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格局小了

作者 I 唐伯虎

来源 I 伯虎财经(ID:bohuFN)

“彻底、完全、坚决放弃。”

7 月 20 日,针对近日 “元气森林和喜茶都欲收购乐乐茶,并给出了 40 亿估值” 的消息,喜茶创始人聂云宸深夜发朋友圈回应:“消息不实,此前经过中间人介绍的确有过一段时间接触,但在深度了解内部情况、业务数据和状况后已经彻底、完全、坚决放弃。”

此话一出,正当网友们还在疑惑乐茶茶内部怎么了,喜茶这边转头就公布了联手百福,投资 Seesaw Coffee 的消息。

不得不说,喜茶创始人聂云宸这一招,未免显得太不厚道了。

作为一个行业内公认的老大,不买人家就算了,还 “反阴” 了人家一把,甚至断了对方的后路,这格局小了。据悉,乐乐茶正在寻求下一轮融资,对具体融资金额和估值 “保持开放态度”。

不过细想之下,聂云宸这一手实在是高,不仅打击了竞争对手,还免费为自家喜茶和投资的 Seesaw Coffee 做了一次极佳的宣传,简直不要太划算了。

至于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当年雇佣排队的爆红 “内幕”,都没能阻止喜茶狂奔,现在已登上新茶饮龙头地位的喜茶,这点负面更是微不足道啦,说不准大家还会把更多的质疑放在乐茶茶这边呢。

今天,伯虎财经其实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喜茶到底值不值 600 亿?接下来是唐伯虎的一些看法,对喜茶同样有想法的朋友们可以进入读者群或者在评论区一起探讨。

01

估值 600 亿,喜茶配吗?

据天眼查显示,7 月 13 日,喜茶完成了新一轮融资,这一次,这家连锁奶茶店的估值已经高达 600 亿。

image

600 亿是什么概念?

以喜茶官网公布的数据来看,目前喜茶开了 839 家店,600 亿元的估值,意味着单店估值约 7000 万元。

同时对比喜茶的老对手 —— 已经在港股上市的奈雪的茶,自 6 月底上市当天破发后,股价一路小跌,截至今日(7 月 22 日),市值为 234.63 亿。

600 亿的喜茶,是奈雪的 2.5 倍。

还记得去年 3 月 C 轮融资时,喜茶估值是 160 亿元,当时知乎上就有个帖子问 “喜茶凭什么值 160 亿估值?”

没想到,仅仅只是一年多的时间,喜茶已翻了 4 倍的估值。

这个估值真的没有泡沫吗?

喜茶创始人聂云宸曾透露,喜茶门店平均出杯量近 2000 杯 / 天,单店单月营业额差一点的能达到 50 万,平均在 100 万以上。依此计算,喜茶的单店年收入平均在 1200 万元以上。根据年报,截至今年 2 月,喜茶已累计在海内外 61 个城市开设 695 家门店,2020 年还推出了子品牌喜小茶、喜小瓶。

如今,拥有 695 家门店的喜茶,一年的销售额约在 83 亿上下。

根据招商证券 2019 新式茶饮报告,从成熟的头部新式茶饮店的单店模型来看,年销售收入千万元量级茶饮店的净利率为 11%。以此计算,喜茶的净利润在 9 亿上下。

按照市销率估值法计算估值,如果是 2 倍 ps,则喜茶市值大概在 160 亿上下。如今估值高达 600 亿,则 ps 则大致在 7.2 倍。

从这一层面上看,喜茶的 600 亿估值是被高估的。

在见证了奈雪的茶开盘即破发,不少二级市场投资者大喊被割韭菜之后。不难想象,喜茶也早已不是一杯简单的茶了,而是资本逐利的工具。

02

产品同质化严重,

喜茶的壁垒在哪里?

“一杯茶有多甜,完全取决于店员放糖的手抖不抖。”

新式茶饮行业的通病,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即使是头牌玩家喜茶,也没逃开 “同质化” 的枷锁。

2018 年,奈雪创始人彭心在朋友圈公开点名喜茶创始人聂云辰,指责喜茶抄袭奈雪的芝士草莓、霸气蜜桃、软欧包等产品,而不甘示弱的聂云辰则霸气回怼对方不懂市场竞争、不懂抄袭、不懂创新,只会做无意义的无病呻吟。这是新式茶饮同质化竞争的一个缩影。

image

几年过去了,“同质化竞争” 从未停止,甚至愈演愈烈。

今年 3 月,奈雪上线” 霸气玉油柑 “,喜茶紧接着 5 月上新王榨油柑等三款油柑饮品。6 月,喜茶上新 “黄皮仙露”“多肉黄皮仙露”,没过多久,奈雪、益禾堂等又相继推出黄皮饮品系列。

事实上,新式奶茶这种技术含量不高的软饮,很难构建起独家配方与口感忠诚度。

据数据统计,我国目前茶饮企业超 37 万家,在近两年,连续超 10 万家茶饮相关企业注册登记。

每年都有新的玩家进入,然而,没有谁拥有独一无二的爆品,能把对手甩得远远的,即便是行业老大喜茶。

因此,在新茶饮赛道强敌环伺的情况下,喜茶并没有绝对的竞争优势,更远没到收割垄断红利的地步,甚至其随时都有被弯道超车的可能。

一直以来,消费行业都没有永远的冠军,以前有瑞幸咖啡,今天也有 manner 咖啡。今天有高估值的喜茶,明天也会有乐乐茶、奈雪的茶。

从这个角度看,喜茶未来可能面临的更大危险是新的消费图腾的出现。

03

高端面临 “下沉” 围剿

喜茶用品牌故事和高端的定位,优先选择了一二线城市,同时牺牲一定的下沉市场。

但不可否认,后者则意味着更大的市场空间。

头部营销公司华与华的老板华衫曾经发过一条朋友圈:“所谓 B 格,就是把自己逼进一个小格子里。像喜茶这样,400 多家店,只有头部品牌二十分之一。都排队,也做不了多大生意。”

虽然刻薄,但不无道理。

市场普遍认可的一件事是,直营模式扩张的速度显然比不上加盟模式,这在新式茶饮加速跑马圈地的当下,很容易丧失一定的市场份额。

截止 2021 年 6 月,蜜雪冰城的门店总数量已经突破了 10000 家,而直到现在,喜茶在全球范围内的门店共计 839 家,只及前者的 7%。

根据《2020 新式茶饮白皮书》,目前一二线城市的新式茶饮门店增速放缓,比重明显下降,呈现向三四线城市下沉的趋势。根据饿了么数据,2020 年新式茶饮用户城市分布中,近五成线下外卖渠道新式茶饮消费者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

也就是说,或许小镇青年,才是新式茶饮的未来归宿。

而在小镇上,新式茶饮的中腰部市场早就遍地开花,一点点、益和堂、沪上阿姨、coco 都可、一芳、古茗、书亦烧仙草…… 数十家茶饮品牌各自发力,竞争激烈。

目前,喜茶的门店数量已跌出前十,说明其扩张速度受限于直营模式,难以追上搞加盟的其他奶茶点品牌。

image

(数据截至 2021 年 6 月 7 日,来源:微博扒圈老鬼)

市场快速蚕食,原有的体量已撑不起梦想的估值,喜茶不得不通过投资来补足效率短板。

某种程度上,喜茶是幸运的,赶上了新消费投资的好时候。但那是 to VC 的故事,而直面消费端,喜茶迫切需要冲破瓶颈,需要新的品牌线注入,来延续发展的故事。

只不过,伯虎财经认为,创始人基因注定了企业的格局,喜茶的投资也是依然沿袭了走高端的阳春白雪路线。

而品牌多元化,理论上还应考量消费分层。眼下,蜜雪冰城逆势杀入一线市场,这才是喜茶最大的威胁吧。

几家曾经的黑马 都在打折去库存

今年一月,万达在北京文华酒店召开了 2020 年年会。和过去高歌《假行僧》、《一无所有》不同,这次年会没有任何节目,只有会议。

消瘦的王健林坐在主席台上,不断强调风险意识。他告诉高管,万达必须认清行业趋势,把安全、利润、现金流放在首位。即使排除整体行业风险,但附近出现几个现金流产生风险的地产商,项目全部打七折:

那你不就傻了吗?

老王预言的事,说来就来了。

7 月 11 日,中南召开了半年度工作会议,全面接管集团工作三个月的董事会副主席陈昱含再次在会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陈昱含先是表扬了一批上半年业绩较好的区域,比如 176 天卖掉 100 亿的江苏。又批评了北京、固安等地几个出问题的项目,并对每个区域公司的问题都做了点评。随后陈总说:

下半年就是要活下去。

接着她提出要抓应收款、欠款、去库存,并制定专项计划。资金平衡、优化组织架构、产业板块抱团作战、房地产项目要加快出货等要求也一个个被抛出。

去年中南销售额是 2200 亿,今年公开目标是 2500 亿。在内部,实际目标降到 2000 亿以下。

几个月前,陈昱含把地产在内部的比重降到了 3 成。想要协调置地、高科、建筑、资本、教育五大板块协同拿大项目。

地产不再被压上所有的筹码,上半年的集中供地中,中南动作很少,只在青岛以低价拿到了两块地。公司内部把大笔拿地的事,放到了解决三道红线问题后。

中南今年的主基调就是去库存,回笼资金。

四月份,中南集团制定了集团员工购房优惠政策,鼓励员工内部购房,按工龄和级别计算,员工能拿到一到六个点的优惠。

这些项目优劣都有,据说特别好的项目没有分到基层员工手中,即便如此,一些战区也出现了:

抽签摇号。

半年工作后,各区域都被下达了去化、回款等任务指标。每隔一段时间,会有专门会议汇报进度。

然后就是这两天,中南一些区域被曝光,少部分滞重项目对员工的折扣优惠,最低达到了六五折,主要位于江苏南京、镇江。

江苏和山东是中南去库存任务最重的区域。朋友说,江苏可能是受去化指标的压力,提高了折扣力度。

同时集团也发文鼓励全集团范围内所有员工投资建筑料具,这过去是只有高管才能参与的福利政策。

现在门槛被放低到工龄一年以上的都能参与,按级别员工最低可投资 10 万,最高可投 300 万,这些设备用员工资金统一购买后,签订内部租赁协议,中南每年结算发放租赁费用。

中南的朋友说,目前中南减慢了工资发放的速度,削减了福利,有员工走了,也有人被裁,估计各个板块员工离职数量可能有:

20%。

房地产行业在 2021 年走向了一条负斜率的岔路口,房企在去化和融资端面临的政策压力,子姨已经写过很多次了。这时,在员工身上想办法,就变成了一种可预料到的选择。

除了排行榜上第 17 名的中南,至少还有第 18 名的阳光城、第 28 名的荣盛都在折扣卖房。不过,荣盛的朋友说,员工折扣的福利荣盛一直有,公司还会提供 10% 的无息贷款,但不可能到七折。

内部折扣福利在房地产行业当然是普遍现象,不过今年大家都和中南一样,想着活下去,想着去库存。

阳光城也在为去库存制定计划,具体降价幅度视各地各项情况而定。但为了保利润,阳光城不会轻易打折出售,降价的主要是一些去化困难的楼盘。不只是员工能参与,应该也会面向市场。

朋友说,银行房贷停贷对市场影响很大。极个别滞重很久的项目,折扣有七折左右。一位阳光城高层告诉子姨:

快跑吧。

但是,还能跑哪里去呀。

来源:壹地产 微信号:yidichan

“一碗面” 的万店故事:资本豪赌下一个麦当劳肯德基?

文 / 翟元元 杨晓鹤

来源 / Tech 星球(ID:tech618)

吃过很多美食,华映资本的投资人王维玮都没留下印象。一年前,在上海公司楼下吃过的一碗面,让其对这家几年前吃过的面有了新的认识。

黑底白字的门牌匾,书店的装修风格,一碗 40 块钱的面,即便在疫情中仍有络绎不绝的顾客,这些特点都吸引了王维玮。一直研究新消费升级的他,立马觉得这家店值得投资。

这家让华映资本主动投资的小面,就是如今面食赛道的网红品牌 “和府捞面”,“从第一次见团队,到完成投资经历了八个月 ”,王维玮事后觉得,尽管时间很长但还是值得,甚至是幸运。

因为在 2021 年 7 月,和府捞面完成 E 轮 8 亿元融资,腾讯都没有获得领投资格;与此同时,遇见小面完成 1 亿元战略融资,3 个月估值涨了 3 倍;五爷拌面也在同期宣布获得 A + 轮融资,高瓴创投以高估值领投。今年更早一点时间段,马记永、陈香贵、张拉拉等新式兰州拉面品牌,都获得了投资。

“所有的机构都在投资面食,晚了连跟投的资格都没有”,据 Tech 星球独家获悉,不止以上几家,大叔拉面等都即将完成新一轮融资。一时间,新消费的投资人都涌进了中式面食赛道。

而如果翻开几家获得融资的拉面品牌新闻通稿,会发现融资用途中都有个关键字,那便是 “开店”。没有象气泡水那样 “0 糖 0 脂” 的产品升级,也没有象新茶饮那样补贴到 “6 元一杯” 的营销大战,逐渐工业化标准的面食江湖,在资本催化下,只有几十家的品牌要开到上百家店,上百家的计划开到上千家,最终谁能开出 “万店” 规模,打造中式小面领域的肯德基和麦当劳,是资本、创业者等都在追求的超级梦想。

不停涨价的一碗面

国内 “一碗面” 的故事,是始于清嘉庆年间兰州牛肉面,据传最早是甘肃东乡族马六七等人不断改良,最终形成以 “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 统一了兰州牛肉面标准,而且价格多在 16 元以内一碗,十分便宜。

如今面食的品类越来越多,从早期的味千拉面到康师傅牛肉拉面,再到今天的和府捞面等品牌,一碗日常的小面价格也在水涨船高。

在北京望京凯德 Mall 商场地下一层,有 4 种代表不同地域风味的面食门店,其中两家为最近大受资本追捧的面食品牌:“和府捞面” 与 “遇见小面”。

虽然品牌定位、面食品类、客单价、门店风格迥异,但两家连锁品牌都将开店目标锁定在了商场购物中心或者办公场所,并不是兰州拉面店常选择的街边小店模式。

对于核心商圈的客流争夺也随时上演,在望京凯德 Mall B1 层,“和府捞面” 与 “遇见小面” 两家面食品牌门店一左一右形成 “对立” 之势,颇有 “有麦当劳的地方总有肯德基” 的商业对垒意味。

7 月 16 日中午 12 点,望京这家和府捞面门店入口开始排起了小长队,对面遇见小面也陆续开始坐满了人。据 Tech 星球观察,在长达 1 小时用餐高峰时间段,遇见小面店内翻台次数近 4 次。

与和府捞面定位中高端面食不同,遇见小面价位与快餐店价格接近,小面价格在 19 元 – 40 元之间,其中主打的镇店招牌 “红碗碗杂面” 价格为 25 元。

面食生意里,拉高客单价最有效的方式是,增加商品品类。遇见小面除了小面之外,还有酸辣粉、鸡排等小吃,猪蹄、酱大骨等烧烤、冰粉饮品系列。一般一顿饭下来,面 + 饮品也至少在 30 元左右。

和府捞面客单价更高,在 45 元左右。在北京核心商圈之一的三里屯 SOHO,一家刚开几个月的和府捞面店生意也不错,到店消费时排在笔者前面的一对顾客,两人这顿便餐消费了 200 多元。

连锁化、品牌化、标准化的新式面食品牌,一举改变了传统面馆难以规模化的窘境,但与此同时,也让面食价格一路水涨船高,曾经 10 元以内一碗面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

在投资人宋某看来,餐饮链条复杂且长,吸引资本的几个指标在于:客单价、现金流、复购率、成本控制、产品研发(单品爆发) 、营销能力。“估值对我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餐饮要的是净利润、现金流,毛利一般也是给外人看的,面食赛道,客单价拉不起来的话,很难”。

也正是如此原因,马记永、陈香贵、张拉拉等新式兰州拉面品牌,都在如何涨价方面下足了功夫。其中,在上海起步的马记永,已经走出了 16 元的低价桎梏。

马记永选址在核心的商业区,采用日式的装修风格,全开放式厨房、以及纳入特色的小吃等,这些元素都促成这碗面的价格不会太低,大众点评的显示的均价达到了 35 元左右。

面贵,开店成本自然也不便宜。Tech 星球咨询了马记永的加盟政策,官方回复新开一家加盟店(30 平米左右)的成本在 40-50 万元,高于传统兰州拉面的 20 万元开店成本。

但资本开出的估值更高,据晚点报道,红杉资本给出了马记永超 10 亿元的估值,而马记永总计门店数量不到 20 家,据此计算平均每家门店价值 5000 万元。资本急需新中式面食品牌们大规模开店,以此降低单店估值。

狂欢的万店故事

一场开店狂潮,正在新中式面食新品牌之间展开。

中式面食赛道上,以加盟模式快速发展的遇见小面,获得了更多的资本支持,发展速度也更快。目前拥有 140 家店,计划年底达到 200 家,目标是千家连锁店。同样采取加盟模式的五爷拌面,目标更加激进,年末突破 1500 家门店,而且要在 2023 年将门店数突破 7000 家,要一直保持中式面食的门店数量冠军头衔。

新中式面食品牌这么火爆,这么赢得消费者喜欢吗?实际上,比 10 年前的味千拉面,以及上百年的兰州拉面,新中式拉面品牌的口味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无论是茶、咖啡还是小面,资本看重的新品牌的万店基因。” 大叔拉面创始人 Flora 告诉 Tech 星球,疫情期间的外卖业务,带动了大叔拉面的市场增长,全年新增门店 30 多家,这引起了资本关注,大叔拉面获得了梅花资本的投资。

大叔拉面是面食市场的初创品牌,主要服务三四线等下沉市场的新消费人群。“今年要开到 100 家店,形成规模化运营能力。”Flora 告诉 Tech 星球,虽然大叔拉面是加盟模式,但借助标准化的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的能力,企业管理半径、成本管控等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具备规模化扩店潜力。

与加盟拓店这一派不同,还有不少小面品牌坚持走直营模式拓店。

而直营模式的小面品牌往往走中高端定位,比如和府捞面目前门店数量为 340 家,年底将达到 450 家,平均 2 天就开出一家店。陈香贵兰州牛肉面的计划,则是在今年年底的门店数将达到 120 家,在未来 3 年内的门店数量预估将达到 600 家。

尽管直营模式拓店速度理论上更慢,但因创立品牌时间更早,和府捞面门店数量在 2021 年内还会保持领先。从目前各家公布的开店计划看,千店和万店目标实现的时间节点,遇见小面和五爷拌面都会更靠前。

“中国餐饮即将接近 6 万亿元的市场规模,理论上应该有 600 个上市连锁品牌。” 遇见小面创始人宋奇在接受 Tech 星球采访时说道,“如果我们把这 600 家拆分成 100 个品牌,比如说烧烤、火锅、粥、粉、面、饭,平均每个品类有 6 家上市公司。像面馆这种更基础的它就不应该是 6 家,它应该是 16 家。”

在绝味鸭脖、正新鸡排、蜜雪冰城等万店规模品牌诞生后,16 家面食品牌中,谁会率先达到万店规模,成为资本争相赌注的一件事。

面食界的星巴克 or 瑞幸?

正如遇见小面的宋奇所言,这波新面食品牌在经历过模式力、组织力、品牌力的三重打磨后,已经具备规模化扩张的能力,近期密集入局的资本会极大助推这一过程。

目前市场上,两类型新面食品牌正在竞赛。其中一类是星巴克模式,类似和府捞面十分讲究吃面的氛围,独创了书店里吃面的模式;另一类型是瑞幸模式,遇见小面、马记永和 Tech 星球独家报道过的陆正耀再创业项目 “趣小面” 等,都是这类型的代表。

星巴克模式的难题是如何管控品质,而最强调这点的和府捞面,偏偏在面食赛道最受关注的当下,被曝出了店内有死老鼠的卫生问题。正在北上广商圈核心拓展的和府捞面,未来避免再出现类似问题,可能是近期管理层面的核心考核。

瑞幸模式的难题是如何保证运营稳健,毕竟开店口号容易喊,落地实现却并不容易。已经上市 14 年的面食连锁品牌 “味千拉面”,就在这条路上折戟过。

作为千店计划的始发起者,从 2007 年起,味千拉面三次对千店计划发起冲锋,如今门店数量依旧停留于 718 家。2020 年亏损 8000 万,关店 77 家,前 CFO 被判 6 年 8 个月,味千拉面一时不知何去何从。千店门槛尚不容易,万店门槛会具有更多的挑战。

而在拓店目标之外,核心的如何盈利问题,味千拉面也做过诸多探索。当年为了盈利,味千拉面将店内 SKU 拓展到 70 多个,今天也被诸多面食品牌复制。

陆正耀的新创业项目即将面市的 “趣小面”,从 SKU 上来看,甚至已经涵盖小面家族、现炒浇头面、现卤浇头面、现制卤货、特色小吃、钵钵鸡、甜品饮料、特色凉菜共八大系列,试图讲述不止一碗面的故事。

新式面食品牌能否避免重蹈味千拉面覆辙,创造面食赛道更大的想象空间?很多投资人和创业者给出的都是肯定答复,眼下都在关注的是,谁会是最具冠军相的品牌?

遇见小面投资人弘毅百福王小龙告诉 Tech 星球,无论是中高端星巴克模式还是容易复制可快速实现规模的瑞幸模式,具有冠军相的品牌大都具备以下特质:

(1)品类上,产品南北通吃,且易于规模化(重庆小面、米粉等特色小面品牌出局);

(2)管理者既能像麦当劳那样做到高度标准化,也能像海底捞那样调动全体员工主人翁意识;

(3)跟得上时代的节奏,懂年轻人,懂得年轻化品牌的玩法;

(4)懂数字化,有能力做好深度用户运营;

(5)不浮躁,不跟风,不盲目扩张;

资本加持,各家弹药充足,面食赛道疯狂开店大战已经拉开帷幕,未来谁能最先跑通千店模式,再造一个面食界的 “麦当劳、肯德基”?且拭目以待。

今年可能是对房地产影响巨大的一年

上次写了一篇文章讲 1994 年的改革,很多小伙伴说没写完,这次我尝试补充一下,本文的内容其实算不上啥经济学,更类似 “常识”,我来北京有十年了,买卖过好几次房,现在每个月也要去看房,平时这个问题思考得也多,所以有点想法,跟大家分享下。大家可以看看我说的,然后对比下别人的,本文依旧是一家之言。

先说下 1994 年改革,万一有小伙伴不了解。

1994 年之前地方富,中央穷,于是在 1994 年重新规划了税制,也就是那个 “分税制”,分税制的核心是容易收的税种归国家,不容易收的归地方,大头归国家,小头归地方。这下很多地方本来富裕,一下子不够花了。

当时地方上有两个办法筹集资金,一是招商引资,官员们积极到各处拉外资,让外资到各地去建厂,外资在当地赚钱后,会拉动当地就业,并且充实地方财政。由于中国最大的海外富豪集团在东南亚和我国的港澳台,所以他们投资也都主要投在了东南沿海。

另一个办法就是 “卖地”,“卖地” 这事的本质,就是通过银行,把居民未来的收入转到地方政府手里。

地方政府有钱搞基建,盖大楼,修公路,盖工业园区,然后招商引资,企业进驻工业园之后,雇佣当地老百姓上班,更多的人有了工作,可以从银行贷款继续买房。

到后来当地人口不够用,吸引更多的人到来,这些人也会买房,房价开始上涨,政府卖地价钱更好更积极,钱更多,高楼大厦公路铁路也就建设了起来。

很多国家也想学中国,但大部分国家都有个问题,就是没法征地,往往征一块折腾好多年,最后事情给搞黄了地还没征到,这个意义上讲,我国能发展起来,1994 年的这个法案非常重要。

但是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的原因,相同的政策,效果却差距很大,比如各地都有 “高新区”,但是很多地方的高新区变成了一个很尴尬的区,既不高也不新,跟鬼城似的。而真正发挥出效果的,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外搭一个京城。

长三角和珠三角从唐朝开始就工商业繁盛,他们交通好,地理位置也好,大家注意下,全世界 60% 的经济总量都集中在各种湾区,比如美国的纽约湾和旧金山湾区,还有东京湾,中国这边的粤港澳大湾区一路暴走,奇怪吗?大家看下图能看出来吧,超级城市圈的地形都差不多,得有海、有河、有湾,湾就是陷进去一块。

大家可能有个纳闷的地方,既然发达地区很多都是湾区,那 “渤海湾” 为啥好像不太行呢?

其实我上文说了,中国北方最大的问题是缺内河,黄河可没法跟长江那样的内河相比,黄河基本连稍微大点的轮船都跑不了,更别说巨轮了,而长江的万吨级巨轮可以溜达到重庆去。

巨轮到了北方港口没法继续低成本向内地转进,所以北方发展也就慢了很多,作为对比,纽约本来也不靠谱,它倒是有哈德逊河,但是这个河是个非主流,往北走,去加拿大了,没往内陆拐,于是美国在建国初期就搞了几个国家工程,打通了纽约到五大湖的通道,也就是那个 “伊利运河”,纽约自此成了大西洋和美国东北地区的枢纽。

image

咱们继续说房地产,“卖地搞房地产” 这事在过去二十多年里给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大家不要人云亦云说起土地财政就痛心疾首,好像那玩意有百害无一利,毕竟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切,大部分都是土地财政搞出来的。凡事有利有弊,一刀切都是小学生干的事。

但是长期搞这玩意,也积累了巨大的风险,我给大家解释下就明白了。

一手房的逻辑很清楚,地方政府卖地给开发商,开发商贷款买地,贷款开发,开发完了之后,老百姓贷款买房,钱到了开发商那里,开发商再把欠银行的钱还了,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循环,老百姓兜里的钱和未来几十年的钱就变成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政府拿着这些钱去搞基础设施,去给教师公务员发工资,去养科研机构,招商引资发展经济。

不过二手房的逻辑就完全不一样了,你去找张三贷款买了套房,如果张三买的时候 100 万,现在你买需要 500 万,你从银行借了 300 万给了张三,那这个时候相当于这套房从银行捞出来 300 万。

如果张三去买一手房,那这些钱又回政府去了,如果他不买房了,而是选择吃吃喝喝,这些钱就留在市场上了,这就没法蓄水了,相当于房地产的水流出来了。如果他选择移民什么的,这些钱换成外汇,中国市场上少了 500 万,银行少了 500 万人民币对应的美元,相当于房地产的水流到国外去了。

大家看懂了吧,如果你买新房,那就是为建设国家添砖加瓦,如果你卖掉房(很多人名下不止一套),并且不再买了,那你割了本来属于国家的资(jiu)金(cai)。

现在的形势是,一线城市主要成交的都是二手房,比如北京上个月卖了 1.8 万套,基本都是二手房。

总之,房地产也不是啥蓄水池,砖头里一毛钱都没存,区别只是这些钱到哪去了,是跑卖家手里了,还是跑政府财政了。

这场游戏现在玩了这么多年,明显出现了几个大问题,现在涨跌都尴尬。

如果一直涨,那毫无疑问地产将会把社会上所有的钱都吸到地产里,最后百业凋敝,迟早搞出个大乱子来,就跟庞氏骗局似的,最后会因为找不到接盘侠而崩掉。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大家一下就明白了。

比如今年年初,还是疫情防控期间,政府看着中小企业苦苦挣扎,于是放松了贷款,要救济中小企业。各个银行告诉自己的分行要给 “经营艰苦的小微企业” 打款,但是分行会这么干吗?当然不会了,他们第一件事就是需要这些小微企业出示房产做抵押,万一你生意搞黄了,银行的贷款怎么往回收?如果收不回来,银行的相关责任人不就倒霉了嘛,所以他们也是理性决策。

但是大家想想,我已经经营困难了,我如果有房产,也早就抵押了,怎么会等到现在?所以往往真正经营困难的反而得不到贷款,能得到贷款的,往往是炒房的,他们手里有房,用这些房贷到款后,再去买房,以至于疫情防控期间,百业凋敝,但深圳房地产莫名奇妙大涨了一波,后来费了好大劲才摁住。

问题是大家为啥这么疯呢?顶着巨大的政策压力想尽办法买房?

还不是因为大家觉得房价万年涨,买到就是赚到,毕竟过去几十年中,这个规律基本没出现问题。所以压不住这种预期,大家就会不惜代价借钱买房,最后实业里的钱都跑到房地产了,实业领域可能会引发下岗潮。

而且往往动用经营贷买房的人都不是刚需,你们啥时候听说小年轻为了买房做了个公司,然后又是过桥又是抵押的?

但是房价可以跌吗?

明显更不行,甚至横盘都有风险。

简单来讲,这几年横盘已经让很多人损失惨重,我前段时间去看房,那个房主 2017 年高位投资一套一千多万的房子,这不四年过去了,基本没升值,他现在很郁闷,说是他朋友把闲钱买了大盘指数,这四年赚了 30% 多,他认为自己这四年损失了几百万。他现在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决策,想卖掉房去定投指数。

所以到了今年,有不少人坐不住了,想卖掉手里多余的二手房去别的市场里赚点,甚至有人听说了美股长牛后,雄心勃勃要去投美股。但是如果刚需都去买二手房,新房谁买?新房没人买,今后开发商就不会花大价钱拿地了。所以大家也就看到了,各地都把二手房贷款给停了,大家没法买二手房,只能买新房。

但是这个状态也明显不可持续,锁住流动性会导致房子有价无市。

如果有人急用钱,可能就会大减价卖二手房,甩卖的人多了,会导致大家对二手房的信心不那么足,说不定越来越多的人对二手房失去信心,如果失去信心后卖房买股票,那肉还是烂在了锅里;如果卖房移民,人多的话将会非常危险。此外如果二手房崩了,新房能好到哪去?一般新房贵,就是因为附近的二手房就很贵。估计现在的限制二手房政策不会持续太久。

房价下降这事看着好像挺不错,其实也很痛苦,比如最近环京的房价已经腰斩,每天都有人寻死腻活,天津的非核心区房价也跌了不少,都让大家痛苦不堪,毕竟大部分人是有房的,房价上升的时候一小部分人疼,下跌的时候大家一起疼,而且下跌的时候也没刚需了,刚需都在边上围观啥时候能跌到底。

那接下来会怎么发展呢?

任泽平有个观点,他说 “城市化” 初期会出现城市房价的普涨,但是到了 60% 以后,就不会再普涨了,而是出现分化。

道理倒也不复杂,刚开始大家都往城里搬,进城就贷款买房,需求量大,房价自然节节攀升。等城市化率到了一定程度,增量没了,只会内部重新调整,比如城市里的富人们会慢慢向一部分环境好价格高的小区集中,那些小区的价格会慢慢越来越高。

还有一些小区,小区住户只要一有钱就会搬走,慢慢变成偏差一些的社区,大家想想是不是自己所在城市已经有这种情况了?不过我国政府一直刻意在防止出现连成片的富人社区,所以大家可以看看,大部分富人社区旁边就是经济适用盘。这也就出现一些奇怪的事,在北上广,有些小区挨着,价格差了近一倍,其实就是豪盘和经适房搞一起了。

我国没有美国意义上的房产税(中国现在的房产税更像资产税),这种现象还不明显,有很多人住着很贵的小区,但是工资却非常一般。美国那边就很明显了,普通工薪阶层是很难想象去住那种高级社区的房子的,就算别人送你一套,你都不敢去住,因为房子本身贵,房产税的税率还也高得多(美国普通的住宅房产税是 1% 左右,豪宅能干到 3%),正常工薪族很快就因为扛不住房产税搬走。他们还给这种状态起了个名,叫 “Gentrification”,说的就是一个区域里穷人住不起,都搬走了,最后成了富人社区。

我国现在还没有连成片的富人社区,但是趋势很明显,有钱人会追逐好小区,也倾向于聚集。

而且大家注意一个问题,也就是经常说的 “M2”,货币总量是一直在暴涨的,但是货币总量扩张,并不是均匀地涨,这玩意也严格服从 “幂律分布”,也就是极少一部分人拿走了大部分的增量,剩下的人分那一点汤。

这两年其实大家应该感觉到了,疫情导致钱变多了,但是普通人的工资并没有涨,有钱人倒是越来越有钱。比如今年上半年北京的楼市成交量创下八年新高,说好的疫情影响经济呢?大家怎么都那么有钱呢?说白了,这些人里大部分是 “放水” 的时候正好站在水龙头下的。

也就是说,到了一定时候,只有 “核心区” 涨,对于国家来说,核心区就是它的一线城市;对于一个省来说,往往是省内繁华的那个城市(有些省最繁华的城市不是省会);对于具体的城市来说,也有那么几个区域,大家有钱了就会搬进去,那些区域就是城市的核心区。

我国现在城市化率正好是 60%,也就是处在了一个转折点上,而且还叠加上了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放缓,接下来的城市化率也会放缓。此外贝壳研究院发布的《住房研究报告》里说,早在 2019 年,我国城镇住宅存量 3.5 亿套,每个家庭平均 1.2 套,人均面积 40 平方米,超过了绝大部分发达国家。

也就是说,1994 年以来,我国又是拆又是建,到现在房子已经严重过剩了。不足的是人的贪欲,毕竟每个人都需要在一二线城市有套房。

所以大概率今后会开启一个新的房地产时代,绝大部分房子,今后很可能连通胀也跑不赢,同时一部分会涨上天。而且会出现 “好房子买不起,差房子不升值” 的情况,对比发达国家,也都呈现出这个态势,而且慢慢地,大家也就不像现在这样狂热了。

不过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如果只有一套房,涨不涨也没那么要紧,反而如果房子不那么天天挑动大家的神经,说不定日子能轻松一些。我这些年也去过几十个国家了吧,大部分国家的老百姓对房子的态度有点像中国人对车的态度。

他们觉得有个好房子自然是好事,没有的话也没事,不会把这玩意当成人生唯一的事。

比较逗的是,因为疫情缘故,今年德国房价暴涨,现在还在涨,一向对买房这事比较淡定的德国人也疯了,大城市一天一个价,大家都在着急借钱买房,我一个德国客户,前几天还跟我抱怨,他刚凑够钱,人家又涨价了,对了,他今年四十多了,第一套房。可见大家淡定是因为不咋涨,一旦涨起来,谁都慌,都怕把自己落下了。

股票投资致富之道:快乐投资法

受@今日热门的邀请,我今天想分享下我的快乐投资法, 我的投资体系来源于我的海量阅读、投资实践和感悟。我大学毕业工作后,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进修,获得北京大学EMBA学位。我的实业从业经历和金融学教育背景,让自己拥有了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对景气周期的洞察力和过硬的股票操盘能力。我认为作为个人投资者,尤其是散户,最重要的是有一套适合自己的投资哲学,“自律”和不能停止的学习。

一、前言

在付出无数学费和心血后,我终于认识到,投资者要靠炒股赚钱,核心的核心要领就只有一条:看对趋势的时候要赚大钱,看错趋势的时候亏小钱!其他所有的策略和操作技巧都只能围绕这一条转!这是我的核心投资理念! 看对重仓赚大钱是投资致胜之道。

炒股要看趋势不要看走势,看走势胆战心惊,看趋势则心情坦荡。千万不要心情波动比股价波动还厉害,否则就失去了快乐投资快乐生活的本意。趋势形成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顺势而行,随势而动,乘势而上,快乐投资快乐生活!这也是趋势投资的乐趣。

投资感悟,2021年6月18日

二、原始资本的积累

我很幸运,比较早就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更幸运地是通过炒股让自己的财富有了质的飞跃。有鉴于很多散户盲目追涨杀跌,不断地成为大户的韭菜,我愿意分享一些自己的投资经历和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我读大学期间就对股票投资产生兴趣,并用帮人补习赚的钱尝试投资港股。大学毕业后,我先后到银行和国际贸易公司工作,然后机缘巧合到中国大陆创业,先后从事过多个行业,创业投资项目几十个,可惜大部分项目都以失败告终,但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这个大背景,我还是幸运地成功操作了几个项目,并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对此,我深有体会:

一个人一生的财富取决于极少的大成功,财富取决于单次的幅度,而非频率。一个人成就有多大,就看他一生中是否做过一两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屡战屡败不可耻,能够屡败屡战一役定江山才是真英雄!这个道理在股市投资也特别适用,我认为炒股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你看对还是看错,关键在于你看对趋势时有没有赚大钱的豪情,看错趋势时有没有亏小钱的勇气。这是所有投资管理的核心关键。

回顾我的投资生涯,我在股市里赚的钱90%来自于少数几个股票。A股主要通过$山东黄金(600547.SH)$、$深天马A(000050.SZ)$、 $大族激光(002008.SZ)$、$张江高科(600895.SH)$、$东方财富(300059.SZ)$,港股通过$李宁(02331.HK)$、$中芯国际(00981.HK)$、$中车时代电气(03898.HK)$、$非凡中国(08032.HK)$、$维亚生物(01873.HK)$、$雅生活服务(03319.HK)$等,美股通过$富途控股(FUTU.US)$。如果把这几个个股业绩剔除,那么我的股市投资只能用一败涂地来形容。

投资其实很简单,顺势而行,随势而动,趁势而上而已。投资又很难,难在人性太复杂,喜欢把简单事情复杂化!水静才能照清人影,心静方可看透事物。聪明的人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愚蠢的人常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股票投资的精髓孙子兵法用6个字就概括了:善输、小错、大胜。

我认为投资本质上是一个管理和控制风险的游戏,而不是追求利润的游戏,要盯住止损,因为止损是投资者自己能够控制的,而利润是由市场控制的。孙子兵法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三、投资朦胧摸索期:活到老,学到老,学费交到老

我1986年读大学时就开始学习炒港股,当时由于积蓄有限,金额最高时也就几万元,但也炒的不亦乐乎,天天做笔记,每天输赢几百元都让我心情波动不已。直到1992年机缘巧合到内地工作,由于工作繁忙兼通讯不便且没什么钱,便停止炒股。一直到2005年我又有了一点资本积累,恰逢中国A股蓬勃发展,我就开始投资A股。回顾我早期的几个经典投资案例,对我投资哲学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1. 我投资3000多元买股票为什么能够赔了5000多元?

回想自己的第一笔投资,我记得很清楚那是在1986年,刚刚上大学那年,我懵懵懂懂以1.74元每股的价格买了2000股刘銮雄旗下的中华娱乐,结果,中华娱乐在一年内连续4次大比例大折让供股,结果我被逼参与供股了两次,最后止损出局亏损了5000多元。

刘銮雄的财技让我叹为观止,他利用制度缺陷对散户收割的狠劲无出其右。刘銮雄坑散财技:我刚刚买入中华娱乐,公司即宣布供股,一股供一股,每股供1.5元。供完股后,股价很快跌到1.3元,公司又宣布供股,一股供一股,每股供1元。供完股后,股价跌到0.8元时,公司再宣布一股供一股,每股供0.5元。市场有点绝望了,股价很快跌到了0.35元左右,我想不可能再供股了吧?难道再供股的话就要每股供一毛吗?结果刘先生所为总能超出阁下的想象力,公司很快宣布5股合1股,然后每股供1股,继续供!

我虽然亏的一塌糊涂,但对刘先生的财技则佩服的无以复加。刘銮雄其后继续玩大比例大折让供股游戏,散户参与死定,不参与立即亏损,进退两难。如果投资者持续跟进,那么亏损率将达到99%!而我自己初始投入3000多元,参与了游戏的一部分,竟然亏损了5000多元!这个惨痛教训让自己较早就对金融市场的残酷性有了很深的感悟。故其后我经常对人说:投资的第一课就是止损策略的应用。止损不是总是正确的,止损的成本就像交保险费,经常是多余的,但可以让你长久地在市场里生存下来。保本、生存是第一要务。

价值投资是投资逻辑中的大原则。所有投资者都必须坚持价值投资,犹如人没有氧气无法生存,企业没有盈利无法成长。我自诩是一个很理性的人,故对股票投资感兴趣后,埋头苦读大量价值投资经典名著,有关Warren E. Buffett、Philip A. Fisher、Charlie Thomas Munger、Benjamin Graham、John Templeton 、Peter Lynch等投资大师的作品更是每本必读,并做了大量笔记。但随着投资阅历的成长,我发现价值投资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人性急功近利的本性、社会经济科技环境的急剧变化、财务报表修饰甚至欺诈等,都让普通投资者进行价值投资屡屡碰壁。

2. 《财富》推荐“10年屹立不倒的10只股票”为什么也都大幅亏损?

2000年8月14日,美国权威财经杂志《财富》推荐“10年屹立不倒的10只股票”,意图构建“购买并遗忘”的长期投资组合,并预言其在随后十年里将会辉煌灿烂。从那期杂志发行到2009年底,确切地说只有基因泰克一只股票的股价上涨了。仅次于基因泰克的是甲骨文,它的股价下跌了34%。安然股份已经毫无价值,北电网络基本上也是如此。总体而言,把这十只股票等值配置的投资组合十年已经损失了44%。而标准普尔的500家指数在同一时期仅下跌了24%。

这其中确实有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投资者处在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中,购买并持有的投资策略的处境已经不同往日了,这种一成不变的投资策略是一个风险性越来越大的投资策略。我甚至觉得,固执的价值投资者是最大的赌徒,一旦看错就全军覆没!价值投资者因为有坚定的信仰,故在市场已经出现明显巨大危机时,他们不动如山,甚至越跌越买,故最后发现公司已从量变到质变时已经太迟。中国最佳商业银行$招商银行(600036.SH)$年年赚大钱,但股价也曾有从2007年到2016年历时10年不涨的痛苦经历。期间所有投研报告都是强烈推荐,没有一份卖出建议。如果投资10年竟然得到满眼泪,人生又有几个10年?

好股票三要素:好的企业、好的股价、好的投资时机。前二者是巴菲特的投资精髓,最后一个是我自己的心得体会。我认为最后一个才是最重要的要素,选股不如选时,选时不如选势。自此我着迷于投资时机方面的探索,逐渐对趋势投资研究产生极大兴趣。

有德有才之人未必有势,有势之人又未必有德有才,如此才上演了一幕幕人生悲喜剧。一个人在爬到足够高的位子前,那怕身怀可昭日月之才,亦只能以荧虫之亮示之于人,因“势”不在己,只能伺“势”而动。《治国方略》说:处天下之事,不可不因其势。辅天下之势,不可以不用其势。故明白了“势”之所在,加上因势利导,人生无论是学习、工作或投资都必然无往而不利,因为势关成败!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

趋势投资理念所遵循的同样是买股票就是买企业的投资思路。趋势投资者首先用价值投资法选取股份,避免投资陷阱;然后着重于趋势分析及宏观分析,取其长补其短。世界万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的。趋势是众多规律的一种表现方式。研究趋势是去发现一系列连续发生的事件,从中归纳出线性的发展方向。股价包含了一切市场因素。趋势投资者就像踏浪者,跟着海浪节奏进出,顺势而行。

趋势投资者在上涨趋势形成确定后以高价买入,顺势得利,在趋势改变时以更高价卖出;在自以为低价买入时,如发现下跌趋势形成,应果断以更低价卖出止损,避免全盘皆输。故趋势投资者反复强调及时止损,让利润往前跑。散户赚钱少、赔钱多的理由有很多,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赚钱速度太慢,而赔钱速度太快。故此,投资者看对时要有赚大钱的豪情,看错时要有及时止损的果断。顺势而行,长短均可,风险控制,量力而为。

3. 我投资生涯“最成功”和“最失败”的案例:山东黄金(600547)

2005年12月左右,我在“山东黄金”股价6元人民币的时点买入,持有该股票1年多后,它的股价涨到了70元人民币(复权价)。虽然山东黄金上涨趋势仍然很强,我通过对“山东黄金”的储量、管理成本、税收等费用进行了估值、测算分析,认为70元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合理价值。所以,就在07年6月时决定卖出。我的资本从最初的600万人民币的本金迅速增长至7000多万元人民币。但是由于卖出后国际黄金金价继续上涨,市场情绪亢奋达到极致,山东黄金股价不到3个月即快速上涨到接近300元(复权)。

复盘当时的投资决策时,我将其归结为太过于理性,而投资是一门艺术,太理性有时赚不到大钱。趋势运行两大特征:惯性运行、矫枉过正。

“当时山东黄金大级别的上涨趋势已经形成,市场惯性让它有个强势的上涨。这也是趋势运行的特征之一:矫枉过正……因为它的趋势线斜度已经超过45度了,趋势愈强当然也愈脆弱,但我们也无法预测趋势运行的疯狂程度。就像牛顿说他可以精确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无法预测人性的疯狂程度。当时正确的操作方法应该是顺势而行,乘势而上,就势数钱。同时,设定一个止损标准如10%,15%,甚至20%都可以,无所谓,你就让它顺着涨,什么时候从最高点下跌,比如说从最高点下跌20%就卖掉,300块钱不卖打个八折240块卖,也好过你70块卖对不对?”

——投资小结,2007年12月10日

虽然已经将几千万人民币收入囊中,但是没有将趋势投资的精髓领悟透,让自己非常的懊恼,如果操作的好,那利润可就是以亿元计而不是以千万元计了,也因此我将这次投资称为“最失败”的案例。投资行为学上称这种情况是出现了“处置效应”偏误,如过早卖出盈利股票,过迟卖出亏损股票。我深刻反思了这一次投资,在往后的投资里,在发现价值的同时,更加注重市场趋势的力量,并结合盘面去判断股票的未来走势。投资就是要敢于看对重仓赚大钱!

4、趋势投资的完美演绎:

在2014年5月时,我在A股股市里的资金只有3000多万,但由于我抓住了深天马这只大牛股,我的资本的得到迅速放大。2014年上半年深天马000050股价一直处于横盘状态,我在5月股价12元时开始买入深天马,当股价突破13元时我把绝大部分资金都买入深天马,贯彻了自己看对要赚大钱的投资哲学,并一度成为深天马的前十大股东。深天马的走势比我预期还要迅猛,到8月时已经上涨到36元,当股价回调跌破30元整数关口,我迅速出清得到高额回报,这次可以说我把趋势投资的精髓发挥到极致,股本迅速膨胀。

5.惊涛骇浪的2015年中国股市狂潮:

2014下半年开始中国股市出现了一轮波澜壮阔的大行情,借助于融资融券和场外杠杆资金的推波助澜,踏入2015年A股进入了大跃进时代,那真是一个疯狂时刻,组合里每天几乎都有一半的股票涨停,中国大地到处都是股神,所有股民都喜笑颜开。尤其是2015年4月份以后,市场进入狂热亢奋状态,我自己经常每天赚几千万,想想现实生活里一个几百人的工厂辛辛苦苦干一年也不一定赚到几千万,我也飘飘然了。到了2015年6月12号我的股票账户金额到达了顶峰。由于持仓量大,我的名字一下子出现在很多上市公司的前10大股东名单内,如:$大族激光(002008.SZ)$、$大东方(600327.SH)$、$大众交通(600611.SH)$、$安徽建工(600502.SH)$、$物产中大(600704.SH)$、 $飞亚达(000026.SZ)$、$深天马A(000050.SZ)$等等,现在想起来恍若隔世。

面对如此炽热的行情,我的头脑还是有些清醒的,我知道市场已经绝对高估,但趋势能够运行多久却难以估计,而行情越到后期越精彩,高峰期一天的盈利今后一年也难以做到(事实上自己有一半的利润就是4-5月期间赚到的),故正确的做法是尽量追随趋势,但留一丝清醒,要坚定设定止损点。故此,我设定了顺势而行,从最高点减少5000万作为止损点,后来由于市值增长太快,又把止损点设定为减少1亿元。遗憾的是,当市场从6月12号高点持续下跌,我亏5000万没有止损,亏损1个亿也没有止损,自恃仍有大把利润在手,一种期待市场反弹的侥幸心魔开始作怪了。

犹豫再犹豫,终于拖到了7月1号市场连续出现千股跌停,逃生的通道彻底中断了!这时候钟摆理论终于发生效力了,我一年多赚取的巨额利润短短几天就全部化为乌有了。我终于明白,股市上涨很慢但下跌却可以很快,因为恐惧的爆发力远远超过贪婪的欲望。股价上涨需要购买力,股价下跌却只要本身的重力就可以自由落体下跌!

“其实2015年6月12号高点到7月1号这段时间市场已经出现明显下跌迹象,趋势改变的征兆也非常多,作为一个投资者我也感觉到了,我有大半个月时间可以从容出逃,但心存侥幸的人性弱点让我一再错过时机。事实上,即便到6月底我卖出,我仍然有10倍收益,我仍然可以成为传奇。可悲可叹,这种天赐良机10年难得一见。知易行难,真可谓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也。”

——投资小结,2015年7月19日

知易行难:在过去20年的炒股生涯,让我在股票市场上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认识到个人之于市场的渺小与无知。幸运的是,我较早认识到了这一点。

复盘自己这次投资经历,我深知不是自己投资水平不够,而是没有很好地执行自己的投资原则,没有坚决执行止损,缺乏自律所致。面对重大挫折,我并没有被击垮,我安慰自己有这个结果是因为自己的福报尚不足于拥有如此大的财富,老天仍然需要考验自己。从此,我时刻警惕自己要对市场抱有敬畏之心,把资金安全放在第一位,不与天争,不与势抗,坚定执行止损策略。市场永远存在不确定性,投资者就是要不断提升自己,学会在迷雾中前行。

巴菲特说:“只要一个投资者能避免大错,他需要做的事情就非常少。”

四、涅槃重生创造辉煌

在经历股海生涯多年磨炼后,我把自己的投资策略修正为:价值分析决定投资标的,趋势分析决定投资时机,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价值投资属于战略范畴, 趋势投资属于战术范畴。只有战略正确才能抓住大趋势,但战术正确能确保战略的贯彻执行。我坚持只对有价值的股份进行趋势投资,用价值投资编织安全网,避免投资重大失误;用趋势投资增加成功概率,使利润最大化。中国股市由于仍然属于新兴市场,股价运行的轨迹就是以政策驱动和流动性为双引擎,以人性贪婪和恐惧的天性为催化剂,围绕价值中枢上下波动。

2015年是刻骨铭心的一年,从忽然富贵到几乎清零,我只剩下了最宝贵的经验财富!其后我小心翼翼地继续在A股市场投资,经过2016-2017年两年的努力,我又有了一点积累。可惜到了2018年A股赚钱效应感觉越来越差,这个时候,我想到回港股寻找机会,于是我从A股抽了小量资金又开始征战港股。想不到就是这个想法让我柳暗花明又一村,获得了巨大成功,投资回报数以十倍计,股市资金竟然超过了A股。

投资取胜之道不在于看对还是看错,在于阁下看对趋势时要有赚大钱的豪情,看错趋势时要有亏小钱的勇气!善输, 小败, 大胜!

我之所以在港股投资能够获得超额回报,除了自己30多年的投资实践和反思,更重要的是港股市场确实是一个好股多多,估值极度偏低的市场,比较容易发现优质投资机会。但由于我20多年没有接触港股,刚刚开始还是交了一些学费,好在金融市场原理都是相通的,我很快就成功地找到了几个绝佳的标的,如:李宁、中芯国际、富途、中车时代电气、非凡中国、雅生活等。

1、李宁:2018年回港第一个挖掘到的投资金股是李宁,投资逻辑很简单,1)特朗普悍然发起贸易战,体育用品在中国方兴未艾,潜力很大,不受贸易战影响。2)李宁当时作为中国第二大体育品牌,市值不到20亿美金,而对标美股NIKE市值高达1000多亿美元,具备Tenbagger的潜能。2018年下半年我重仓以6元买入李宁,原本预计3年见20元,想不到不到3年竟然涨到90多元。见证了趋势的力量。受益于李宁股价上涨,我的投资组合半年实现翻番,旗开得胜!

2、中芯国际:2019年又一只金股进入我的视线:中芯国际。我看好原因:1).价值低估,PB只有0.8;2).公司基本面在改善,经验积累、技术突破,带来质的飞跃;3).半导体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4).国产替代大趋势不可逆转!5).中芯国际原来之所以估值低估是由于港股定价权一直被外资机构控制,而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定价权逐步向内地转移是大趋势,这点很重要,直接可以提升估值;6).作为晶圆代工龙头企业,政策支持无上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7).2018年从美国退市,目的就是回A股科创板上市,这又有助于提升估值;8).中芯国际运行趋势与基本面向好的分析吻合,二者发生共振。果不其然,其后中芯国际从我8元买入很快上涨到44元,获利数以倍计,是港股该年大牛股之一,亦是我迄今港股获利第二大的股票。

3、富途控股:富途是我2020年最大的惊喜!富途是极具创新精神的互联网券商,具备东方财富+雪球特质的双重发展引擎,特别强调用户体验,是我用过最好的券商。我特别认同富途的经营理念:“Make investing easier and not alone”。我幸运地回港就选择了富途开户。结果一用就喜欢,越用越喜欢,我深信这样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公司一定会大有前途!2020年4月我从8元开始买起,一直买买买,且不断告诉朋友这是一个Tenbagger,股价早晚过百。其后想不到半年多就实现200元!富途让我组合大幅提升,是我港股获利第三多的股票。

4、中车时代电气:中车时代电气是我2021年重点投资的一个金股,是我今年最重要的一个战役,现时股价趋势运行良好,已有丰厚利润,希望能够超出预期。看好该股主要有3个原因:1)公司是轨道交通的龙头企业;2)公司是功率半导体的龙头企业,潜力极大,发展迅速;3)回科创板上市提升估值。

从2018年下半年至今我回港投资不到3年时间,期间香港股票市场历经中美贸易战、科技战、香港修例风波、新冠肺炎疫情肆掠影响,市场大幅波动,大盘总体上涨了14.95%,我的投资组合经受住了考验,获得了1370.74%的绝对收益,大获成功!我很幸运生活在知识可以创造财富的时代。

大波动孕育着大机会!市场大幅波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跌出来的机会也多,正是考验个人水平的时候。投资者就是要学会在迷雾中前行!坚定信心砥砺前行。一个人经历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他看事情的高度,心中有底气,行事自从容。定见+定力=财富,人生财富的积累就是自己认知的变现过程。

“趋势投资原理很简单,顺势而行,随势而动,乘势而上。趋势不变我不变。趋势上涨了,我们持有。趋势改变了,我们卖出。选股不如选时,选时不如选势。”

投资小结,2021年6月18日

五、给散户投资者的话

我们这一代人特别幸运,生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年代。中国的资本市场刚刚拉开序幕, 机会实在是太多了, 我们属于最幸运的一代! 从感恩出发,从谦卑做起, 脚踏实地打好基础, 机会一定会垂青有准备的人。人的前半生不能犹豫,人的后半生不能后悔。

用求知的心态去阅读,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用辨证的方法去思考。否则,你读得越多,反而知道得越少。

投资应该是件快乐的事,看到赚钱就会快乐,所以要把快乐留在身边。你买股票是为了赚钱,你看对了,你也赚钱了,你感到快乐,那就让利润往前跑,让快乐延续下去。你可以持股不动甚至增仓,但绝对不要太快否定自己正确的决定。同理,你买入股票,你亏钱了,你很痛苦,那就尽快斩断亏损,不要让小亏变大亏,快些远离痛苦。止损机制就如同煞车系统,碰到危险时,踩住煞车才可以让车子停下来,避免危险。止损不是割肉,而是为了控制风险支付的保险费,可以让你在市场长期活下来。

股票赚钱很容易,不亏钱很难!要时刻对市场抱有敬畏之心。全球股市长期肯定是牛市,但要长期在市场存活下来,除了止损策略的运用,更要具有下面3个专注:

1、专注于投资有价值的股票,留足安全边际;

2、专注于买入一买入就赚钱的股票,寻找投资关键点,把握出手的正确时机;

3、专注于追踪趋势,及时发现趋势,顺势而行,趁势而上,就势数钱!

21世纪是中国的时代,更是一个财富膨胀的时代!抓住小趋势获得小发展, 抓住大趋势则获得大发展。故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决定于其是否能寻势、借势、乘势、造势而已。小智借钱,大智借势。审时度势,顺势而行,随势而动,乘势而上,盖因势关成败!

年薪数百万的基金经理是怎么炼成的

学生时代的学霸,职场中的陆家嘴精英;掌管上亿资金,起步百万年薪;是常年空中飞人,也是 “十八线网红主播”…… 集多重标签于一身的公募基金经理,究竟是份怎样的职业?

1

文|《财经》记者 黄慧玲

编辑|陆玲

一场高考,炸出了基金经理们的凡尔赛朋友圈,也炸出了考生们对未来的向往和期许。

“放弃幻想吧,上了大学也要好好学习。” 凡尔赛朋友圈的主角 —— 华夏基金的基金经理屠环宇给考生们泼了一盆冷水。这位清华学霸寄语高三考生时,总结了基金经理和学生的三个共同点:

“每天都要好好学习,定期都要排名,经常都要被骂。”

学生时代的学霸,职场中的陆家嘴精英;掌管上亿资金,起步百万年薪;是常年空中飞人,也是 “十八线网红主播”…… 集多重标签于一身的公募基金经理,究竟是份怎样的职业?想要成为基金经理,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又将面临哪些压力和挑战?

《财经》记者采访北上广深四地基金经理十余位,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他们中既有 80 后 90 初的新生代基金经理,也有管理基金十余年的老将。在给出了各自不同答案的同时,他们也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共同准则。

成为基金经理有多难?

Wind 数据显示,全市场现有 2633 位基金经理(截至 2021 年 6 月 29 日数据),总共掌管了 22 万亿元的资产,人均管理规模 84 亿元。

管理着 22 万亿元的国民钱袋子,基金经理们的待遇自然不低。对一位成熟基金经理来说,百万年薪只是起步价。以下是一家前十公募基金的权益基金经理招聘信息,要求五年经验以上,业绩稳定在市场前三分之一的分位值,开出的报酬则在 300 万 – 500 万年薪之间。

image

毫无疑问,基金经理是妥妥的金饭碗。那么,想成为基金经理,究竟有多难?

“比较难,需要优中选优。” 招商基金徐冉担任基金经理刚满一年。她说,想当基金经理,必须做到 “热爱且勤奋,好学且自律,乐观且抗压。对工作有极强热忱,时刻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徐冉是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专业对口,学生时代就有相关实习经历。那么,想当基金经理,一定要从经济类专业起步吗?

《财经》记者统计发现,最多的专业背景集中在金融学、经济学、工商管理学。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大放异彩的基金经理们有许多并非来自非金融学。以三位顶流基金经理为例:易方达基金张坤是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专业研究生,景顺长城基金刘彦春是清华大学工学学士 + 管理学硕士,中欧基金葛兰则是美国西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

image

广发基金邱璟旻集齐了协和医大、清华、北大和中科院四大院校和机构,但在进入投资行业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金融相关专业。他告诉《财经》记者,学不学金融不是核心问题。核心是要掌握研究方法,知识体系框架要与时俱进。“金融只是一个基础,学什么专业不是特别重要,关键是要有一颗持续的好奇心,并且落实到行动上,持续进步。”

前海开源崔宸龙是材料学专业的博士。他认为,学科专业背景和学术训练有很多好处。“哪些上市公司在吹牛,哪些是真的做事情,我可以更快地判断出来,对相关行业的技术发展方向也有更高的把握度。”

嘉实基金吴越毕业于复旦大学,本硕七年,学的都是数学。回忆起当年的转型,他用 “硬转”、“强转” 来形容。“专业不对口,我只能拼命地考证,把 CFA 等全部都考过。大三大四开始不断实习,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拿奖学金。只有把这些客观上的、物质上的条件做得尽善尽美一些,我才能够把我的简历投进这个行业来,被大家认可。”

但吴越依然建议,如果想从事金融,也可以选择本科读理工科,到了研究生阶段再选择金融或者转型。“这个转型是大家最喜欢的,也是基金公司最喜欢的。你的金融知识只决定了你的下限,而你的上限,你的天花板是由一些专业知识之外的、基本层面的东西决定的。”

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可能成为基金经理。更高的门槛在于学历:虽然此前刷屏的凡尔赛朋友圈只是第三方销售机构虚构出来的 “蹭热点” 营销,但基金经理们确实大多是学霸。

数据显示,85% 的基金经理为硕士学历,10% 为博士学历。有毕业院校信息可统计的 1114 位基金经理中,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以及清华大学是盛产基金经理的 top3 高校。基金经理人数分别达到了 128 位、124 位和 105 位。其后是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武汉大学等。

image

“我们现在的校招门槛是清北复交,而且非常重视第一学历。” 一家头部基金公司的老员工告诉《财经》记者,他毕业于国内前 20 的高校,在公司学历算低的了。“还好早几年进来了,不然现在可能也进不了。”

不过,并非没有例外。在硕博云集的公募基金行业,还有 4% 的基金经理学历是本科。近期半导体板块大涨,重仓其中的长城久嘉以 20% 的收益领涨,引发市场关注。该基金的基金经理尤国梁学历即为本科,在一些网友看来是 “非常励志的例子”。

尤国梁毕业于山东轻工业学院,从大二就开始炒股。虽然耽误了学业,却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方向。他曾在券商营业部当过投资顾问、辗转多家私募,2019 年加入长城基金,成为一名公募基金经理。

“我很幸运,但不是运气。运气更侧重于天上掉馅饼的躺赢,我还没那么走运。幸运,是说我自己有努力有积累,正好遇到了好的入行窗口期、好的领导和公司。” 尤国梁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为什么成为基金经理?

如果重新选择一次的话,你还会做现在的工作吗?

邱璟旻说,一路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只能边摸索边总结。“如果有上帝视角,可以看到中国有那么多机会,但是都抓住是不可能的,还是资管行业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

吴越很喜欢他的工作。他告诉《财经》记者,选择这份职业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生活层面的现实考虑,第二个则是 “诗和远方”。

比较现实的原因是:在基金公司工作,收入和报酬有很大的吸引力。此外,研究员的工作是非常典型的自我驱动型工作。调研、工作、学习、休息都由自己安排,是一个结果导向型行业,时间安排上比较灵活。

“诗和远方” 的层面,则是学习而被奖励。

在吴越看来,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的工作,本质是公司付钱请你学习。 “它能够满足我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欲,而且是付钱让你去满足。其他的行业大概率需要耗用你过去所学的知识,如果想要提升,需要花钱用工作以外的时间去提升自己,这是不同工作之间最大的区别。”

对投资世界的探索,也吸引了许多原本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才。

崔宸龙本来要去做科学家的。他是美国西北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主攻材料科学与工程方向。2017 年等待出国签证期间,闲来无事,他便找了一家券商实习。没想到,这一次打酱油般的实习,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如今,他成了一名基金经理,主投新能源方向。

在崔宸龙的眼里,世界就是十万个为什么。“小时候去海边撬海蛎子,我很好奇为什么把壳都撬下来了,连接的地方还是那么坚固?后来我还想过把这个问题当做科研方向,如果把连接处那么坚固的原因找到,我们可能会有超级混凝土,坦克以后外装甲可以用水泥。”

想法多,做起来不容易。崔宸龙告诉《财经》记者,以前还幻想过自己做导师,要招 100 个人做科研。

那么,为什么他半道改行做投资了呢?崔宸龙的答案是:“投资的不确定性很有意思,没有办法重复实验,所以不能知道准确结果。而做实验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设置相同的条件,重复出相同的结果。”

按照崔宸龙的说法,如果选择做科研,收入会比现在好得多。“进入大学做博导的话,住房是标配,还有国家补贴,孩子还能上最好的学校。很多人羡慕我文章发得好,科研的准备都弄好了,结果一任性,换个行业重新来过。”

“总之就是兴趣和好奇心驱动,其实是做科研的职业病。”

不同于崔宸龙的半路转行,汇丰晋信陆彬读书的时候,就立下了做基金经理的目标。“那时候觉得基金经理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业,全国也就只有几千位,在陆家嘴、金融街那样的地方工作,比较光鲜。”

当了基金经理后,陆彬发现,真实的工作与学生时代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发现我每天都在跟不确定性做对抗。我连在飞机上的时间,都在想明天的投资策略。”

今年 4 月,陆彬回到母校复旦大学给在校生做分享。他告诉学弟学妹,基金经理并非看起来那么光鲜,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基金经理。“如果你想当一个好的基金经理的话,你的抗压能力、时间的付出、生活的牺牲是必须的。”

“而且你还要喜欢去做直播,这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陆彬略带自嘲地补充道,引来全场笑声。

基金经理的考验

“转发自己很丢脸。” 但屠环宇还是转发了自己的宣传视频,“演得很烂,但初心是真。不管从事任何一种工作岗位,选择任何一种人生道路,希望我们都能够永远保持好奇,用心体验,每一天都在快乐地做有意义的事。”

一位网友在这条微博下留言:“珍惜现在头发多的时光。” 惹得这位年轻帅气的基金经理打了一连串 “哈哈哈”。

在基金圈,脱发既是玩笑,也是现实。随着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们走到台前,人们忽然发现,他们与宣传海报的精修图、与刚入行时的报名照出入巨大。长期的高压工作,让一些基金经理不到 40 岁就满头白发,有的已经秃了。有基金营销人士借此调侃,“每根头发都是一份阿尔法。”

让基金经理们脱发、白发的压力源太多了。高强度的工作和学习节奏、阴晴不定的市场情绪、理性和感性的博弈、激烈的业绩排名竞争、公司的要求、客户的评价…… 当然,还有在公共舆论场中的争议。

“涨了是蔡总,跌了是菜狗。” 在网络论坛中,基金经理们的口碑随着基金净值的涨跌大起大落。以往基金经理们大多会选择屏蔽骂声,而现在,一些年轻基金经理开始在网络平台上与投资者互动。

对基金经理们来说,网络互动这件事很吃力,但不一定讨好。触网初期,就要面对纷至沓来的质疑:作为一名基金经理,本职工作应该是投资,为什么要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曝光,是不是要卖基金?做网红?或者有其他的利益诉求?

在开设实名账号之前,吴越曾仔细思考过利弊。弊端是消耗精力(占用休息时间),舆论压力(部分网友极端言论),这也是大部分基金经理不愿互动或者让助理代运营的原因。“但后来我看到自己的持有人,甚至最亲的家人,也会有一些极其低级和浅显的认识时,我才发觉,‘让持有人获取长期回报’这句话,不仅要体现在产品业绩上,更重要的,也要让持有人真正能做到长期持有,最终才能实现真实盈利。”

吴越很重视网友们的感受。4 月,吴越参加成都糖酒会的调研。上平台的时间少了,他特地发了一条微博向读者表示歉意,“抱歉许多留言无法及时查看回复,欢迎直接私信交流。”

有网友对基金经理的调研表示质疑。“飞机落地公司派人来接,入住五星级酒店,晚上豪华晚宴,所谓深度调研根本不存在的。”

吴越看到了留言,截图转发并再次解释,“这位朋友对投资行业有些误解。真实的调研远没有想象中舒服。这几天恰逢成都糖酒会,研究员和基金经理基本都是一天 6-8 场的调研节奏,如果是消费领域的草根调研,还需要去各层级城市不同终端去跑才能看到最真实的需求情况。”

过去一年,吴越的调研跨越了 27 座城市,参与了 217 场路演和 434 次现场会议,相当于每天 3 场会议。“相信没有多少人见过凌晨两三点新发地上货的景象,而这可能才是真正负责任、有深度价值的调研常态。”

在基金公司为陆彬拍摄的宣传片里,每天天还没亮时,陆彬已经起床去煎饼摊上买煎饼,他总是搭乘早晨五点半第一班公交车去公司。每天工作时间长达 16 个小时,一周工作六天以上。

外界质疑他 “立人设”,他说自己问心无愧。“公交车出行的方式节约时间和停车费,这是投资思考的延续。巴菲特也是每天买汉堡。行情好的时候买一个贵一点的汉堡,行情差的时候买一个便宜点的汉堡。”

市场是检验基金经理最好的地方。对许多基金经理来说,职业生涯中的第一场压力测试,就是在系统性下跌期间。“那时候真的是,每天半夜哭着醒来。” 一位管理经验超八年的基金经理回忆道。

2020 年 3 月疫情期间,新能源板块调整非常大。陆彬第一次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一边是 A 股市场的系统性下跌带来的业绩回撤,一边是客户的赎回潮,连着几晚没睡好觉。“大多数人很难想象,市场波动的压力可以大到睡不着觉的地步,基金经理这个职业真的很不容易。”

如何应对压力?陆彬当时对新能源产业链做了详细的调研和评估,判断市场过度悲观。他最后选择了与市场对抗,硬是扛过了那段黑暗期。后来,新能源板块迎来了市场的重新定价,他的基金以 134% 的收益一举成为去年股票型基金冠军。

陆彬总结了基金经理工作的三个长期特点:长期面对不确定性,长期面对客观量化的业绩考核,长期面对客户的高要求。“想要做好,还是需要全面、综合的素质。那些对压力和不确定性很敏感的人不适合做这个行业。要克服很多人性的缺陷,讲道理很简单,做起来很难。”

基金经理的修行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基金经理这份职业,大概是三个力:高学力、高压力、高自驱力。严格的学历筛选出了更为精准的高学力人群画像。也正是因为拥有极强的学习能力,使得他们能够长期在高压环境下工作。他们的强大自驱力,使得他们既有享受 “爱一行干一行” 的自由,又能 “干一行爱一行”。

在高学力人群聚集的行业里,勤奋和智商已经不能成为显著的分水岭。“其实我们知道,大部分基金经理在学校里都是很拔尖的学生,但是只要来到我们行业,八成变得平庸。这是规律,避免不了。” 海富通基金黄峰告诉《财经》记者。

那么,基金经理们之间 PK 的是什么呢?

“基金经理的核心能力是认知能力和变现能力。” 招商基金投资一部总监王景说。

“我们每天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各种人的忽悠,基金经理必须有好的判断力,才能‘反忽悠’。” 上海一位基金经理告诉《财经》记者。

“我们离市场太近了,很容易出现盲区,需要经常梳理。” 黄峰认为,区分平庸和优秀的分水岭,是对自我的梳理,对人性弱点的克服,“是这些价值观最底层的东西。”

“一个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30% 靠专业能力,70% 靠克服人性的弱点。” 前海开源基金荣誉董事长王宏远近期也罕见露面,表达了类似观点。

能够在市场中活下来的基金经理,都有一套完整的反思 – 进化逻辑闭环。

“业绩差的时候反思,业绩好的时候也要反思。反思是不是运气?有时候股票涨,不一定是根据你的逻辑在涨,很可能是另一个概念带起来的。” 当了 12 年基金经理后,赵晓东更加谨慎了。作为国富基金的权益掌门人,他在跟年轻基金经理交流时,他最喜欢强调的是 “每笔交易都要思考了再去做。”。

赵晓东告诉《财经》记者,以前年少轻狂,也喜欢去做一些高风险的事情,找一些不熟悉的行业和不熟悉的公司去投资,现在一定要看清楚了才会重仓。“很多人在做研究员的时候比较基本面,但是当了基金经理以后就不基本面了,就被市场的诱惑牵扯,高换手追热点,都会显现出来。”

赵晓东觉得,这跟年轻人的性格有关。“很少见基金经理一上来就是价值投资的,在这种文化里很难做到。”

年轻的基金经理勤于与投资者沟通,成名的基金经理们却比以往更少露面了。一家头部基金公司总经理告诉《财经》记者,基金出圈后,他对旗下的明星基金经理提出了八个字的要求:“清心寡欲,深居简出。”

“大家对基金经理的光鲜形象有误解。基金经理是不能出圈的,他承担的是一份信托责任,要对投资人负责。这个行业首先是做好投资者教育,其次才是做好公募基金的宣传。” 邱璟旻说。

围观者用 “内卷” 来形容这个行业,邱璟旻觉得不能这样说。“内卷一般而言是指行业增长有限,相互之间通过份额抢夺而带来的冗余竞争。国内的资管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快速增长,谈不上内卷。”

和许多基金经理一样,邱璟旻也喜欢引用巴菲特的例子。“贝索斯问巴菲特你为什么这么富有,他说,因为很多人不愿意慢慢变富。”

邱璟旻认为,本质上不存在内卷,只有竞争。 “每个行业想干得好都不是轻松的事。都要付出比周边人更多的心血,不仅仅是基金行业,地产、互联网、快消都是这样。竞争有优势和劣势之分,但是又涉及时间的观察窗口问题,短期的劣势不见得是长期的劣势,所以还是看你选择什么样的方式。”

(实习生徐欣桐对此文亦有贡献)

来源:财经杂志 微信号:i-caijing

任何投资,不是以赚多赚少放在第一位

@自我的 SZ: 上次和一个朋友聊天问过她,为什么这些年被骗了几百万到底是什么原因和心态造成的?

因为她上过的那些当,基本上我们做生意的人一看就是骗局,可是很多人都趋之若鹜的纷纷入坑。

她不是生意人,六七年前她向我介绍马来西亚的 BMl 时我就告诉他这是一个庞氏骗局,而且专门打电话给马来西亚的朋友去这了解了这家公司,把聊天记录都发给她了。当时她投了 30 万,我劝她打住不要再继续。

最近才知道她在这上面亏损了一百多万,问其原因,原来是真真正正看到有人赚钱了,有了前面鲜活赚钱的案例,所以继续加大投资。

还有一次亏损是前几年做微商,也是带她入行的上级的上级真的赚到了钱。她也很心动,做微商两年之内囤了很多货,结局都知道,还有几十万的货现在卖不出去了也送不出去,因为过期了。

最后一次被骗,是有人开减肥产品的店面很赚钱,她正好有这个需要看到门庭若市,被忽悠投了几十万在加盟店。最后的结果是一分钱盈利没分到,本金也只拿回来了一半。

她告诉我,其实他刚开始也很谨慎,但是确确实实看到身边认识的人在这上面赚到了钱。如果没有赚到钱,她也不会投这么多钱进去。这是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肯定是想快速赚钱。觉得投二十万赚了也只有二十,投一百万就是翻倍一百万,这就是为什么投这么多钱的原因。

这就是为什么庞氏骗局,P2P,大批囤货式微商,连锁加盟可以收割这么多人的原因。他们一定会让第一批或者金字塔顶尖的那一群人赚到很多钱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否则怎么来圈后面小白韭菜的钱呢?

不过话说回来我身边做生意的朋友,这些坑真的一个都没有掉下去。因为做生意的人很明白其中里面的套路,用生意思维去套这个模式这种帐算不过来的,一看就是为了等收割最后一把大的跑路。

其实你只要懂一些基本的商业逻辑,会算一些基本的运营帐,这些坑你都不会掉进去的。

普通人没有办法做到的话就告诉自己,不要有贪念,还是老老实实把钱放在银行。

@自我的 SZ: 给大家说一个本质。

任何投资,不是以赚多赚少放在第一位。

而是以保住本金放在第一位。

第二位是控制住亏损线的位置,尽量不要越亏越多。

最后才是止盈。 ​​​

阿里的一小步,俞永福的一大步

7 月 2 日上午,快速结束了一场小范围高管会后,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CEO 张勇(逍遥子)对内宣布多起人事调整,涉及本地生活、高德、飞猪、同城零售、天猫进出口、客户体验事业群六大板块。

在本次调整中,最重要、也最受关注的变化来自俞永福。阿里巴巴合伙人、高德董事长俞永福得到集团重用,将直接管理阿里本地生活、高德以及飞猪业务。原阿里巴巴同城零售事业群总裁李永和(老鼎)接替王磊负责本地生活,他和高德总裁刘振飞(振飞)、飞猪总裁庄卓然(南天)一起向俞永福汇报。

原本地生活总裁王磊(昆阳)卸任,他执掌该业务已近 4 年。张勇在邮件里称,王磊将回到集团另有任用。

阿里将基于地理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s,以下简称 LBS)的三大业务,即高德、本地生活和飞猪整合交由俞永福统一管理。业务上,意味着生活服务板块在阿里成型,同时范围扩大,对标了一个更大的美团;人事上,俞永福权责进一步扩大。

一位阿里管理层称,此次调整谋划很久,并非突然的决定。对于阿里员工来说,俞永福地位的提升也有迹可循。

在上个月召开的阿里巴巴组织部大会上,公布在阿里内网的高管照片一共有 7 人,按照从左往右的站位分别是 CTO 程立、CPO 童文红、淘宝天猫及阿里妈妈总裁蒋凡、董事会主席兼 CEO 张勇、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B2B 和 MMC 总裁戴珊,最后一个就是俞永福,这 7 人被阿里员工视为阿里第二代领导集体。

此次调整看似影响很大,但调整范围只局限在阿里的二线战场,最核心、也是受挑战最严重的电商业务没有变化。

同时,俞永福从相对独立的高德 “特区” 走出,进入到张勇直接管理、高度参与的核心层,既是权责扩大,也是约束更大。

从安居一隅到二线战场

2014 年阿里巴巴并购 UC 优视,UC 优视董事长兼 CEO 俞永福随之进入阿里。UC 有三位联合创始人,分别是何小鹏、梁捷、俞永福,三人中只有俞永福逐步迈入阿里权力中心,并在 2015 年成为阿里合伙人。他在阿里管过多个业务,且业务跨度很大,包括阿里妈妈、大文娱、eWTP 生态基金、高德等。

俞永福这 7 年在阿里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其特殊的能力和位置,过去几年,关于俞永福离开阿里和接管阿里核心位置的传言一样多。低潮期,俞永福一度淡出阿里日常具体管理事务,专注于 eWTP 生态基金。但近两年,他将精力倾注到高德上,偏居高德一隅,默默将其做大。

高德极大发挥了俞永福的能力和优势。2014 年,阿里收购高德,俞永福代替高德创始人成从武带队高德,俞永福给高德定的战略是聚焦,即不做商业化和 O2O,“就是做好一张地图”。俞永福接管时,高德地图日活跃用户量(以下简称 DAU )不足千万,今天,高德的 DAU 已经超过 1 亿,超过百度地图,成为行业第一。

在整个阿里系,高德 DAU 仅次于淘系、支付宝。去年年底,高德在阿里体系的考核中拿到 4 分,超过淘特(淘宝特价版),取得垂直业务第一名的成绩 。高德成为阿里收购的诸多业务中,罕见的存活下来,并上了一个新台阶的业务。

高德在阿里集团内相对独立。2020 年,高德向阿里集团申请成立 “阿里巴巴 —— 高德创新经济特区”。自媒体略大参考在《高德,俞永福的独立王国》一文中评价,在阿里体系之内,这无疑是一种特权。

高德扩张的野心和它的进步同样明显。去年,高德宣布正式进军生活服务领域,加大在出行和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运营权重。一头追赶滴滴,一头试图进入美团腹地。

相较于高德,俞永福将要接手的本地生活业务和飞猪,被认为是两个烫手山芋。从竞争上来说,本地生活和飞猪分别是所处行业里的第二名和第三名,面对着美团和携程两个竞争对手。尤其是本地生活业务,经过多轮调整,内外信心不足。

一位阿里中层说,本地生活被美团在地上 “摩擦” 许久,终于换人了。对于此次调整,他形容,“中国男足,换谁都不会更差了。” 或许还会更好。

一些本地生活业务的人士则称,脆弱的团队又要经历一次变动。去年下半年以来,外卖市场份额上,美团与饿了么已基本维持在七三,“不乱动、多烧钱。” 业务正逐步稳定,本地生活的绩效也从常年 3.25 分上升为 3.5+ 分。

据阿里 2021 全年财报显示,截至 2021 年 3 月 31 日止,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全年收入同比增长 24% 至 315.37 亿元。财报同时指出,自 2021 年 3 月份季度开始,饿了么加大了在拉新和改善用户体验上的投资。

在多位阿里员工看来,此次人事变动,除了淘系和阿里云,阿里最核心的业务几乎全都有调整。“老鼎加永福,说不定可以大力出奇迹。”

但也有阿里老员工认为,从另一个角度看,“说明阿里改革步伐很小。”

俞永福的管理范围往外跨了一小步,接了两个不好管的业务,而最核心、也是受挑战最严重的电商业务没有变化。

一位接近阿里人士称,“老逍想调整已有一年时间,但俞永福的意愿并不强。现在可能没办法,老逍一定要调。” 另一位人士则称,俞永福的犹豫可以理解,“干这么多,可能并没有什么好处。”

而对于责任大、包袱重的 CEO 张勇而言,顺应民心,灵活调整,势在必行。同时,把大将们的权力收拢、位置定好,也有利于后续管理的腾挪。

正如他在今天的内部邮件中所说,敏捷组织的建设必须从集团顶层开始做起。“我们必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外来的干部好打仗

一位对此次调整表示关注的前阿里人士称,俞永福这两年低调做事,逐渐获得集团信任,但后面如何发展,还要看表现。他评价,“现在值得信任、能打硬仗的人不多了。”

阿里一直重视对内培养干部。不过,以过去蒋凡在阿里体系内的快速上升为标志,从外部或空降、或收购的人士正逐步进入阿里核心岗位。他们知道资源的宝贵,也知道如何利用好资源,适合改革期的大公司。

这些外来干部包括蒋凡、李永和、俞永福、侯毅等人。其中两位也是本轮人事调整的重点。

1985 年出生的蒋凡最年轻,他的创业项目友盟 2013 年被阿里收购,其加入阿里后负责淘宝无线化转型的产品板块,另一位负责技术的团队成员也就是现在的飞猪总裁庄卓然。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手淘 DAU 达到 1.1 亿。蒋凡也奠定了自己在阿里电商的地位,后逐渐升任为淘宝、天猫、阿里妈妈总裁。

转折点发生在 2020 年 4 月,蒋凡因为私生活事件引起舆论轩然大波,并引发内部的价值观红线大讨论。此后蒋凡被除名合伙人,管理职级从 M7 降级到 M6。但管理权限没有发生变化。

1964 年出生的侯毅年龄最大,1982 年他离开工作稳定的上海石化,下海创业,做过服装、家电、房地产中介、餐饮等生意。后来,“个体户” 侯毅选择加入大公司担任管理者,曾先后加入上海可的便利店、京东。2015 年,51 岁的侯毅加入阿里,创立盒马鲜生。盒马鲜生曾作为独立板块存在,一度深受张勇重视,成为阿里的 “ 1 号工程”。

转折点发生在 2019 年底,时任盒马 CEO 侯毅汇报线更改,不再向张勇直接汇报,转而向 B2B 事业群总裁戴珊汇报。盒马从独立板块下降至事业群子业务板块的原因是,盒马盈利能力和 GMV 增速不达预期,在 2019 年年中阿里绩效考核中,只拿了 3.25 分。

蒋凡和侯毅在阿里的职业发展曲线有相似之处,都是从上升到下落,再进入平稳期。业务重点也从激进创新,到稳住基本盘。

本地生活业务现在交由原同城零售事业群总裁李永和管理。李永和于 2018 年 6 月加入阿里,做了张勇半年的 CEO 助理后即受到重用,在当年 11 月 担任天猫超市事业群总裁,该事业群在 2020 年 4 月升级为同城零售事业群。

在加入阿里之前,李永和在京东工作了 5 年。李永和也是侯毅在京东时期的领导。

一位盒马前高层曾向《晚点 LatePost》评价,做 3 – 5 年短线的事,你得跟着侯毅,一定能赚钱。“一个 businessman,他总能发现蓝海与商机,并且用与别人不同的打法跑出来。”

上述人士评价李永和说,他战略看得更远,“全局观比较强,供应链管理是其强项”。

俞永福目前是在阿里职位最高、担任角色最多的外来干部。俞永福 2014 年随着阿里收购 UC 加入阿里,担任 UC 移动事业群总裁。当时在成立大会上,阿里元老彭蕾曾说,只要使命一致,允许该事业群的文化与阿里巴巴不一致。

被认为强于整合,俞永福在 2016 年临危受命,被派驻阿里大文娱担任总裁,尽管有阿里人士表示,他当时并不情愿接手大文娱。俞永福在任期间,核心工作是对业务和组织进行梳理。

此次俞永福掌管本地生活和飞猪业务,他依然面临在大文娱时面临的问题 —— 不是行业第一且与第一名有较大差距,且不是阿里优势领域。

有了解此次调整的阿里人士称,把地图、酒旅、本地生活三个业务整合,是张勇基于供给为核心的一次调整。本地生活大体而言是基于 LBS 一种供给,由俞永福来统筹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只有他才能调用 LBS 的所有资源,而且此前高德也正在推酒店业务,有相关统筹经验。

一位阿里离职高管认为,如果俞永福能够全情投入,“这事有戏”。他解释,本地生活应该是一盘棋,整合好队伍稳扎稳打,不能急于求成做表面文章,而且过程中要有穷孩子的创业精神,善于借力。他觉得,俞永福在这些方面应该能做好。

不过,此前高德作为一个特区型的创新业务,最重要的考核标准是交易型订单数,因此高德也开放入口给所有生活服务,包括为竞品的业务导流。比如,高德上的酒店可能来自美团,旅游产品也可能来自携程。

这次调整后,高德是否还能继续保持 “独立王国” 的角色是一个疑问,毕竟开放给竞品到要与集团的饿了么和飞猪的业务进行技术、数据的协同,本身是一件存在冲突的事情。

以及,地图、酒旅、外卖,虽看上去业务上有关联,但其实协同性很弱。

空降兵经验丰富,能吃苦,打过败仗,也打过胜仗,他们想证明自己从未老去。但一个事实是,本地生活的主将年龄确实越来越大了。

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是 1985 年生人,王磊生于 1979 年,李永和生于 1971 年,今年已过 50 岁。俞永福出生于 1976,今年 45 岁。

阿里全面推动经营责任制

在今天张勇的全员信中,提及了一个容易被忽略,但已经在阿里全面展开的举措,即 “推动经营责任制”。

张勇说,阿里已经形成多引擎驱动、多业务赛道发展的局面,这要求阿里必须面向客户需求和产业特质,形成 “各业务单元经营责任制上的板块治理模式”。—— 他用了一个拗口但力求准确的表达。

根据《晚点 LatePost》采访所得以及公开报道,目前在阿里已明确的主要有四大板块,其中,俞永福、张建锋、戴珊都向张勇汇报。四大板块分别是:

CEO 张勇直接管理的实物电商,包括蒋凡管理的淘宝、天猫、阿里妈妈;此外还包括目前刘鹏管理的天猫进出口、天猫超市,李永和管理的同城零售部分业务。

俞永福管理的生活服务,包括高德、飞猪以及本地生活三大业务。

张建锋管理的技术板块,主要包括阿里云智能,达摩院目前由 CTO 程立管理,但仍汇报给张建锋。

戴珊管理的 B 系板块,主要包括 MMC、盒马、村淘、智慧农业、速卖通、1688、ICBU 等业务。

经营责任制的尝试在去年开始试点,典型如淘特和去年 9 月正式亮相的犀牛智造。所谓经营责任制,即业务拥有更大的自主性,对于淘特和犀牛智造这样独立性比较强的业务,设立独立编制,拥有自己的业务、技术、开发、产品,类似于一个独立的公司。

今年,《晚点 LatePost》了解到,经营责任制的理念开始运用到更多的事业群( BG ),有阿里人士称其为 “BG 自主化”。

大的设计思路是张勇在 BG 层面放权,由 BG 的业务负责人自己开始独立计算损益,“比如房租、技术、流量等等都要算钱,把业务自己的账算清楚”,以此来判断业务到底是在烧钱还是在赚钱。

多数公司经营太过粗放,膨胀到一定规模后,改革派往往会力主进行分层、分区精细运营。

在上个月的组织部大会上,张勇强调,组织部成员(级别为资深总监 / M5 以上)、业务 Leader 要成为真正的当家人,从长期发展来规划未来。

“今天的阿里,仅靠我、仅靠集团的几个 O,是当不起这个家的。” 张勇说。

来源:晚点 LatePost 微信号:postlate

头部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大厂谁更卷?

前两天参加我司校园招聘的面试环节,让我真正见识到了现在的大学生有多么的 “卷”。

按理说,因为种种缘故,今年我司收到的简历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和去年不可同日而语。

去年是从 3000 份简历中挑了 100 个人参加笔试,30 个人进入面试,最后招了 4 个。

妥妥的千里挑一。

而今年我们部门一共只收到了 100 多份简历。

然而在面试的时候,同学们还是各显神通,背景履历都让人叹为观止。

有在七八家券商研究所实习过的,有实现三家头部 PE 机构对口部门实习大满贯的,还有本科 TOP2 考古专业毕业,号称自己兴趣不大所以研究生转了经济,但定睛一看发现她本科成绩是年级第一的。

总之,就是足以让有孩子的面试官们纷纷握紧拳头,恨不得下班立马再给孩子抱俩暑期补习班的程度。

不过紧接着大家就发现,暑期没有补习班了,只有暑托班。

……

我由此预言,中国下一个爆发的行业,应该就是二十年前曾经流行过的家教业。

扯远了。

内卷这个词之所以能获得大家的一致共鸣,以至于迅速从一个让人可以心领神会为之一笑的词儿,变成了过度滥用无处不在的流行词,显然是有它的内在原因的。

就拿金融机构求职这事来说。

早些年前,要是有个海外知名大学或者国内 985 高校的硕士学历,就算没什么实习经历,进个头部金融机构的笔试应该没啥问题。

要是北清复交对口专业的,公司恨不得把面试直通卡塞到你手上。

然而现在要是没几份对口的实习经历,哪怕再顶尖的学校,再出色的成绩,恐怕都很难通过简历筛选环节了。

毕竟,985 学校的毕业生一年都有大几千号人,更别说潮水般归来的海外留学生们。

我再做个预言,再过几年,恐怕一般的对口实习经历都没啥用了,必须得是头部的、长时间的、核心部门的实习,才能让面试官抬一抬眼皮。

这不是内卷,又是什么呢?

最近是毕业季,又正值高考报志愿的时节,那么作为曾经横跨互联网行业和金融行业的过来人,我就来瞎聊聊这两个行业到底谁更卷,谁又更适合成为职业生涯的开端吧。

1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说金融行业大概是最内卷的行业了,文中控诉了从学历要求到实习经历再到工作强度等诸多 “卷点”。

前两者和我刚才说的大体一致,不过说实话,一旦进入到工作环节,里面的很多槽点就有点滥竽充数了。

其实,无论是互联网大厂,还是国考的公务员,只要是人才供大于求的地方,那求职的难度和工作的强度都必然是越来越大的。

不过金融行业确实有它的特别之处 —— 虽然求职的时候是很卷,但真正进到头部机构的人,你却很难看到几个会天天跳出来抱怨工作或者公司的。

这一点和现在的互联网大厂形成了鲜明对比。

找到大厂的工作似乎没有那么难,但有几家新媒体没发过类似 “逃离大厂” 的文章呢?

而这也成为在招聘宣讲会上,我能把顶尖人才从互联网行业往回拉的,为数不多能说道说道的点了。

为什么互联网大厂的卷集中在工作中,而非求职上?

很简单,因为互联网大厂的新供给越来越少,分化越来越大,跳槽门槛还越来越高。

最近滴滴终于要上市了,你能想象这家公司已经成立快十年了么?而今年以来上市的快手也好,知乎也好,都是十来年的老龙头了。

行业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新锐互联网大厂越来越少,如果不是互联网圈的人,恐怕已经很难说出一家成立不到五年,又能算得上大厂的公司。

再联想起前两天这张刷爆朋友圈的图,互联网大厂人在工作中卷的原因呼之欲出 ——

因为新的机会真的越来越少了。

image

(说明:本人未对图中数据准确性进行验证)

问题还不仅仅于此。

大厂们为了避免自己的员工被挖,正在走上一干跨国企业的道路,就是把机制、文化、工具、流程等等日常工作的必需品内部化,然后再将每个岗位的职责精细化,让员工离开公司的平台后难以运用自己过往的经验,发挥自己真正的能力。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过去字节的人跳去快手,可能分分钟就可以上手。那么现在离开了飞书和 OKR 分解,让他再试试看?

工作机会相对在减少,跳槽门槛却在提高,那大厂的几万万员工怎么办呢?当然只能掉头在公司内部卷起来。

2

那么,金融机构里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呢?

我曾经开玩笑的和团队说,在我们这个行业跳槽,基本上就相当于拿着电脑换了个办公室 —— 干的事情和对接的资源几乎都能无缝衔接,根本不需要什么适应的成本。

而将这一点发挥到淋漓尽致的,无疑就是券商的研究员和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们了。

他们做的每一件事情、积累的每一分能力,其实都内化成了自己跳槽的资本。所以他们根本不会真心抱怨工作太累、公司太忙、性价比不高等等,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很清楚的计算出,自己的努力会如何转化成三年后、五年后甚至十年后的收入和地位。

而金融机构之间的同质化更加剧了这一趋势。

建设银行和宁波银行再到禹州新民生农商银行,干的业务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而汇添富基金易方达基金之类的头部资管机构,和一个只有几个亿规模的小私募基金,对于每一个岗位上的员工来说,做的事情也几乎只有规模上的区别而已(此处有所夸大,勿 cue)。

同质化的机构群体,再加上极低的跳槽门槛,让这个行业里卷的主体是公司,而非员工。

只要是有能力、有想法的人,往往想的就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再加上在这个行业里,资历就是资本,经历过几轮牛熊、认识几份人脉比起年轻气盛更加有用,所以甚至不存在什么 35 岁危机之类的问题。

那么真正卷的,就是挤破脑袋也想上这班车的求职者了。

3

这么说来,是不是金融机构就没有任何问题,是可以闭着眼睛冲的行当了呢?

那也未必。

很简单,因为金融行业从来就是一个极度不公平的行业。

十年前,正是因为不公平这一点,大量优秀的人才从金融行业出走,进入了新兴的、有着无限机会的、也因此相对公平的互联网行业,去享受行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而现在,互联网行业的红利正在消失,人员的倒流让金融行业的不公平更加严重,从而造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 “卷”。

不公平来自于初始禀赋。

不公平来自于游戏规则。

不公平还来自于运气。

因为金融周期的存在,在某些年份进入这个行当的人,就是能够享受到比其他年份入行的人更好的待遇和机会。

举个例子。16-18 年的行业低谷让大量基金公司出现人员断档,因此当 19 年牛市到来的时候,很多工作没几年的研究员也能获得发产品的机会,并且在红火的市场中一飞冲天。类似的事情在 14、15 年的大牛市中同样发生过。

然而这两年入司的小同学们,会需要熬多少年才能有同样的机会呢?没有人知道。

然而比起运气,之所以说金融行业 “不公平”,更关键的还是在于初始禀赋。

什么是初始禀赋?就是承认有人出生时就在罗马终点这个现实。

在这个行业呆的越久越会觉得,富二代、官二代不是躺平,而是躺赢。

这里没有任何贬低他们的意思,因为某种程度上,出身和父辈也是一种能力和资源,更何况很多富二代官二代的努力和才能,一点也不比普通人来的差。

但是,一个拥有最佳就业机会的行业,应该是一个给人希望的行业,是宽容多元的赛道,是踮起脚尖够一够就能采到果子的地方。

可惜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第二代第三代的长大,以及他们对于金融行业无比的热衷,让这个行业离这样的描述越来越远。

如果有的人赢者通吃,而其他人没有活路,那么整件事情就会成为零和博弈。

机构如是,行业如是,社会亦如是。

4

说到这里,好像很难得出什么明确的结论。

拥有初始禀赋的人选择金融行业具有十足的合理性,但因为有类似研究员和基金经理这样纯粹靠实力说话的岗位存在,也让普通人,或者说足够优秀的普通人,在这个行业里有了努力的方向。我们可以将其比喻成入门难但进去之后机会多的北清复交。

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大厂给了更多人体面的生活和进步的可能,然而越来越螺丝钉化的工作,和逐步脱离高速发展期的行业现状,让这个行当成为了进去没那么难、但生存也并不易的海外高校。

所以,互联网大厂和金融机构谁更卷?

这取决于你是身处其中,还是在围城之外。

来源:起朱楼宴宾客 微信号:the_great_time

老铁们也 6 不起来了

前天,快手 CEO 宿华自豪地宣布,快手的全球月活已经达到:

10 亿人。

话音一落,快手股价应声上涨了 6%。今年一季度,快手财报里的月活还是 5.1 亿。短短三个月暴涨 5 亿月活是什么概念?乃悟大概算了一下,按这个速度,下个季度扎克伯格都得管宿华叫大哥了。

一句老铁 666 还没说出口,昨天快手的股价又跌了 4%。因为大家觉得宿华说的数据没有去重。

快手的朋友告诉乃悟,他们已经剔除了重复用户,一台设备只算一个月活。宿华说的 10 亿月活是 5.1 亿 App 用户,加上 3.4 亿小程序用户,再加上海外用户 1.5 亿,共计 10 亿人。

快手内部还给这个数据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

宽口径。

可资本市场就是不相信快手有这么宽,这里乃悟要批评他们,不能因为快手是中国公司你们就看不起它的口径。

当然,这不是宿华当天演讲里的唯一宽口径。这次和央视合作,快手拿到了北京冬奥会的转播权,宿华说,预计能覆盖 5 亿人。

乃悟查了一下,此前俄罗斯索契冬奥会,全中国的观众人数创下了历史新纪录,高达 1.9 亿人。

七普公布后,东北三省人口加在一起都不到 1 亿,大家估计也在担心快手要去哪里找出剩下的 3.1 亿冰上运动爱好者。

在前天的发布会上,宿华还说过一个数字。在快手上,大约有 5 万个体育主播和 1.5 亿体育受众。简单算算,平均每个主播:

3000 粉丝。

这么算起来,每个主播再涨大几千个粉丝就能凑够 5 亿冬奥会观众,看起来也不是很难。

也不能怪宿华给大家狂打鸡血,快手是真急了。上市这一百个交易日,快手市值已经几乎腰斩,更重要的是,到底哪天能盈利,也成了一个谜。

乃悟翻了一下它们今年一季度的财报,里面有一些扎心的数据。比如,老铁们在快手上的打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 2 成,少了接近 20 个亿,而且月付费用户少了 1500 万。快手解释说,这主要是大众摆脱疫情影响,恢复正常生活模式,在线活动花费的时间减少了。

钱少了,拉新的老铁也越来越难了。

今年一季度,快手 App 月活比去年年底增长了 3800 万左右。乍一看成绩还不错,但这背后是高达 116 亿的营销费用。即使是按照所谓的宽口径计算,其平均获客成本也高达 158 元 / 人。

数据变差的锅快手要自己背。

中国传媒大学此前做了一项调研,他们发现腰部账号拿走广告投放的比例已经达到了 60%,原因是腰部账号转化率更好:

大家主要注意产品而不是盯着主播看。

广告商不傻,说白了,老铁们老盯着那么几个主播看,迟早也就看腻了,大家更渴望多样化的内容。

然而快手恰恰就是头部主播最集中的平台。去年双十一,快手一共 80 多亿的 GMV,前十名主播贡献了 60 亿。另一边的抖音,187 亿 GMV 里,前十名只占了 10 分之一不到。

不但观众腻了,连头部主播都腻了。

前段时间辛巴在直播间大骂平台收钱不办事,在线观看人数锐减,花钱没有效果。

从去年双十一到现在,辛巴和时大漂亮两个人的粉丝数增长了 2000 万。他说的这个钱,都是拿来买流量和粉丝的,这个 2000 万在快手新增的月活人群里,差不多占了一半。

来了连水都还没喝一口,就被按着坐下看辛巴卖甜水燕窝,还要听他怒骂平台好几个小时,谁再说快手粉丝素质低我跟谁急。

比粉丝们脾气更好的是快手。辛巴在平台上直接对线宿华,而且毫发无伤,张一鸣和马化腾看了直呼内行。

其实,快手内部一直叫着要去东北化,重金聘请周杰伦入驻,试图打破这个格局。结果首次直播当天辛巴家族占领了直播间,四个人 “撒币” 组合怒刷了 1300 万礼物。

在辛巴和二驴接连陷入售假风波后,它们试过封直播间,结果数据下滑太难看,又不得不把辛巴放回来。特别是二驴假手机事件后,快手的头部主播们更是给宿华上了一课。

辛巴说:“那二驴人不挺好吗?没给你们带来欢乐吗?” 和他俩关系不错的快手主播巴扎黑也说,辛巴燕窝都没事,一个手机能咋地!

如果老铁和东北主播之间只能选择一个,你猜宿华会选谁?

来源:星球商业评论 微信号:xq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