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回收,一夜暴富?

最近后台很多人问我黄金买卖的事情。

这么说吧,我从来是不给大家任何一点儿投资建议的,毕竟说实话,你们赚了钱又不会分给我,你们赔了钱我户口本都得在天上飞。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划不来的事情。

但巧了,最近跟一个专业做黄金回收(对,就是收金子)的大哥聊天,问他最近是不是发财了?

他说不是,自己赚的是良心钱。

这句话就把我镇住了。大哥对良心的认知,和我可能有分歧。

下面是大哥第一视角出发的自述。下面的 “我”,是他。

只要顾客准备开始变现黄金,他们可能就上套了。

因为他们要面临一个最现实的问题 —— 手里的实物黄金,去哪变现?

你可能觉得这是一个傻问题,那可是黄金啊,全世界都认的东西哎。

不不不,你错了。

黄金大家都认,跟你拿着黄金找人回收,是两码事。

实物黄金回收这块,本身没有一个确定性很强的渠道,市面上现存的回收渠道,集中突显一个 “乱” 字。

先说银行,不是所有银行都有黄金回收业务的。

实际上,如果不是自家银行卖给客户的金条(注意,这里是金条,而且还是自家银行卖的),银行是不会进行黄金回收的。

其次,就算有这个业务,也不是所有银行网点都有黄金回收展业务,绝大多数情况下,客户需要跑到一个指定的银行网点柜台才能办理黄金回收业务。

这个柜台网点,可能不在客户的城市,客户变现成本是很高的。

而且即使客户愿意跑到这个网点,也不一定就能变现。

纯粹的投资金条都有对应的编码,不同银行对这块的规定也不同,有的银行是只要不拆包装就可以当场变现,有的银行则会出于安全的考虑(银行害怕回收客户黄金造假)对这些黄金进行重新鉴定检测(检测费由客户承担),然后银行再收一些对应的手续费才能变现。

坦率说,银行确实是黄金回收业内最稳定的渠道了。

但我要说的是,这种来源、渠道、手续都很正规的黄金,在真实的黄金回收市场上,占比太少了,或者准确点说,这些黄金,一般都流不到黄金回收市场上。

真实的市场是什么样?

客户要出手的黄金,不全是投资金条,而是那种经过加工了的黄金,比如品牌金饰店卖的金饰或者是银行发行的铸币,这种黄金,标准化不强,银行是不会收的。

而且有时候,客户要出手的黄金,来源是说不清楚的。

有那种早点家里靠着矿自己提炼的,也有客户自己买的金饰,以及大量抵债用的黄金,这种没有来源的黄金,一般对应渠道去做回收。

现在就连一些品牌店铺也不再开展黄金回收业务了。

最早的时候,品牌店铺一般都有黄金回收业务的,毕竟蚊子再小也是肉,能多个业务赚点钱他们也都是顺带做的,但后来这种事就少了。

倒不是怕收到假货,而是怕声誉受损。

比如说我这个品牌的金店,回收了一堆不知名品牌的旧首饰,然后我借着门店开始卖,就把旧首饰卖出了新首饰的价格,其它小牌子的首饰卖出了大牌金饰的价格,这些操作对品牌金店的利润帮助不大,但很容易对品牌金店的声誉造成影响,特别是连锁品牌,尤其不好品控。

所以后来品牌金店就不怎么做黄金回收业务了,最多就是只回收自己品牌卖出的黄金或者直接就只接受金饰置换这样子。

现在市面上普通人能接触到的黄金回收业务,大多都是那种私人性质的金店顺带做的,或者就是那种专营做黄金回收的店铺,而这些店,都有套路。

黄金回收这一行,大部分客人都没有经验(毕竟谁家也不是开金矿的,没那么多黄金要卖),他们想找渠道回收黄金,一般也不会通过熟人介绍。

为啥不敢找熟人介绍?

一方面是熟人也不一定懂。

另一方面主要是变卖黄金这个事,传出去风险太大,要不人家认为你遇了难事需要钱躲着你走,要不人家就认为你家发了一笔大财来找你借钱。

有时候谣言传着传着,我一个回收黄金的都觉得离谱。

就我亲身经历的,我曾经收了一块十来克的金项链,不知道怎么的就被人传成了我收了这个人接近小一吨的金条。

这人家门都被亲朋好友挤爆了。

一吨金条是个什么概念,这种谣言稍微有点智商的人推敲一下就知道是假的。

但现实是有人敢编,就有人敢信,所以黄金回收这块,只要稍微带点阅历的人,都不会去满世界宣扬这个事。

没好处。

而且黄金回收和其它消费场景是不一样的,黄金回收这个场景,客户不是买方,而是卖方,你想卖方的心理是什么?

高价格,高价格,还是高价格。

卖家总是想多卖钱的,所以他们总是会看到那些给他们报价最高的渠道,而这块,就是现在黄金回收的第一个坑。

摆高价,先把人骗进来。

其实只要是做过黄金业务的朋友都清楚,金价这个东西,我们说了不说,国际金价说了算,大盘价是明的,只要是稍微正常点的黄金回收渠道,都不可能给出什么高出当天金价的回收价,因为最起码,要给自己留出一点利润。

但在实际回收黄金的时候,普遍做法是大家会摆出相对较高的价格,简单一点的,按当天金价回收,也有同行做得绝一点,能给到比当天黄金金价高出一点的价格。

这就像你在平台上看的二手车二手房价格一个道理,都是虚价。

不是为了成交,是为了要靠吸引人来,你也不用去怀疑什么这些卖黄金的客户会不会信这一点。

记住,我们把握的就是人性。

卖家总是想占便宜、多赚钱的,他们不会管你按照大盘价收购会不会亏本这件事的,他们只想把自己的黄金卖出最高价。

只要他们过来找了,坑就开始了。

我先讲一个事,黄金回收这行,业内没有一个 “坑” 的标准,大家的做法,差异化还是比较大的。

第一个是现场回收,这种坑的套路有很多。

先说种比较老的套路,偷金。

这是一二十年前流行的一个套路,那个时候信息比较匮乏,大家对黄金这块也没有什么了解,很多店铺会帮着说清洗黄金或者帮忙看看这个金饰值多少钱去偷金。

其实清洗和看金价只是一个幌子,重点在清洗的结果。

清洗黄金一般使用的都是低浓度的盐酸溶液,这类清洗试剂是不会跟黄金发生化学反应的,但是如果在这里加入硝酸的话,这个溶液就会变成 “王水”。

它是会与黄金发生化学反应的,浸泡的时间越久,黄金被溶解的越多,这些被清洗掉的黄金,等客户走后,金店会通过一定操作再溶解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老一辈老说黄金不能洗。

当然,清洗的这个由头是很好找的。

第一个是抓住客户爱美的心理,说黄金看上去有点旧了或者没有那么明亮,对方会自觉拿下来给你清理的,第二个就是给对方看看黄金的价格,但为了避免误差,就要先洗洗。

只不过你以为洗掉的是灰尘,不,是黄金。

这就有了利润。

这里说的是以前。这种操作,现在不是很多了,一个是王水的颜色是不正常的,虽然可以通过搭配特定的灯光和色素进行掩盖,但王水本身的气味是很难掩盖的,现在除开有一些小门面还搞这个套路,稍微正规点的店铺都不这么玩了。

现在比较主流的套路是,玩秤。

玩秤这个套路,也分为两种流派。

第一种流派,比较认知流。

就是我这边店里弄个秤,这个秤肯定是不准的,但不会是菜市场那种八两秤(一斤显示八两),因为黄金太贵重,所以即使偷,业内一般也就是 5% 到 10% 左右的样子,这个秤,很好弄,但不是这个套路的关键。

这个套路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客户相信这个秤是准的。

为了让客户相信这个秤,有的店家就会在外面摆个小摊什么的,或者就直接点,盘下隔壁的铺子,这个小摊和铺子,卖什么东西都是次要的,他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让外面来卖金的客户有个对照。

没有人会想到,小摊和金店是一伙的,这两个人的秤都是不准的。

客人来卖黄金,他天然会对店里的秤表现怀疑,但他这个时候,已经对照了外面和店铺利益无关的秤,他可能下意识就会相信了。

这个套路的牛 X 之处在于什么?

他们让客户自己上套,客户实际已经被骗了,但他们不会认为自己被骗,他们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就被骗了。

当然,也有的同行做得比较简单粗暴。

人家奉行的逻辑就是有枣没枣打一杆,秤一定是不准的,就是看你上门来卖黄金的这些人留不留心,反正只要他们的收购价摆得足够高,总是能骗到一些人的。

还有第二个流派,就是熔金。

比如客人拿来金饰要卖,作为回收方,我们肯定要先验一下金。

这个时候,一般做法是拿火枪(真金不怕火炼)或者专业的检测机器来检一下,但落到实际,一般会用火枪。

倒不是说专业的检测机器太贵或者不准确,而是把金饰弄成金块之后,客户就没得选了。

因为如果是原本的金饰,客户就算觉得价格不满意还可以拿回去再戴,但我们都把这个东西弄成不成规则的金块了,客户就没那么多选择了。

但没得选只是这个套路比较浅的一层。

这个秤,是可以调的。

就可能在大众的认知里,调秤需要按个按钮什么的,但实际现在的秤都很高级,遥控一下就可以调了,而熔化的好处是什么?

比如说我在拿到金饰的时候,称重,12 克,对吧?

这个时候我会说,害怕这里有杂质,我们熔化冷却后看看,好,你会发现熔化后的重量变成了多少?

10 克。

整个过程都在客户的眼皮底子下进行,金子没有一刻离开过客户的视线,但就是这个熔化的过程,就少了 2 克。

如果你是客户,你会怎么想?

你可能会认为这是杂质被剥离了,但实际上,这减少的 2 克,不是杂质,是后台瞬间动的手脚,在客户眼里盯着黄金的时候,金店把秤下调了 2 克。

就这样,利润就出来了。

再或者,拿纯度说事。

大家都知道,黄金这东西,是有纯度的,也会分工艺,千足金,18K 金(75% 是黄金)什么的,正常的回收算法,是黄金克数乘纯度再乘回收价。

因为黄金材质比较柔软,纯度越高,做成首饰佩戴就越容易出现断裂或变形的情况。

所以很多黄金饰品在制作时是需要在连接处、卡扣等部位加入部分非黄金材料来增加首饰牢固度,但这样弄下来,首饰整体纯度会有所下降,但正常来讲,这个部位的重量是很轻的,不影响整体售卖价格,即使硬要扯这块的纯度,剪掉也不是不行。

金店回收是肯定会拿这个说事的。

比较简单的,18K 黄金,按理说是 75% 的纯度,我们按 50% 的折价算,这个首饰,只有一个部分成色不足,我们就按整体的成色不足来算等等等等。

因为很多时候,来我们这种店做黄金回收的客户,他们的黄金,不是自己买的,自己不太了解这个黄金。

举个例子好了,一个年轻女孩子来我们这儿卖金饰,这个金饰是前男友或者仰慕者们送的,你说她可能对这个黄金是什么材质有了解吗?

不会的,我们会告诉她,这是纯度不好的黄金,想卖,得折价。

这个时候客户是不会怀疑我们的,她会在这里暗骂她的男友或者仰慕者们不是东西,然后气愤地在我们这里进行变现。

这样一来,我们的利润不就出来了?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有疑问。

难道就没有不玩这些套路的店吗?

我可以明确地说,只要他摆出的价格是高于当日国际金价的,那他一定是有问题的。

前面的套路,是杀人与无形的套路,比较隐晦,还有一些不玩这些套路的店铺,他们直接给你算总价的。

举个例子好了。假设客户来他们这儿卖 100 克的黄金。金条,不好搞套路,也没什么纯度的问题,那怎么办?

他们总会找借口给扣钱的,你有没有发票,没有扣钱,或者就直接到最后收你一个折旧费、损耗费、手续费什么的,一般都是打个 8 折到 9 折这样子的。

不打折是不可能的。

你看到这儿可能会想,你们要都这样搞,客户看到这儿直接走不就行了?人家可以不卖给你啊。

是的,你说的没错。

前面这些套路,也不是百分百就能骗到人的。但是我们不在乎啊,因为不这样回收,我们不赚钱啊。

你要想明白一个事 —— 黄金回收赚不赚钱,从来不是看这些套路有没有人能看穿,而是看有多少人会上这个套路。

因为我们做黄金回收,一般收完黄金当天就会跟对应的料厂锁定利润了,人家料厂也要赚我们钱,如果按照我们明面给到的价格收,我们是不赚钱甚至是赔钱的。

不赚钱的生意,我们为什么要做?

你看到这儿是不是认为摆出比当天金价要低的同行就干净了呢?

不,他们可能更脏。

他们会反套路而行之,他们就不摆高价,然后告诉客户,他们的回收价就是比当天国际金价每克低个 10 块 20 块这样子的,他们一克只赚客户 10 块、20 块这样。

看上去很真诚对不对?

这种说法你只要信,就是傻。

你算一下利润就好了,要真按照这个利润走,他们的利润才多少啊?

你不要以为黄金回收这种单子是能走起量的,你去金店看看就好了,就结婚的三金来说,一个戒指或耳环就几克,项链十几克,手镯好一点,几十克,有时候可能你一天收很多黄金,也有可能你连着好几天都收不到一点黄金。

客户来卖一个戒指,总共不过 6 克,我就算这些金店一克赚客户 20 块,一单下来他也就赚了 120 块左右,你再去想想他一天店铺的租金、人工,这个利润他能接受吗?房东允许他接受吗?

别开玩笑了。

这些店铺的套路核心实质是反套路的套路。

你以为你看清了他们的套路,实际你又中了他们的套路。

他们这样说,客户天然会对他们有信任,但实际操作下来,这些摆低价的同行会按照之前我说过的那些套路再重新走一遍来试探客户。

顺便再说一句,你可能看到这儿会有疑问。

那我跑到那些不专门做黄金回收的店铺去不就好了,那些小金店兼职收购黄金的,他们没有这些压力,会不会靠谱一点?

大哥,你有没有想过一件事。正因为人家是兼职,所以人家才有更多机会去坑人,正常黄金回收铺子,需要骗三十个客户,有的时候为了业绩,一个客户少骗点也不是不能接受,但这些兼职的,才更加地肆意妄为。

人家骗人,等于没有成本啊。

黄金回收这行,都是套路。只不过是你能不能看出来罢了。

又或者说,你已经被骗了,但你自己不知道,还乐呵呵地觉得自己没有被骗。

然后再说现在流行起来的 “黄金邮寄回收” 这个坑。

其实我一直不理解这种坑怎么会有人上当的,但实际上这两年靠这个发家的同行还真蛮多的。

这种坑是啥?

就是客户在想卖黄金的时候,会在短视频平台上看一些小视频,这些小视频,都是同行拿来骗人的,这些同行甚至还会故意给到一些线下回收的小骗局什么的以博取信任。

当然,博取信任的问题不是为了当好心人,而是为了更好地收割用户。

这种坑的主要表现形式还是价格。

这些同行会在视频里给一个较高的价格,诱导客户去线下对比回收价格然后看看这些的。

结论肯定是线上给到的有吸引力。

很简单一个道理,线下去问,是奔着成交去的,线上展示,是奔着骗人去的,肯定是线上价格要远优于线下价格。

50 卖不卖,你不卖我 60 收,你卖了当我没说。

然后通过大量的视频,再通过以往短视频背书,诱导客户把黄金邮寄给他们进行回收。

当然,正常客户肯定会有疑问。为什么线上回收的价格都要比其他人的线下回收渠道价格要高呢?

这个时候,解释起来就很简单。

房东就是最好的背锅侠。

线下回收,人家收你的黄金,是要利润的,人工、房租、水电都是成本,所以他们肯定给不了线上这么高的价格,也确实会有客户相信的。

当然,就算客户不相信也没有关系,因为这样谨慎的客户,本身也就不是这些同行的目标客户。

而只要客户把黄金邮寄给他们回收,这些同行的利润基本就稳了。

当然,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想,这些同行会不会跑路。

答案是不会,因为你看上去这像是一个骗局,但实际上是啥呢,靠邮寄黄金骗局,如果不是大额的话,这些同行实际上骗不了多少钱,风险收益太低了。

一般来说,黄金的克数都很小,一个戒指几克,一个首饰十几、几十克,他们就算黑了,也黑不了多少钱,还很影响长期收益,不值当。

他们常见的操作是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扣钱,非常像二手平台的到手刀。

逻辑贼简单,客人都把黄金邮寄给他们了,那克数什么的,还不是人家说了算?

他们可以电子秤稍微偷重量,也可以说纯度不够,甚至还可以抠折旧的问题等等等等。

这个时候,黄金在同行手里,最终解释权在他们手里,怎么扣钱还用多说么?

更魔幻的是,这个过程甚至不一定有什么法律问题。

因为这个过程,同行可以说是快递的问题,甚至可以倒打一耙说是客户的问题。

一般这种情况客户的反应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认栽。

客户害怕竹篮打水一场空,答应了还有点钱,不答应人家就跑了,捏着鼻子拿钱走算了,同行的利润,有了。

第二种,抗争到底。

也有的客户想着不争馒头争口气,想着就算黄金拿不回来了,也要把这些人送进去,想着要回来。

这个时候,这些同行会很干脆地把这些黄金给邮寄回去。只不过送回去的黄金,可能已经被王水洗过一遍了。

当然,这个王水洗的重量,同行也不会太过分,有那么一点利润就好了。

第三种,被人卖了还帮对方数钱。

常见的是收礼收到的金饰,反正别人送的金饰,只会怪送礼的人。

二手贩子都是好的,有问题的是送礼的人,送个金饰还造假!

你这个时候可能会想,难道人家顾客不会报警吗?

会啊,但同行做的没什么问题。

他们没有说拿了人家就跑路啊,客户真要拿回去,他们也是给邮回去的话,你说重量,同行也最多就拿他个一两克的样子,一个是取证不好取,一个是异地,这个东西扯不清的。

至于你说口碑这玩意,我都觉得有点可笑。这些同行都搞黄金邮寄回收,你还指望他们有什么口碑吗?

我们都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他都没庙啊。

这么说吧,黄金回收,基本都是一杠子买卖,单次博弈,就像是火车站的充电宝,本身就不够靠谱了,而邮寄回收,你想想就离谱了。

而且吧,商家一般是这样理解口碑这个事的。我们的口碑,是为了有利润,而不是为了口碑而有口碑。

凭良心?

啊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

最后再说黄金上门回收这个事。

最早是这样,有的客户问黄金回收价格的时候,他们其实也没有什么一定要去卖的想法,可能只是心血来潮想要问问价格,当然也可能是怕麻烦,不想跑那么多路,就抱着可卖可不卖的想法,于是就有同行开辟了上门回收黄金的业务。

是不是感觉听上去还挺好的。

商家收你的黄金,不用你跑,省掉你的时间和路费,还自费专门去找你?这样算下来,你黄金卖得还很省事对不对?

而且上门回收,在你家的地盘,就是这些人想搞鬼,想强买强卖也没机会不是?

但客户从来就没想过一个问题,这种送货上门的模式,现在连快递公司都不愿意搞了,为什么黄金回收的人会愿意搞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样还是有利可图的。

因为在客户选择让我们上门服务的时候,商家就会有个最基本的判断,这个客户是嫌麻烦的。

他既然嫌麻烦,就会赚他嫌麻烦的利润。

商家会带上火枪还有秤去找他,基本还是那个套路,能熔化的,先打着检测的名义给他熔化了,然后称重的时候开始做手脚(参照上面店里回收的套路)。

你可能会想,这都到客户家里了,难道客户自己都不会称一下吗?

现实可能恰恰相反,越是这种嫌麻烦的客户,他越是不会私下称重。

特别是很多比较大条的怕麻烦的人,我们去上门的时候,可能会直接丢给我们一个首饰盒,让我们自己翻着找着,把能见到的黄金都卖了。

这种情况,我们不赚钱都不好意思。

而且,越是这种随意把金饰给你的人,我们越不会跟她们搞什么折旧费、损耗费、手续费这样明显的套路,因为这样你会把人家给搞烦了,得不偿失。

强调一下,秤是最好的套路工具。利润,都在称重那一瞬间悄悄给实现了。

一般来说,上门回收黄金,我们也很难遇到不好说话的客户,就算遇到了,也大概率会正常成交。

原因有很多。一个是这些人对价格不敏感,人家懒得算这些了,二是他们觉得我们来一趟不容易,给就给了,还有一个是他们觉得这个金饰都熔化了,也不好用,卖就卖了吧。

最后他们会觉得,天下乌鸦一般黑,不卖给我们,他们卖谁都会收这个钱。

所以他们往往还是接受的。

我可以再讲一个上门回收黄金的 BUG。你知道我们上门回收黄金的时候,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吗?

不是价格,也不是便捷,而是现金。

这行专业的老手都清楚一个事,有些卖黄金的人,比起回收价格,人家更在意一个东西:你怎么付款?银行转账、支付宝、微信还是现金?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我上门的时候,他们给我们拿出了金条,这些金条上面清清楚楚刻着各种银行的 logo,理论上拿到银行也是能直接回收的。

我们看到这个,会心照不宣地说可以现金回收,然后直接打个 7 折的样子,一般来说,只要我们出现金,对方是认这个的。

至于这个黄金的来源,我们也不会去管,也不会去问。他是崽卖爷田也好,还是吵架卖老公老婆的也罢,是私房钱又或者这个东西来历不明也可以。我们不在意。

只要他的价格足够低,我们都会收。

当然,我们也是有底线的,就是这样收,也看的是量大量小的,如果他真的拿出了一堆金条要让我们现金收,我们也不敢收。

一个是没那么多现金,另一个是少量的黄金回收,到哪都能说得过去,但大量的现金回收真的很容易出事儿。

我们想做的是黄金回收,不是踩缝纫机。

当然,这种也不能说就一定是坑了,因为我们的这种坑,客户是心甘情愿的。

不坑他点,他自己都不放心。

听到这里,我其实觉得很奇怪。

我问大哥,大哥,你这直接赤裸裸地把套路给我说,你就不怕我说出去大家都懂了,之后就把你财路给断了吗?

大哥笑了,说真正能长久做下去的生意,所有套路都在明面上的。

是客户和市场接受了这个套路。

就比如说我们习惯较高的收购价这个事吧,你看上去是套路,实际是人性。

这个套路就是所有人都知道又如何呢?

你得明白一个事,不管是我也好,还是其它黄金回收同行也罢,我们出来做这个生意,都是为了利润,房租、水电、人工决定了没有人会真的高价回收黄金。

要有利润,只能这样。

如果黄金回收利润这么高,为什么这么多银行、品牌金店都不去回收这些呢?

另外,你从卖金人的角度出发。

如果他们是为了在金价高的时候变卖,不过是少赚多赚的问题。

相反,如果他们是缺钱了,那么不管金价是多少,他们都需要这个钱,他们急。

卖家但凡有的选,也不会选我们。

客户可以看清整个套路,但我们也可以不收客户的。

记住,客户是来变现的,不是来打假的。

坑不坑只有外人关心,真正的客户只会关心我们会给他多少钱。

就现在这一切,我都告诉了你,也没用。

当你动心的时候,其实,就只是进谁的套路的问题了。

来源:微信公众号:半佛仙人 (ID:banfoSB),作者:多鱼、半佛

折叠义乌,不是小红书滤镜里的搞钱胜地

人气

摆摊热了,义乌火了。

所有人都想去义乌上货。几乎每一条关于义乌搞钱的小红书帖子,都会引来同行者在评论区报到。其中多数是没有开店经验的新手、打算搞副业的白领、裸辞或者被裁的大厂人。他们普遍喜欢在“报到”的宣言里加上感叹号,显得冲劲十足干劲满满。

一副没有被社会捶打过的样子。

第一波行动者已经在今年“五一”假期尝到碰壁的滋味了。当他们放弃旅游和休息,坐着飞机、高铁或者自驾赶到义乌研究搞钱时,迎接他们的,却是七成以上店铺闭店的黑漆漆的义乌国际商贸城。

老板们休假去了。

这座由五个区域、七万多个摊位组成的贸易城,是义乌财富故事的核心,平日里总是熙熙攘攘。但“五一”假期,多数没有开门,连扶梯都停止了运行。玩具区一楼坚持营业的老板们,甚至向顾客推销起20块钱一只的铁皮青蛙——这样的小生意,他们平时是瞧不上的。很多店铺都在显眼处挂着告示:不零售。

好在,义乌酒店没有涨价,毕竟往年的“五一”都是人们往外走。逛不着商贸城的搞钱小白们,还可以去常年热闹的夜市上,先去花花钱——对于生活在北京上海,每天都在同样的空调温度下重复生活的年轻人,这份快乐不亚于搞钱。

至少,当我刷着朋友们在京郊排队抱怨的信息,在夜市上吃着10块钱一份的臭豆腐,提着50块钱一双的凉拖时,感觉是这样的。

没错,我把“五一”假期献给了义乌。可惜,义乌老板们的“五一”是属于家人的。

假期第三天,当我在商贸城一家袜子批发店终于见到老板娘时,她笑眯眯地告诉我:这是缘分。她只是过来办点事,下午继续闭店,要自驾出去玩。另一家店铺,我眼见一位老板娘拉下门闸,带着儿子悠然离开,一副不着急挣钱的样子。

后来我就理解了:这是成熟的表现。毕竟,真正的大客户,也不会赶在“五一”假期前来。溜达在商贸城里的,一多半,都是像我这样的小白:跟着小红书里的搞钱之风而来,“先看看”,但其实也不明确要找什么。

指南

相似的小红书攻略,把小白们引向了共同的目的地。

全球规模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义乌国际商贸城,几乎是所有人都会打卡的地方。在小红书搜索框里输入“义乌国际商贸城”,得出的内容超过3万条。

从北京赶来的大厂毕业生山农,在vlog里无意间提到自己花半小时逛完了商贸城,激发热议,继而喜提了人生中的第一条十万加短视频。

毕竟,按照7万家商户计算,每家安排5分钟,逛完义乌国际商贸城需要5833个小时——不眠不休的前提下,243天能全部逛完。

5月中旬,我再次钻进义乌国际商贸城,终于得以看到它的部分真貌,以及,感受到作为搞钱小白的卑微。

假装店主拿货,显然很容易被识破。

老板们一般会问几个问题:外贸还是内销?在哪里卖?新手往往在这个环节就开始心虚。逐渐熟悉掌握话术后,在一家帽子店,我成功说服老板,以拿货价卖给我几顶防晒帽。不过从网上比价结果来看,“拿货价”并没有什么优势。

老板介绍的工厂实力,倒是让我印象深刻。“这样的印花,整个商贸城只有我家能做”,“为了做出印花,投入3500万搞了新生产线”。于是,我也顺势说服自己接受了价格不便宜的原因:一定是老板的货足够好,而不是我的小白散客身份被发现。

但逛到后面,伪装就变得意义不大了。毕竟我看到的价格对比更多是这样的:

一款儿童益智玩具,“拿货”99元,10件起拿。电商平台上,同品牌、同款,69元包邮;

一款儿童夏季家居服,“拿货”40元,10套起拿。电商平台类似款,价格在14~33元之间;

在一家女士内衣店,我倒是找到了价格合适的单品,“拿货”价相当于我平时购买价格的四分之一。我欣然下单,但老板娘得知我只要单款单色10件时,脸色一变,随后疯狂推销,劝我至少应该拿M~ XL码,以及旁边的那款也很好卖。

想必在我连连拒绝的那刻,老板娘心里已经有数了。说谎被识破的尴尬,让我不好意思商量包邮,匆匆付完钱,便落荒而逃。

图:商贸城内的国际物流广告

区别于“五一”假期前的意气风发,假期过后,小红书的义乌搞钱帖里有了更多关于劝退的内容。普遍共识是:对于拿货量不大的客户,义乌并不友好。很多品类的售价都比电商平台更贵,100件甚至更多才起拿。

有意思的是,这些义乌搞钱帖普遍平实,没有小红书博主们喜欢的精修照片和滤镜,往往是原图直出,以文字分享为主——就像义乌这座城市一样务实。但这并不妨碍讨论区的热烈,连老板们也会亲自下场参与。在义乌从事童装生意12年的叮当就在讨论区喊话:

如果只是想来搞一批衣服回家卖,又没有门路,千万别来义乌。

学费

在义乌,更具特色的交易市场是库存街,也称尾货街。

它们多以村子直接命名:梅湖街、白岸头、下王村、江北下朱。街区由长得几乎一样的六层楼房组成,一楼卖货,楼上作为仓库或者住人。其中最有特色的,又属江北下朱,主攻电商供应链,支持一件代发。

不需要囤货,光凭这一点,就足够吸引小红书里的搞钱女孩了。

但问题是,拥有小红书式审美的搞钱人,大概率在江北下朱拿不到合适的货。

江北下朱的很多货是供应给电商直播间的。比如山农在这里看到了0.65元一支的牙膏——他之前在某直播间里购入的价格是19.9元三支,36元一盒的蓝牙耳机——他之前买过的同款是120元,后来有一只出现质量问题与店主联系,后者二话不说发过来一盒新的。现在,他明白老板为什么如此慷慨了。

在江北下朱,时间的概念是模糊的。“五一”假期与平时的营业情况基本类似,毕竟,内卷的电商主播不休假,供应链自然也是不能停歇的。

包括国际商贸城和库存街的多数市场,大多在下午5点左右就陆续下班。除了江北下朱。

我在5月中旬一天晚上9点多到达江北下朱时,街区大概一半店铺已经关门,胶带撕拉的声音在夜色中格外清脆响亮,那是老板们在打包发货的声音。部分店铺的门口,快递包堆成了小山。

一些已经下班的店铺,门口展板上的样品并没有收起来。在一家日化用品店门口,我看到了海蓝之谜的洗衣液、挚美净洗衣液、浪宇皂粉、飘淼洗衣粉——在电商直播兴起之前,它们活跃的市场应该是农村大集。

如今,它们静静躺在夜色中。头顶的霓虹灯闪烁,那是搞钱的信号。

当然,江北下朱也有看起来很高级的店铺,但相应地,价格也不便宜。

比如在一家装修类似精品店的饰品店铺,一副耳环的“拿货”价格多在40~60元之间,部分款式超过100元。我挑选了几对,与某电商平台进行比价发现,部分款式,店里买一副的价格,可以在网上买10副。

而今年流行的菩提手串,店里的“拿货”价是60元一条。当店员热情向我推销它有多好卖时,我默默想起自己在北京潘家园买的那条类似款,老板开口30元,最后成交价是25元。

一位打算在湖南老家摆摊搞副业的女孩刚刚交过学费。

她投入了1000元在江北下朱拿货,结果,当地朋友直接告诉她,“你被骗了”。她的拿货价比1688贵10倍,加上快递费等成本,根本不可能回本。

这是她到义乌搞钱的第三天。来之前,她对义乌的印象是:遍地有金山银山,“在大大的义乌挖呀挖呀挖”。到义乌的第一天,她感觉这里的人都在闷头搞钱,氛围很好。交完学费后,她说,自己只想回家,老老实实继续上班。

折叠

“一定要记得,留2000块钱买电动车,送外卖得用。”

在所有劝义乌搞钱女孩要清醒的小红书评论里,这条是呼声最高的。

搞钱返贫的故事在义乌可太多了。比如在库存街,如果前几天出现在摊位上的货,消失几天后又重新摆出来了,背后肯定有上货人的眼泪——卖不出去,只能作为库存再清掉。

25岁的一粟在今年2月来到义乌,做拼多多的饰品网店,“亏得只剩裤衩子了”。她卖的饰品单价多在10元以下,利润本来就不高,还经常遭遇仅退款的“白嫖党”。勉强坚持到4月,她选择了清库存关店,算下来亏损1万多。

但对于每一个初到义乌的搞钱人,满街跑的豪车还是容易给人“乱花渐入迷人眼”的感觉。

“五一”假期,我在义乌数次见到200多万的帕拉梅拉,都是当地浙G牌照。更多豪车只在夜间出没——白天老板们的座驾是三轮车和货车。5月中旬,在拥堵的青口夜市门口,发动机的低鸣声彰显着一辆跑车的尊贵。我抬头一看,坐在兰博基尼驾驶座和副驾的,是两个看起来只有20岁出头的男孩。

义乌的折叠无处不在。

一方面,它是国内最富裕、最国际化的县级市之一。几家正宗的中东菜馆在小红书里人气颇高,服务员是穿着帅气西装的中东面孔,街头也随处可见披着头巾的中东商人。TikTok培训机构、海运、境外手机卡的广告,一起构建了这里的国际感。

即使在最不起眼的库存街拖鞋店铺里,老板娘也可以熟练使用英语,跟外贸客人们谈价格。江北下朱的一家鞋店门口,一块大屏幕实时跳动着TikTok直播间的数据。

搞钱的人对变化捕捉最为及时,对趋势更是如此。相比传统电商,TikTok、独立站、Temu的生意在这里显然更加流行。甚至,江北下朱的村口,已经出现了数字人主播的服务机构。

但义乌的B面也写满失意。

离开义乌的那天,我打到了贵州人李祥的车。

这趟11公里的行程,我支付23元,但他到账的钱只有17块钱,折合每公里1.5元左右。“前几年平台抽成还只有18%”,他的语气中满是羡慕。去年才转行跑滴滴的他,没赶上好时候。

他曾经吃到过义乌发展的红利。这位15岁就来义乌踩缝纫机的贵州山里人,靠着十几年的踏实肯干,拥有了一家来料加工的服装小作坊,前几年的净利润,基本都在40万左右,足以养活一家老小——直到去年,他成为义乌关厂潮中的一员。

但他看起来心态很平和。

寒意落在了义乌大多数人身上,比如他眼见商贸城的生意在电商和疫情冲击下逐渐变差,往年年租金30万~40万的店铺,现在20万转租都无人接手。

“以前生意好的时候,老板都没空搭理人”,李祥说。商贸城里很多搞饰品的老板,都有工厂。以前需要客户提供样品,订单达到足够数量才会开模。但现在,他们都是先把样品做出来,在店里展示,吸引顾客下单,订单起数也从以前的几千降到了几百。

寒意还表现在更多日常里。

“五一”假期,梅湖街一家服装尾货店,一位老板娘努力向她的中东客户解释,一款有4个颜色的夏凉裤,其中的黑色不确定是否有现货。比划几个轮回后,客户显然还没太明白,他用手机找到了翻译软件,老板娘才如释重负。

这笔2000条裤子的生意成交,客户要走了所有的库存。“前几年英语还行的,没想到退化这么快”,老板娘有些唏嘘,她打算尽快把英语捡起来。

每个义乌人,都能讲出几个身边真实的财富故事。

因为实在太多了。你几乎可以在任何场合,听到关于发财的无数个版本。听多了你就会发现,它们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卷。

江北下朱的一家饰品店,晚上9点多,老板娘还在跟朋友讨论同行的直播电商生意。对方公司租在别墅里,光打包发货的工人就有30多个。赚钱的秘诀就是便宜,敢把价格压到最低,部分款式只在成本价上加了5分钱。

“我看过,价格比商贸城还便宜,都可以直接去他直播间里下单了”。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这位老板娘还处于对电商生意感冒又不敢尝试的阶段,她听说,那位同行某个月亏了四十多万,因为爆单之后,生产发货跟不上,被平台重罚了。

电商本身也是一门更加卷的生意。“难怪人家能挣钱”,老板娘感慨,同行可以为了卖货不要命,“今天到了5000的货,他们就一定要卖完才下播睡觉”。

图:义乌国际商贸城内的商家广告

勤奋和拼搏,一直是义乌人信奉的搞钱密码。互联网只是放大了它的能量。

比如李祥的一位96年老乡,最初在义乌卖服装,后来与朋友合伙干工厂,专供电商。现在工厂已经有300多人,去年连续做出几个爆款,一年流水超过4个亿,净利润接近8000万。

这样的成绩,李祥当然羡慕,但他更佩服老乡的卷。“就是拼”。老乡原本定下婚期,因为建厂推迟了,“生意不做出来就不结婚”。

而今年的生意更难做。比如服装,价格被卷到让多数人没有利润空间的程度,李祥就暂时退出了。在他看来,10个来义乌搞钱的人,3个能挣到钱就不错了,大多数都只是来交学费的。卷,只是第一道门槛。

不过,义乌还是暂时“收留”了很多失意人与梦想家:

一位大厂毕业生裸辞之后,独自自驾800公里,准备在义乌创业,开启新的人生;

一位刚刚经历第二次脱产考研失败的男生,决定告别把自己关在家中与世隔绝的日子,迈出的第一步就是来到义乌;

一位30+的单身女性,4月在国际商贸城附近租下房子,从小红书义乌买手开始做起;

……

这波集结在小红书的搞钱人多数是生意小白,对于义乌搞钱项目也缺乏清晰规划,但不妨碍有人从义乌获取能量与灵感。山农在“五一”假期结束后返回北京,他准备围绕义乌的货,搞点事情。

义乌这座城市,因为卷而生机勃勃。路边摆摊卖淀粉肠的、夜市门口卖臭豆腐的、街边卖胶水的小商贩,都在一边卖货一边努力直播,专注搞钱。

比如,青口夜市的这家臭豆腐摊位,常年排着长队。老板已经拥有20000多粉丝,她一边娴熟调料一边谦虚说,直播只是顺手做做,没时间搞电商卖货。

义乌,跟涌入这座城市的搞钱人,更像《漫长的季节》结尾处的那列火车,一直向前,不回头。它未必是所有人的搞钱胜地,但它全力往前的姿态,依然迷人。

那天,在离开义乌的高铁上,列车飞驰,带我穿过一座又一座的隧道。多山的地貌造成交通不便、农作受限,很长时间里,义乌只是一座经济落后的江南小县城,直到贸易改变了它的命运。

如今的义乌郊区,还零散种有稻田,从高铁车窗望出去,有一块一块的金黄色。

5月,南方的中季水稻正在逐渐成熟。这是季节流转的必然,只要没有意外,每一季的劳作总会得到回报。

付出就会有回报。对于每一个来到或者离开义乌的人而言,这样的信念,一定或长或短地在他们心头停留过。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义乌搞到钱,但这并不意味着,义乌之行就没有意义。

有些力量就像种子,种下了,就有希望。

(本文受访者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首席人物观(ID:sxrenwuguan),作者:小葵,编辑:江岳,内文配图:首席人物观

辛巴打破了 “榴莲自由”?

在直播卖了 162 万颗榴莲后,辛巴又被骂上热搜了。

近日,在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广州江南水果批发市场的多个商户表示,榴莲价格从每斤 20 多块重新回到 33 块,上涨的 “罪魁祸首” 是辛巴:辛巴在 5 月 7 日的直播中卖出 162 万颗榴莲,均价约为 32 元 / 斤。

一位商户称,辛巴封了市场好几条柜,暂时不卖散户。目前市场存货很少,货源紧张导致价格上涨。另一位批发档口老板则表示,辛巴在直播间炒货,“他在里面封柜,封了好几条柜,一条柜就 900 多件,(批发商)一件也不用拿。”

不过,这一说法很快被辛巴方面否认。

5 月 11 日,辛巴在直播间表示,自己总共才卖了 200 条柜的榴莲,分 1 个月发货,昨天(5 月 10 日)才发了 3 条柜,有人在用他炒作价格。“我怎么垄断市场的?拿我炒作价格吗?到底是谁在炒作?”

字母榜 (ID:wujicaijing) 向辛选方面求证,对方表示,辛选不具备市场支配地位,也不存在恶意抬高价格行为,不构成垄断行为。

辛选方面表示,2022 年我国榴莲进口总量为 82.5 万吨,其中 78 万吨来自泰国。辛选此次直播间榴莲销量约 4800 吨,仅相当于全年进口量的 0.58%,占比极小,与所谓垄断相去甚远。

此外,辛选提供撮合交易服务,即推荐用户在合作商家快手小店下单。“辛选并未限制合作方和其他销售渠道合作,合作商家也并非中泰榴莲贸易的唯一贸易商,不存在垄断榴莲市场之说。”

一天后,广州市场监管部门发出情况通报,称网传 “市监局回应辛巴带货致榴莲价格上涨”,为不实消息;并表示,受节假日供求关系等影响,江南市场的泰国榴莲批发销售价格略有波动,暂未发现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价格违法行为。而网传泰国榴莲 “封柜” 不销售的情况,为商户销售过程中的宣传方式。

A

5 月 7 日,辛巴在泰国曼谷开启直播带货,引发争议的榴莲出现在直播间。

在直播间,为了卖榴莲,辛巴依然是各种为了 “家人” 们好的话术:把榴莲的价格打下来、让粉丝实现榴莲自由,“我们在线下买这么好的榴莲,全来自于泰国原装进口,今天我就让所有人以线上五斤半到六斤的价格,吃上一个 7 斤以上的泰国经典榴莲王。” 最终,全场共带货 162 万颗榴莲,总销售额近 3 亿元,总重量超 4800 吨。

然而,就在两天后,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突然一批卖榴莲的商家群起而攻之,将市场上榴莲涨价的矛头直指辛巴的这场直播。

一位 IP 位于广东自称是东南亚水果达人的抖音博主 @保保保,在 5 月 9 日发布一条视频说,“明天(榴莲)价格要大涨,你看辛巴直接封了 4 条柜了。” 视频文案称,辛巴直接来江南市场封柜了,这就是泰国原产地直发,榴莲价格不涨都难。视频里的大货车上都围着一条条红色的横幅:辛选用户的榴莲。

随后该博主又连续几天在广州江南市场发布视频说,5 月 9 日,广州江南一级批发市场,泰国金枕榴莲行情 A6 果两头像 910-920 每箱;5 月 10 日,相同榴莲涨价至 940-960 元每箱;5 月 11 日,相同榴莲维持在 940 元每箱,并且预计 13 号高峰期将会顶到 1300+。抖音博主 @小夏(榴莲季)广东江南进口水果市场也在 5 月 10 日发视频说,辛巴来江南封柜,最近好多大咖都在带货榴莲,成功的把价格又打上去了。

在社交平台,一些不同地区的网友也表示,自己在水果店、超市内都发现,不少榴莲的价格已跌至 20 元 / 斤上下,但是最近几天价格在不同程度的上涨,更不理解为什么大家要去买辛巴直播间折合下来 32 元 / 斤的榴莲。

然而,就在几天前,央视网还报道称,“五一” 小长假结束后榴莲迎来价格 “腰斩”。5 月至 8 月,价格或继续 “一路向下”。此外,报道还称,在广西南宁市场,榴莲开始大批上市,价格比 “五一” 假期更实惠,部分榴莲价格每斤降至 20-25 元。此外,据《三湘都市报》报道,5 月 4 日,长沙多家连锁水果店、大型零售超市内,金枕榴莲价格跌破 20 元 / 斤。

B

辛巴直播间的榴莲来自于哪里,真的能够引发市场价格波动吗?

按照消费者在辛巴直播间买到的榴莲订单截图所示,辛巴售卖的榴莲来自于一家叫 “江楠鲜品生鲜专营店” 的店铺,单个泰国进口金枕榴莲(A 级果保 4 房)最终成交价为 229 元 7 斤左右,约合下来 32.7 元 / 斤,并且显示 60 天内发货。

据快手小店信息显示,“江楠鲜品生鲜专营店” 营业执照上显示的经营者是广州江楠鲜品电商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企查查信息显示,这家公司成立于去年 6 月,法定代表人为叶泳欣,注册地是广州白云区,背后的最大股东是广州江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是叶灿江。

据相关报道,叶灿江起家于 “亚洲最大蔬果市场” 江南市场,已有将近 30 多年的生鲜从业经验。叶灿江曾表示,背靠江南市场是江楠鲜品的优势之一。

而江南市场正是此次多名抖音博主发视频中提到的,辛选售卖榴莲的出货地。据界面新闻报道称,辛巴本周的确在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拿了几柜榴莲。

公开资料显示,位于广州的广州江南市场是广州市最具规模的果菜批发市场,也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果菜集散地之一,也是各类水果进入中国的第一站,进口水果占到了全国进口水果交易总量的过半份额,是进口水果价格的 “制定者”。

据江南市场发布的价格指数,以泰国进口榴莲行情来看,最近一个月的均价最低行情出现在 4 月 25 日,40.59 元 / 公斤;5 月 4 日也出现了 40.79 元 / 公斤,然后在 5 月 5 日 – 5 月 11 日,泰国进口榴莲的均价均维持在 45 元 / 公斤左右。也就是说在辛巴直播的 5 月 7 日之前,来自于泰国的进口榴莲价格已经呈现上涨趋势。

在零售端,榴莲价格的确有抬升的趋势。5 月初,淘宝平台泰国金枕榴莲 5.5 斤以上售价 175-190 元 / 颗,6.5 斤以上 200-220 元 / 颗,7 斤以上 230-250 元 / 颗。而截至 5 月 11 日,三款榴莲价格纷纷上涨 20-30 元不等。

京东上的一些生鲜店铺,泰国金枕榴莲 A + 品质折合每斤 39-53 元,优惠后每斤 29.5-39 元;泰国金枕榴莲 S 级品质折合每斤 41-52 元,优惠后每斤 30-37 元。在物美超市的抖音直播间,泰国金枕榴莲折合原价 34.8 元 / 斤,券后 30.6 元 / 斤。

那么,榴莲价格上涨是怎么回事儿?

正如广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回应,有辛巴带货过快造成的供求发生变化因素在内。界面新闻报道称,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的多数商户表示,辛巴带货对榴莲价格上升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很小,而且也绝不是决定性因素。报道进一步指出,辛巴近期需要在泰国产地及中国的一级批发市场收货,才能满足需求,不排除这些批发市场有商家采取直接封柜、整车出给辛巴的做法,从而影响了榴莲价格波动。

实际上,影响榴莲的价格因素有很多,包括供求关系、季节性因素、运输成本、汇率波动等。而在最近这个因素包括存货少以及母亲节临近送礼需求叠加导致。据封面新闻报道,在湖南卖了 6 年榴莲的一位零售商表示,今年榴莲的品质好一些,加上泰国东部地区的榴莲售卖接近尾声了,南部的榴莲还没有上市,价格上涨很正常。

C

一直以来,辛巴都是备受争议的带货主播,他善于碰瓷式营销,曾将矛头对准过刘畊宏、董宇辉,甚至是抖音平台,与自己的直播平台快手相爱相杀,引起轰动的售卖假燕窝事件,都在抢占舆论高地之后再痛心道歉,每一次辛巴都在用自己的表演挑逗大众的神经。

此次榴莲事件,辛巴所遭遇的舆论反噬正是大家长久以来无法相信辛巴所导致的,包括人们质疑辛巴的带货引起了榴莲价格上涨,虽不是主因,但也有部分因素,这也是引起海啸般震荡的原因,更多还在于人们质疑究竟辛巴到底为消费者带来了什么?也折射出了人们对于直播带货的一种质疑:直播带货究竟创造出了什么样的社会价值?

直播带货早已过了草根式带货的野蛮模式时代,朝着越来越规范的路径发展,增长也在逐渐放缓。根据信达证券测算,2020 年直播电商行业增速为 197%,2022 年下滑到 42%。以辛选为例,辛选集团 2022 年的 GMV 超过 600 亿元,虽然较上年增长了百亿元,但是辛选集团为快手贡献的直播电商交易额却在大幅下降,从 2019 年的 25% 下滑至 2022 年的 10% 以下。

直播电商行业已然出现了阶层固化,直播带货拼到最后考验的还是对供应链的把控,直接与工厂合作甚至组建自己的生产线,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走向海外,都需要拥有自己的供应链。

毫无疑问,辛选建立了强大的供应链。辛选发布的《2022 年消费者服务升级年度报告》显示,截至 2022 年 9 月,辛选智能云仓物流供应链网络触达 663 个城市,订单发货配送覆盖全中国 99% 的区域。对于供应链管理,辛巴也曾表示,砍掉了以往零售体系中的多个中间环节,达到零售供应链的最优模式。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横亘在主播面前:当创造的带货数据一次比一次高的时候,被流量和低价裹挟住的行业和主播,是否真正成为了价值链上的一环?

这也是整个带货行业面临的一个问题。澎湃新闻曾报道过,带货主播们掌握强有力的议价权,带货主播们用流量形成的话语权,取代了品牌中间商和代理商,成为了新的中间商。从这个角度说,电商主播们 “创造的” 更多的是价格,而非价值。整个产业链条并没有因为直播电商的存在而变得更有生命力。电商主播们面临着由 “价格” 到 “价值” 的挑战。

这也是直播带货到中场战事背后需要考虑的,不仅是辛巴一个主播需要考虑的。如何避免出现此次榴莲事故引发的连环效应类似事件,也是头部主播在直播带货整合供应链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来源:字母榜

教育投入是一种消费不是投资

@纯银 V:信息流上刷到讲中产阶级养娃经的,特指中产中上层,几千万资产那种,又到不了亿万富豪的地步。

这样的家庭养娃,从私立学校到私立医院,从小过着富养的生活。但按照现在的经济趋势,小孩长大以后,很可能无法获得父母辈的高收入,又习惯了高消费,父母晚年在养老和啃老之间可能会滋生许多矛盾。

然后刷到另一位博主对这个现象发表暴论,大意是,富养的中产父母,建议把富养的几百万教育经费,另作他用,直接留给小孩。

过去二十年,通过教育改变命运,通过奋斗创造财富,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未来未必如此。父母希望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复制给下一代,已是时过境迁。比如这几年海归留学生往往拿不到满意的工作与薪酬。未来巨额教育投资无法获得对等的职业回报,甚至投资巨亏,恐怕并非危言耸听。

这时,一句名言就更加熠熠生辉了:
“鸡娃不如鸡自己!”

@tombkeeper:大部分这种投资都是回不了本的。父母花了上百万最终留学回来每个月挣几千块钱的例子很多。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犹太人重视教育就是因为上千年的经验让他们明白财富太容易被掠夺了。

直击广交会前三天:人很多,单很少

境内采购商门槛降低了,外商浓度被“稀释”了,参展商的投入产出比就降低了。

文 / 巴九灵

4月15日,第133届广交会开幕。

三天过后,社交媒体上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描述。

一种来自官媒,说广交会人气爆棚。

另一种来自参展商,说展位门可罗雀。

我们在广交会现场,感受到两种描述都是真实的。

1

这确实是史上规模最大的广交会。

广交会在春季、秋季各有一届,每届共有三期,每期5天,展览不同类目的商品。

小巴上次参会,是2019年秋天(第126届),疫情前的最后一届。那届广交会展览总面积118.5万平方米,参展企业2.5万家,采购商到会18.6万人。成绩只能说中规中矩。

而后疫情袭来,127届、128届、129届广交会改为线上举办。

到2021年秋天,疫情相对缓和,而且“逢十大庆”(第130届),又逢建党百年,广交会首次线上线下融合举办。

但是形势所迫,战线收缩,三期展会合并为一期,线下展览面积只有约40万平方米,是此前的1/3,参展企业只有7795家。去过那届广交会的参展商告诉我们,“外商很少,都进不来”,只有一些外商的国内代表参会,“基本上属于内销会”。

进入2022年,疫情防控趋严,131届、132届广交会又改回线上举办。

在大多数参展商的表述中,广交会不是“停了一年半”或者“线上办了三年”,而是“停了三年”。他们三年没见客户了。全国出口数据也在2022年下半年持续走弱。

因此不难想象,2023年春天的这场广交会,从官方到业内,是何等重视。

133届广交会首次启用D区展馆,展览面积扩大到150万平方米,参展企业近3.5万家,两项数据都是历史新高。

一位贸易商表示,国门打开之后,他们也去西亚、北非参加了一些国家展会,规模大概只有广交会一两个展馆那么大——广交会共有20个展馆。

因为会场太大,可以看到五花八门的代步方式。

对于很多新入行的外贸人来说,三年的空白使得这成为他们首次参加的广交会,问及第一印象,每个人都是脱口而出:“人,太,多,了。”

办证通道,排成长龙:部分境外采购商是当天到场后办理证件,部分境内采购商是线上办理后线下取证,两拨人一起挤在采购商报到处,第一天动辄排队两三个小时,多则排队五六个小时。

广交会首日下午14:30,五个票务中心之一,分批次进入的部分待办证采购商

展会入口,排成长龙:我们第一天上午9点抵达会场门口(15个入口之一)排队,9:30开场,临近10点才跨进会场,已经算是较早入场的一批了。

当天下午4点,我们遇到两位俄罗斯女生,她们办证、入场一共用去五个小时,根本没有余力逛展,瘫坐在咖啡点休息。其中一位参加过几届广交会,并不是毫无经验,但也没经历过这种阵仗。

餐饮区域,排成长龙:A区、B区、C区展馆各有一大块餐饮区,共计超过30家各类门店(不算咖啡点),无论堂食还是领取预定的盒饭都人满为患。一位参展商说:“往年我们排队只要半个小时,现在排队要一个多小时,所以这次他们说吃饭我没去。”

广交会首日下午13:00,三个麦当劳之一

参展商名录发放处,排成长龙:A区、B区、C区、D区各有一册参展商名录,包含展馆内所有参展商的联络方式,仅限采购商领取,一本就抵过几千张名片。然而,想领到没那么容易。

广交会第三日下午14:00,D区名录发放处

地铁入口,排成长龙:每日展会在18:00结束,从临近结束时到闭馆一小时后,会场外的地铁口都会采取分流或限流措施。打车App排队100位以上,附近道路堵成“深红”。

广交会第二日下午18:45,新港东站A口

展馆内、展馆之间的通道,也是人流如织。不断让人想起《史记》里那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开幕日当晚,官方披露数据,本届广交会首日共有37万人次进场——这项数据已经许久不曾公布,2016年秋季广交会(第120届),首日进场16.7万人次。

昨日,官方统计,广交会开展前两天入场人次超过66万。

说此次广交会人气爆棚,此言不虚。

2

当我们询问参展商,两天接触了多少意向客户时,得到的回答就印证了另一种真实。

一位要求匿名的外贸企业负责人说:形势一片大好,你看来了那么多人,欢迎国内采购商,拉动中国内需——讲好话没问题,不能讲真话。

他从1987年开始参加广交会,几乎每届不落。辉煌岁月是在2003年—2005年,自己开办制造业企业,一年销售额有1亿元。那时的广交会,一天就能发出去140张名片。

后来生意难做,他改做贸易公司,销售同类产品,如今已到退休之年,经历疫情,本想就此歇业,但一群跟着他干了二十多年的老员工没有后路,请他再干八年,坚持到员工们顺利退休。

于是,作为公司里人脉最广的人,他又来到广交会。第一天发出去5张名片,其中3张还是给老主顾的——他提前邀约了许多老客,普遍不能赶来,有三位常驻香港,就近参会。第二天又是发出5张名片,第三天“多了一点,两只手数得过来”,但还是预约的老客户为主。

“新客也没什么用,都是一带一路国家的,没什么钱,光讲友谊。”——因为公司坏账等原因,他对那些国家的客户评价不高。

作为干了三十多年的“老广交会”,他说:交易会应该是来搞销售的,做生意的,而不是搞形象的。

另一位要求匿名的外贸企业负责人说:感觉广交会“味道有点变掉了,没有以前那种高质量”。虽然人气很足,但大部分都是国内采购商,而且这些人只是来看一看,不是真正的采购那种。我们名片、样本本身带得有限,这些人过来拿个样本,拿个名片,也没跟你交流,什么都没有,这种就是无效的模式。

她和丈夫共同经营企业,从2008年开始参加广交会,此后每届都在,包括2021年秋季。

这次参加广交会,新结识的客户不多,提前邀约了老客户,大部分不能来,但是能来的老客户意向普遍比较强烈,毕竟三年没有当面交流,公司也储备了很多新产品。

“我们的预期本来就没有那么好,已经做好了准备,不可能像疫情之前那样。”

一位参展商的午餐

3

现在我们可以讲讲,广交会既热又冷的叠加状态是从何而来了。

疫情之前,广交会是没有“境内采购商”证的,只有“采购商”证,面向外商、港澳台商,或是外商的国内代表(理论上需要一年以上境外有效工作签证的中国护照)。另有“采购代表”证和“国内采购商”证,名额很少,为进口展而设,多数来自重点邀约。

其他境内企业想要采购,只能申请“参展代表”证(理论上是协助“参展商”的人员),200元/天+50元工本费,通过黄牛办证更贵。

较高的价格门槛,无形中筛选出了采购需求更强的企业。

而后疫情暴发,线上办展,开始加大对境内采购商的邀约力度。

2021年秋季,线上线下融合举办的130届广交会,首次对境内采购商“全面开放”——这就是为什么有参展商说广交会成了“内销会”——但毕竟规模不大,人数有限。

到了今年春天,广交会恢复线下举办,为了增加人气,全面引入境内采购商。一期5天,全程只需要100元/人,基本上拿营业执照申请就能通过。

海量的境内采购商如潮水涌来,超出了主办方预计……原本计划在4月18日截止的境内采购商一期证件申请,提前几天截止。

处处排队,物料短缺,其实也反映出主办方对此情况有些准备不足。一位初次参加广交会的境内采购商开玩笑说:“第一天感觉比较乱,可能是人多的原因,组织工作有点欠缺,第二天开始,这种大型展会有条不紊的感觉就出来了,是不是好几年没办生疏了?哈哈哈哈。”

门槛变低,人气有了,但无关的人也多了。

并不是说境内采购商都来看热闹,有人真心来采购,有人来了解行情,有人帮外国客户看其他产品,也有人无钱布展,就在主要通道上沿路推广业务。

但终究,采购商的目的复杂了,外商浓度被“稀释”了,参展商的投入产出比就降低了。

本届广交会首日37万人次进场,其中外国人6.7万人。对比2016年秋交会首日16.7万人次进场,在一些人眼里是翻了一番,在另一些人眼里是减了一半。

这就是为什么,人山人海,有些外贸企业却不开心。他们在散发传单时,在展位前欢迎时,会根据证件颜色区别对待,把有限的精力只用在潜在客户身上。

官方物料有限,同样会向外商倾斜

当然,参展商的感受,也和他们的展位位置有关。例如在黄金区位的A区3.2展馆,十几个家电巨头就足以占满场地,要人气有人气,要排场有排场。

而在C区14.3展馆,370多家参展商,几乎每一家都是9平米的标摊,密布在展馆内。作为1/370的展位,很可能被忽视。

4

广交会展商主要分为两种,贸易商和制造厂商,100%做外贸的企业不开心,那么制造业企业感受如何呢?

我们着重询问了几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这些企业产品过硬,也普遍表示得到了本省交易团、商务局的大力支持,广交会每届必来。

法拉达有20年的广交会参展经验,外贸和内销七三开。销售部长钟新春表示,展会第一天,结识的新客户数量和疫情前差不多。“老客户来是来了一部分,但是量没那么多,比2019年少了一些,一个是签证问题,一个是航班问题。”

这是他们在疫情后第一次大规模接待外商,“怀着感恩的心,特别是有些老客户活着,疫情后还能继续见面也是有缘分”。三年疫情,工厂内部流程也在改善,比如精益生产、新产品新工艺,“希望有些客户有时间的话尽量去工厂(在广州番禺)参观一下”。

桂林晶瑞从2004年开始参加广交会,外贸占公司业务的九成。销售负责人说,从第一天到第二天下午,有意向的客户大概有五六个,而疫情前,一天至少有十几个。“意向客户主要来自俄罗斯,还有日本,还有一个英国的老客户。”

老客户都对公司新产品很感兴趣,但能来的人有限。“我们在网上也联系了老客户,他们说秋天会过来。因为现在刚刚放开,老外那边签证很麻烦,好多还在排队,过不来。”

江西百盈从2011年开始参加广交会,外贸占公司业务的九成。销售负责人周小明告诉我们,两天半下来,来展位的新客有四五十个,意向客户“不多,可能就三到五个”。2019年那会儿大概一天十几二十个。“和预期差距挺大的。”

“国内的好多都打酱油的,问你这个是干嘛的。他都不知道,以后怎么可能成交呢?比较有意向的就会说,这个逆变器、这个电池充电器,我需要多大的,你报价,报价可以,你给我寄样品,这个意向就很大了。”

他还提到,不仅采购商门槛降低,参展商的门槛也降低了。以前很多公司申请不到展位,能申请到也证明了自身有一定实力和品牌。疫情三年,企业叫苦,各地政府向省里汇报,省里大力扶持。于是“好多都申请下来,大鱼小鱼都来了。蛋糕就这么大,来抢蛋糕的人多了。”

“政府工作也不容易,组织这么大的活动。大环境影响,不光是一家企业,我相信整个外贸行业今年都恐怖得很。”

辰力自2006年起参加广交会,销售总监和讯表示,参展三天,每天接待的客户量在三四十人左右,和预期持平。“境内采购商比较多,国外客户来得相对不如2019年多。”公司内销与外贸各占一半,因此也欢迎国内客户。

他们同样提前邀约了老客户,但多数因为签证或机票问题来不了。能来的老客户,主要来自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而新认识的客户来自波兰、卡塔尔,“西欧很少,美国没有。”

根据参展商整体反馈,采购商的来源:1. 境内的多,境外的少;2. 老客户多,新客户少;3. 亚非拉多,欧洲的少,俄罗斯的多,美国几乎没有。

不仅国内展商有如此感受,一位来自智利的外商也对我们说:外国人变少了。

至于外商少的原因,参展商们提到以下几点:

1. 外贸整体环境不好,尤其是欧美通胀导致需求走弱,

2. 美国有意脱钩。

3. 今年3月中旬,外国游客入境刚刚放开,很多外商来不及办签证。而且签证费用高昂,有人说自己的老客户,原本300元的签证费涨到了2500美元。

或许可以这样说,广交会的大门,放得比国门更开。卡住外商的是前一道门。

4. 今年赶上穆斯林斋月,中东客户也少了。

5. 有外商对国内防疫政策仍有顾虑。

不少参展商,把希望放在了秋季的那一场广交会。

5

广交会在变,企业也在积极应对。

在会场,我们看到一家主做外贸的参展企业通过自家棉花糖机招揽人气,虽然排队的多数是内商,但也来者不拒。

采购商在展馆内边走边吃,自然而然为企业做了宣传。

我们还看到一家外贸企业,明明已经身处广交会,但在没有客户咨询的时候还会开启TikTok直播。对于“见面的意义无可取代”之类的传统外贸观点,她们颇不以为然。

即便是此前提到的,认为广交会效果欠佳的企业,也坚持参会,不愿错过。

“来了机会渺茫,不来毫无机会。”

“大环境不好,就比别人更努力,比别人更积极一点。”

“这个东西你必须坚持,碰到一两个能长期合作的,那就划得来。”

展会第一天开幕前排队时,我们遇到了韩国CRETEC的会长崔英洙,根据官网介绍,这家公司是韩国最大的产业工具专门企业。77岁的崔会长,从1994年开始参加广交会,来过五十多届,是广交会的VIP采购商。

他让助理拿出三本厚厚的产品样册,说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广州会场开发的供应商的产品。“疫情三年一直没能来,感到有些憋闷,这一次过来很高兴。”

直到展会第三天下午,我们又在会场里看到了他,就在“小巨人”企业辰力的展位前。

这些人,开心的或不开心的,都认为广交会无可取代。一年中最重视的,无非就是“德国展会、拉斯维加斯展会,还有广交会”。

服饰批发市场和直播正式决裂!

根据《浙江日报》消息,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内的部分批发商场从 2023 年 3 月 6 日起,正式全面禁止商家在店铺内进行直播销售行为。在抖音等社交媒体上,有网友表示,禁播举措主要针对的是四季青内的常青服装批发市场。

界面时尚拨打四季青服装市场公开联系电话,对方称对禁播举措并不了解,无法就其中条文以及实施手段给到具体回应。但有商户在抖音上称,若商场巡视人员发现商家直播,第一次提出警告,第二次则没收设备并罚款。

伴随着直播经济兴起,任何与卖货相关的行为在过去几年里都逃不过被呈现到镜头面前。而服装又是最适合进入直播间的品类。受到此前零售环境变动影响,许多批发市场商家堆积大量库存,这让直播卖货需求进一步被推高。

问题在于,批发市场基本是走利用信息差来赚钱收入的模式。二级批发商从总批发商处进货后,又会加价卖给三级批发商。销售流程不断深入,加入整个链条的批发商也随之增多,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的衣服可能已经较最初的批发价翻了一倍。

但最终零售价带来的收入,往往已经跟总批发商没有什么关系。很多批发商做的是一锤子买卖。有时反而由于线下销售的链条冗长复杂,总批收回款项以及感知市场趋势变化的速度会慢许多。直面消费者的直播砍掉中间环节,便让事情更为高效。

1.jpg

可二级、三级以及更向下的批发商不干了。总批以极低出厂价销售服饰,打破了原有的信息差壁垒,压缩了二级和三级批发商的利润空间。许多批发商甚至形成共识,不管衣服质量和设计有多好,一律不从做直播的总批那里进货。

而当所有总批都开始做直播,整个服装市场又有可能会陷入到恶性低价竞争的态势。因此在杭州四季青禁止直播的新闻出来后,评论处许多自称商家的网友都表示认同该做法。

这不是杭州四季青第一次限制直播。而在诸如广州十三行等其它城市的服装批发市场,也逐渐开始限制商户直播行为。

“服装批发市场本来就是薄利多销,直播必然会对其造成巨大冲击。” 鞋服行业独立分析师、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程伟雄向界面时尚说道,“而且直播还有可能会拍摄到其它商家的服饰,由此带来的抄袭行为会进一步压力利润。”

但无论出台何种条文,最终只能限制商户不在商场内部直播。在抖音上以 “四季青” 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会发现许多商家仍然在进行直播,但场地可能是自己的工作室或仓库。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放弃如此直接和便捷的收入来源。

事实上,伴随着线上渠道的发展,二级和三级等批发商能够赚取利润的空间必然会逐渐收窄。这不是最近几年才发生的事情,当淘宝和京东在十年前发迹的时候,相同的争议同样出现过。差别可能是,如今有的实体商家已经顺应形势开设了网店,但还远没有为直播做好准备。

2.jpg

“直播等线上销售渠道的发展,在未来必然会进一步加剧和批发市场等线下渠道的矛盾。” 程伟雄表示,“总批和二批的价值或许还会继续存在,但再向下的中间环节会被压缩。如今趋势变化太快,商户总是希望能更直接跟消费者沟通。”

不过这样的趋势虽然随着直播的火热,看起来进展迅速,但在整个服装行业内却还会经历相当长的过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消费市场层级多且分化大,在一些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的市场里,商家仍能利用信息差赚钱。

这也是数字电商发展了十几年后,诸如杭州四季青和广州十三行等大型服装批发市场至今仍继续活跃的原因。但改变也是必然的事情。

“线上品牌不是就不能走向线下,无非是线上比例多一点,目的是提供增值服务。而线下尝试去做线上,其实也是在强化自己的能力。这种服务的延伸能推动成长” 程伟雄指出,“但墨守成规肯定是不会有进步。当消费者留恋于直播,说明这种形式已经被市场接受了。”

来源:界面新闻 微信号:wowjiemian

价值投资在国内到底行不行?

1

这周预支了今年的分红,加仓了洋河、中国平安。
今天也卖了一半中广核新能源,等资金回到 A,加仓水井坊。

​至此,持有:腾讯、平安、洋河、水井坊、新城悦服务、中广核新能源、​华能水电。

​两个账户,算下去,今年已经没啥盈利。

2

​这两周信心大受打击。

​Ai、芯片炒得如火如荼。

​持仓股,喋喋不休。
18 年年中入市以来,​已快有 5 年了。
算了下两个账户,年化 3.​6%。
​这收益,已不如买理财。

理财产品还不用花费太多精力。
​一个行业,如果做了几年,还赚不到钱,证明自己不适合这个行业。

​想到这,有点心灰意冷。

​信心大受打击。

​深度怀疑价值投资在国内到底行不行!

@flushz:其实我是来看回复的 :)
看完了,冒个泡。

1、你来集思录问价投,就像去足球场找灌篮高手,有没有呢,也许有,也许没有。我来集思录也有少数的年头了,在我关注的不多的人当中,我认为最有价投精神的是 @吾知讲乜 ,你想问价投行不行,都不用问他,看看他分享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其他人嘛,高手肯定是很多的,但是毕竟专业不同。: )

你问一群路亚大佬,台钓为啥总是不上鱼,可能并不能收获什么。

2、我自认有一点点价投精神,但离真正的价投还是很遥远,无他,能力低。但是我最瞧不得买中国平安的所谓的价投。原因很简单,因为我认为没人能看的懂中国平安。

你说你能看懂中国人寿,我信,你说你能看懂招商银行,我也信,你说您能看懂券商、能看懂信托,我都信,我唯独不信你能看懂一个寿险银行券商信托的集合体。别说什么新业务价值旧业务价值哈,那是保险公司自己发明的给券商写报告的东西,底层的数据你看不到,背后的逻辑没搞懂,然后就信了,这,不太价投吧。

另外,不管是否价投,对于高金融杠杆和高经营杠杆的企业,都是要慎重的,因为容错率非常低,容易一杆子被打死。

对于一个,看不清楚实际经营情况,完全不知道底层资产,并且高杠杆的金融控股公司,就去投了,这是价投?还是非常不价投?

3、关于定价权。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一如大佬们所说,从博弈的角度看问题,会觉得小资金必然要跟随大资金,我相信这个结论会得到 95% 以上的朋友的认可。但这和价投没什么关系,这玩意似乎专门有个流派,叫趋势投资,趋势是怎么出现的?趋势的全称应该是,跟随资金的趋势。

但是从楼主本身的角度来看,从价值本身的角度来看,如果对待同样的股权,定价出现了较大的偏差,不管是大资金还是小资金,都是要赔钱的,即便是在 A 股这个相对封闭的市场。请原谅我极不厚道的又提到中国平安,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大资金定价错误赔钱的典型的案例。一个价投对价值(派生出价格)的理解出了问题,还指望靠价投赚钱,这有点奢望了吧,还不如指望运气好赚钱,毕竟世界杯还有章鱼哥。

而从一个小资金的价投的角度来说,你在市场里是做什么的?你是来先人一步发现未来价值的,而不是来给股票定价的。如果在一个不那么短的时间跨度里(可以过滤掉情绪的杂音),你的认知完全不被市场认可,那么恭喜你,肯定是你错了。

4、关于定价权,我说的应该比较枯燥,举一个很近的例子,甚至正在发生。
长电,在过去的半年中,第五大股东在市场上抛售了 5.4863 亿股,还剩 1.7724 亿股,不知道还抛不抛,第四大股东刚开始抛 0.5842 亿股,手里还剩 8.0565 亿股,也不知道未来抛还是不抛。

去年,沪深 300 跌了 21.63%,今年涨了 5.69%,长电去年跌了 4.02%,今年涨了 1%,去年还是个枯水年。股票的绝对价格呢,也在历史高位附近,最高 25.27,分了 0.8153,跌倒现在的 21.21,最高价 / 现价回撤 13.2%。

我的问题是,这 100 多亿的抛盘,肯定算是大资金了吧,他们有没有过去的定价权,有没有未来的定价权,而 100 多亿,甚至 200 多亿的股票,都被谁接走了?是不明真相的小散?被大 V 忽悠的接盘侠?还是所谓的价投?还是神秘资金?或者大 V 本 V?甚至你说是传说中的国家队也行。

//////

作为一个老韭,我还是建议你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不要把自己禁锢在某个框架里。投资尤其是价投,很多时候是生活中认知的变现。价投的门槛高,源于生活中的 360 行,你能了解多少?深入了解多少?如果只论皮毛,你不一定有本地出租车师傅了解的多,但是那不能指导投资。如果想深入了解某个行业某个公司,又岂是来集思录发个帖子,就能获取真金的?

关于价值投资

在论坛上,经常有看到关于投资的方法论的帖子,在一些特定的时点,往往还都是大热

以往这样的帖子,我偶尔回去翻一翻,但基本上什么营养都没有,我也懒得发表什么意见或者言论,因为我从来没有想去说服谁或者教育谁,毫无意义的事情。但是因为昨天看回复,基本上都是一边倒,所以忍不住随手码了几句话,权当发发牢骚。

而实际在投资上,是什么理论或者什么学派,真的一点都不重要。就好像武侠小说里,你出生于哪门哪派和你能否当上武林盟主,真是毛关系都没有,唯一的区别,就是在吹牛的时候,或者不用比拼武功的时候,排资论辈有点用。我记得大伙在看小说的时候,都是瞧不起这些类似于 NPC 的门派人,而是喜欢那些天赋异禀、经历磨难、偶的离奇武学的男 / 女主,怎么到了投资上,又开始较这个真了呢?

这里,固然有一些巨婴型的投资者,赚钱了老子天下第一,瞧着不顺眼的,都是乐色理论,管你价投还是夹头。亏钱了,怼天怼地怼空气,价值投资误人子弟,证监会监管部门不作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资产,恶庄坑害小散户,美联储收割全世界 …… 马路边上的一根狗尾巴草都有可能是害他亏钱的罪魁祸首。但是市场里的大多数人,我觉得还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或者换一个大白话的表达方式,没入门。

有很多人说,A 股不适合价值投资,对此,我是持完全相反的意见,我可以旗帜鲜明的表明自己的立场,我觉得 A 股是全世界最适合价值投资的二级市场,没有之一。交易,或者说买入卖出这种互道 SB 的市场行为,就像是打麻将,输赢,尤其是输赢的多少,其核心肯定是自身的能力,但是对手的实力也很重要。如果一个市场里,大部分都是投机份子,在趋势向下的时候,能砸出来更深的坑,在趋势向上的时候,能买出匪夷所思的估值,简言之,因为对手盘的原因,这个市场里有全世界最高的贝塔。对于寻找阿尔法,等贝塔,有那么点价投精神的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幸福感满满的市场。

如果一个市场里,大家都非常理性,都坚守价值,那是没有超额收益的。有些人说港美适合价值投资,恰恰说错了,在那样的市场里,不是适合价值投资,而是只能做价值投资。因为做空手段的丰富和低成本,无厘头的炒作分分钟会被更大的资金收割。换句话说,在那样的市场里,所谓的概念炒作、滑头、纯粹投机博弈的资金,坟头草都几丈高了。那样市场里的博弈,是需要极大的资金作基础的,没有人和你讲道理讲逻辑,买 / 卖到你爆仓到你崩溃。不以价值为准绳的投资方式,会迅速被市场消灭,没有机会在论坛发帖讨论那种投资方式更适合于市场。在那样的市场里做投资,想获得超额收益,太难太难了。

我之前说,A 股对散户太宽容,没有之一,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单边市场,涨跌停制度,最大的容错空间,富裕的流动性,任何一条,都是对这个市场里所有参与者一个极大的保护。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放开资本的自由流动,在那之前,还是好好享受当下美好的制度红利吧。

这是一个按比例获取收益的行当,除了赌场,应该没有什么其他行业赚钱是如此的赤裸裸。不管任何的投资理念或者方法,在一个距离金钱如此之近的行当里,想做赢家,都是很困难的。不管是只会看看 PePb,还是知道几个技术指标,或者听大 V 写几篇鸡汤文或者洗脑文(包括我写的),或者再看几篇研报,如果靠这个就可以赚钱,那我只能说,太没有天理了。

至于投资者自己,今天赚多少钱不重要,今年赚多少钱也不重要,或者赔钱也可以,不管收益率的多寡,能够在自己可承受的代价之前,找到适合自己性格和能力的投资方法,比什么都重要,管他什么理论、什么门派。野球拳练到 10 级,也是可以安身立命的。

从来没见过谁靠买基金挣到大钱

@楚团长聊聊天:我的朋友 @青春的泥沼 常喜欢叨叨一个事,“我搞基金这么多年以来,从来没见过谁靠买基金挣到大钱,都是卖基金这个产业链上财富自由的多,你们这些基金大 v,有一个算一个,投资业绩都不咋滴。”

当面我总还要犟一下嘴,我最近几年投资做的还可以,回过头来呢,我却也从心里认同。

但我觉得应该把概念延伸一下,不是这条产业链上的人作恶,而是绝大部分普通人在投资这件事上, 就很难赚到大钱。

投资是个反馈加强版的现实世界,一切贪嗔痴,长期看都会在结果上有所表现。其中的非线性逻辑,和现实世界别无二致,做错的事可能短期看不出来恶果,坚持正确的方向也可能走很长一段磕磕绊绊的路。

什么是普通人?普通人就是在现实世界都要撞得头破血流的人,就是资质和精神力都不足以在现实世界获得巨大成功的人,就是平庸的人。

那么在一个反馈加强版的现实世界,马太效应只会更加的极端,能在投资市场里取得成功的人,投身于产业中,也必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卖基金这个产业链上的大部分人,也都是普通人,仅此而已。但这并不意味着投资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不重要,相反,了解投资对于今天的中国普通人而言格外重要。

长尾效应的另一面是每向高处靠近一点点,都能够甩掉很多的竞争对手。在投资上做的稍微好一点,可能会在整个社会的综合竞争中,就取得了巨大的优势。

而投资这件事,是经典的入门容易、提升难。掌握一些正确的方法论和价值观并不困难,但想要在收益率上有寸进,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我们普通人也许没有必要去争寸进,但最起码应该了解门在哪儿?

说起来其实也很简单:理解资产的底层收益、大类资产的配置、坚持正确的投资方式。

真正理解了这些最基础的概念,不用在投资上花太多时间精力,在自身的产业链上耕耘本金就好了。

分野时刻:中国外贸机遇期还有多久?

进入 2023 年,“外贸崩盘说” 一时甚嚣尘上。

在社交媒体上,大量空置集装箱在各个港口堆积如山的图片迅速传播,配文也骇人听闻:“集装箱堆了足足 6 层楼”。“2023 年春季外贸订单下降 40%”、“长三角外贸企业停止招聘” 的传言,也在外贸圈刷屏。

然而流言之外,两组统计数据反映的情况却大相径庭。

据国新办在 3 月的介绍,中国在 1~2 月的出口额达到了 34936 亿元,甚至还在去年的高基数上增长了 0.9%。从另一个视角来看,数字化外贸则已经率先回暖,1 月至今,阿里国际站的海外订单需求同比增长达到 30%,进入 2、3 月甚至更高。

外贸的实际情况,早已牵动社会各界的关注。

社会声音对外贸有着如此的高关注度,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外贸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和其他在二战之后迅速崛起的东亚国家相似,中国靠着外贸将自己的人口基数,转化成为了经济意义上的人口红利。

正是长三角、珠三角再到内陆一间间工厂的昼夜兼程,无数工人三班倒的辛劳付出,让中国的工业化得以步入快车道,外贸也真正和投资、消费一起,成为了中国经济向前奔腾的 “三驾马车” 之一。

从 1978 年中国首班集装箱货轮,带着 162 个空箱第一次从上海港抵达澳大利亚之后 [7],不到 1 代人的时间,中国就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生产和吞吐国,在 2022 年已经有近 3 亿个集装箱在中国的港口完成了流转。

无数带有 “made in China” 印记的外贸货品,已然成为了中国接入世界的紧密纽带。中国外贸产业从起步到腾飞,再到当下,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崎岖的路径。

翻看外贸的过往,总是令人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野蛮生命力;这种冲破一切的劲头,往往又来源于中国经济的最根基之处。

曲折中成长

风总是起于青萍之末。90 年代,在铁腕遏制通胀、推动分税制改革的同一节点,朱镕基总理还主导了国家的汇率改革。这几乎不亚于一颗核弹爆炸,瞬间引爆了中国外贸向外扩张的脚步。

1993 年,仍然需要 5.76 元人民币才能兑换 1 美元,到了 1994 年这个数字变成了 8.61。不到一年时间,人民币对美元一下贬值了 33%。

汇率的大幅贬值,拉动了外资在中国的投资,更重要的是:中国产品在世界上一下变得便宜了。这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政策变化,自此中国外贸一路狂奔。

但在同一时间,外贸的渠道问题 —— 如何把买家卖家有效连接起来,仍然困扰着外贸的从业者们。

解答这个难题最开始的思路,不免带着一些草莽气息。

1989 年,尚未解体的苏联,希望出手一批图 – 154 飞机,但苦于找不到买主。牟其中听闻了这个消息后,凭借灵活身段从中牵线搭桥,安排苏联航空工业部的官员住进了北京钓鱼台国宾馆 [2],并通过与四川航空洽谈为这批飞机找到了买家。

虽然当时牟其中的公司没有外贸权、航空经营权,甚至也没有足量的现金,但他利用四川本地国营企业的积压货品以物换物,最终成就了 “500 车皮小商品换回了 4 架图 – 154” 的传奇故事。

但这样看似不可能的以物换物,只有在渠道稀缺、双方信息差极大的情况之下才能成立,很难再次复制。

尔后解决渠道难题的一个重要答案,是客流如云的广交会。

90 年代中期,负责广交会组织的华润集团,已经手握超过 5 万个港澳客户,以及超过 1 万 5 千个外商客户,每次广交会寄出的邀请材料都需要好几辆卡车来拉 [1]。广交会无疑是当时最有效的外贸窗口。

广交会见证了太多的重要时刻。1988 年,海尔集团在广交会上首次亮相,并展出了亚洲第一台四星级冰箱;1990 年,在仅有 9 平米的摊位上,“美的” 展出了自己的风扇和窗式空调。而从 1993 年开始,广交会有近三千家国内企业亮相 [4]。

此后参加国内外的诸多展会,成为了中国外贸企业链接渠道的重要方式。但参加展会始终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及人力、物力的制约。曾经有外贸商家算过一笔账:4000 欧元的机票、30 天每天 2000 元的宾馆房价,外加展位费、装修费,一次展会少说会支出数十万元的成本。

展会固然筛选出了有实力的商家,但也是广大中小企业始终难以忽视的门槛。而在更多时候,参展业务员千里迢迢带回的客户名片,又会被分发给其他业务员跟进,在流程中难免发生效率损耗。

直到跨境电商平台的出现,才让外贸的渠道难题,得到了一个更优的答案。

即时性的跨境电商平台,不仅可以尽量避免时空限制;更大的意义在于,它可以缩减中间渠道 —— 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让供给和需求方更精准地匹配。

从介入外贸开始,跨境电商渗透率一路上升,到 2022 年已经到了 20% 左右。在义乌这些外贸产业带,这个数字甚至可能高达 60%。

在 “轻舟已过万重山” 的突飞猛进中,外贸从一叶扁舟也变成了实际意义上的 “巨轮”。到 2022 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已经突破 15 万亿元。在内需仍然等待释放的当下,外贸依然是不可或缺的经济引擎。

新外贸时代

在经历了疫情期间爆发式增长后,外贸似乎进入了一个盘整期。面对港口堆积的空置集装箱,和放缓的外贸增速,不少声音试图解释这背后的原因。

一种观点将其归因于产业链的外迁。这种说法迎合了对外贸的唱衰心态,实际上可能并不成立。

越南被认为是是产业链外迁的受益者,但它在 2023 年前两个月的出口货物额预计为 494.4 亿美元,本身就和中国有着量级上的差距,而 – 10.4% 的增速反而被中国还拉开了差距。

越南为什么下滑得更明显?原因出在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一旦遭遇海外单个品类消费市场的变动,就会直接出现 “塌方式” 下滑。

而中国产业齐全、覆盖面广,抗风险能力更强,最终就可以 “西边不亮东边亮”。

“迁移论” 似乎站不住脚,那么另一种观点似乎更有理论依据:北美连续的货币超发引发了通胀,于是不可避免地减少了日用消费品的需求,最终外贸也会长期萎靡。

但这种简单的经济模型,恐怕很难完全解释愈发复杂的世界。在过去,这种理论之所以对津巴布韦、委内瑞拉等典型的通胀案例有效,是因为这些国家都是非制造业国家,他们的商品供给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对应的需求。于是货币增发引起了商品哄抢,物价失控。

但北美国家(外贸最主要的市场之一)情况不一样,他们可以通过外贸获取足够的商品供应。因此超发的货币,最终会沉淀一些投机项目上(例如股票、房产、比特币),可能最终并不会造成物价太大的波动。

人大教授翟东升曾经描述过这种现象:“就是把这个国家所有的手纸全部印成钱,他们的 CPI 都不会失控”[6]。

而这是因为没有人会去无意义地囤积生产过剩的手机、服装等日常消费品。所以想解释为何出现大量空置集装箱,恐怕还是要回归到产业周期中。

一方面,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解答,这其实和集装箱的周期紧密相关 [3]。仅在 2021 年,中国就新建了 2 亿 3 千万立方米的新增集装箱产量,这个数字足足是 2019 年的三倍。疫情后空箱回流,国内的堆放成本又很低,最终呈现出大量空箱堆置的场景。

另一方面原因在于外贸的长周期。从与海外采购商提出需求开始,再到国内接单、生产和发货、运输,很有可能 1~3 个月就过去了。也就是说,空置集装箱反映的是疫情和春节前,而非当今的外贸状态。

1~2 月海关数据显示,出口其实还微增了 0.9%,与所谓的 “崩盘” 相去甚远。前段时间大举出海抢单的浙江,在生产环节已经明显复苏,3 月前半月的用电量环比增长了近 30%。

数字化跨境电商平台阿里国际站的商家反馈也在佐证,外贸正在迅速回暖。

生产线位于山东聊城的阿里国际站商家犀牛重工,主要面向发达国家市场销售微型挖掘机。从 1 月以来,犀牛重工已经接到超过 1700 个订单,组装订单排到了四月份。

在广东佛山,主营扫码器单品的鑫码电子科技,伴随着全球硬件智能化需求的增加,迎来了项目重启及订单涌入。往年平均只会下单数百台的巴西客户,在 3 月初一次性提出了 5000 台的需求。

随着接单忙而来的是扩产计划。阿里国际站上的非遗藤编商家 “凰图”,将 2023 年的产值目标已经定在了 5000 万,比上一年增加了 60%,新投资的无尘车间也将于三、四月份投入使用。

众多数据都在佐证一个不可动摇的事实:在生产逐渐恢复之后,中国外贸产业依旧是世界经济中不可取代的一环,并且正日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果将视野越过港口空箱、宏观数据以及跨境电商订单,在这些纷扰的数据变动背后,翻看外贸一路走来的历史,人们可能会发现:中国外贸的基本面,已经在数字化的洪流里悄然变化。

数字化机遇期还能有多久?

从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主营工业机械以及工程机械的欧佩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给业务员开出了双倍工资;而这是为了让业务员尽快返岗。公司的国际站运营和美工设计,在春节仍然在线打卡上班,过年上新了 145 款新品组合。

在安徽合肥,阿里国际站新能源商家昇维科技几乎同样忙碌。昇维科技主要生产的屋顶光伏储能家用和商用发电设备,在这几年踩上了新能源的风口,订单几乎如雪片般飞来。

光是在春节期间,昇维科技在阿里国际站后台就接到了三百多万美金的单子。在 2021 年,昇维科技销售额就已经突破 2000 万美元,2022 年攀升至 4500 万美元,2023 年目标出口额则是定在了 7000 万美元。

实际上,昇维科技只是整个新能源板块,在国际站上高速增长的缩影。

作为新热点的新能源充电桩,在过去一年海外需求快速增长了 245%。进入 2023 年,增幅仍然强劲:在 3 月新贸节首日,新能源行业的海外订单需求量同比增长 166%。

这些案例都说明,包括新能源、机械、建材在内的许多行业,正在出现结构性的新机会。

一是因为这些新兴行业,并没有强势的传统展会渠道,继而数字化电商平台就可以独享增量的红利。二是一些短期内突增的需求,很难通过定期定点的传统渠道满足,因此即时性更强的跨境电商就成为了最佳方案。

仍然以海关数据为例,在前 2 个月,代表着中国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滑了 7.4%;而前景空间巨大的机电行业,借着新能源和机械需求的东风仍在持续增长,占比总量过半的同时,产值也已经突破了 2 万亿大关。

凭借着智能技术突破的东风,外贸领域的新机遇期正在徐徐展开。

首先,视频化的使用就大大提升了商家的效率:通过镜头直接交流,沟通效率更高,信任建立更快。阿里国际站商家浙江爱度服饰创始人赖国荣对此体会颇深:“国外客户只要愿意跟我们视频,就没有一个不成交的”。

在深圳,主营工业平板电脑的硕腾科技有限公司就曾提出反馈,“阿里国际站上的跨境电商直播,是一种‘真人接待’概念,给客户体验感很好。”

而且由于国际站上商家对接的,通常是 to B 的采购人,直播也更趋理性。在今年年前的一场跨境直播下来,硕腾科技有限公司有六七个海外客户,直接提出了进一步的采购需求。

在 3 月新贸节一周时间,就有 70 万海外企业观看了阿里国际站上的跨境直播,阿里国际站上开跨境直播的国内外贸企业同比翻倍。

而通过外贸的数实结合,即使是一些传统企业也能从数字化中找到新的生意增量。阿里国际站在很多时候其实已经成为了商家们的 “数字化 CTO”。

在广西博白偏远山村,非遗藤编手工艺商家黄连将,就在数据分析后推出了新品 “藤编面包发酵篮”,在全球实现了超过 1200 万元的销售额。

同样在效率层面,数字化外贸平台带来的,还有对整个外贸链条的逆向整合。在过去几年,阿里国际站专门针对 B2B 的外贸场景,推出了跨境物流服务以及资金服务,尽可能在漫长的链路上,为外贸企业提供更有确定性的服务。

最终凭借着为商家带来的宝贵增量和效率变量,数字化外贸的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到 2022 年 12 月,阿里国际站的商家数,已经相较疫情前增长了 20%。

阿里国际站总裁张阔就相信,通过数字化,外贸还将有 3~5 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机遇期。

尾声

在全球的经济起伏中,外贸仍然是拉动中国经济前行的重要马车。在外贸这架马车身上,不仅承载着数以亿万计的本土就业,还承担着继续坚定对外开放的历史使命。

在这条升级打怪的华山一条路上,除了在生产端产业迈上更高台阶之外,中国的商家们也终于到了要向营销和渠道要效率,最终比拼精细化运营的时代。

微软 CEO 纳德拉曾说,“通货膨胀的世界里,软件是唯一的通缩力量”。以阿里国际站为代表的数字化跨境电商平台,正在以带来新领域增量以及效率变量的方式,助推中国外贸更高质量地发展。

在这个充斥着黑天鹅的世界里,这种确定性无疑是宝贵的。

来源:远川研究所

失业、降薪,杭州「薇娅」们的进与退

身处直播之城杭州的中小主播们,感受到一股失业、降薪的暗流。

“2023 年如果你想来杭州做主播,我劝你一定想清楚。今天干得好好的,明天团队可能就要解散。”
“2022 年能拉自然流的主播月薪两三万,今年工资只有几千元。”
“80% 老板都赔钱,项目不一定能撑过三个月。”

近日,多位从事直播电商的人士对《豹变》吐槽,杭州直播圈浮夸式高薪过后,急转直下的行情。直播带货的热度肉眼可见在下降,身处直播之城杭州的中小主播们最先感受到一股失业、降薪的暗流在涌动。

主播遭遇降本增效

对很多从事直播的人来说,杭州无疑是一座 “圣城”。

据浙江省商务厅统计,目前入驻杭州的头部直播机构有 32 家、近 5 万名主播,直播相关企业超 5000 家,带动就业超 100 万人。

截至 2022 年底,杭州常住人口为 1237 万,相当于在杭州,每 12 个人里就有一个从事直播相关行业,每 247 人里就有一个主播。

在杭州,除了 “土著” 无忧传媒、遥望科技、淘宝直播、谦寻、宸帆外,还有 “外来户” 辛选、交个朋友、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向太陈岚等,但凡叫得上号的直播机构,不是已经在杭州,就是在去杭州的路上。

在九堡、乔司、滨江等直播基地密集的区域,还聚集着一大批腰尾部主播。

但直播行业内 “二八定律” 明显,20% 的人赚走了 80% 的利润,剩下大量不怎么赚钱的主播,在 2023 年这个春天,最先感受到了直播行业的阵阵寒意。

“今年招主播的企业特别少,身边几个主播说年后回来找工作,发了简历回复的都很少。更重要的是今年工资几乎腰斩,去年一个会拉自然流、能力优秀的主播底薪 2 万很正常,今年都只有 1 万左右,普通主播底薪只有七八千。”

在杭州工作的主播秋雅对《豹变》表示。直播电商迅速做大的 2019 年,抖音博主秋雅跟丈夫一起来杭州直播创业,如今 4 年过去了。

刚到杭州的秋雅,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赚的钱要跟挂靠的直播机构对半分,自己拿的那一半里,还要分出一半给员工发工资,第一年不仅没赚到钱,反而还亏了十几万。

“杭州生活成本太高了,但是我不想就这样放弃。” 秋雅回忆刚来杭州创业时说。“直播不是花几千块钱培训一下就能学会的,直播网感、流量转化的能力只能靠一场场直播积累。”

在两年时间里,秋雅一天直播三场,几乎尝试过除了茶叶、保健品之外的所有类目,对淘宝、抖音都进行了探索,目前是头部家纺品牌的核心代播主播。但长时间的直播也让她因此透支了健康。

经历过直播电商最疯狂扩张的时刻,秋雅在今年明显感受到这个行业开始 “不景气”。

降薪的不仅是主播,运营、中控等直播间 “配角” 的工资也出现了下降。多位直播资深从业人士表示,前两年很多老板看到直播的风口,一窝蜂都来做直播,自己不会就花钱招人,旺盛的需求催生了虚高的工资。

“很多人干一两个月中控,月薪 6-8 千,之后就跳槽,说自己在上家公司做运营,要求 1 万到 1 万 5 的工资。这些人的运营能力其实并没有提升。” 秋雅说。

而随着直播电商的行情触及天花板,供需逆转,降本增效的大环境下,直播间招聘开出的薪资也越来越谨慎。一位直播团队负责人表示,之前面对主播要客客气气的,不敢发脾气,搞不好就辞职,现在 “不一样了,因为周边的直播基地很多都倒闭了”。

对主播的要求不一样了

过去的几年中,处在风口的直播电商起飞快,但风向改变同样很快。

因行业狂飙而受益的主播们,成为最先感受到冲击一群人。

2022 年初,一位在九堡直播女装的老板曾对《豹变》表示,主播们会频繁跳槽,他最担心的就是手下的主播 “跑路”。不敢花钱培育新主播,是很多直播间负责人的心态。

在外界看来,随着薇娅、罗永浩等头部超级主播让出 C 位,腰尾部的主播本来是迎来了更多机会,但现实更加复杂多样。

一年过去,直播规则改变,主播地位变弱势,逐渐感受到降薪甚至失业。一般而言,直播间可分为自然流量、付费流量。多位直播团队负责人表示,在前两年,直播间人气很依赖主播拉自然流的能力,会憋单、会拉自然流的主播底薪能达到两三万元。

但互联网大厂的尽头是商业化,直播平台显然不会让流量白白进入 “没交保护费” 的带货直播间。对一些账号来说,很难通过自然流卖货,必须依靠付费流量,而商品利润率够高,只要 ROI 能够打正,直播间就能一直播下去,源源不断投流就行。这让付费投流取代主播,成了老板们拉高直播间人气的首选。

杭州一从事女装直播的负责人对《豹变》表示,现在不需要主播拉自然流量,直播间主要靠付费推广,主播只要踏踏实实做好产品客服,口齿利索,把产品讲明白就行。“对主播的要求在降低,自然工资也就下降了。如果主播还只会上去吆喝,市场会越来越小。” 该负责人表示。

此前在头部主播赚钱效应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年轻人涌入直播行业。新播场近期发布的《短视频直播机构中新青年群体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显示,被调研机构聘用 20-30 岁且大专以上学历的人超过了 50%。

其中,大学毕业生的招聘比例显著上升。曙光一线公会在 2023 年应聘的新人主播中,有超过 200 位是即将或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据统计,71.11% 的新青年主播薪资在 5000-10000 元区间,这明显低于市面上主播的薪资水平。

多位在杭州富阳、下沙大学城招聘过的直播从业人士对《豹变》表示,大学生面试主播、中控的简历特别多,远远超出了需求。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不仅压低了主播的薪资,也增加了市面上主播的求职难度。

与此同时,直播电商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头部主播们的直播间是行业风向标,目前,直播 “一哥” 李佳琦直播间场观下降至 1000 万 +,仅为巅峰期四分之一左右。东方甄选 GMV 出现腰斩,日均 GMV 约 2000-3000 万元间,较春节前下跌近一半。抖音头部主播 “大狼狗郑建鹏 & 言真夫妇” 近期明显调低了直播频率。

大环境之下,中小直播间的生存压力明显,进一步传导到主播端。

通常,搭建直播间需要租用场地、采购设备、招聘人员、流量投放等,如果短期内不能盈利,“烧钱” 过后,很多中小直播间基本无法维持公司营收平衡。

“主播、运营、中控三个员工工资起码五六万,再租个办公室、简单装修、铺货,成本就很高。有的老板两三个月可能都撑不下去。” 秋雅表示。这也是一些热门直播基地频繁更换租户的原因。

过去,主播们主动跳槽涨工资,如今变成 “一年可能得重新找工作好几次,特别残酷,如果接受不了这种焦虑感、不稳定感,还是不要来做主播。” 秋雅说。

急转直下的就业环境甚至打消了不少主播想换工作的念头。在杭州从事淘宝直播的洪慧直言,扛的 GMV 业绩指标重,压力大到想换工作。但身边几个主播换工作后,工资只有 1 万,甚至被无良老板骗去起新号,让她打消了跳槽的念头。

杭州,去与留

过去主播们蜂拥去杭州淘金,如今生存竞争激烈之下,又有多少人选择逃离?

对头部直播间而言,决定成败的或许不是主播,而是供应链,杭州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供应链优势。

通常,大主播一场直播下来往往有几十个知名品牌,这些品又来自招商团队与品牌方的对接。杭州多年的电商沉淀,是各大品牌必争之地。据统计,国内约三分之二的头部直播 MCN、主播和平台集聚杭州,主播与品牌间的对接更加通畅。

另据福布斯中国统计,在《2022 全球数字贸易行业企业百强榜》中,杭州有阿里巴巴、新华三、PingPong 等 13 家企业入选,位列全国第一,规模效应显著,带动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供应链市场。即便在经济强省浙江,杭州直播电商规模占全省近八成,形成碾压性优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杭州形成了适合学习直播的浓厚氛围。多位从事电商培训的人士对《豹变》表示,在杭州举办的线下培训会很容易招到人,其他地区的客户学习热情明显不如杭州,甚至很难招满人。

但对众多草根主播来说,杭州并非必选项,有其他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在杭州创业的唐山小伙丁俊对《豹变》表示,杭州是直播界的 “情报收集中心”,一点点风吹草动都能收到消息,但创业成本太高,更适合去学习。

对 “丁俊们” 而言,杭州更像是充电站,充电之后最终选择回乡创业。“自己一个人背井离乡对家庭很有亏欠感,唐山一个主播保底工资大概三四千,而杭州稍微有点经验的主播开价就要 1 万。综合成本下来,在杭州赚的可能并不比在老家多多少。” 丁俊说。

多位 “草根” 主播对《豹变》表示,他们主要做品牌代运营业务,并不需要自己的供应链,而且通常只跟少数几个品牌合作,品牌方把样品寄过来,在哪里开播都可以。

浙江播商文化传媒创始人汪啸 “杭漂” 多年,如今认为更大的机会可能是回到家乡。“以前觉得在杭州更有面子、机会更多,但做直播其实在哪儿都可以,因为流量在哪儿都一样,回家可以跟家人一起,省下不必要的开支,还能带动家乡人一起发展。” 他说。

经历过这几年行业的跌宕起伏,主播们少了暴富的激情,多了分务实的理性,秋雅认为,直播行业已经过了风口期,没有明显红利了。

“现阶段更看专业能力。对很多人来讲,直播还算比较好的创业机会。开个饭店租金、设备、装修加起来可能要十来万,但自己直播,前期投入 1 万就能启动了。” 她说。

在主播残酷的生存竞争中,直播暴富的故事或许将被改写。但主播这个行业就像一座围城,有人离开,却有更多人准备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