的人们被迫 “躺平”。

realbean

别急,房价已经透支了未来 30 年的上涨,以后大概率跑不赢银行存款,如果你的证券投资收益率能保持长期 20% 年化,现在本金 100 万 30 年后资产变成 2.3 亿多,还气什么房产呢。

bismackzhang

买房的也有悲剧的。我认识的人,月入 3 千,各种融资、啃老,北京远郊、天津郊区买了四套,流动性不好没法减持,也租不上价。消费上去下不来,欠几屁股债,天天逼老人卖老家房,自己不上班让老人退休了还扫大街挣两千块。

知耻而后勇。你这收益率,比 300ETF 强点不多,还自我感觉良好,来碰瓷搞房子的成功人士,差点什么。

rendaiwei

第一套 3 成 第二套 5 成 贷款 400 万。所以他的净值十年前其实有 350,十年后变成了 1600 加上杠杠年化百分之 18。

楼主是年化百分之十~二十。

所以关键不是别人年化收益很高。关键是十年前他的净值就是你的 7 倍。

Gutichen

18 年买第一套,1w 吧,19 年 1.2w 卖了。
13 年,买了第二套,2w 吧,现在还住着,估计还卖不到原价
19 年,买了一套,2w,现在 2.7w 的样子,有价无市

tellingle

作为房产投资的受益者,还是要对买房观念泼下冷水,当一个事物成为全民信仰,且背后有土地财政的支持,相比股市等投资,买房绝对是躺赢。我买房早,后来收入增加了,却没有继续买,结果后来者居上,他们的资产竟然超过了我,我心中曾有一万个后悔:“为什么不加杠杆”。后来我想通了,买房成功的人很得意,不光现在,未来十年依然很得意,炒股一时半会儿是追不上了。可是买房躺赢的人到底学到了什么,“选择大于努力”?这是媒体的话,是后视镜,是马后炮,成熟的投资人不应该相信这种鬼话。买房之所以成功,应该庆幸生在了中国,赶上了这个时代,你要是生在日本呢,生在五十年前呢。买房投资的共识是在近十年达成的,二十年前,举全家之力出国的人最得意,现在如何了,想必大家心里都清楚。在国内买房成功的人还能光鲜几年,以后房产增值速度一定会减慢,还要面对一系列的收割,房地产不会一直领跑,这还不算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人们把成功的经历当作成功的经验,把它当作人生信条并打算用来教育别人和下一代,这才是灾难的开始,这种观念和思维方式会让他栽在另一个赛道,他的后代可能不会搞房产投资,却有可能卖房投资区块链,那画风,现在不敢想。二十年前盲目跟风出国的人,不就是参照前几十年的阅历和经历吗。炒股的你也不要气馁,你同事的房子不敢轻易变现,因为他不知道还能往哪里投,而你既可以炒股又可以买房,你掌握的投资渠道比他多。还有,能做到十年稳定盈利,就不要单兵作战了,或者考个证,有一个更大的杠杆,不用提醒,秒懂。投资一定要从大的格局来思考。

来源:集思录 微信号:jisilu8

兰州牛肉面的新战事

文 | 董柴玲
来源 | 未来消费 APP (ID:lslb168)

兰州牛肉面,包含青海及其他西北人做的兰州拉面,现在全国门店数已经达到 5 万多家。

过去一年,餐饮行业融资消息不断,兰州牛肉面的机会也正在到来。「晚点 LatePost」透露,三家来自上海的新品牌马记永、陈香贵、张拉拉,在近期完成融资。其中陈香贵以 10 亿元的估值寻求融资,张拉拉本轮以约 3.9 亿元的估值进行融资,马记永的估值也涨至 10 亿元以上。

广阔的面食餐饮赛道,线下餐饮和新消费品牌,都成了投资热点。2020 年 11 月完成 4.5 亿元 D 轮融资的和府捞面,还有今年 3 月完成数千万元融资的遇见小面,投后估值近 10 亿元。

兰州牛肉面作为一道来自西北的传统小吃,突然受到关注,倒也显得有些突然。这三家其实来自上海的初创餐饮品牌,有的估值高达 10 亿元,投资机构不乏挑战者资本、红杉资本等明星投资机构。

相比下沉的新式茶饮,兰州牛肉面这个餐饮品类,正在挺进一线城市,稳扎稳打地实现品牌化和标准化。我们来看看兰州牛肉面在一线城市的布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4 个超一线城市,共有牛肉面店铺 1990 家。这个数字超过在全球拥有近 1300 家门店的海底捞,但却没有走出和海底捞一样体量的品牌。

兰州牛肉面的创业者,一直有个宏大的目标,就是成为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的世界快餐品牌。从门店规模来看,麦当劳在全球有 3.9 万家门店,肯德基有 1.5 万家。中国市场,两大巨头的门店合计将近 1.1 万家,广告遍布大屏幕、公交地铁等各个角落。

说来肯德基、麦当劳进入中国市场已经三十多年,既保持产品的标准化,又尝试本土化迎合消费者,品牌渗透率有目共睹。加上过去 10 年来的数字化探索,两家餐饮巨头均积累了过亿会员,占领中国市场不无道理。

至于兰州拉面,至今还在味道和地域层面纠结,人们讨论的焦点也始终离不开正宗两个字。相比肯德基和麦当劳,兰州牛肉面离真正的 “脱胎换骨”,还有很长的距离。

一碗面的品牌化

从县域市场到一线城市,兰州牛肉面正在加速进化,打破大众对这道传统中式快餐的想象。

在外地去哪可以吃到正宗的兰州牛肉面?网友们的推荐各不相同。在兰州牛肉面门店密集的北京,有东方宫、西部马华等数十个新老字号,还有一些清真餐厅能够吃到。当然,最多的还是统一用 “兰州牛肉拉面” 等形象标识的门店,零落分散在各地。

从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兰州市当地有 1083 个牛肉面品牌,门店总数接近 1700 家,走路不到 10 分钟就能看到一家面馆。

头部品牌大多以连锁加盟的形式进行布局,走入各线城市,也逐渐走出国门。率先开到一线城市的,主要有兰州本地老字号,例如金鼎、马子禄、陈记等。其中 “马子禄牛肉面” 很早就走上了加盟连锁的模式,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青岛等地开业。2017 年 8 月,马子禄牛肉面开到了日本东京,成为网红美食。

还有作为后起之秀的新字号。比如 2000 年成立的东方宫,2013 年 6 月进入北京市场,一年内开了 105 家,在北京密集布局。其他如唏嘛香、舌尖尖等,门店集中于上海。往南下到广深地区,市场则相对空白,但是这片美食天堂,已经有太多竞争者。

不光是向外扩张的门店,包括大部分兰州本地面馆,都在进行品质升级,从家庭作坊模式走向品牌化。部分兰州牛肉面馆以崭新的门店形象,闯入消费力更强的地带。

马记永、陈香贵、张拉拉三家新品牌在上海开业,门店选址位于百货商场、购物中心或者写字楼附近,这些地方人流密集,年轻人居多,消费水平高。从门店设计来看,大多走简约时尚风格,添加一些国潮元素,打造网红餐厅的形象。

这些门店提供的菜品涵盖牛肉面、小吃、烧烤和饮料,口号是还原地道甘肃兰州风味。食材上精选黄牛肉,拉面是手工现做,有 8 种不同面型,包括毛细、二细、韭叶等。一碗面搭配牛骨汤、腱子肉和辣子,分量足。此外,牛奶鸡蛋醪糟、羊肉串、凉菜等特色菜也受到欢迎,人均消费在 30-40 元左右。

作为中式快餐,兰州牛肉面的流水线制作非常高效,一般 5 分钟就能出餐。吃一碗面的时间也不长,不超过 20 分钟,就餐时段集中在午间和晚上,翻台率很高。马记永、陈香贵、张拉拉,这三家店铺每月营业额能做到 50-60 万元,坪效高达 5000 元。

兰州牛肉面的价格经济实惠,在兰州当地只要 7 元一碗。到了一线城市,叠加租金和人力成本,价格卖到就 20 元以上。例如上述三家品牌的招牌牛肉面,单价均超过 25 元。

卖一碗面赚多少钱?一位来自兰州的餐饮业人士告诉 36 氪 – 未来消费,一碗 8 元的牛肉面,成本在 3.5 元左右。在一线城市,一碗面的价格在 20 元,成本大致在 5-6 元,扣除房租和人工成本,利润率在 30%-35% 之间,和在兰州当地相差无几,卖牛肉面的逻辑就是靠量取胜。

要到一线城市开店,就得承受昂贵的成本,除了原材料,租金和人力成本也是决定性因素。对比几家兰州本地品牌的加盟条件,一线城市的加盟费基本都在 10-15 万元。上述人士表示,按一间 120 平方米的门店计算,装修、后厨设备、桌椅等前期投资在 35 万元起步。如果生意正常运转,大概 8、9 个月就能回本。

走出去就不正宗?

兰州一些老字号比如马子禄、磨沟沿、陈记、白建强等,是许多本地人吃早餐的首选。兰州牛肉面在当地一碗卖 7 元,好吃且价格实惠。在一线城市卖到 20 多元一碗,正宗就成了很多食客的唯一诉求。

在知乎上关于 “正宗的兰州牛肉面为什么走不出兰州,而被那些不正宗的占领了市场?” 的话题中,热门回答有关于食材、配料,以及制作过程的精益求精,甚至水质的独特。再者是认为经营模式、地方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正宗的兰州牛肉面应该是什么样?首先兰州牛肉面在食材上非常考究,制作过程精细化,可以用 “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即汤汁清爽、萝卜白净、辣油红艳、香菜翠绿、面条黄亮,来概括一碗地道兰州牛肉面的特点。汤是灵魂,肉是筋骨,当鲜美的汤、肉、面和油泼辣子组合在一起,征服了很多食客的心。

为了打破地域限制,推动一碗面的升级,兰州牛肉面在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走出本地。1999 年,兰州牛肉面被确定为中式三大快餐试点推广品种之一。

对比如今的规模,兰州拉面、沙县小吃、黄焖鸡米饭,堪称餐饮界 “三巨头”。全国的沙县小吃门店有 8.8 万家,兰州拉面有 5 万多家,黄焖鸡米饭也超过 4 万家。可见在实现走向大江南北的目标上,兰州牛肉面已经取得不错的效果,但品牌化和标准化始终为痛点。

先不说人们判断兰州牛肉面是否地道的标准不同,光是解释历史渊源就得费一番功夫。比如兰州没有 “兰州拉面” 的说法,只有牛肉面。外地的兰州牛肉面不是本地人开的,大部分是青海人。正宗的兰州牛肉面只有面,没有盖浇饭、大盘鸡那些花样等。

兰州牛肉面属于中式快餐,味道好不好吃,厨师的水平很重要,标准化程度低于肯德基、麦当劳这类西式快餐。和黄焖鸡这类小吃相比,兰州牛肉面强调手工制面,面的劲道和师傅的手艺挂钩,可复制性上多了道门槛。另外黄焖鸡米饭的核心在于酱料,食材备料简单,烹饪难度比拉面低。

同一家面馆,有的人说好吃,有的人认为踩雷,其中也有个人因素的影响。但兰州牛肉面馆能开到 5 万多店,也证明它满足了大众口味,好吃、营养、性价比高是人们选择它的理由。

再回到兰州牛肉面的品牌化问题,兰州牛肉面曾面临有产品、无品牌的尴尬处境。其实兰州牛肉面不是没有品牌,而是品牌太多,走不出差异化。牛肉面在兰州百花齐放,光品牌就有 1000 多个,其中连锁品牌 242 个,比例在 22% 左右。

打出响亮的招牌,也需要具备一定规模的门店。这就涉及到连锁经营的问题,而国内餐饮连锁化程度一直都不高。根据美团提供的数据,去年国内餐饮连锁化率大概在 15%,远低于美国的 50%。其中快餐简餐的连锁化率是最高的,接近 28%,因为工艺简单,易于标准化。

到外地开店,味道的还原最重要。总结一些品牌的加盟流程,不外乎是品牌方对加盟商提供统一的原料配送,包括汤料、调料、辣椒面。还有人才输出,一般是派 3-4 位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拉面师傅。其他的门店选址、装修、服务等交由加盟商负责。

总的来说,在做面这件事情上,核心的技术、人才和品质把控层面,由品牌方来做,加盟商干些简单化、标准化的工作。这也是许多餐饮品牌开放加盟的原则,自己掌握供应链,建立坚固的产品壁垒,保证口碑。当然,有了加盟体系不代表生意好做,毕竟投资成本摆在这。

高加盟费、高租金,以及复制一整套供应链的成本,让兰州牛肉面进入一线城市需要谨慎考虑。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卖拉面,产品线可以尽量丰富,比如卖一些西北的小吃,在广东开店还可以推出一两款海鲜,做成爆品。“因为南北差异化太大,还是要融入当地的一些东西,牛肉面是不能变的,但是其他方面可以做一些融合。”

相比传统老字号,新品牌更多依赖兰州牛肉面本身在消费者心中的口碑。而新玩家的竞争力在于,在产品升级和数字化运营方面表现潜力,尤其是能抓住新消费群体的心理,带领行业往高端化趋势走。

2020 年开始,改变商业模式和外部资本加持,成了餐饮业复苏的两条途径。目前线下餐饮业已经到了恢复阶段的尾声,基本朝着门店升级、加速连锁化、提升外卖业务等方向前进。

兰州牛肉面也在等待一个进阶的时机。

来源:36 氪 微信号:wow36kr

44 只企鹅 1876 万,卖企鹅如何大发横财?

人在 A 股,好戏不愁。

比起去年的花样百出,今年的股市略显平淡,不像隔壁过山车式的币价,引人一阵欢呼一阵哀嚎。

本以为今年看不到獐子岛扇贝出逃这样的封神大戏了,但 A 股还是用一条热搜刷新了我的认知。

“52 只企鹅拯救一家上市公司”“大连圣亚一只企鹅卖 40 万”…… 憨憨企鹅居然成了救 “市” 主?这是什么新操作?

2

故事还要从上交所在 4 月 30 日、5 月 11 日、5 月 18 日连续向一家名为 “大连圣亚” 的 A 股上市公司三发问询函说起。

简单来说,就是上交所质疑大连圣亚存在 “保壳行为”,因为其 2020 年营收为 1.14 亿元,与触发退市风险警示情形中规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 1 亿元极为接近。

保的什么壳?保的是上市公司这个壳,如果不把营收拉到 1 亿以上,大连圣亚将面临退市的风险。所以,大连圣亚直接请出了 “企鹅护卫队”。

image

在上交所的三封问询函中,一封要求大连圣亚透露董事会改选的必要性,另外两封均指向了大连圣亚那不同寻常的年报。

大连圣亚的年报显示,其 2020 年第四季度的营收为 5554.8 万元,占全年营业收入的 48.63%。

对于这一异常,大连圣亚解释为这是由于前三季度疫情耽误了营业,第四季度才有所回转。

4

听起来相当合理,但是再细看其财报,又有那么一丝丝不对劲。

因为其 2020 年报中突然杀出了 “销售企鹅” 这一主营业务,且 64.18% 的收入都集中在了第四季度,这是大连圣亚此前从未对外披露过的营收项目。

全年处置生产性生物资产(展示用)企鹅 8 只,列报相关资产处置收益 336 万元;销售了作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的企鹅 44 只,列报营业收入 1876 万元。

这一来一去,公司靠销售和租赁企鹅收入 2188 万元,让总业绩堪堪避开退市红线,这么精准的业绩踩线如何能不引人猜想?

5

目前,大连圣亚尚未对上交所 5 月 18 日对企鹅销售相关的问询做出回应,能不能过这一关,就要看大连圣亚能不能把卖企鹅的故事讲得动听一些了。

靠 52 只 “救命鹅” 把住 A 股大门,这对大连圣亚来说也只是小场面。去年,大连圣亚的那场控制权争夺战,才是真正的人间大戏,笑料百出。

6

大连圣亚成立于 1994 年,并于 2002 年上市,以海洋馆、人造景观、游乐园为主营业务,是国内第三代海洋馆的创始者,东北旅游业的典范,更是一度令大连引以为傲的一张名片。

我问了问我的大连同事,她说圣亚在大连的名号可是响当当,来了大连不去圣亚海洋世界玩玩那都算白来。

过去数年,虽然大连圣亚的整体效益在下滑,但整体经营与发展都相对稳定,直至去年六月的一场股东大会打破了所有宁静,闹剧开闸就收不回来了。

7

起先,是大连圣亚一个占比不足 4% 的股东杨子平挑头,以原董事长和副董不能胜任公司职务为由,提出罢免他们的职务,还一并提出增补董事和独立董事的议案。

随后,大连圣亚的第二大股东磐京投资也提出,增加毛崴为董事、王班为独立董事的相关议案。

谁能想到,这看似蚍蜉撼树的举动,居然真的令大连圣亚的两大元老落马,杨子平成功上位董事长一职,控制了多数董事席位,磐京投资的毛崴则当选公司副董事长。

image

△图源:品橙旅游

根据媒体的相关报道,杨子平与磐京投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否则一个从二级市场走来的股东何以能够轻松地占领一家老牌上市公司的高层席位呢?

况且,大连圣亚的原董事长和副董是股东辽宁迈克集团和大连神州推荐的,而具有国资背景的大股东星海湾投资,更是直接失去了对董事会的控制,多少有点颜面扫地了。

杨子平与毛崴二人初尝胜利之果后,又顺利罢免了大连圣亚总经理肖峰,将大连圣亚高管中的三大元老直接踢出核心地带。

肖峰那真是公司元老了,1996 年就进入大连圣亚工作,还是圣亚的 “大白鲨计划” 操盘人。业界公认的专业人才,就这么被踢了?

image

这场 “权力的游戏” 在股东间愈演愈烈,以肖峰为代表的旧派与以杨子平和毛崴为代表的新派从此就控制权战争拉开了序幕。

新派在董事会上的压倒性胜利并不足以让旧派臣服,好不容易上位的董事长与副董,新官上任却被拒之门外,数次被保安以 “非员工不得入内” 为由给拦住。

气得杨子平和毛崴又是报警公章被偷,又是找政府投诉,又是和证监会面谈,又是试图带着助理强闯,文斗加武斗,从 7 月闹到了 9 月。

终于,到了股东大会这一天,两人又打算混进去,结果在召开董事会前,二人被保安锁在关了灯的会议室里一顿暴打。

10

当然,这也是片面说辞。反正网上流传的现场视频中,毛崴躺在担架上喊:“十几个保安打我…… 大家都来看好了”,然后就被抬上了救护车。

咱说,这公司内斗成这样?还能经营得好吗?想必是不能了。

有一说一,大连圣亚的保安是真给力,那真是忠心耿耿。股东大会上不仅是毛崴被打,还有一位磐京投资的股东代表声称自己被锁脖,手机被抢,杨子平也被保安架着赶了出来。

总之,这场闹得人尽皆知的股东 “斗殴会”,最终以旧派势力被罢免和被辞职而告终。

image

2019 年 9 月 17 日,毛崴取代辞职的肖峰成为公司总经理,并公开承诺 10 年不减持大连圣亚股份。为了平息坊间流传的新派入主是别有用心的谣言,杨子平个人也在后来不断增持股份。

杨子平与毛崴这对好搭档顺利入驻了办公室之后,面临的问题就是接连不断的财务危机和腰斩的股价。

11 月,先是公司第一大股东所持股份被司法冻结,而后因为内部股权转让纠纷导致公司银行账户被冻结,不仅员工的工资和社保不能及时发放和缴纳,连海洋动物的饲料都补不上。

之后,大连圣亚持有的镇江大白鲸海洋世界有限公司的 29.02% 股权被冻结了三年……

image

你以为到此就消停了吗?当然没有。12 月,大股东辽宁迈克集团又找上门来,要求圣亚还钱,并指责杨子平和毛崴不管上市公司的生死。

辽宁迈克想必说的就是新派于 10 月启动的对离任高管的离任审计,对此前由肖峰带领的 “大白鲨计划” 进行了盘剥,并直指原管理层里外勾结,掏空上市公司,搞 “利益输送”。

反正,上次斗殴就已经挂彩的新派就是不长记性,非要开个公众号 “精彩圣亚” 发起 “反腐百问”,重走文斗之路。

13

目前,精彩圣亚公众号最新一期是 5 月 11 日的第二十一问,毛崴发了一句自己的座右铭。而在上一期的反腐第二十问中,毛崴还在呼吁大连市人民市政府撤换国资大股东。

14

先后经历了武斗、密集诉讼、监管关注、窃听风波等一系列重创的新派,这句高声呼喊颇有点控诉无门的意味,而大连圣亚的闹剧显然没有结束,新篇章或许更加精彩。

但是,你们能不能少点内斗,多看看股价呢?

15

说实话,每年都有上市公司上演保壳大战,年底精准冲业绩一个比一个有创意,什么镇宅之宝或者压箱底的货都能翻出来卖。

常见的有卖房、卖厂、卖地、卖股权;再独特点的就是卖孔雀、卖油画、卖火腿、卖紫砂壶;厉害点的就发个公告卖口碑、卖未来;实在不行的,就把自己给卖了,真绝了。

当初排队上市熬得有多辛苦,现在保壳就有多拼命。

咱就挑近的说,海马汽车卖房保壳想必大家有所耳闻。从 2019 年开始,海马汽车狂卖数百套房产,一时让人分不清海马到底是造车还是造房的。

image

到了 2020 年,仍被强制退市威胁的海马汽车开始卖手上的金融资产了,一切都是为了保住上市公司的壳。

挑经典的说,当年被誉为 “中国传媒第一股” 的电广传媒对外公告:子公司将徐悲鸿名作《愚公移山》布面油画以 2.09 亿元(含税)出售给了湖南广播电视台。

17

△徐悲鸿名作《愚公移山》

此消息一出,全体哗然。

毕竟这价格已经创了纪录,徐悲鸿大师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当年挥笔而就的画作,今日竟成了保壳运动的有力武器。这个交易刚好赶在 12 月 28 日前完成,大约是万不得已才出此下策。

可惜,这么露骨的操作深交所想不逮住都难。

挑更远的说,以 “紫砂狂魔” 闻名的中超控股(前身中超电缆),2015 年卖电缆挣了 1.04 亿,转手就用这钱买了 28 个紫砂壶大师顾景舟的作品,还号称要投资紫砂壶产业链,以后公司分红就送壶,一时风头大盛。

image

△顾景舟制《清中期款子冶石瓢》

2016 年,中超控股出手 3 把紫砂壶就入账了 2550 万。没钱花就卖壶,账算得门儿清。

不过,中超控股后来把自己的壳也卖了 19 亿,上市七年套现 30 亿,妙啊!没想到卖电缆的做起资本生意来真是有一套。

有一说一,保壳运动也有点秀家底的意思了。家低不厚,家里能凭空多出来孔雀、紫砂壶、企鹅之类的么?就算再厉害的编剧都编不出这样的剧本。

19

只不过,每年精准凑业绩的斗智斗勇要变得越来越难了,因为更精细化的退市新规来了。落地近半年,深沪两市十几家公司已经触发了上市终止条件,数百家公司收到了风险警示。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未来,上市公司保壳运动的操作只会越来越骚,骚到你想不到

20

来源:青年横财发展会 微信号:xrich666

资本市场却不信 “老铁” 了?

文 / 陈邓新 编辑 / 李觐麟

来源:锌刻度

因主播直播间售假,快手再一次被推上舆论浪尖。

5 月 28 日,快手针对快手主播 “驴嫂平荣” 直播间售卖 “朵唯 12Pro” 手机事件给出了最终处理结果。针对朵唯,快手电商将永久清退朵唯所有产品,涉事企业永不合作。

除此之外,快手电商提出对消费者给予 9 倍赔偿和解决方案。但售假风波之下,快手在资本市场已越发 “不受待见”。

2021 年 2 月 5 日上市之后,快手一度触及 417.8 港元,创下 1.74 万亿港元市值的历史记录,却不想遂即转头向下,不是在下跌,就是在下跌路上,最低跌至 198.5 港元,如今股价腰斩、市值损失近万亿港元。

与之对应的是,快手的声量也大不如前。

在资本市场,投资者为何用脚投票?为何说快手既有内忧也有外患?双重压力之下,

发力本地生活这个新故事,会打动资本市场吗?

亏损不重要,重要的是起势难变胜势

“卖方还在唱多,买方早已用脚投票。” 某私募投资部经理陈听涛如是说。

陈听涛进一步表示,作为卖方的券商更侧重挖掘公司的亮点,在主流券商眼中快手仍值得殷期,譬如 2021 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为 170 亿元,同比增长 36.6%;直播电商 GMV 为 1186 亿,同比增长 219.8%。

作为(大大小小)投资者的买方,考量的重心在于风险、想象力与赚钱效应,而这三个要素的背后都暗藏着对快手的前景担忧:归属母公司的净亏损为 577.5 亿元,同比扩大了 89.4%。

“亏损不重要,重要的是后劲不足,快手已被对手两次弯道超车了。” 陈听涛表示,快手总是难将起势变为胜势,“很多事情,只有 0 次和无数次。”

事实上,作为最早切入短视频的平台之一,快手凭借 “让低线的人们看到更大的世界、让高线的人们看到新奇的世界” 这个打法,一跃成为短视频赛道的领跑者。

对此,快手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宿华曾言:“我们希望用科技的力量,让劳动和创造释放更大的能量,让价值创造者得到更好的回报。”

就在外界以为赛道格局尘埃落定之际,却不料 2018 年半路杀出个抖音,一番厮杀之后上演了弯道超车的戏码。

其实,对这次弯道超车,市场并未改变对快手的态度:新奇过后是消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高线的真实写照,抖音成功抓住这个空白点,与快手的基本盘泾渭分明。

当然,快手渴望上跃,抖音渴望下沉,如今双方均切入对方好腹地改打贴身肉搏战,未来鹿死谁手尚不能下结论。

更为糟糕的是,快手再次被弯道超车。

快手的流量具备私域属性,天然适合原生态主播带货,因而快手 2018 年就发力直播电商,一跃成为仅次于淘宝直播的第二大直播电商平台。

与快手的奔放相比,抖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颇为保守,更有试错的味道,毕竟抖音的流量具备公域属性,电商变现相对不如私域容易,且呈现前高后低的特征,譬如罗永浩第一场创下 1.1 亿元的佳绩,此后就维持在千万元级的水准。

因此,在直播电商领域,快手原本在整个行业里都具备一定优势。

万万没想到,疫情之下直播电商成为最大的 “风口”,抖音不得不调整打法,不断邀请明星大 V 空降带货,以求做大总量,从而弥补短板。

虽然,抖音这个打法的持久度仍需要时间来验证,然而赶超快手的势态却是肉眼可见。

据《晚点 LatePost》报道,抖音电商 2020 年电商 GMV 超过 5000 亿元,而快手 2020 年年报显示,电商 GMV 为 3812 亿元,两者差距明显。

越长大越孤独,合作伙伴渐行渐远?

相对于外患,快手的内忧更不容忽视,处理不好则难以挽回当下的颓势。

一方面,滋生售假的土壤难以铲除。

辛巴直播间假燕窝事件,为快手电商贴上了 “智商税” 的标签,严重影响了快手的口碑与形象,一定程度上抑制了 “老铁” 的消费欲望。

外界不禁疑惑,快手之前为何监管滞后?

究其原因,家族化已尾大不掉,导致快手的话语权部分旁落,特别是在 “企业家大佬 + 快手达人” 的打法之下,对头部家族的依赖加深,最终达成互惠互利的微妙关系。

有媒体报道,快手已形成分别为辛巴、散打哥、二驴、方丈、张二嫂等为核心的六大家族,合计粉丝总数超 8 亿,而快手的日活人数为 3.79 亿,头部家族的粉丝覆盖力不容小觑。

更为关键的是,头部家族不是松散的联盟,既有徒弟这种名义上的感情约束,也有从线上到线下的利益绑定,从而相互借势、相互抱团。

此背景下,头部家族甚至敢与平台叫板。

譬如,辛巴曾喊话:“快手,希望你把眼睛擦亮一点,我辛有志可以调动国内所有的资源,请珍惜我的本事和资源。”

快手一哥“辛巴”

如此一来,快手的监管自然进退维谷。

风波之后,快手提出 “信任电商”,渴望进一步规范主播,从而达到对 “老铁” 更为负责的目的。

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售假依然屡禁不止。

另外一方面,对盟友的吸引力下降。

直播电商三巨头,除了淘宝直播可自给自足之外,无论是抖音或是快手,都离不开电商伙伴的能力圈。

虽然,两者与主流电商平台均有合作,然而快手偏向京东、抖音偏向淘宝也是不争的事实,譬如 2020 年 5 月 26 日快手与京东达成战略合作,后者赋能供应链以及提供 3C 等优势品类。

却不想,一年之后京东又牵手抖音,非但直接在抖音上开店,更提供全品类商品上架,明显合作层次更深。

这意味着,快手对盟友的吸引力在下降,其差异化算盘落空。

一名互联网观察人士告诉锌刻度:“现阶段,快手仍在扮演导流的角色,流量变现并未形成闭环,因此电商业务只不过数据好看,却只赚了个‘寂寞’。”

据公开数据显示,快手 2021 年第一季度电商 GMV 为 1186 亿元,相关的收入仅有 12.11 亿元,折算下来货币率为 1.02%,而电商行业主流水平在 5% 以上。

出圈本地生活,能不能成下一个增长点?

其实,快手深谙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在电商业务之外,也在试图扩大边界,以寻求下一个业绩增长极。

复盘来看,快手切入了游戏、金融、社交、音频、宠物等赛道,这些业务要么无疾而终,要么处于孵化阶段,要么受到强监管,要么积累不足。

譬如,快手的自研或代理几十款游戏,已覆盖卡牌、SLG、RPG 等多个类型,由于缺乏爆款游戏业务并未出圈。

眼下,快手将突围的方向瞄向本地生活。

吃吃喝喝、出游旅行原本就是短视频核心内容之一,用户观看之余也潜移默化之中被 “种草”,这意味着打通 “观众” 到 “消费者” 的路径颇短。

酸菜鱼连锁品牌 “鱼你在一起” 品牌总监卢朝阳表示:“‘直播 + 餐饮’对于连锁品牌来说是一个有前景且值得探索的一个形式,主播现场吃播的方式,能够更好的将产品的口味卖点和活动直接地告知消费者,推动消费者更快地做出决策,为商家带来更大的流量。”

从调性来看,短视频与本地生活天然就是最佳搭档,给予资本市场更大的想象力。

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到 2025 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将从 2020 年的 19.5 万亿元增长到 35.3 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2.6%。

因此,快手摩拳擦掌,准备大展拳脚。

譬如,快手于 5 月 10 日至 5 月 23 日期间推出 “快手 517 一元吃到嗨”,覆盖超过 200 个城市,共吸引 93 个品牌参与,活动相关视频总播放量超 17 亿次。

快手在本地生活赛道的动作很大

快手在本地生活赛道的动作很大

如此一来,快手与美团、饿了么势必正面对垒,这是快手绕不过的一道坎:快手以短视频内容输出为支点,能否撬动美团、饿了么在本地生活的 “双寡头” 地位,而面对跨界而来的劲敌,美团、饿了么又该如何打好防御战,将成为本地生活赛道下半程的最大看点。

对快手而言,能否讲好本地生活这个故事,即决定其在短视频赛道上是否获得下一个起势,也决定其在资本市场是否重受青睐。

上述答案暂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确定是,快手仍在探索改变颓势的最优解。

京东物流 VS 顺丰速运,谁才是中国的物流一哥?

京东物流今日上市,成为东哥人生中的第 4 个 IPO。大家都知道,在经历了明尼苏达往事之后,东哥低调了两年,也正是在这两年间,京东控股的达达和京东健康先后完成上市,平均一年一个 IPO,东哥的速度,那叫一个快。

也许在这两年里,东哥真的想明白了一件事,与其成为男人中的战斗机,不如成为 IPO 收割机,资本市场的盛宴,那才是真的香。

话说京东物流,大家一定不陌生,它是从京东内部孵化出来的,2007 年,东哥发现京东 70% 的客户投诉都来自物流,抱怨送货慢、货物损坏严重,于是决定自建物流。

这举动当时看有点犯傻,物流属于典型的脏活、累活而且重资产,对资金的消耗十分巨大,动辄数万的快递员队伍也非常难管。连马云都表示 “人太多,会把自己拖死。”

但现在看,东哥实在是高瞻远瞩,京东物流很快成了京东的护城河,凭借优质的服务为京东圈粉,甚至还能对外接单给京东挣钱,而今更是要凭借 400 亿美元估值晋升物流行业老二。而老大则是顺丰,市值差不多是京东物流的两倍。

1

4 年前,两家人就彼此认定了对手。

2017 年 3 月,中国最神秘富豪王卫表示,顺丰最大的竞争对手肯定不是同行,而是个跨界高手。

这高手有三个特征:一是技术性很强,二是能掌握整个行业上游,三是拥有大数据。

这三条一看,分明就是京东。

巧了,2017 年 6 月,刘强东也做了一番预言,京东和顺丰会成为两大物流巨头,其他都是给阿里搬砖头、打酱油的。

2

事实证明,东哥是个不折不扣的预言家。如今的顺丰和京东物流,果真成为了物流行业的两大巨头,其他快递公司大多数被收编在菜鸟网络旗下,的的确确在给阿里搬砖头、打酱油。当然大家都知道啊,东哥在 17 年的时候是个预言家,18 年反手就当了一回狼人,不过狼人的身份玩脱了。

说回到顺丰和京东物流的故事,其实,在早些年的时候,顺丰一直是物流业的老大哥,而京东物流则是跟随的小弟。

但是东哥对京东物流的期望一直很大。2017 年,京东物流全面开放,从京东的物流部门变成独立公司,开始对外接单了。

东哥当时还提到京东物流未来五年,来自京东的收入必须要低于 50%,十年后低于 20%。

从招股书来看,基本已经完成了东哥当年的愿望。

这几年京东物流外部客户收入占比不断提升,从 2018 年的 29.9%、2019 年的 38.4% 提升至 2020 年前 9 个月的 43.4%,平均增速 7.75%,不出意外,明年就会超过 50%。

相对的,京东集团收入占比就会低于 50%。说明京东物流对于京东集团的依赖正在降低,逐渐发展成为一家独立的物流企业。

3

更可喜的是,京东物流目前已经扭亏为盈。

2020 年前三季度京东物流实现净利润 22.8 亿元人民币,净利润率为 4.6%,扣非净利率攀升至 6.0%,反超顺丰。

4

此前亏损的原因,是京东物流一直处在高投入期,如今实现盈利,说明其高投入期已经度过,在一二线城市的建设投资已经完成。

营收方面,京东物流的增速也超过了带头大哥顺丰。

京东物流 2020 年前 9 个月营收为 495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43.2%。

顺丰控股同期营收 1095.94 亿元,同比增加 39.13%。

虽然,目前营收规模上,京东物流仅占顺丰的 45%,相对而言是小弟,但增速已快过顺丰。

5

那么,问题来了,京东物流的增速为什么这么快呢?

同学们,接下来要敲黑板了,这是重点。

我嗑了 15 篇研报和文章,终于找到了答案。

京东物流的发展之所以能够快过顺丰,主要得益于它的四道护城河。

第一道护城河是 一体化供应链

京东物流招股书长达 536 页,其中供应链出现了 572 次,一体化供应链出现了 126 次,足见其重要程度。

什么叫一体化供应链呢?

这里给大家做个科普。

一体化供应链是指:为客户提供端到端、一揽子服务的综合物流解决方案。贯穿企业的生产制造、销售、售后等多个环节,不仅包含基本的运输、仓储、分拣、配送等物流服务,还包括销量预测、生产规划、存货管理以及终端客户订单管理等增值服务。

这样说你是不是听不懂,没关系,翻译成人话就是,普通的快递公司只负责最后的配送环节,而京东物流却能够提供一条龙服务,从销售环节,京东物流就开始介入,根据自己的数据提供销量预测,当中的环节包括订单的管理,仓储服务以及最后的配送环节,京东物流全都包了。

对于厂商来说,这样不仅省事还高效,鞋履品牌斯凯奇在利用京东物流的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后,平均履约成本减少了 11%,平均交付时间在与京东物流的合作期间减少了约 5 小时。

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厂家发现一体化供应链有很多优势,所以近年来,这个市场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2020 年我国一体化供应链市场规模将达到 2 万亿人民币,预计到 2025 年将进一步增长到 3.2 万亿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为 9.5%。渗透率预计将由 2020 年的 31.0% 增长到 2025 年的 34.7%。

6

京东物流已经成为中国营收体量最大、仓储面积最广的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商,2020 前三季度仅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就挣到了 391 亿,但是,如此巨大的收入,也只是占到市场总规模的 2.2%,前十名加起来也才占了 8.1%。

7

如果把一体化供应链市场看做一个尚未开采的巨大金矿,京东物流就是那个最有力的挖掘者,未来大有可期。

8

接下来介绍一下京东物流的 第二道护城河:庞大的仓储运输体系

京东物流可能是除了中国邮政之外,物流网点最多的物流公司。就连雪山之巅珠穆朗玛峰,京东物流都能用无人机给送过去。

京东物流在全国拥有 800 多个自营仓库,同时还拥有 1,400 个第三方仓库,仓储网络几乎覆盖全国所有区县,总仓储面积约为 2000 万平方米。

那带头大哥顺丰呢?拥有 194 个不同类型的仓库,面积约 234 万平方米,差不多只有京东物流的十分之一。

9

那么问题来了,老大哥顺丰都不敢砸钱造那么多网点,京东物流又为何要投入高额的成本,造出十倍之多的网点呢?先告诉你结论,京东物流根本就不是一家传统的快递公司,东哥的星辰大海正如第一道护城河所提到的,京东物流想做的是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商。从这个角度,就不难理解为何京东物流要布局如此之多的网点,因为它的仓配模式就要求它建造大量的网点。

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下,什么叫仓配模式,就是用户在下单购买商品前,京东就已经根据自己过往积累下来的数据,把商品提前安排在多个仓库待命,用户下单的第一时间,商品就从距离用户最近的仓库,直接发往对应的配送站,再由京东小哥完成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在物流行业,这就是所谓的货等人。

10

而顺丰呢?则是人等货,用户下单之后,顺丰先到商家仓库取货,再送到自己网点,集中到转运中心后再跋山涉水送到用户家中,就算坐上顺丰的大飞机,也很难赶上京东物流的速度。毕竟多出了取货和转运的环节。

这就是为什么,你在京东自营购物,能够体验到上午下单,下午收货的快感。

说完了第二道护城河,接下来看看第三道护城河,那就是京东物流有一个好爸爸 —— 京东集团

京东物流脱胎于京东,就必然受益于京东。

不仅是京东集团每年都为它提供稳步增长的营收,还在于服务京东电商平台的其他商家和外部客户。

虽然没有数据证明京东物流的外部客户有多少来自京东电商平台,但平台商家若使用京东物流” 商务仓 “产品和服务,都是有好处的。一方面是可以进入京东的仓配体系,自己只管卖货,其余都由京东物流来打理。另一方面是可以进入京东的生态,获得流量倾斜、贷款、售后履约等服务。

所以即便独立上市,京东集团还是会为亲儿子京东物流谋福利的,毕竟京东集团是京东物流的最大股东。

接下来看看最后一道护城河,那就是 黑科技

如今的物流行业,表面看是脏活累活,但骨子里已经是科技公司了。

顺丰号称快递圈的科技狂人,三年累计投入 35.23 亿,超过其他几家快递公司之和,研发费用率稳定在 1.1%。

但京东物流更狂,过去三年,累计技术投入达到 46 亿,平均占比 3.4%,说明京东对于研发的重视已经超过了顺丰。

11

研发虽然很烧钱,但却也带来了惊人的效果。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投入,京东的库存周转天数已经降到了 34 天。相比之下,沃尔玛和亚马逊的这一指标超过 40 天,国内其他行业甚至高达 60 天。

效率提升的同时,经营费用率也在不断下降, 2018 年、2019 年及 2020 年分别为 10.2%、9% 以及 8%,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且都低于顺丰,说明京东的成本管控能力要优于顺丰。

费用低了,毛利自然就上来了,京东物流 2018 年、2019 年及 2020 年前 9 个月毛利润分别为 10.8 亿、34.4 亿及 54.2 亿元人民币,毛利率分别为 2.9%、6.9% 及 10.9%,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与顺丰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

以上便是京东物流的四道护城河,拥有这么多护城河,京东物流就能稳超顺丰了吗?

NONONO,京东物流也有个让东哥头疼的大问题,甚至还上过热搜。

那就是京东物流的人员成本过高,而且很难降,毕竟都是兄弟。

12

京东物流目前纳入报表的职工合计 25.9 万人,其中仓储、快递、客服等一线员工超过 24 万。仅在 2020 年前三季度,京东物流一线员工的福利开支达到人民币 179 亿元,占据总成本的 42%。

顺丰呢?则是省钱小能手。

营收规模比京东大一倍,却只有 11.4 万员工,一线员工 7.4 万,员工成本只占总成本的 13%。

13

员工成本的巨大差异与两家公司的管理机制相关。

京东物流采用末端直营模式,快递员与总部直接签订合同关系,由京东交纳五险一金及其他福利。2018 年,京东光社保就交了 60 亿。

而顺丰为了推动成本下降、执行灵活用工模式,近几年将部分顺丰直营网络原有的区域从总部直营转为承包区,这钱就省下了。

但即便算上外包,京东物流员工成本 + 外包费用占据了总成本的 87%,顺丰的则为 71%,还是远低于京东物流。

2019 年京东曾在华南部分城市取消了快递员的底薪,同时调低了快递员公积金缴费的比例。随后,舆论直接把东哥骂上了热搜,说他不再拿快递员当兄弟。

这只能怪东哥当年口嗨,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过:克扣员工五险一金省下的钱是可耻的钱。所以东哥要是敢在这方面省钱,脸怕是要被打肿了。

除了人工成本高这个问题外,京东物流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高管层的变动。

2020 年 12 月, 京东物流掌舵人、执行董事及首席执行官王振辉辞职。

王振辉 2010 年加入京东,随后成为仓储部负责人,2017 年京东物流独立后便出任公司 CEO,算是公司的缔造者之一。在之前京东集团高管页面,王振辉位列第三,仅次于刘强东和徐雷。

但在公司 IPO 的前夕,这位关键先生突然辞职了,原因扑朔迷离,而接任的余睿,此前虽然是京东首席人力资源官,但在物流行业并没有太资深的经验。高管层的变动,给京东物流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

所以要说京东物流能够稳超顺丰,那还为时过早,单从财务数据来看,京东物流虽然近三年增速超了顺丰,但营收规模却还只有顺丰的一半,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

不过,京东物流并没有把顺丰当做竞争对手。

招股书中,京东物流这样写道:顺丰是一家快递物流综合服务商,而京东物流的定位是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商。这个在第二道护城河中提到过。

更具体的说,顺丰是主要做 C 端快递的,京东物流是主要做 B 端一体化供应链服务的,两者市场不同,不直接冲突,所以并不是直接的竞争对手。

在中国物流行业,B 端市场规模大致是 C 端的 9 倍,可以说是一片蓝海,这个大金矿基本还没开挖,所以说在未来,京东物流将大有可为。

另外,中国物流巨头们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具备了国际竞争力。

随着一带一路及跨境电商的发展,京东物流、顺丰、菜鸟等头部企业在全球跑马圈地的脚步越来越快。

东哥已经确定了京东物流未来 10 年的国际化方向:那就是,要以供应链来服务全球化,实现 48 小时中国通达全球。

顺丰的航线布局也由国内延伸至东南亚、中亚与欧洲腹地,全球范围内的通航城市与地区也已超过 60 个,建成了具有全球服务能力的供应链体系。

中国的物流企业渴望走出国门,同样的,世界的物流体系,也需要来自中国的力量。

正如去年疫情期间,京东物流在运输防疫物资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让中国成为全球最早走出疫情阴霾的国家。然而,在世界的其他角落,依然有很多国家深陷疫情的泥潭。真心希望,中国的物流企业能够有这样的担当,在全球的防疫行动中,做出更多的贡献,让世界也感受到来自中国的速度和温度。

来源:华尔街见闻 微信号:wallstreetcn

互联网烧钱战争:10 年 6.7 万亿,谁是赢家?

文 / 王琳

来源 / Tech 星球 (微信 ID:tech618)

2011 年 8 月 16 日,800 人挤爆了北京 798 艺术中心。

他们为售价仅 1999 元的小米 1 沸腾,欢呼声穿透了屋顶。雷军内心隐隐约约觉得,也许这一天是改变命运的日子,但他或许没想到改变如此巨大。

这是一个真正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时刻,小米的出现让山寨机无处遁形。2011 年至 2020 年,中国互联网的故事大都离不开巴掌大的手机。紧接着,一堆又一堆的 APP 诞生于此,随后又被抛弃。资本的热钱造就了张一鸣、王兴这样的梦想家,也让戴威、贾跃亭成为沙滩上的裸泳者。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过去的 10 年,烧钱或许是最形象的。外卖大战、网约车大战、共享经济大战、生鲜电商大战、社区团购大战…… 无一不以补贴起步,而后慢慢涨价。

战局已定,烧钱的时代已经过去。站在 5G 爆发的时间节点上,我们不妨来看看,过去 10 年,热钱都烧到了哪里?

6.7 万亿流入,造车最烧钱

移动互联网的 10 年是颠覆与被颠覆、新王与旧王的故事,更是钱的故事。

2009 年,国内原本只有 500 家 VC/PE,如今已经暴涨至 4000 家。他们将 6.69 万亿元投入一级市场,用热钱打造了一个有一个振奋人心的故事。6.69 万亿相当于 2020 年北京 GDP 的近 2 倍,杭州 GDP 的 4 倍多,腾讯 2020 年营收的近 14 倍。

BAT 用互联网完成了人与信息、人与商品、人与人的连接。新的玩家想打破这种格局,他们最先想要的是创造新的连接。

2010 年,创业失败四次的王兴再次发力,他从团购起步,希望通过串连人和服务打造 BAT 之外的第四极。于是,一场耗时近 10 年的 O2O 大战拉开帷幕,巅峰时期,有 5000 多家团购网站参与补贴大战。

2018 年上市之前,美团一直在横向发展,希望尽可能连接一切服务,他涉足团购、外卖、酒旅、两轮出行、网约车、充电宝等多个赛道,当然他的主战场是外卖与团购。

围绕人与服务,互联网公司们展开了共享经济大战、网约车大战、OTA 大战、O2O 四场大战,创造出了滴滴、美团这样的超级独角兽。

当然,创造互联网的新一极,有时候需要的仅仅是改变连接的方式,比如同样是连接人与信息,当路径由搜索变成推荐,字节跳动便诞生了。抖音与快手之间不停的短视频战争,曾经是互联网最热闹的话题之一。

成为甚至超越 BAT,还可以直接跳出 “连接” 的框架,比如手机大战和新造车大战。

这七场战争中,最烧钱的莫过于新造车。企查查发布的《近十年新能源汽车投融资数据报告》显示,2011-2020 年,新能源汽车品牌共披露投融资金额 3841.1 亿元。其中,2017 年是次数最多的一年,达 185 起。而 2020 年投融资金额是近十年来首次突破千亿元,披露的融资金额近 1292.1 亿元,同比大涨 159.4%。

这其中,蔚来汽车分别以 13 次的融资次数,以及 327.8 亿元的融资总额位居榜首。

由滴滴参与的出行大战耗资规模仅次于新造车。据 Tech 星球统计,截至目前,滴滴、快的、Uber 中国、易到、神州优车、首汽出行、曹操出行七家企业在一级市场的募集资金就超过了 270 亿美元(约合 1723 亿元人民币),这其中滴滴以超过 220 亿美元的融资稳居榜首。

在并购 Uber 中国之前,滴滴的融资就已经接近 100 亿美元。据悉,激战最酣的时候,滴滴和快的在 4 个月烧光了 20 亿。2015 年,滴滴在中国市场损失 100 亿元人民币,Uber 损失 10 亿美金。

由美团、饿了么、大众点评这三个主要玩家引发的 O2O 大战和短视频大战,融资规模均在千亿元人民币左右。共享经济大战,虽然玩家众多,但是其规模却远远逊与上述几场战争。

新巨头的资本平衡术

在 BAT 帝国的裂缝中,诞生了字节跳动、美团、拼多多、快手、滴滴出行、小米集团、蔚来汽车七家超级独角兽。在登陆资本市场之前,他们在一级市场的融资金额超过 514 亿美元(约合 3246 亿元)。这其中,滴滴融资最多,拼多多最少。字节估值最高,滴滴最少。拼多多上市最快,美团上市最慢。

BAT 都曾想涉足他们的业务(这三家都做过手机操作系统,参与了外卖大战、短视频直播大战、电商下沉之战),但最终都未能阻挡新生力量的崛起。

今天的格局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便是新巨头的独立发展意识以及训练有素的资本平衡术。

最典型的是字节跳动和小米集团,他们不是 BAT 任何一家的代理人,也未获得任何一家的投资。

王兴曾试图做在阿里和腾讯之间做一个双选题,但与大众点评的合并让事情发生了变化。一个对被投企业强控制的巨头,和一个独立发展意识旺盛的 CEO 就此出现了裂缝。这让阿里对美团的投资看上去更像一笔财务投资而非战略投资。

滴滴参与了过去 10 年间几乎是最烧钱的出行大战,它融了最多的钱,也有着最复杂的股东结构 ——BAT、央企、海外资本、传统车厂全部在列。出行大战中,滴滴先后并购快的和 Uber 中国,他试图也必须要在这种复杂关系中找到微妙的平衡,据悉腾讯和阿里各拥有滴滴董事会一席。

融资最少、上市最快的拼多多虽然只拿了腾讯一家投资,但黄峥坚决否认自己得到了微信的扶持,他甚至表示拼多多作为腾讯生态中交易量最大的组织,微信对我们的管控是更严厉的。他也否认自己是腾讯系,他更愿意相信腾讯对拼多多的投资只是一笔简单的财务投资。

三巨头都不在字节跳动的股东之列,但是他们不能错过短视频的风口,因此百度支持了他的老员工宿华。良好的数据表现让腾讯对快手的态度从拒绝变成了邀请,而阿里巴巴则因为快手是微博扶持的秒拍平台最大的敌人,以及时任阿里大文娱总裁、阿里投资决委会委员俞永福的不看好等错过了快手。

当创业者成为巨头后,他们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

字节跳动靠信息流起家,但是在张一鸣眼中,字节跳动和百度的交集,只会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因为搜索引擎不在信息流的上游。而信息流的上游是人,即社交关系的大佬腾讯。为了寻找下一个增长点,它还在一步步靠近阿里巴巴和美团的大本营。字节跳动如今的 4000 亿美元估值是挑战完一个又一个巨头的硕果。

从 “苦生意” 里爬起来的美团靠连接人和服务,成为互联网的新型巨头,王兴希望自己的 App 可以连接一切服务,他与携程在酒旅开战,和滴滴在出行 PK,如今又和拼多多、滴滴卷入了社区团购的激烈竞争中。

增长的需求,让他们将业务触角不断延长交错,和原有股东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美团和阿里在本地生活的巷战连绵不绝,而腾讯和百度纷纷做了自己的短视频直播产品,投资了蔚来汽车的小米自己开始下场造车。

在技术没有大突破之前,巨头们纷纷陷入了内卷化竞争。

最费钱的战争刚刚开始

但烧钱肆意补贴终将属于过去。

投资了滴滴、ofo、饿了么等企业的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在第 15 届中国投资年会上表示,自己特别感谢《反垄断法》,“反垄断法后大家没法补贴了,不能去做价格的恶意竞争,这样创业公司也不需要融很多钱,也烧不了很多钱,融大几十亿美金甚至大几百亿美金的时代已经过去。”

竞争最凶猛的时候,为了保证股份不被稀释,VC 必须投入更多资金。如今,这样的情形再难发生,移动互联网的故事也接近了尾声。

中国互联网从 1995 年中关村的那块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 的广告牌起步,到如今可以蜚声国际,企业家们让信息、人、商品、物流、资本几乎全部搬到了网上。

一个共识是,移动互联网的故事更多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而非技术本身的巨大变革。红利消耗殆尽后,互联网开始变得越来越平静,新的财富故事蕴藏在科技创新里。

它可能是一枚小小的芯片。2020 年 7 月,中芯国际成为 A 股近 9 年最大 IPO,遭遇 566 倍超额认购,即便它的工艺水平远远落后于台积电。

也可能是一辆新能源汽车。小米首期投入就要 100 亿元。而蔚来、理想、小鹏则在去年中概股大热时,从二级市场获取了近百亿美元融资支持。这是今年最热闹的,也是所有科技企业都纷纷涌入的赛道。

也可能是自动驾驶技术的突破。从 2007 年街景地图起步,谷歌旗下的 Waymo 已经坚持了 14 年。百度也已经坚持了 6 年,是国内投入力度最大的企业。

在滴滴出行 CEO 程维的眼中,自动驾驶技术可能是未来 30 年,对人类改变最大的技术之一。当然,这项技术的突破堪比造火箭。

它需要足够多的钱和耐心。独立之前,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每年为 Waymo 投入达到 10 亿美元。仅仅 2020 年,百度在自动驾驶上的投入就有 200 亿元,而这样的投入还需要 10 年乃至更长。

一个无需争论的事实是,他们会比移动互联网时代创造更多的财富故事,消耗更多的钱,当然伤亡也会更惨烈。

备注:数据来源于清科研究中心、招股书及天眼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