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告别 80 后

比猫扑关帖,向大众官宣死亡消息早9年,胡一帆已经猜到猫扑的结局。

他是猫扑最早一批的产品经理,也是猫扑深度用户。1999 年注册,2006 年入职成为核心项目的领导,在 2012 年猫扑从北京搬到南宁前离职,“离开北京互联网核心圈,猫扑已经预告了死亡”,亲身经历了猫扑从繁荣到消亡的全部过程。

如果没有猫扑,胡一帆没办法想象自己会是什么样子。从大学接触猫扑开始,他的人生轨迹变了。“认识了新世界”,从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娃,接触到最前沿的互联网流行文化;“结识了众多朋友”,基于共同的游戏爱好,他们相识、相交 20 年,他的社交网里,除了亲人和同学,朋友都来自于猫扑;“有高事业起点”,入职猫扑就是核心项目的高管,成为国内最早期产品经理,离职后顺势进入国内头部互联网大厂,事业轨迹直线向上。

最重要的是,他发现自己的人生成长轨迹,跟随猫扑一起嵌进了中国互联网流行文化的历史历程。胡一帆觉得骄傲,“猫扑称得上是国内大多数 70 后、80 后心里,中国互联网流行文化的发源地,几乎集齐如今市面上所有知名游戏网站、游戏公司的创始人、高管,即便是在现在 95 后扎堆的 B 站,走红的鬼畜视频里都多多少少有猫扑当年的影子。”

可那又怎么样呢?当 95 后、00 后成为互联网核心用户,70 后、80 后扎堆的互联网产品们不约而同被时光化成前浪,“北猫扑南天涯” 走向落寞,红极一时的贴吧沉寂,虎扑活成 “直男桃花源”,5500 万的月活,在互联网产品中连腰部都算不上。

2

胡一帆无数次反思过猫扑的死亡原因,推及到大多数社区产品似乎也适用,“日益增长的用户规模和落后的产品设计之间存在矛盾。” 以至于平台信息过载严重,内容难流动,“用户想搜信息,搜不到,想跟人互动,互动不上,体验越来越差。”

“当时国内的 BBS 产品形态都已经过时,我们最大的错误是没提前思考 BBS 的下一代该怎么在产品形态上重构。” 胡一帆试图做出改变,2008 年移动互联网初露苗头,胡一帆带队研究 Facebook、Quora,全面着手改版方案,推出猫扑 Hi,一款中国版 Quora,“产品形态约等于猫扑里的知乎”。

可惜失去天时。等胡一帆做完产品改版方案,猫扑面临分拆上市,地位被校内网取代,在千橡集团位置边缘,他只能眼睁睁看着知乎以中国版 Quora 出道、上市,猫扑则不得不带走昔日和 80 后用户的集体回忆,化成了时代的一粒灰尘,黯然告别。

与胡一帆对猫扑的不舍情愫不同,李羽想起自己在贴吧怼天怼地的时光,忍不住暗骂自己 “幼稚”。和贴吧相识 12 年,除了开始 2 年的狂热,后 10 年他再没认真看过贴吧,偶尔去逛逛帝吧,发现老毅丝都走没了,帝吧越来越饭圈化,“再找不到共同语言。”

还有人在悄无声息离开。刘宇记不得自己多久没用虎扑了,人到中年,没时间打篮球,时间用在陪孩子上,离开虎扑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他宁愿有空刷会儿抖音,看个广告的功夫,能给孩子报个补习班,“虎扑内容都是篮球和女人,更适合年轻男生”,刘宇说。

互联网的 “残忍” 在于,产品要和时间做朋友,但没有任何一款产品能永垂不朽。作为第一代互联网用户,80 后面临的一大处境是,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他们和昔日精神家园的距离正越拉越远。

胡一帆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纪念猫扑。

每次注册社交新账号,字母和数字组合,胡一帆不变的选择是:英文用 mop(猫扑)。使用产品时又会忍不住和猫扑做对比,找找猫扑的影子。

朋友圈除了亲人和同学,所有朋友都来自于猫扑。胡一帆没办法用一个 “爱” 粗浅概括自己和猫扑的关系,“是给出生在穷山沟的我,一个全新的生命。”

和如今日活过亿的互联网产品相比,猫扑的日活或许不够看,活跃人数最高的 2011 年,用户规模不过百万。

但比起同时期的天涯社区,在时政、社会、娱乐上全面开花,猫扑因其游戏属性,在彼时互联网尚不普及,纯靠用户为爱发电的情况下,误打误撞成了不少年轻人的精神乐园,演绎出一套专属年轻人群体的 BT 文化。

“BT 不是指变态,是思维跳跃,这是猫扑人才会懂的梗,” 胡一帆解释,现在年轻人爱用的 233,就起源于猫扑,从表情包演化成 “哈哈哈”,表达开心;874 代表打耳光;线下见面互叫 “贱人”,别人会以为在吵架,其实是猫扑用户在打招呼。

一聊起猫扑,胡一帆控制不住得吹起彩虹屁:没有搜索引擎,猫扑能让电视剧导演甘当自来水,在剧里夹带私货帮忙推广;无论是游戏圈、媒体圈,大家都有共识 —— 找游戏攻略,去猫扑;一款游戏出来,用户能专业到从宗教、主创思考、制作人观念变化、内心戏去挖掘分析,像听大师讲课……

3

猫扑推出的核心产品大杂烩,则拉平了所有人的距离,没人区分富豪、工薪阶层和学生,没人在意网线另一端是程序员,还是厨师,没人去歧视 LGBT 群体,“尊重每个人的发言权,只要有人提问,看到的人就会帮忙解答。”

从注册猫扑开始,胡一帆就是深度用户。每半小时上猫扑看最新动态,一看便是一整天。偶尔下课回寝室的路上,想到猫扑的段子,会在大马路上狂笑。

猫扑的另一大惊喜在线下聚会。全靠网友自发组织。北京、天津、重庆…… 无论胡一帆走到哪个城市,但凡有人组织,一次能来几十人,老猫扑的生日会有猫扑人专场,最多的时候可能每星期聚 2 次。

武乐在聚会上认识了好几位铁兄弟。尽管他使用猫扑的时间不长,不过 2 年。但在没有手机、短视频干扰的 21 世纪初,玩一次 “杀人” 游戏,玩一把 874,聚一次餐,唱一次 KTV,都能发展成熟人。

小到搬家,大到毕业找工作,武乐都能找猫扑老友帮忙。他甚至参加过老猫扑的结婚典礼,两位新人在猫扑上认识,线下聚会看对眼,然后相恋、结婚,“虽然最后离婚了。”

武乐也是最早一批离开猫扑的人。2004 年猫扑被卖给千橡集团,出于商业化需求,猫扑上新人涌进,论坛上的内容越来越水,引发大批老猫扑离开,自建猫扑小圈子。

到胡一帆入职的 2006 年,猫扑上市失利,平台内容出现过载倾向,产品形态却迟迟得不到更新。“猫扑的产品逻辑一直在辅助内容生产,忽视了内容的交互体验。”

彼时国内互联网产品还是摸索阶段,一切学习是摸着石头过河,依赖模仿海外社交产品学经验。胡一帆后悔自己没进步得快一点,如果早给产品改版,可能猫扑不会死。

但产品的成功,从来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随着猫扑在集团位置边缘,拿不到资源扶助,胡一帆的改版成了空谈,他自己也无法确定,做出猫扑 hi 就能阻止知乎弯道超车?

猫扑搬到南宁的决策,也成为 BBS 时代终结的一大标志。胡一帆选择在搬迁前离职,为自己 13 年的猫扑生涯画上句号,他没觉得可惜,“每个产品都有发展规律,老猫扑的圈子还在,只是不再用猫扑而已。”

和他一样,不少老猫扑转战其他社交平台,申请账号是就在宣誓主权,在昵称后面加 “233”, 一款属于猫扑的表情包。

2012 年是互联网内容产品的时代分割线。微博、微信、知乎、头条等信息渠道的增加,削弱了第一代 BBS 的魅力,没跟上时代脉搏的老产品逃不过被用户抛弃的宿命。

容青和天涯相处的时间,完整经历热恋、平淡,再到知乎、微博兴起,喜新厌旧和天涯分开。如今提起天涯,他有点 “怨恨”。

彼时天涯还处在全盛时期的 2008 年,国内社区论坛各具气质,比起猫扑的年轻,天涯更中年范儿,时事政治、社会宏观层面的讨论应有尽有,很多大 V 在论坛上挥斥方遒,指点房价涨跌。

容青是奔着买房来的。看大 V 们想法前沿,能预判趋势,容青成了某地产大 V 的真爱粉,把北京房价一定会降价当作信仰。

眼看北京的房价 3 年间翻倍涨,容青不看好奥运会后,北京房价会继续上涨。

更主要是自己没钱,只有房价下降后,自己才能买得起。看到大 V 用严谨的数据,列举房价上涨对产业、经济成本、贫富分化、人口等存在负面影响,他成了大 V 的真爱粉。

热恋阶段没超过 2 年,容青每天上天涯搜索北京房价信息,听大 V 坐而论道,坚信房价会降下来。结果被现实打脸,房价一路上涨,听说大 V 一边鼓吹房价会跌,一边偷偷买下好几套房,打破了容青对天涯的所有滤镜。

他关注的时政、社会向信息,则面临被微博、知乎等平台分流,信息渠道增加,可选范围增多,无论从内容,还是产品体验,容青对天涯越来越不满意,“落伍”。

李羽则是觉得自己长大了,不适合留在贴吧。

那是 12 年前,李羽刚出校园,处在职场迷茫期。了解李毅吧(又叫帝吧)存在后,感觉找到了组织,果断成为一名 “毅丝”,把李毅当靶子,对中国足球冷嘲热讽。

“就是一场大型行为艺术,图个好玩。” 被嘲讽最狠的李毅都不以为然,“毅种循环”、“天亮了”、“此球我铭记一生” 成了贴吧暗讽名梗,文言文《李毅大帝本纪》把李毅按在地面上摩擦,李毅干脆把自己的微博名字改成 “李毅大帝”,体面加入这场狂欢。

以李羽为代表的年轻人们更没心理包袱,以少胜多,一度和贴吧最大的春吧打得火光四溅。

李羽纯凑热闹。尽管他不讨厌李宇春,没听过她的歌,看到大家列队嘲,他也跟风,调侃春哥是纯爷们,一顿十斤米,春哥武力无敌等。

但事后回想起来,李羽觉得自己 “幼稚”,甚至有点无脑。看着帝吧从国内骂到海外;狮子吧和老虎吧会为了争夺狮子、老虎谁是万兽之王,吵得没完没了;因为喜欢不同公司的 CPU,显卡吧两个用户能对掐三百回合。

花了 2 年时间,李羽意识到自己的 “可怕”。微博兴起,引领时代新方向的当下,他再次跟风玩起微博。最大的进步在于,他不再跟风吵架了。

此后 10 年,偶尔几次逛帝吧,贴吧里的熟人越来越少。而那些帝吧新人们,连李毅都不认识。

年轻用户是互联网产品的第一生产力,以至于大龄互联网产品经常会面临一大拷问:如何在年轻用户和老用户之间左右逢源。

使用虎扑 11 年,刘宁没觉得虎扑有多少变化,依然是篮球领域的最大社区,明晃晃贴上直男审美标签,也因此画地为牢,跟丁真比帅,组织女神评比大赛,用 “绿色” 等争议事件出圈,核心内容除了篮球,就是各类型美人,“一直在迎合年轻用户。”

在时代从 PC 跨越到移动互联网,内容生态从文字转向短视频的大趋势下,虎扑自成一提,活成 “直男桃花源”,每年除了吸引一茬接一茬的年轻男用户,文字和视频内容都像是原地打转,“内容比不上知乎,视频跟不上 B 站”。

如果说同时期的天涯能追连载,猫扑能交好友,虎扑却一直没发展出社交价值,刘宁在虎扑上活跃了 10 年,没交上一个朋友。而这几年虎扑最大的动作是孵化出来电商 APP “得物”,被诟病是 “炒鞋” 产品。

虎扑没有多大变化,但刘宁的生活早已翻天覆地。从 11 年前生活除了学习,就是篮球的在校研究生,成长为社会中年人,有了自己的三口之家。茂密的头发变得稀疏,头顶冒出白发,背上还扛着每个月 12000 元的房贷。

加上去年疫情刺激,刘宁失业半年,坚持 20 多年的篮球爱好,一夕之间被压力取代。他没时间继续发展兴趣,每天除了为房贷奔走,空余时间还得用来带孩子。

这场与虎扑的告别悄无声息。中年刘宁不再是虎扑的目标用户,论坛上篮球、装备和赛事的内容解决不了生活上的压力,用户分享的内容对自己没有借鉴意义。他也没有买篮球鞋的需求,感觉就像是头顶上敲响了一个钟,告诉他:离开虎扑的时候到了。

如今闲下来,刘宁的习惯动作是刷抖音,放松放松工作后疲累的大脑。也可能被 15 秒视频刺激出教育焦虑,心急火燎给一年级的孩子报上一门课外补习班。

对中年刘宁来说,自己的篮球爱好,在孩子的需求前,不值一提。

(胡一帆,容青,李宇,刘宁,武乐系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字母榜(ID:wujicaijing),作者:蒋晓婷

马化腾新开一局:张小龙在微信守家,姚晓光去 QQ 打野

文 / 小满

来源:首席人物观(ID:sxrenwuguan)

10 年前,张小龙用微信让腾讯领到了移动互联网的船票。

6 年前,姚晓光的《王者荣耀》成为腾讯在手游市场的金手指。

而在腾讯的 C 端产品线,另一款曾经的国民级产品 QQ,正在陷入尴尬境地。

马化腾曾对 QQ 许下寄望:“确保任何时候,QQ 都不被年轻人所抛弃。”

然而,在短视频内容的冲击之下,最具有商业价值的年轻人,早已经完成了平台迁徙,无论是社交需求,还是碎片时间的占用,都在让 QQ 的用户年龄段在不断向低龄化压缩。近两年,它已经流失了一亿用户。

腾讯在 4 月作出的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中,对 QQ 所属的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进行了重大人事调换。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IEG 旗下天美工作室总裁姚晓光,在原有游戏业务基础上,开始兼任 PCG 社交平台业务负责人,主管 QQ。

任命跨事业群的业务负责人,系腾讯历史上的首次。

经纬中国副总裁庄明浩甚至推测,姚晓光将扮演腾讯未来 10 年的重要人物,他要结合游戏和社交,完成马化腾去年提出的 “全真互联网” 野心。

姚晓光的跨事业群横跳,让人浮想联翩。

在以社交为基因发展起来的腾讯,一种有别于张小龙的,带有姚晓光个人色彩的编码,即将注入到腾讯的社交逻辑中。

01

PCG 内部反哺

很多人知道张小龙在 2012 年有一场长达 8 小时的演讲,但在那次分享中,还有另外两位产品经理,一个是当时负责腾讯手机浏览器的钟翔平,另一个是当时琳琅天上工作室的负责人,姚晓光。

和微信创始人张小龙一样,“王者荣耀之父” 姚晓光在平日里十分低调,除了 2017 年花 9800 万港币在香港购置别墅的新闻之外,姚晓光的身影长期消隐在公共视野之外。

马化腾的潮汕式低调,辐射于腾讯绝大多数的灵魂人物身上。但姚晓光主导的产品,却在腾讯的财报中极其醒目。

2020 年,腾讯网游收入 1561 亿元,同比增长 36%,占整个公司全年总营收的 32%,坐拥 8 亿用户的腾讯游戏,目前也是全球游戏市场的龙头老大。

这其中,由姚晓光主导的天美工作室群功不可没,其 2020 年营收达到了 656 亿元,牢牢占据着腾讯游戏帝国的核心地位。

作为腾讯吸金的重要角色,游戏业务在早期起势的时候,除了姚晓光的力挽狂澜,不得不提的还有当年担当腾讯资源递送核心的 QQ。

早期,腾讯凭借 QQ 强大的社交渠道,将其转变为游戏分发的优势,先后击败了联众和盛大,坐稳了国内游戏行业的第一把交椅。后期无数腾讯产品的辉煌,都离不开它的强大引流能力,当然,这也导致如今的 QQ 臃肿难堪。

在两年前的 “9.30 变革” 中,腾讯把 QQ 和新闻,视频,影业等其他内容业务,全部都打入到了 PCG 中,QQ 成为其他内容业务的流量发动机。

但 QQ 的高光时刻停留在了 2018 年,那一年,其总月活达到了 8.07 亿,智能终端月活 6.99 亿,同比增长 2.5%。

此后,QQ 的用户数开始持续下滑,降至 5.94 亿,目前仅为微信用户数的一半。

早在去年一月份,腾讯 COO 任宇昕就在内部信中说过,PCG 肩负着腾讯探索未来数字内容发展的重任。

但当腾讯发现依靠 QQ 自身已经难以挽回用户,更没办法帮助 PCG 完成未来发展的时候,当年 QQ 曾经推广过的产品,也都一一赶回救主。

姚晓光的任务是最重的,他将同时抓起游戏和 QQ 两项业务,这无疑为二者的融合嫁接提供了最直接的便利。

即使此前从未接手过社交产品,但依然不能阻挡腾讯赋予姚晓光的巨大信任。

因为在腾讯游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两次最重大的成功转折,均离不开姚晓光的主导身影。

02

姚晓光的高光时刻

2003 年,姚晓光生了一场大病。

在此前,他的左腿已经连续痛了一年多,到医院检查后,医生建议他暂停工作,立即进行手术。

手术中,他的左侧胯关节被取出,很长时间内都只能拄着拐棍走路。

从此,姚晓光开始了养病的时光,这一休养,就是两年。

这期间,他思考了很多问题,看了很多的书,还翻译了一本《网络游戏开发》的著作,病愈之时,腾讯副总裁唐毅斌特意上门拜访,希望他能加入腾讯,但被姚晓光拒绝。

但腾讯一直没有放弃,在接近一年的不断邀请之下,姚晓光最终被打动,于 2006 年正式加入腾讯。

从后面的发展来看,腾讯当初的这份坚持,获得了难以计数的巨大回报。

进入腾讯后,姚晓光主导的第一个项目就是《QQ 飞车》,在此之前,腾讯没有过大型自研游戏的经验,基本都是以代理为主。

2008 年 1 月 23 日,《QQ 飞车》开始正式公测,不到 10 天,最高同时在线人数就突破了 30 万。

四年后,《QQ 飞车》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达到了 300 万的历史峰值,成为首个达此成就的国产自研游戏。

华丽的战绩背后,却是玩家们质疑 “抄袭” 的声浪。

诚然,与《跑跑卡丁车》的诸多雷同之处,让这款热门网游遭遇了不小的口水战。

但在 QQ 的护佑之下,许多玩家哪怕只为了点亮一个图标,也愿意成为《QQ 飞车》的一名玩家。

在这场此消彼长的较量中,风靡一时的《跑跑卡丁车》仓皇落败,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QQ 飞车》的巨大成功,让姚晓光负责的琳琅天上工作室一战成名。

随后,工作室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在多个游戏类型发布重磅作品,2010 年的 MMORPG《御龙在天》,最高同时在线人数突破百万;2011 年,他们又推出第一人称射击网游《逆战》;2012 年的第三人称射击网游《枪神纪》…… 直到现在,在知乎依然有老玩家把这些游戏拿出来,强调早年姚晓光的团队在游戏制作上的认真态度。

2014 年 10 月,腾讯互娱开始进行组织架构调整,琳琅天上、天美艺游和卧龙都被并入天美工作室群,由姚晓光担任负责人。

此前的卧龙工作室,长期处于腾讯游戏鄙视链的底层,被大家调侃为 “打酱油型” 选手,比起琳琅天上的《QQ 飞车》,天美艺游的《天天酷跑》,卧龙工作室长期没有像样的作品。

但就在合并后的第二年,已经低调多年的卧龙工作室,拿出了一个惊艳所有人的产品,这就是姚晓光策划已久的手游:《王者荣耀》。

关于《王者荣耀》的空前成功,以及近乎开挂的吸金能力,我们已经无需赘述,因为每一个农药玩家都会有自己的深刻感悟。

2016 年,传闻马化腾给姚晓光开出了 2 亿元的年终奖,用以奖励《王者荣耀》为腾讯带来的业绩提升。于是也就有了后来,姚晓光斥巨资在香港购买复式别墅的新闻。

今年是《王者荣耀》走过的第 6 年,但这款游戏的日活人数依然能达到惊人的一亿人次。

在姚晓光的一次公开演讲中,他这样解读了《王者荣耀》的成功:“《王者荣耀》之所以这么火,因为解决了以往手游被诟病最多的三个问题,即竞技缺乏公平、游戏体验重复和游戏节奏太慢。”

姚晓光的解释是,《王者荣耀》不同于以往充钱变强的手游逻辑,把游戏变成了一场公平的竞技比赛,而 5V5 的对局模式,以及近百位的英雄选择,也让游戏的可玩性和多样性大大提高。

当然,许多玩家都知道,这也是端游《英雄联盟》成功的逻辑。

03

腾讯的下一场战争

6 年过去了。

让腾讯感到开心的是,《王者荣耀》还是很火。

让腾讯感到不安的是,《王者荣耀》还是很火。

新的帝国式巨头在互联网下半场中诞生,短视频和电商直播的热潮摧枯拉朽,但腾讯的表现,却乏善可陈。

今年 2 月 5 日,快手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开盘价高达 338 港元,较发行价 115 港元暴涨 193.91%,市值接近 1.39 万亿港元,成功挤进中国互联网公司市值前五。

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字节跳动身上,更强大的威慑力也来源于这家还未上市的巨头身上。

腾讯系和字节系的战争,早已不是第一天爆发,双发在内容领域频频擦枪走火。

最近的对峙发生 4 月,在腾讯牵头下,优爱腾联合 500 多名明星艺人、总计近百家影视公司、5 家视频平台及 15 家影视行业协会,二度发布联合声明,共同抵制短视频的剪辑侵权。

目标直指抖音。

据央视《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的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人每天多了 24 分钟休闲时间,其中手机娱乐的前三位分别是刷短视频,打游戏和追剧。

在当下,刷短视频已经成为了人们消遣时间的第一选择。

面对短视频的异军突起,腾讯先后祭出了微视和微信视频号进行围追堵截。

现如今,微视的战争已经进入尾声,而微信视频号的格局尚不明朗,自去年张小龙的朋友圈表示用户数破 2 亿后,此后再无官方数据公布。

除内容业务外,在游戏市场上腾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去年年底,米哈游的《原神》大放异彩,收割苹果和谷歌年度游戏大奖,上线后三个月,全球多平台的收入就超过了同一时间段内《王者荣耀》的收入。

2020 年下半年,腾讯开始接触米哈游并提出投资的明确意向,但最后被米哈游方面拒绝。

如今,鹰角的《明日方舟》,莉莉丝的《万国觉醒》、《剑与远征》,阿里的《三国志战略版》等等,都陆续在游戏市场上发出声量。

与此同时,连字节跳动也在加快布局游戏产业,2 月 22 日,字节跳动游戏部门的官方网站正式上线,并列出了《镖人》《全明星激斗》《灵猫传》《火影忍者:巅峰对决》等多款游戏。

众所周知,创新是行业领先的唯一秘诀。

对于风光如腾讯来说,也依然面临着创新的困局:QQ 用户数的滑落,内容业务的围剿与反围剿,游戏赛道上的全新竞争。

姚晓光的跨事业群 “兼职”,不单单是 QQ 拯救计划,也释放了腾讯启动调整的信号。在四面楚歌之下,一个微信,一个王者荣耀,对腾讯来说,手里的王牌已经不够用了,趁 QQ 尚有回旋余地,把游戏和社交混搭在一起,QQ 是最好的苗子,姚晓光是最好的厨子。

起底华为造车:布局 3 年,设 9 大部门,目标 5000 人团队

文 / 乔雪

来源:Tech 星球 (ID:tech618)

4 月,是华为人最忙碌的时候,财务部门要拟合新一年的财务数据,虽然作为非上市公司,但每年,华为都会对外公布过去一年的财报;对于 CBG(消费者业务)来说,这个月,也本该是主力旗舰机型 P 50 上市的日子,而在地铁站、商场、街头一律是友商的机型在抢夺眼球和市场,关于华为何时上市新机型,却迟迟未有消息。

华为内部员工这样对 Tech 星球说,任总每每都讲,“过冬过冬”,这下冬天真的来了。

华为度过了最难的一个冬天。

2020 年 9 月,伴随着一趟从海峡对岸飞回的 “顺字号” 货运专机落地,终于赶在禁令前,华为海思从中国台湾运回了台积电的 1.2 亿枚芯片,作为最后储备的高精芯片粮草。芯片落地,依靠着全球庞大供应链而高速运转的这趟华为列车,却只能暂时熄火,曾经在整个手机终端称霸的华为,销量节节败退,目前位列第 5,距离 Others,只有一步之遥。

翻阅华为近十年的财报,2020 年,收入增幅最低;10 年来,现金与短期投资首次负增长;7 年来,经营活动现金流最低。2021Q1 财报发布,利润再降。

Tech 星球独家获悉,任正非在 4 月 14 日华为董事会上表示,“我们放弃‘农村’只要‘高铁’,ICT 和 CBG 已经砍掉部分场景和产品,放弃部分客户,公司要从技术导向转向生存导向。”

天平的一端是终端业务节节败退,运营商业务停滞不前,需要有新的有力砝码加上以中止飘摇。

云,是华为给出的第一解,而另一触手似乎在最近被找到,伴随着华为商城开卖与合作伙伴赛力斯的车,华为终于正式迈入了新造车。根据华为内部知情人士向 Tech 星球透露,华为现在几乎是双押宝,华为云和造车,是华为内部的两个明星 BU,也帮助华为在艰难日子里孕育着新的希望。

2 天预定超 3000 辆,这还是在只推出一款车情况下,这个数字,超过合作伙伴以往每月的销售额,也很快要赶超 “新造车三杰” 蔚来、小鹏、理想的数据。

华为不造车,却以挑战者的姿态涌进新造车大潮中,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汽车,逐渐成为而立之年的华为重要的依仗。

摩拳擦掌驶向新造车

2018 年,三亚,在椰树海风中举行的年度战略会议上,华为高层做了一个重大决策:华为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

次年,华为正式成立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并在一年之后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规划到消费者业务当中,相当于整体提升了智能汽车业务的内部级别。因为在内部,消费者 BG 是华为的皇冠 BG,从 2018 年起就成为最大的营收来源,归属于消费者 BG,意味着会获得资源的大幅度倾斜。

最近,Tech 星球独家获悉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架构,这和自 2020 年 6 月后华为首次公布时的架构不同,经过了重新调整,目前来看,整个汽车业务架构已基本确立,部分负责人纷纷到岗履职。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下设 9 个部门,其中,架构设计与集成战略部、战略业务发展部、政策与标准专利部、Marketing 部门,可以视为是前台部门;MDC 产品部相当于中台,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智能车云,将会成为华为主打的三个产品线;质量与运营部为后台部门。

在管理层面上,除 MDC 产品部部长李振生与战略业务发展部部长郑刚不是 BUAT 决策成员外,所有部长级均为 BUAT 内部成员,这与华为顶层决策机构 EMT 颇为相似,具有较多的决策权,EMT 主席每 6 个月轮换一次,参与华为最高策略;而 BUAT,则会参与整个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的战略决策与发展。

Tech 星球还了解到,从整个 BU 来看,各部门负责人即部长在华为内部的职级均为星级,在华为的职级评定架构里,星级意味着超过 22 级,是重要的高层管理者;其中以智能汽车 BU 总裁王军为例,曾任华为日本运营商业务负责人,在华为超过 20 年,其他诸如 CTO 蔡健永也是老华为人,拥有丰富的自动驾驶经验。

根据腾讯新闻《一线》报道,近日,华为已任命欧洲消费者业务总裁戢仁贵接替汪严旻,出任华为全球生态发展部总裁。汪严旻将负责新成立的生态特别项目优化组,负责汽车有关业务,针对华为智选新增的汽车品类。如此调兵遣将,也从侧面说明华为对新造车业务的重视。

目前来看,整个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的规模在千人左右,除此之外,因为大量的人员会分布在不同的部门,如 HiCar、自动驾驶芯片等就不归属于 BU,这样算下来,华为和造车业务有关的队伍还将更庞大。

Tech 星球注意到,在华为自动驾驶一位主管的个人简介写着,“急招,大量招人。” 根据内部信息,组建 5-6000 人的团队将会是最终的规模。

新造车业务,再次显现出华为对业务的聚焦,也是任正非多次提到的压强原则,《华为基本法》里也谈到:“我们坚持压强原则,在成功的关键因素和选定的战略点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极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

虽然此前嘴上说不造车,但是华为正在对于整个汽车业务倾注全力。

内忧外患的日子

“相处时难别亦难,秋风送寒杏叶黄。” 这是在 2020 年 11 月,荣耀送别会上,任正非令人动容的一席告别语。

剥离荣耀,断臂求生是处在禁令期的华为能做的最好选择,2020 年末,出售荣耀的 100 亿元定金已经到账,剩余款项也将于 2021 年 6 月末前付清。届时,荣耀将完全消失在华为的数据中。

华为内部流传一句话,叫 “圣终端神无线”。翻阅华为近十年的财报,曾经的华为运营商、企业、消费者三大 BG,支撑华为这艘大船驶向更远的远方,而在禁令的影响下,这三大业务已没有神奇光环,都显现出颓势。

2020 年,华为全年实现销售收入 8914 亿元,小幅增长 3.8%;净利润 646 亿元,同比增长 3.2%。值得注意的是,过去 5 年,华为收入和净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高达 14.3% 和 14.9%,以此对比,2020 年,收入增幅最低;是 10 年来,现金与短期投资的首次负增长;成为 7 年来,经营活动现金流最低。微增的营收和利润,对与一向勇猛的华为来说,其实就是倒退。

华为 2020 年的主题是,艰难求生。

拿单独业务层来说,受芯片影响,华为手机终端业务几乎是折戟,2019 年,华为消费者业务保持了 34.0% 的高增长,但 2020 年,消费者业务仅增长了 3.3%,为历年最低;这还是在 PC、平板、智能穿戴、智慧屏等业务同比增长高达 15.4%,合计下的结果,因此,手机的出货量,这一年华为没有作单独公布,不公布也能推理出有多惨淡。

根据 2019 的数据,华为手机出货量超过 2.4 亿部,也就是是说,存储的 1.2 亿颗芯片不仅要满足 2020 年下半年的,还要继续供给 2021 年。因此,预计 2021 年的终端出货量只会更低。

而运营商业务,营收为 2967 亿元,增长仅为 0.2%。也就是说,让华为曾经立身的通信设备业务,已经在原地踏步,翻阅华为历年财报,从 2017 年以来,华为的运营商业务就进入了一个低增长和的尴尬阶段,同比增幅在 – 4.03% 到 3.8% 之间徘徊,向上的阻力非常明显。

这样就有了,今年 3 月,华为消费者业务 CEO 余承东在华为内部一个全球金融业务动员会上称,“云是未来,华为不能老围着运营商做生意,这样会死掉”。

另一面,被寄予厚望的云业务,也正在承受着短期压力和迷茫。2017 年,华为成立 “云业务单元”(Cloud BU),是华为第一次以 BU 来定义一个项目,同年 8 月,Cloud BU 从二级部门升级为一级部门,级别仅次于三大 BG。次年,Cloud BU 再改组为 “Cloud&AI 产品与服务”,目标是在计算和云业务上打造华为的新引擎。

2020 年,华为云业务再次变动,成立了 Cloud & AI BG,华为云的地位再升一级,成为第四大 BG。为保障云业务的发展,2021 年初,还调来余承东兼任 Cloud & AI BG 总裁,然而,不到 3 个月后,“Cloud & AI BG” 被裁撤,又变回 “Cloud BU”,同时徐直军任华为云董事长,余承东任华为云 CEO。

不断调整和变化架构,凸显出云业务位置的尴尬,而成立 4 年的云计算,还从未出现在财报里,这似乎说明,亏损很大可能是云业务的现状。

2003 年时,华为成立手机业务部,目的是给运营商做白牌手机。据任正非讲,华为终端业务是被逼上马的,而如今联手车企打造 HUAWEI inside 的全新 “造车” 商业模式,似乎也是华为在困局下迫不得已做的另一重大抉择。

做智能汽车时代的微软?

距离华为上海研究所 2 公里,上海浦东的唐陆公路 901 号曼卡科技园,有一块类似像篮球场一样的场地。这曾经是大众汽车的停车场,已被改造成一块小型的试车场,伴随着一辆改造的 Tesla Model X 巨大的轰鸣声,这里成为了华为汽车梦的起点。

那辆改装过电池、电机车出自华为的 “车联网业务部”,负责人是蔡健勇,也是现在的汽车 BU 的 CTO。车联网业务部曾诞生在华为内部神秘的 “2012 实验室”,从 2009 年起,华为就开始对车载模块进行开发;2013 年,成立车联网业务部,并推出车载模块 ME909T,开始布局车联网领域。

华为造车起步,那时候还没有智能驾驶概念,慢慢地,研究焦点才从电动技术到自动驾驶。

关于无人驾驶,华为内部也曾存在过争议,根据内部资料,2018 年,任正非表示:“无人驾驶我们不可能称霸世界,称霸世界一定要掌握数据,我们没有优势,我觉得聚焦在车联网上,可能还可以称霸。利用车联网实现无人驾驶是其他公司的事情。”

而最近频频在合作车上秀出无人驾驶的肌肉,就知道,曾经的方向已经在扭转。

华为加入新造车,不仅是时局下的不得以而为之,也是一张布局了近 9 年的大网,终于在 2021 年迎来了收网时刻。或许,现在谈收网还为时过早,但造车这件事,不是拍拍脑袋作出的,从更广阔的维度上来讲,华为只能凭造车构建出一个完整生态圈。

华为在 2019 年 7 月拿下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甲级测绘资质,2021 年,华为高精度地图启动商用,届时,北上广深、杭州、成都、天津、重庆都会覆盖数据,在高精地图加持下,自动驾驶的准确度将会如虎添翼。

再加上全国 5000 余家体验店,7.3 亿存量智能手机用户,能为产品销售提供巨大的流量入口。

华为的野心,不是要成为 “智能汽车时代的博世(tier1)”,还更要做成软件和硬件一体,加上自己构建的操作系统,不仅仅是 Tier1,还是 Tier0(操作系统),最终形成以自己为中心,广纳朋友圈,打造出一个完整的生态,最后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微软。

操作系统是终极的商业竞争,pc 时代是微软,移动时代是苹果和谷歌把持了智能手机的绝对主导权和绝大多数利润,而在智能汽车时代到来,无人驾驶的操作系统可能会出现 “四国杀”—— 华为、特斯拉、苹果、谷歌。

而智能汽车的业务,不仅能链接华为现有大部分业务,还会成为华为未来商业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为消费者业务 CEO 余承东表示,“手机有百万级的应用,PC 有万级,电视有千级,车只有百级。而通过华为 HiCar,可以将手机中的百万级应用带到汽车中。” 这才是华为最终的野望。

Tech 星球通过曾参与过极狐项目的前 BU 员工了解到,“合作期间,华为的生态并没有很好的应用,传统车企对华为还有提防的心态,这导致华为很多优势发挥不出来。”

目前来看,能交出后背的只有长安、小康、北汽三家,而这三家在整个新能源行业的声量还是太低。能不能号召更多的伙伴,加入这个朋友圈则成为了华为新的难题。毕竟,有人玩儿,才是 party,没人来,只能独舞。

手机厂商死于太聪明

文 / 半佛仙人

来源:半佛仙人(ID:banfoSB)

1

1928 年,约瑟夫・加尔文和保罗・加尔文兄弟在美国成立一家制造公司,主营车用收音机业务。

1946 年,加尔文制造公司开始涉及通讯,1 月首次实现车载通话。

一年后,加尔文改名,新名字取为产品运行中的声音为意 —— 摩托罗拉。

1973 年 4 月 3 日,摩托罗拉前高管 Martin Cooper 用一个研发中的原型机打通了史上第一个移动电话。

经过 10 年研发,1983 年,以这台机器为原型的摩托罗拉 DynaTAC 8000X 上市,该产品重达 1.13 公斤能维持通话时长半小时,销售价格 3995 美元,这是历史上第一部手机。

很长一段时间,摩托罗拉就是手机的代名词。

1993 年,摩托罗拉 3200 进入中国市场,该产品被称为大哥大。

在物价低廉的 90 年代,一台动辄两三万的大哥大,有这个需求,且买得起的,确实可以被叫做大哥。

那是属于摩托罗拉的时代。

2

80 年代,已是通讯行业霸主的摩托罗拉,遇到了 GSM 数字网这项新的通信技术,但摩托罗拉面对新技术的第一选择,是拒绝。

不是摩托罗拉不懂技术,也不是他们蠢。

而是他们太聪明。

摩托罗拉一眼看出了 GSM 虽然先进,也会是未来的主流,但当下不是。

急着转技术,一个是不成熟,一个是在其他地方投入的成本还没有收回。

要做 GSM,但不是现在。

这个选择是聪明的,但胜利并不是总是属于聪明人。

冲击,来自挑战者。

80 年代,主营无线通信产业的芬兰诺基亚公司因芬兰国内市场有限,企业发展陷入了危机。

无法承受压力的诺基亚总裁凯雷莫,在 1988 年冬天以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继任者奥利拉在一片黑暗中看到了曙光 —— 国际市场和 GSM。

奥利拉认为 GSM 网络,具有较强的保密性和抗干扰性,音质清晰,通话稳定,并具备容量大、频率资源利用率高、接口开放、功能强大等优点。

尽管尚未成熟,但这个数字化手机通讯标准极有可能取代摩托罗拉的第一代模糊式手机,成为第二代的标准制式。

而巨大的国际市场是解救诺基亚市场窄小的唯一出路。

他把一切都赌在了这上面,其实他也没得选。

然后,他赌赢了。

GSM 数字网,因优秀的稳定性和兼容性,被市场认可,成为一个普遍制式标准,现在一般被称之为 2G 网络。

随着 2G 网络一同到来的,还有与之一同崛起诺基亚和后来的爱立信。

市场是这样,有赢的,就有输的。

这次输的,是摩托罗拉。

随着诺基亚和爱立信的崛起,摩托罗拉的市场遭遇冲击,市场份额被分割,手机市场开始三国鼎立。

有时候,你的犹豫成就了对手的机遇。

对技术的忽视,导致了摩托罗拉的第一次失利。

这不是最后一次,摩托罗拉也不是最后一个因为聪明而失利的公司。

3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成本的降低,手机这个巨大的市场逐渐被人看见,竞争者先后涌入。

率先入局的,是国外来的选手。

2001 年 9 月 11 日,美国遭受突如其来的恐怖袭击,大量用户拨打的电话让美国通讯线路因过于拥挤而瘫痪,救援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时任美国副总统切尼使用的手机由于其不同于一般手机的通讯模式,成功地与救援现场取得了联系,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这个手机叫黑莓。

黑莓手机自 911 事件后声名鹊起,因其通讯信号超强的特点和强大的安全性,使其成为大量官方人员的标配,其他国家政府也都纷纷效仿。

那是各个手机厂商百花齐放的时代,各种奇思妙想,与众不同的手机在满足不同需求的同时打开了各自的市场。

1999 年,诺基亚 3210 上市,这部世界销量排名第二的一代神机,历史销售量高达一亿六千万台,让诺基亚彻底在手机市场站稳脚跟。

2001 年初,爱立信率先将手机制造环节外包,随后和日本索尼合资成立共同品牌的手机公司 ——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信公司,爱立信和索尼各控股 50%,以生产手机产品为主业务。

2003 年,索尼爱立信推出 T618 直板手机,这部现在看来平平无奇的手机,拯救了当时已经持续亏损 6 亿欧元的索尼爱立信,成为其救命稻草,并为其带来转机,从此,索尼爱立信再度拥有了和一众金牌选手同台竞技的机会。

2001 年韩国三星集团在美国市场推出首款带彩色显示屏的 “PDA” 手机,引起一片轰动,三星正式入局。

2004 年,摩托罗拉推出主打超薄商务的 RAZR 刀锋手机,席卷全球,再一次证明了自己手机始祖的地位。

我初中的时候,刀锋就是最潮流的产品。

2006 年,韩国 LG 公司推出的 LG “巧克力” 系列手机,凭借时尚轻薄的外观,以及经典的广告【I chocolate you】,一度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滑盖手机之一。

2008 年,LG 手机销量超越摩托罗拉和索尼爱立信,销量突破 1 亿部,位列诺基亚和三星之后,排名世界第三。

随着手机市场的火热,中国的手机玩家登上历史舞台。

1999 年,国内最大的中文寻呼机厂商波导开始切入手机业务,同年 9 月推出第一款手机,波导以幻影战斗机为其命名为 “幻影 RC838 手机”。

“波导手机,手机中的战斗机”,这一经典广告词也由此而。

凭借着当红李玟的代言和在央视广告中的出现,波导成为了当时当之无愧的国产第一手机品牌。

甚至于战斗机这个梗,经由宋丹丹之口,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

2001 年,以开发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为理想的归国博士杨兴平,在美国结识了 HTC 的杨雪红。

2002 年,HTC 杨雪红以个人名义,联合中国电子集团共同出资,创立多普达,由杨兴平作为品牌创始人兼 CEO。

于当年 8 月推出了第一台手写超大屏幕,支持 word、Excel 等 Windows 系统的多普达 686。

同年,电影《英雄》上映,杨兴平以 “用英雄电影看《英雄》” 的口号作为宣传,多普达因此名声大噪,成为智能手机和商务手机的代表。

2002 年,刘立荣在深圳创办金立科技,通过 “农村包围城市” 的策略迅速占领了手机市场的大片江山。

2005 年,金立斥巨资请来天王刘德华担任代言人,“金品质,立天下” 这句广告词迅速红遍全国。随后几年,金立手机在国内迅速壮大。

2007 年,韩国美女宋慧乔代言步步高音乐手机,一支宋慧乔听着音乐在海边翩翩起舞的广告片为步步高打开了市场。

还有那首经典的背景音乐,【我在那一角落患过伤风】。

在这个巨大的增量市场下,无数巨头乘风而起,除了国际巨头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索爱,国内王者波导、金立之外也诞生了步步高、夏新、TCL、明基、长虹等一众银牌选手。

一个辉煌的时代,必然是百家争鸣。

在这个过程中,手机产品从富豪的玩物开始下放为普通人的工具,手机市场从一片空白到百花齐放。

在增量时代,消费者的需求是空白的、是多样的,任何有效的创新,任何实际卖点都能获取属于自己的用户。

所以黑莓以安全性立身;

索爱结合了 Walkman;

摩托罗拉的设计感;

诺基亚强大到逆天的质量以及塞班系统自由安装 APP 的开放性;

多普达凭借智能化崛起;

波导、金立以营销和渠道立足;

LG 和三星用时尚、高端打开市场。

在增量之中,每一种创新放到无数种需求中,总会自动匹配到合适的需求。

这种被满足的需求,会反向的造就一个人、一个公司的辉煌,但也会将这家企业圈死在一个固定的需求内。

像现在,提到诺基亚依然是手机挡子弹,提到 LG 还是时尚好看。

这种 “人设” 的固化,固然可以带来生机,但也可能会带来毁灭。

增量市场的甜蜜,也是砒霜。

你以为是你强。

只是时代让大家真香。

4

2007 年,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三星、LG 五大外资品牌在国内市场份额超过 75%,形成了近乎寡头垄断的市场形态。

国内金立、波导,和后来居上的步步高品牌保持着相对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手机市场已经基本成型,各个生产商基本确定了自己的风格。

在这个时代,手机像素从几十万提升到百万级别;

手机上网,上 QQ 回邮件成为主流;

具备 GPS 定位功能的导航手机受到各方的关注。

各家厂商脑洞大开的设计,靠外观的差异化吸引用户,贡献了许多今天看来惊艳、离奇、甚至怪异的手机。

能够 180 度旋转手机,因造型酷似护翼卫生巾,被称为卫生巾手机的摩托罗拉 V70;

酷似音箱,主打音乐播放的限量版手机三星 Serenata;

专为游戏而生,主打游戏功能,造型酷似 PSP 的诺基亚 N-Gage QD。

大家在各自细分市场驰骋,又互相兼容并收,一个品牌的成功经验立刻被复制到另外一个品牌,你超薄我也超薄,你智能我也智能,你拍照我也拍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那时候,用户甚至分成了翻盖、滑盖、直板三大阵营。

而品牌间的战争一直持续,2007 年,索爱 k790c,诺基亚 6300,三星 U608,摩托罗拉 V8 等各种旗舰机型不断推出,攻城略地。

各大品牌甚至一度从高端市场打到要开始进攻低端市场。

那是辉煌,也是落日余晖。

繁荣的另一面,是危机。

所有入局者都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巨头,而巨头的代价在此刻开始显现。

成为巨头意味着公司体量变大,意味着技术积累变多,意味着用户开始增多,也意味着企业的存量负担变重,不能随意改变发展策略。

一旦用户流失,盈利、库存、现金流等所有问题都会压过来。

2G 时代,摩托罗拉从一家独大变为巨头之一。

随着 3G 网络的普及,大众对于手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功能机的时代逐渐走到了尽头。

现有的头部厂商都不过是在单一硬件上的堆料,虽然创造出各种极致的单品,但没有实质性的创新。

大家知道要做,但不知道怎么做。

直到,一个叫乔布斯的男人开了一场发布会。

5

2007 年,iPhone 发布。

这部完全以手指操作的手机,发布时引发了大量关注,尽管业内影响一般,但功能机的死亡已经被记入命运的名单。

传闻,在 iPhone 刚刚推出时,时任手机霸主诺基亚曾购买过 iPhone 手机对其进行测评,而诺基亚工程师测评的第一项是,将手机从一定高度中摔落,测试其屏幕强度,随后得出的结论是,iPhone 极不抗跌落,质量堪忧。

这当然只是一个网络段子。

但现实中,在 iPhone 面世之前,业内早已经有电容屏这个产品,且有相对完善的解决方案,但问题是,电容屏是硬屏,不抗摔。

这也是为什么诺基亚的触屏手机会使用电阻屏的原因,因为电阻屏是软屏,抗摔效果更好,不容易破碎。

大家聪明的意识到,用户可能不会喜欢过于激进的产品,激进有风险。

他们是对的。

第一代 iphone 的销量确实没有威胁到巨头们。

但时代变了。

时代需要的,不再是一部可以用好几年手机。

手机不只是通讯工具了,而是移动互联网的具象化。

下一个时代的手机,需要的是系统和生态。

2007 年的手机市场,所有手机厂商的系统解决方案都是面向功能机的,并没有一个适合触屏的系统,即便当时主打智能性的多普达和黑莓其系统也是基于 Windows,这种针对 PC 的系统,在手机上的使用体验非常不好。

那一年的 iphone 发布会上,乔布斯将手指摁在屏幕上,用力向上滑动,文件列表随着他的手指向上滚去,如同一张真的卷轴一样滑落而下,当目录达到低端,文件的滚动并没有突兀的停止,而是在屏幕边缘用力抻了一下,又弹回屏幕边缘,那一刻,全场爆发出一阵难以抑制的惊呼。

在欢呼和掌声中,未来在人们的眼前展开。

iPhone 系统的强大,不是因为苹果有什么黑科技,而是因为当时市场上绝大多数的手机系统,完全是面向功能机,厂商们既没有去开发基于触屏手机系统的动力,也没有另起炉灶再开赛道的精力。

或者说,这种困难且不确定的事情,聪明人不做,因为有历史的重担拖着。

而苹果在此前没有并没有手机业务,ios 的开发完全重头开始,无需考虑其他业务。

有硬件,有系统,差的便是 “生态” 这块拼图。

在 iPhone 发布之初,iPhone 还只是一个新奇的 “玩具”。

毕竟,在一向以配置为卖点的手机业,iPhone 一代的配置其实很挫:200 万像素的摄像头,256 的内存,不支持 3G。

其购买用户大多数也只是尝鲜为主,并未成为主流。

当他们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晚了。

08 年 App Store 出现。

最后一块拼图浮现。

灰犀牛加速,彻底撞碎屏障,把一众功能机厂商撞到了出局的边缘。

App Store 的出现,使得 iPhone 可玩性暴增,通过 iPhone+App Store 的模式,苹果公司构建了一个几近完整的手机生态,一下子就拿下了当年美国智能手机市场 30% 的市场份额,并保持每年高速增长,开启了真正的移动互联网,形成了一个健康的生态圈。

此时,连诺基亚也不得不承认:Apple 改写了游戏规则,让多样化设备的竞争变成了生态圈的竞争。

用户对手机的需求开始精细化,需要流畅的系统,需要丰富的生态,而不再是功能机时代各种强到上天的基础功能 + 长时间使用。

扛住了子弹的诺基亚,扛不住世代交替的洪流。

功能机的时代就此一去不复返。

6

iPhone 系列的成功开启了智能手机的新时代。

各大手机厂商不得不开始艰难的转型之路。

首当其冲的,就是霸主诺基亚。

诺基亚旗下系列手机机型复杂,全键盘,数字键盘,触屏应有尽有,这些外在条件对于 app 的开发无疑增加了大量的成本。

而自有的塞班系统因为其签名机制问题,导致很多第三方应用无法下载,这在强调生态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无疑是死路一条。

2010 年,尽管诺基亚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依然高达 37.7%,但颓势已现。

N97 成了最后的机皇。

变革不仅来自 iPhone。

2007 年 11 月,Google 与 84 家硬件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及电信营运商组建开放手机联盟共同研发改良 Android 系统,并发布了 Android 的源代码。

第一部 Android 智能手机 HTC G1 发布,Android 成为了无数厂商对抗 iPhone 的最佳选择。

2011 年第一季度,Android 在全球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塞班系统,跃居全球第一,到 2013 年全世界采用这款系统的设备数量已经达到 10 亿台并持续增长中。

安卓系统的出现,让无数厂商第一次有了跟 iPhone 分庭抗礼的机会。

然而,面对安卓这个市场上已有的成熟系统,此时的诺基亚,却坚持自研系统,从而错过了一个绝佳的机会,也为其最终结局埋下伏笔。

但此时,国内市场的战火,才刚刚开始照亮中国手机的天空。

2007 年,一家专注于 MP3 领域的公司,破釜沉舟地放弃了国内 MP3 市场领头羊的地位,转向互联网智能手机的研发。

公司叫魅族。

2009 年 1 月 15 日,魅族从工信部拿到了手机入网许可证。

同年 2 月魅族 M8 正式上市,凭借国内第一款大屏幕全触屏智能机,魅族走在了所有竞争者的前面,奠定了魅族在中国国产智能手机的先驱地位。

手机开售当天,每家魅族专卖店门口都排起了长队。

此时的魅族,专注于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并大力布局线下直营店。

那时还没有人想到,国产手机的小小火苗,将会烧尽欧美豪门的尊严。

2010 年,在那个智能手机方兴未艾的时代,金立手机凭借对生态位的率先抢占,年销量突破 1000 万台,市占比仅次于三星和诺基亚,成为了毋庸置疑的第一国产手机品牌。

但回看历史,金立并不是那一年的主角,因为在那一年,有一个运气很差的精英成立了一家新的手机公司。

那个人,叫雷军,后来在 B 站出道。

那个公司,名叫小米,它将摧毁功能机在中国的命运。

智能机时代到来,功能机时代尚未远去,在这段新旧交替的时期危机笼罩在所有人的头上,而风口则在危机之中。

是被吹倒,还是起飞。

大家都在徘徊。

7

2010 年,国产手机市场消费者的选择只有三种:苹果,“中华酷联” 为代表的安卓阵营,以及山寨机。

以苹果很好,但太贵,并非所有人都能消费得起。

由于四五千的价格,苹果一度被成为 “肾机”,意味需要卖肾才能买得起,但荒诞之处在于,后来真的有国内少年为了买 iPhone 被犯罪团伙坑骗割肾。

而此时,中兴、华为、酷派、联想组成的中华酷联凭借和运营商的绑定优势开始坐地收钱,国产智能手机低配高价成为那端时间绕不开的历史。

市场还在混沌中翻滚,但消费者迫切的需要一部低价的好手机。

然后,价格屠夫在此登场。

2007 年,金山上市,市值 53 亿港币。

38 岁的雷军发现自己奋斗 16 年换来的公司,跟当年和自己一同起步的大佬相比,略有些尴尬。

一直是天之骄子的雷军,面对如此对比,开始否定自己。

2007 年,辞去金山总裁的雷军,当起了天使投资人,期间投资了迅雷、猎豹、拉卡拉、欢聚时代的公司,获得了大量回报。

2010 年蛰伏三年雷军下定决心做自己的事业,创办小米科技。

2010 年,小米基于安卓推出的自研系统 ——MIUI,凭借 MIUI 优秀的使用体验获取了大量用户认可以及大众认知。

HTC 刷 MIUI 是当时非常流行的操作。

2011 年,小米 1 发布,1999 元的价格,高配低价的模式,使得小米成为了年轻人第一部智能手机,破天荒的低价,使得小米被大众戏称为价格屠夫。

小米 1 的发布,导致国产智能手机市场价格集体腰斩,动辄四五千元的智能手机下探到了两千元这一区间,也让许多国人用上了性价比相对较高的智能手机。

但小米要做的,不止于此。

2012 年,中国移动的领导找到雷军,希望小米可以做一款移动的 TD 定制手机。

经过调研之后,小米发现有 68% 的中国移动高端智能手机用户还在使用 GPRS 2G 网络服务,存在大面积的服务空白区。

在动辄四五千,三四千的 “主流市场” 之外,存在着大量被主流所无视用户。

他们是刚毕业的学生、是城市中低收入的工作者、是乡镇农村的普通人。

在这些群体眼中,即便是 2000 元的手机也依然是天价。

在功能机的时代他们就无法被看见,在智能机时代依然如此。

但这一切被终结在了 2013 年。

2013 年,小米公司发布红米手机,售价 799 元。

红米的发布,为国产手机开启了入门级手机的蓝海,大量需要手机,对手机性能要求不高,价格敏感的用户开始被人看见。

智能手机开始真正的惠及所有人,而智能手机的价格下降,使得移动互联网的门槛开始下放,全民上网时代逐渐到来。

依靠运营商优势的定制手机迎来末路。

在受到小米手机的冲击,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都开始推出低价手机,智能手机成为了一个激烈的战场。

金立、华为、小米、OPPO、VIVO、一加、锤子、乐视等品牌陆续加入战场。

功能机时代的那些厂商发现自己昔日的产品已经不够用了,他们需要新的产品,新的技术。

但,这些东西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智能机时代起于苹果,是因为其他产商对新事物的忽视;

而这种忽视也导致进入新领域的时候,会遭到反噬。

又一个群雄混战的时代到来时,上一个时代的群雄也迎来了末路。

未来仿佛是历史的一再重演。

8

手机成为世界的入口,混沌即为阶梯,有人顺势而上,有人坠入深渊。

尽管在 08 年到 11 年期间,诺基亚仍然是手机销售排行榜的第一位,但不断被蚕食的市场份额让它开始惶恐。

2011 年,惊惶中的诺基亚没有选择安卓系统,而是选择和英特尔合作研发的 meego 系统,并且发布了搭载这个智能系统的智能手机 N9。

无缝机身,弧形玻璃一体式无按键多点触控的电容屏,加上最高水平的分辨率,以及靠滑动屏幕实现操作的交互设计,N9 硬件拉满,万众期待。

世界皆以为诺基亚可以借此重新翻身之际,新上任的 CEO 埃洛普决定放弃 meego 系统,选择微软的 wp 系统。

这个既缺乏开发者,难以形成生态,也缺乏应用性,无法顺畅使用的系统成为了压死诺基亚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此诺基亚一路走糊,这个统治手机市场长达 15 年的时代霸主,市场份额直接从巅峰时期接近 50% 跌至不足 4%。

2013 年 9 月,诺基亚手机业务被微软以 72 亿美元收购,两万五千名员工尽数转入微软。

有趣的是,那个把诺基亚玩砸了,硬是要用 WP 的埃洛普,在跳槽诺基亚之前,正是来自微软,而在诺基亚彻底被其玩砸之后,埃洛普重回微软,成为其设备部门执行副总裁。

被戏称为微软搞垮诺基亚的 “间谍”。

他从来都不傻,是真正的聪明人。

2015 年 – 2016 年,诺基亚手机业务多次裁员,并重组手机业务诺基亚功能机出售给富士康,功能品牌使用权被芬兰 HMD Global 买走。

2019 年 12 月,微软停止支持 Windows 10 Mobile 系统。

而如今搭载安卓系统的诺基亚手机是 HMD 获得授权推出的 NOKIA 手机业务。

而这一切,都起源于对技术的 “忽视”。

上一个时代的诺基亚忽视了电容屏和智能手机的崛起;

这一个时代的诺基亚忽视了安卓的崛起。

长久的霸主之位,消费者的吹捧让陷入对 “自己” 的崇拜,无法从过往的历史中抽身,总是希望复制自己的成功。

他们没有做错什么,只是错在什么都没做。

不是因为傻,而是因为太聪明。

当你看得太透的时候,或许就会过于看中已有的,从而无路可走。

与其命运相同的,还有一众曾经的国外大牌。

2011 年索尼以 10.5 亿欧元收购爱立信所持 50% 的索尼爱立信股票,结束了索尼与爱立信之间整整十年在手机业务上的合作。

索尼爱立信成为历史。

而索尼推出的以安卓系统为内核的手机,几乎退出主流行列。

索尼持续的堆硬件,推出黑科技,做直男审美,一直很酷炫,但市场并不买账。

时至今日,手机业务早就已不再索尼公司的重要收入来源,而一直推出手机的原因,或许是为了满足粉丝的期待。

我真的很喜欢索尼的手机,但我不是大众的需求。

诺基亚,索尼爱立信,都逐渐式微。

同为旧时代三巨头的摩托罗拉呢?

他也卖了,先卖给了谷歌,又卖给了联想。

2014 年,联想花费收购摩托罗拉,希望借此盘活自身的手机业务。

摩托罗拉曾推出一个模块化手机的理念,通过一个手机单机和各种拓展模块实现手机功能的定制化,2016 年发布了第一款模块化手机,Moto Z 与 Moto Mods 扩展模块。

2005 年,凭借超前设计的刀锋手机而再度崛起的摩托罗拉,最终也因为超前的设计而衰落。

模块化手机这个看似超前的理念在昙花一现后迅速宣布死亡。

联想对摩托罗拉的收购以失败告终,不仅摩托罗拉没有能够起死回生,联想自己的产品也没有通过摩托罗拉曾经的市场卖出去。

曾经以安全性另立山头的黑莓也敌不过时代的巨轮。

功能机向智能机迭代的风口前期,黑莓手机通过不断蚕食诺基亚原有份额,市场占有不断增长,面临初代 iPhone 仍然不落下风,2009 年黑莓手机份额一度达到 19.9%。

但黑莓手机没有把握住这个巨大的优势,面对逐渐形成生态的 iOS 和安卓机型,黑莓手机的份额不断下跌在 2017 年之后市场份额下滑到 0%。

在这期间,黑莓甚至推出过 PRIV 这种全键盘安卓手机,但可惜依然不被市场认可,在这个时代,安全性和全键盘已经难以成为卖点。

而除了安全性和全键盘外,黑莓始终无法在新时代找到一个新的立足点。

2016 年黑莓手机退出手机市场,2020 年在黑莓转型之后保持黑莓手机硬件运营 TCL 宣布停售黑莓手机。

黑莓自此消失。

昔日风光一时的 LG 手机,一直对标三星走高端路线,但自身品牌影响力不及三星,在失去高通的芯片优先供给资格后,自身既没有硬件优势,同时缺乏技术特点,对国内消费者吸引力持续降低,在国产手机崛起后,LG 手机业务遭遇强大冲击,其 2016 年在国内手机销量仅 16 万部。

“时尚” 这个点在存量的时代无法支撑一家巨头存活。

2017 年,LG 退出基本国内市场。

2021 年,LG 正式宣布准备关停旗下手机业务。

最为尴尬的莫过于三星,在世界范围内依然强大,但在中国已经沦为了其他。

2016 年 10 月,三星炸弹门事件爆发,此后数年,三星手机凭借一系列迷之操作导致其大中华区份额一路暴跌,在中国市场全面败退。

一个成功从功能机过度到智能机时代,转型最为成功的公司,却因为意料之外的事件被市场驱逐,这说得上耻辱,但也称得上活该。

自此,昔日巨头,彻底沦为旧时代的遗物。

新时代的浪潮里,已经没有可以承载他们的船。

9

而那些曾经喧嚣的国产玩家,也被大浪淘沙。

2012 年,罗永浩老师高调宣布进军手机市场,成立锤子科技。

2019 年年初,锤子科技正式被字节跳动收购,创始人罗永浩转战直播带货,留下了用嘴造手机和收购苹果公司的互联网传说以及 “理解万岁” 这一口号。

2014 年 7 月份,乐视网注册成立乐视智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15 年 4 月 14 日,乐视在北京和硅谷同步首发两大旗舰系列三款旗舰产品,年销量超 400 万台。

2016 年 6 月份,乐视成为酷派第一大股东,并于同年 8 月推出乐视 “生态化反” 和酷派 “工匠精神” 结合的 cool 手机品牌,意图构建平台 + 内容 + 终端 + 应用” 的全产业链业务体系。

2017 年,乐视资金断裂,欠下巨债,创始人贾跃亭远走美国,和锤子创始人罗永浩一时成为欠债双子星。

在罗永浩仍在还款时,贾跃亭依旧活在下周回国的梦想中。

步子太大不仅扯到蛋,也会扯断命。

乐视这个公司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为梦想窒息的、生态化反、造车、全生态链路、巨大的资金盘子,跑路的老板。

手机不过是其中一个受到拖累的业务。

纵观乐视曾经的整个版图,一个一经推出就卖了四百万的手机算得上成功。

但这个算得上成功的手机最终还是成为了企业的牺牲品,留下一个相对成功的成绩就在历史中消亡。

如今提起乐视,大家只记得下周回国和欠款 122 亿,却很少有人知道它也曾出过手机。

2016 年,金立手机全球销量超过 4000 万台,营收额超过 270 亿,仍是主流手机品牌。

2017 年年底,一则 “刘立荣在澳门赌博,一夜输掉几十个亿” 的小道消息传遍互联网。

紧接着又有传闻称,金立手机早从 2013 年起便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严重的时候一个月就会亏 2 亿多元。

2018 年,刘立荣在采访中亲口承认参与赌博,但否认输了一百亿,“十几个亿吧”。

2018 年年末,金立宣告破产清算。

金立起于营销,但近年来大量的营销花费大量资金造成了金立现金流紧张。

同时在手机市场上,随着各大品牌的入侵,金立面对竞争对手的进攻,路线变得飘忽不定,一度放弃自身主打的安全性和高端商务风格,导致用户流失。

而金立的破产,便起源于供应链和资金链的断裂。

回看金立破产一事,创始人澳门豪赌是原因之一。

但商场上的巨额营销,不也是一场豪赌?

成也营销,败也营销;

成于豪赌,败于豪赌。

波导手机自 2004 年起开始进军造车业务,08 年赶上金融危机,旗下汽车严重滞销,汽车业务出生即死亡。

沉迷造车的波导在手机业务上逐渐被主流抛下,2013 年,波导重返手机市场推出两款千元价位新手机,成绩平平。

2019 年,波导在拼多多开设旗舰店,在售机型仅为 9 款老人机。

BB 机时代波导看准手机市场,快速切入,取得成功;在功能机时代波导看准汽车市场,快速切入,一无所有。

每次转型,都是一场拼上性命的豪赌,但赢了一次不一定会赢下一次。

或许,波导把偶然看成了必然。

也或许,波导把未来看成了现在。

不知道造车失败的波导,看到现在全世界都在造车的神奇景象会不会后悔下手太早,会不会责问世界来得太晚。

当然,乐视显然更加委屈,起码贾老师当年没有朋克到拿模型上车展骗钱。

当年辉煌一时的多普达早在智能机时代来临之前就已被 HTC 取代,创始人杨兴平愤而出走,加入 TCL,后自行创业。

后来 HTC 因在与苹果的侵权诉讼中败诉,被美国法院实施正式进口禁令,失去了美国市场;2013 年 6 月,HTC 退出巴西市场;2013 年 7 月,HTC 退出韩国市场。

在基本盘内地市场,HTC 更是无力回天。

因设计老气、低配高价、机海战术不被认可等原因,消费者对 HTC 一直不买账,后来又品控和质量问题和同型号手机不同地区不同配置事件,导致 HTC 丧失了消费者最后的信任。

曾经在智能机时代风靡一时的 HTC,在连续亏损了十几个季度后,于 2019 年 5 月 10 日,宣布关闭京东和天猫旗舰店。

凭借 M8 创造国内智能机第一地位的魅族,先是在与雷军的合作中谈崩,导致雷军自建山头。

双方的撕 X 到今天都还是手机圈的谈资。

后因公司内部高层矛盾导致管理混乱,旗舰机接连失败,裁员近 20%。

在此之后一系列问题向魅族袭来,线下直营店成本巨大,高层内斗,手机设计不符消费者预期,曾经获得市场认可的魅蓝却因内部原因被取消,白永祥、李楠等高管相继离职。

种种问题导致魅族江河日下,销量严重下滑,被踢出主流之列。

如今在各大手机销量榜单中只能在 “其他” 这一栏中发现其身影。

说魅族,始终绕不开黄章这个人。

他的个人风格强烈影响着魅族手机的设计,也影响着魅族这家公司。

坚持小众、独特的审美,坚持自己的风格让魅族赢得了智能机时代的第一场战斗,也为魅族获取了一批始终跟随在旁的 “煤油”。

在单一功能打天下的时代,魅族无往不利,M9 曾经力敌 iPhone 而不落下风。

但时代变了,大人。

新的时代里,小众注定与主流无缘。

如果魅族只想做一家小公司,小众不是问题,但偏偏魅族想要做大,想要发展,那么这种过度的坚持,有时候就成了障碍。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众国产巨星,就这么通往王座的斗争之路上败下阵来,沦为路旁尸骸。

魅族没有犯傻,只是选择了另一个道路。

目前看来,风光不美。

10

遍地尸骸之上,是新神的诞生。

不知是巧合还是命运使然,在三星手机爆炸事件发生的 2016 年 10 月,小米 MIX 发布,宣告全面屏时代的到来。

全面屏的诞生,引领了时代的潮流,该手机被法国蓬皮杜中心、芬兰设计博物馆、德国慕尼黑国际设计博物馆三大博物馆收藏。

这似乎吹响了国产手机的反击号。

自此,国内手机产业开始成为世界手机产业中独特的存在。

全面屏、升降摄像头、屏下指纹识别、水滴屏、挖孔屏各种全新的设计在国产品牌中接连诞生。

国产手机成为了手机市场上一个独特的存在,十万蛊王一通卷,养出四条金蛊王。

新的格局开始成型。

在度过两年的痛苦煎熬后,小米凭借一系列旗舰机的成功,站稳了国产机的一线阵营。

而昔日被小米打穿的中华酷联四家产商,在面对新的趋势时,开始寻求转型之路,但四家之中能称得上成功的,只有华为。

2011 年,当 iPhone 和安卓两大阵营都大获成功时,华为意识到手机市场的潜在价值,将欧洲区域总裁余承东拉回国内负责消费者业务,并调整业务方向,将原本面向运营商的手机业务,调整为面向消费者的手机业务。

2013 年,华为 P6 以四百万销售量赢得市场认可。

在 P6、P7 相继取得成功之后,华为以此为基础,开始让针对线上市场的 “荣耀” 独立。

由此形成了针对年轻人的 P 系列,针对商务人士的 MATE 系列,以及针对性价比线上渠道的荣耀系列。

2019 年,华为手机全年总销量 2.4 亿台,华为自此在国产手机市场站稳脚跟,甚至一度问鼎第一。

随着华为一同崛起的,还有 OPPO 和 VIVO。

OPPO、VIVO 凭借前期积攒下来的庞大的线下渠道,从线下 “厂妹机” 起步,一步步向主流逼近。

小米、华为、OPPO、VIVO,四大厂商华米 OV,华米 OV + 苹果的组合成为国内手机市场上所有消费者的第一选择。

直到今天。

国内格局已然成型,而国外市场也在被逐步攻下。

一加手机独特的设计语言在国外大受好评,一度成为海外最知名的国产手机之一,甚至新手机发售都会有大量海外用户在专卖店门口排队抢购。

波导常务副总经理竺兆江出走波导,创立传音主攻非洲市场,将国内淘汰已久的功能机带到相对落后的非洲,迅速占领了非洲市场,并针对非洲用户肤色过深,喜欢音乐,多张 sim 卡,的特点,推出了深色皮肤专用美白相机,大喇叭,多卡多待等手机功能,拿下了 45% 的市场份额。

看似是国内市场的复刻。

华米 OV 等手机也开启了出海业务,逐渐走入印度、欧美等海外市场。

华米 OV,成为智能手机时代的新神。

尽管现在国内的几家公司都形成了类似的模式,都走上了高端旗舰 + 中端入门 + 线下渠道拓展的路子。

但从起步开始,他们就跟以前的智能机厂商不同。

小米走发烧、极致性价比路线成为价格屠夫;

华为走高端商务和性价比双路线,成为国产代表;

OV 走渠道路线,包围线下,从不被主流看到的实体做起。

四家公司中的每一家,在模式上都是从头开始。

他们有着过去的积累,小米有大佬,华为有资本,OV 有渠道,但模式都是从新开始。

甚至于一加和传音也是如此,绕开竞争激烈的主流赛道,在其他赛道上创造自己的模式。

为什么诺基亚、摩托罗拉这些曾经的巨头都没做到的事,他们做到了?

或许,正因为他们不是巨头,所以才能做到。

正因为不是巨头,才没有过去的限制,正因为没有过多的历史,才没有包袱的拖累。

十几年的时间过去,昔日诺基亚、摩托罗拉、索爱、三星、金立、波导的混战,到了现在成了苹果、华米 OV 的战争。

旧的巨头远去,新的巨头诞生。

一切都好像不一样了,一切又都好像没什么不一样。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智能手机十年光景,风云未变,人已变。

只是不知这些当下帮助他们成功的特点,是否会再度成为他们日后的束缚。

就像远去的那些巨头一样。

11

回看手机市场这四十年,混乱是每个时代都无法逃离的主题。

每个巨头都在起于混乱,也终结于混乱。

但导致巨头衰败的,真的是因为时代,是因为混乱,是因为未知吗?

他们真的是被未知的技术所打败吗?

不。

在 2G 技术到来之前,摩托罗拉已经充分了解了这种技术,但他们选择了无视。

在智能机时代到来之前,电容屏等技术也早已出现,但他们也选择了无视。

在智能机时代之中,无数技术、方案在供应链中等着品牌们挑选,但他们依然选择了无视。

为什么?

因为他们见得太多了。

在行业巨头中,他们见过的技术太多,号称改变世界的技术太多,最终消散于无名之中的技术也太多太多。

所以他们不在意了。

逼死柯达的数码相机,正是柯达所发明的。

柯达在意过吗?

没有。

正因为见得多,所以巨头们会认为所谓的 2G,所谓的电容屏,所谓的安卓系统,不过是无数被时代击败的技术中的一员。

在见识过无数技术之后,他们不会轻易相信那些所谓改变世界的技术。

毕竟,所谓的新技术,大多数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这个 2G,电容屏,还有那些系统,又跟之前。

在巨头的位置看惯了太多生死之后,他们不再小心谨慎,不再步步为营,反而开始固守阵地,开始傲慢。

他们从不弱小,也不无知,他们就只是单纯的聪明。

以及聪明衍生出的傲慢。

但弱小和无知从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盯上年轻人的五菱宏光,是怎么卖过特斯拉的?

文 |《财经》记者 李阳 王静仪

编辑 | 施智梁

国产特斯拉 Model 3 横扫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时,能在销量上与之分庭抗礼的,不是长期以国内电动车标杆自称的比亚迪,也不是被资本市场寄予厚望的新造车势力蔚来、小鹏,而是一款售价 2.88 万元起的微型电动汽车五菱宏光 MINI EV。

这款 2020 年 7 月底才正式上市的新能源车型,仅在一个多月后,就开始蝉联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冠军;2021 年 1 月,更是以 3.7 万辆的成绩排名第一,远超名列第二的特斯拉 Model 3 (2.2 万辆)。仅仅 200 天,五菱宏光 MINI EV,销量就突破 20 万辆大关。

五菱宏光 MINI EV 有多热?上汽通用五菱品牌与市场总监张益勤向《财经》记者表示,“目前,整个东亚、中东、欧洲以及非洲地区都向我们提出了进口的需求,上汽通用五菱的海外事业部已经开始专项着手研究五菱宏光 MINI EV 的出口项目。”

汽车 “出海” 几乎是压在所有车企身上的一个艰难任务,但对于五菱宏光 MINI EV 而言,似乎是唾手可得的成就。这款车长不到 3 米,轴距也仅为 1940 毫米的新能源小车,究竟有什么魔力得到国内外市场的追捧?

再造一个百万销量?

2021 年 3 月,位于中国南部的工业重镇柳州,正是满城紫荆花开的浪漫时节。除了市区即景区的广西风情外,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随处可见的、穿梭在车水马龙间的微型电动车。

不过在柳州,最畅销的微型电动车并不是如今大红大紫的五菱宏光 MINI EV,而是已久经市场考验的宝骏 E100、宝骏 E200 等诸多新能源微型车。正是这些宝贵市场经验,让上汽通用五菱精准把握到了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30 公里为半径的市内出行是出行领域的痛点,由于交通堵塞和停车问题,传统的汽车不经济、不灵活、不便捷,而足够灵活的两轮电动车又不体面、不安全,基于此,车长不到 3 米电动微型车市场将是个巨大的蓝海。

五菱宏光 MINI EV 的市场定位非常明确,就是瞄准了 30 公里内的市区出行,它既是前几年低速车市场的替代,也是两轮电动车的升级。

有不愿具名的低速电动车龙头企业高管对《财经》记者表示:“满足这两个条件,五菱就卖得好:一是以前低速卖得好,尤其是两门低速卖得好。二是低速限行。”

以洛阳为例,2020 年 5 月,洛阳交警在城市区开展低速三轮、四轮电动车整治专项行动,要求即日起低速电动车上路行驶必须持有驾驶证(三轮电动为 D 驾驶证,四轮电动为 C3 及以上驾驶证)、禁止驶入城市快速路等。

由于几乎没有驾校专门开设 C3、C2 等低等级驾驶证培训,大多数消费者必须考得最常用的 C1 驾照,与普通乘用车的要求相当。洛阳市民徐女士原本计划在 2020 年购入一辆低速电动车,“能遮风挡雨,比电动车好多了”。为此,今年 46 岁的她花了大半年时间考取 C1 驾照。

但当驾照到手,她却改了主意。眼看五菱宏光 MINI EV 和本地生产的大阳低速电动车价格相仿,而五菱品牌更有名、还可以上正式牌照,省略了被交警时不时 “围追堵截” 的烦恼,徐女士最终以 3.28 万元的价格购入了一台五菱宏光 MINI EV。

类似的用车场景数不胜数。安全、靠谱、便捷、经济的五菱宏光 MINI EV 打开了一个新市场的大门。“补贴完全退出后,降低成本成为当下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上汽通用五菱的成功案例,为行业未来发展指引了一个方向。”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

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0 年,A00 级纯电动车累计销量约为 26.27 万辆,占整个纯电动车市场的 27.34%;另据《中国小型纯电动乘用车出行大数据报告》预测,伴随着市场增长动力开始从政策推动向市场拉动,小型纯电动乘用车的平均市场份额占比为 40%左右。

巨大的市场增量蕴含着无限的希望,上汽通用五菱也对宏光 MINI EV 的未来寄予厚望。“微型电动车的市场还远远没有达到顶点,还有着非常巨大的市场空间。” 张益勤称,“我们希望这款产品能再造一个五菱,即达到百万级销量的规模。”

盈利之谜

提及五菱宏光 MINI EV 的热销,绝大部分人都会将原因归咎为亲民的价格,其 2.88 万元的售价,彻底刷新了整车厂成本控制的底线。

但事实上,五菱宏光 MINI EV 的成本控制,并没有所谓黑科技,无非是配置的合理取舍。张益勤向《财经》记者解释,“既然我们将宏光 MINI EV 定位为 30 公里出行半径的用车需求,那我们的所有配置都是围绕这一应用场景来设计,没有冗余,自然就将成本做到了最低。”

为了使价格匹配应用场景,宏光 MINI EV 几乎舍弃了所有的智能化、网联化功能,动力电池容量,也缩小为仅满足 120km 和 170km 两种续航,极大程度上减少了整车成本。

一位广州五菱 4S 店的销售人员在向《财经》记者推销五菱宏光 MINI EV 时也称,“不要问我有哪些配置,因为没有配置,它就是一个代步功能,非常灵活、实用,别看它小,内部空间却很大,而且非常安全,还能上高速,现在很多你们这样的年轻人来买这个车。”

在供给端是将配置极致精简,在销售端则是将单台利润压缩到底,一度让业内人士质疑五菱宏光 MINI EV 究竟能不能盈利。

此前,就有业内人士详细剖析了五菱宏光 MINI EV 的零部件成本,得出的结论是这款车本身并不赚钱,但仰仗巨大销量带来的新能源积分可以赚不少钱。

五菱宏光 MINI EV 的真实成本无从计算,即便有利润,也必然极其微薄,不过五菱宏光 MINI EV 很快将产生新的盈利点,其收益远远超过卖车本身。

今年以来,在上汽通用五菱的大力推动下,五菱宏光 MINI EV 的改装热迅速升温,俨然成为了一项崭新的汽车文化。

一位将五菱宏光 MINI EV 上上下下改装一遍的车主向《财经》记者透露,“前前后后其实也就花了一万不到,其中费用最高的部分是轮毂,其次是更换的方向盘等内饰,以及车内外做漆。有些人只是贴纸美化外观的话,几十上百块钱就能完成。”

打开淘宝等购物软件,搜索 “五菱宏光 MINI EV 贴纸”,确实已经有非常多的网店正在售卖个性化贴纸,价格通常在 20 元-50 元不等。廉价的车加上廉价的改装,也迅速成为年轻消费者展示个性的方式。

前述销售人员向《财经》记者表示,“现在买车的年轻人,或多或少都要改装一下,不过目前五菱 4S 店还没有出台改装服务,消费者需要购车后去改装店改装。” 不过,据张益勤透露,已经有不少 4S 店开始做简单的改装服务,而上汽通用五菱也已经成立了相关部门,未来会提供官方改装服务。

很显然,基于五菱宏光 MINI EV 的改装将是一条全新的产业链,这意味着,上汽通用五菱可以在售车后提供源源不断的增值服务来扩大营收,甚至还可以与很多品牌 “联名” 推出个性皮肤。不少热门游戏靠卖皮肤赚钱,而汽车也将成为一个这样的载体。

image

随着微型电动车的市场不断扩大,上汽通用五菱的改装业务,很可能在盈利规模上超过汽车销售,成为五菱宏光 MINI EV 最大的营收支柱。

年轻人怎么看?

尽管五菱宏光 MINI EV 在市场定位上与此前被戏称为 “老年代步车” 的低速车有一定程度上的重合,但五菱宏光 MINI EV 瞄准的人群,一直都是年轻人。突然兴起的 “改装热”,也是上汽通用五菱有意为之。

在推出五菱宏光 MINI EV 之前,上汽通用五菱已经推广多年微型电动车,据张益勤回忆,“在过去的经营中,最大感触是此类车型的受众,其实是年轻人为主,女性居多,与此同时,汽车不再仅仅只是一个代步工具,而是像一个玩具和饰品,被主人精心打扮。”

这样的发现,为后来的五菱宏光 MINI EV 改装热潮埋下了伏笔。事实上,上汽通用五菱在五菱宏光 MINI EV 整车设计的诸多细节上,已将改装纳入了构想中;此外,在上汽通用五菱的营销中,潮创也一直是厂家引导用户的方向。

对于构架相对简单的五菱宏光 MINI EV,产品本身很难形成真正的竞争力,目前市场已经出现了同质化的产品(2.98 万元起的长安奔奔 E-Star 国民版),未来微型车市场的竞争必定会从价格转移到文化上。上汽通用五菱希望通过改装的方式,形成自己的潮创文化,从而让五菱宏光 MINI EV 成为年轻人的购车选择,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来看,五菱宏光 MINI EV 的潮创文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来我们这里买五菱宏光 MINI EV 的消费者,不只是中老年人,各个年纪的人都有,年轻人占比大概有一半吧。” 前述五菱 4S 店销售人员向《财经》记者表示。在张益勤的介绍中,五菱宏光 MINI EV 车主的年轻人比例还要更高一些,约有 72%车主群体为 90 后年轻人。

不过,在一次针对年轻人的小规模调研中,大部分人却明确向《财经》记者表示不会购买五菱宏光 MINI EV,一是觉得这车价格太低可能质量不太好,二是觉得这车有点不好看,三是觉得这车跟自己未来的购车需求并不符合。

囿于抽样比例,调查结论或许有失偏颇,但从中已能看出,不少消费者对微型电动车安全设计的不信任。

资料显示,五菱宏光 MINI EV 高强度钢的使用比例达到 57%以上,更为重要的是,五菱宏光 MINI EV 通过了所有国家要求的安全测试,其安全性得到了充分的检验。

但对于消费者而言,一款车没有安全气囊、ESP 和后防撞钢梁始终难以与安全画等号,尤其是在高速路上。对此,上汽通用五菱的解释是,五菱宏光 MINI EV 的市场定位本就是城市短途代步,高速只是不时之需。

显然,在安全已经成不少消费者一大顾虑的前提下,如何将自身的安全理念准确传达给消费者,将是五菱宏光 MINI EV 销量继续攀升的一大难题;同时,随着同质化车型进入市场,同质的潮创文化也将一并面向消费者,五菱宏光 MINI EV 如何保持自己的品牌优势,也将是上汽通用五菱需要面对的挑战。

(实习生李雪对此文亦有贡献)

来源:出行一客

小程序之争,支付宝输了吗?

文 / 彦飞

来源:字母榜(ID:wujicaijing)

阿里与腾讯始于四年前的小程序之争,如今高下渐渐清晰。

3 月下旬,淘宝特价版计划开通微信小程序、支持微信支付,4 月初,闲鱼也向微信递交了小程序申请。字母榜(ID:wujicaijing)统计发现,目前已经或计划开设微信小程序的阿里系业务,包括饿了么、淘宝特价版、闲鱼、盒马集市、菜鸟裹裹、哈啰出行等,覆盖下沉市场、二手和生鲜电商,以及物流配送、互联网出行等多个板块。

阿里诸多业务争相进驻微信小程序,给腾讯出了道难题,但这件事里最尴尬的不是腾讯,而是同为阿里系的支付宝小程序 ——“同袍” 出奔,难免导致外界产生这样的质疑:“支付宝小程序的流量已经不足以支持阿里系业务发展了吗?”

从饿了么的经历中,或许可以窥见一斑。

2017 年 1 月,微信小程序上线,饿了么首批入驻。第二年 4 月,阿里以 95 亿美元收购饿了么,后者随即又成为首批支付宝小程序之一。

阿里天价买下饿了么,核心目的是通过注入阿里系流量,将它打造成一张王牌,帮助支付宝对抗美团,争夺万亿级本地生活市场。

张明(化名)曾在饿了么担任管理职务。他在接受字母榜采访时表示,饿了么受限于内容生态短板,面临十分严重的新增流量枯竭问题,在与美团 + 大众点评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在并入阿里后,公司上下都期待通过引入流量实现翻盘。

但直到 2020 年 4 月,也就是完成收购两年后,阿里才开始将流量向饿了么倾斜。

在张明看来,这或许源于管理层对竞争格局的误判。“之前上层看到的是下面根据各自 KPI 加工过的数据。如果没有疫情加速,他们不会有那么明显的感知。” 实际上,彼时饿了么的市场份额已经被压缩到 30% 以下。

从那时起,饿了么获得了阿里系 App 的众多推广入口,其中包括支付宝小程序的首位推荐、淘宝 App 的 push 推送等。饿了么的流量来源排序,很快变成了 App、支付宝小程序、淘宝 App,最后才是微信小程序。

张明认为,微信小程序最初为饿了么贡献不菲流量,但阿里入主后,微信对饿了么社交裂变营销的限制愈发严格,用户想要打开小程序越来越困难,流量走低。相比之下,阿里的强曝光给饿了么带来更多流量。

阿里财报印证了这一观点。2020 年第二季度,饿了么新增消费者有 45% 来自支付宝,相比上一季度的 40% 有所增长。

然而,支付宝的流量只是一针强心剂:见效迅猛,但并没有让饿了么重振旗鼓。

2020 年第三和第四季度,阿里财报均未继续披露饿了么新增用户的来源,亦不再提及支付宝对饿了么的拉动作用。

从营收来看,2020 年第四季度,以饿了么为主体的阿里本地生活服务收入 83.48 亿元,同比增长 10%,环比下滑 5.6%;同期美团餐饮外卖业务收入 215.4 亿元,同比增长 37%,环比增长 4.1%。饿了么的市场份额仍在下滑。

张明认为,导致如此局面的原因之一是阿里系 App 的流量转化效率低。“用户打开支付宝是为了进行支付,停留时间短、用完即走;打开淘宝则是为了购物,饿了么能够承接的吃饭需求很少。”

此外,支付宝、淘宝提供的流量,拉动饿了么 App 用户增长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在张明看来,一款 App 能否起死回生,关键要看能否更好满足用户需求、创造不同价值。而阿里系的流量输血,“虽然能够提高用户触达频次、获得引流机会,但它很难让用户产生下载和使用饿了么 App 的想法,也就无法拉新和留存”。

第三方调研机构的数据表明,饿了么的流量重心正在悄然回归微信渠道。

QuestMobile 报告显示,2021 年 1 月,饿了么来自微信小程序的去重活跃用户数为 5139 万,为仅次于 App 的第二大用户来源,相当于支付宝小程序的 1.7 倍。

饿了么 CEO 昆阳之前曾说过,以前的竞争是美团站在 2 楼打 1 楼,饿了么融入阿里后,就要从 6 楼打 2 楼。现在看来,支付宝这六层楼还是不够高,饿了么打美团还得去微信更上一层楼。

  A

支付宝做小程序,比微信晚了快两年。

微信小程序 2016 年 11 月启动测试,两个月后上线;支付宝小程序 2017 年 9 月公测,2018 年 8 月正式上线。

上线当天,蚂蚁董事长兼 CEO 井贤栋面向开发者承诺,“支付宝小程序在至少未来三年内,一定是蚂蚁金服最重要的战略之一”,同时不考虑短期 KPI,着眼长期发展。

与微信小程序相比,支付宝小程序能够第一时间接入阿里系电商,为其注入庞大的存量用户和商家,迅速拉升用户量。

虽然没能把饿了么扶起来,单从产品本身来看,支付宝小程序的表现并不算差。

截至 2019 年 9 月,支付宝上线超 100 万个小程序,MAU(月活跃用户量)从 1.2 亿增至 5 亿。2020 年 7 月,支付宝小程序已达 200 万个,MAU 超过 6 亿。同一时期,微信小程序 MAU 从约 7.46 亿增至 8.29 亿。

尽管仍然落后,但支付宝小程序两年间迅速拉近差距,增速快于对手。考虑到平台规模差距 —— 支付宝 MAU 约为 8 亿、微信则超过 12 亿,支付宝小程序的用户渗透率更胜一筹。

到了今年 3 月,微信小程序数量超过 300 万款,而以支付宝为主的阿里小程序超过 200 万款,均已基本覆盖常用服务。

微信和支付宝小程序都把经营重点放在了各自的基本盘。

前者的头部应用主要包括王者荣耀、腾讯视频、QQ 音乐等腾讯系的影音游戏,以及与腾讯关系紧密的美团、快手、京东、拼多多等第三方平台。后者则主推阿里系电商,以及优酷、哈啰单车、高德地图等阿里近卫军。

微信第三方平台页面(左)和支付宝第三方平台页面(右)

微信第三方平台页面(左)和支付宝第三方平台页面(右)

对比两个平台的 TOP5 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的流量贡献率显著高于微信小程序。

2021 年 1 月,腾讯小程序 TOP5 分别是腾讯视频、腾讯新闻、QQ 音乐、王者荣耀和和平精英;微信小程序带来的去重活跃用户占比分别为 5.1%、6.8%、6.3%、12.2% 和 5.4%。

同一时期,阿里小程序(覆盖支付宝、淘宝、钉钉、高德等多个平台)TOP5 分别是手机淘宝、淘宝特价版、饿了么、菜鸟和哈啰出行;阿里小程序带来的去重活跃用户占比分别为 7.8%、39%、21.8%、42.2% 和 46.6%。

这一差异的原因是,用户在使用影音游戏服务时,独立 App 的体验显著好于小程序,因而用户更倾向于直接打开 App;而电商的特点是快捷高效、用完即走,与小程序的特点十分契合,用户就会更青睐从小程序进入。

可以说,在流量分发和效率提升层面上,支付宝小程序做得并不差,甚至更好一些。但问题是,支付宝能调动的流量并不足以满足哪怕是阿里系内部产品的需求,遑论输出。

饿了么、淘宝特价版、闲鱼试图转战微信小程序的举动表明,支付宝小程序并未达到三年前设想的战略高度,没能激活 8 亿 DAU,更无法创造新的流量池。

小程序整个战役,支付宝难言成功。

上线之初,支付宝小程序事业部总经理管仲表示,它将是支付宝从支付工具走向场景平台的技术载体。

摆脱工具定位是支付宝的夙愿,背后是拓展想象空间、拉升资本市场估值的考量。

就在支付宝小程序正式推出两个月前,蚂蚁集团完成 Pre-IPO 融资,上市似乎已箭在弦上,亟需讲出新的增长故事。

彼时可与支付宝等量齐观的超级 App 只有微信,而后者刚刚开辟的小程序赛道前景广阔,支付宝必须抓住机会。

紧接着,蚂蚁集团为支付宝小程序提供大量资金:上线之日宣布未来三年投入 10 亿元,激励孵化小程序创业者;2019 年 3 月又启动繁星计划,斥资 20 亿元补贴开发者和商家。

巨额投入换来了一系列战术成果,支付宝小程序的应用和用户量直逼微信小程序。但在三年之约即将到期时,小程序并没有给整个平台注入场景属性,而支付宝也仍然停留在工具范畴。

三年间,支付宝凭借其资源优势,将大量服务以小程序的方式聚拢在一个超级 App 上。但更关键的是,支付宝需要教育用户需要某个服务时,就能够自然而然地从支付宝调用。

这需要用户认知和使用习惯的根本转变:从用完即走,到 “泡” 在支付宝。

支付宝多年来历次改版,增强社交属性、添加内容模块,都是在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但结果不尽如人意。

中金公司今年 4 月发布的一份研报指出,2021 年 1 月,支付宝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仅 8 分钟,工具属性明显;相比之下,微信人均单日使用时长接近 1 小时。

此外,短视频的崛起正在进一步压缩支付宝的使用时间。

从 2019 年 12 月到 2020 年 12 月,阿里系 App 的使用时长占比 7% 下滑至 6.6%,腾讯系和百度系也在下降,而头条系、快手系大幅增加。

支付宝难以转型,既有公司基因和品牌定位的因素,也有战略和执行层面的原因。作为一款效率工具,支付宝小程序已经做得足够好;但目前为止,它还没有展现出扭转乾坤的潜力。

B

尽管未能左右战局,但小程序在支付宝的愿景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2020 年 3 月,蚂蚁集团宣布把支付宝从金融支付平台升级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CEO 胡晓明做了 30 分钟演讲,近一半时间在讲小程序。他宣布支付宝 App 应用中心正式全面开放,让更多第三方小程序也能进入首页 “黄金 C 位”。

时至今日,胡晓明已经挂印而去,小程序的地位并未改变。蚂蚁集团管理层人士近期向字母榜,小程序肯定是公司发展的重点。

按照互联网黑话,蚂蚁要做数字生活开放平台,支付宝小程序仍是关键 “抓手”。

与三年前相比,今天的支付宝小程序更加成熟,在商户和用户端都有了许多沉淀,但它归根结底只是一款工具,能够提升交易效率,却无法通过自身的量变,给整个支付宝带来质变。

最大难题是,支付宝很难围绕小程序构建富有活力的内容生态和用户社区,所谓数字生活开放平台仍是工具类 App 的大合集。

为了给小程序增添内容属性,支付宝已经很努力。

例如,它在 “我的小程序” 底部导航栏加入 “发现” 按钮,子页面设有话题专区,并以双列瀑布流展示小程序商家的短视频和图文内容。

然而,这些内容的效果并不理想。例如,荣耀手机发起的一个话题讨论仅有一位用户发帖参与,话题浏览量不足 800 次;看看租车发起的话题只有 500 多人浏览,发帖数量为 0。

如此惨淡的数据,显然与支付宝的数亿活跃用户极不匹配,难以吸引创作者持续贡献内容。社区氛围起不来,无法形成网络效应,也就谈不上从平台外部吸引新的流量。

但如今的阿里,最渴望的就是外部流量。

2020 年第一至第四季度,阿里手机端月活跃用户分别为 8.46 亿、8.74 亿、8.81 亿和 9.02 亿,显露触顶迹象。同一时期,拼多多月活跃用户分别为 4.87 亿、5.7 亿、6.43 亿和 7.2 亿,增速明显快于阿里。

此外,2020 年拼多多年活跃买家数达 7.884 亿,比阿里巴巴高出 940 万,中国电商用户规模最大的平台首次易主。

自身增长乏力,竞争对手却在飞速前进,阿里要想不被甩在身后,必须尽快挖掘尚未触达的平台外部流量。而强攻拼多多赖以起家的微信生态,是最高效的打法。

去年,盒马、菜鸟相继开设微信小程序,分别开展社区团购和快递业务。或许是尝到了甜头,淘宝特价版、闲鱼也于近期步其后尘,试图通过小程序切入,汲取微信社交流量。

盒马、菜鸟的微信小程序

盒马、菜鸟的微信小程序

至于支付宝小程序,它始终未能化解阿里系电商对于新流量的渴求、成为阿里系的关键先生,而是扮演着 “工具人” 的角色。作为整个阵营的基本盘,阿里系电商不可能再等支付宝小程序三年时间,必然要寻找替代方案。毕竟,与面子相比,活得更好才重要。

这是阿里不惜付出接入微信支付的代价,让自家人 “入赘” 微信的关键原因,也侧面反映了为何支付宝超 8 亿月活跃用户仅次于微信,其价值却要被打上问号。

在井贤栋许诺的三年战略成长期即将结束时,支付宝小程序仍被蚂蚁集团看重,其作为效率工具的意义从未稍减;但在阿里争夺新流量、抵御拼多多进攻的命运之战中,它的战略价值仍然有限而模糊。

卫生间有哪些东西,早该被时代淘汰了?

作者 / 新住
生活中,很多常见的卫浴用品,其实早已过时,替代品几乎是颠覆性的。但因为信息差,我们可能还在花同样的钱,用着更糟糕的东西。

本期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这些早该被拉入家用“黑名单”的东西,另外给出对应的新型替代品。

1、蓝泡泡

蓝泡泡,优点明显,能分解顽固污渍、杀菌、不伤害马桶表面,甚至连以前经常提及的蓝泡泡不环保问题,也都是谣言,所以也迅速火遍大江南北。

但是,随着大家用的时间越来越久,问题也暴露出来了,主要集中在两点:

其一是:很多劣质的蓝泡泡包裹纸,并不如宣传的那样,可以完全溶解,造成包裹纸挂在下水那里,从而导致马桶一直在悄悄进水,最终的结果是,很多不明真相的人,发现自家的水费,大幅提升。

这时候,有人可能会想那我用现在那种塑料包装的蓝泡泡,岂不是解决了,这个想法,正中有些商家的下怀,所以现在类似那种“小 X”洁厕灵、塑料包装洁厕灵,依然很火,而且被很多知名大网红强推,诚然第一个问题解决了,但是这第二个问题就解决不了。

其二是:还有很多人反馈,蓝泡泡会污染自来水,可以明确地给你说“会的”。

因为理论上蓝泡泡只适合双供水系统的房子,然而国内几乎没有,在负压的情况下(停水),主阀门和分阀门没有止逆阀,流入蓝泡泡的水,会污染管道,从而污染自来水,长期下去势必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那有什么好用的替代品呢?先不急,我们先看完马桶刷再讲替代品。

2、传统马桶刷

马桶刷种类很多,光是分类维度就有外形、刷毛材质、柄的长短、存放方式等等。

别看种类那么多,但在本质上,都是差不多的,所以我们将之统称为传统马桶刷。

无论是什么样的都面临着不同的痛点:

没底座的,不好看,脏兮兮的马桶刷看着很不干净、有异味。

有底座的,难干,细菌滋生,拿出来之后,还是有异味。

材质上,如硅胶抗菌的,但用起来感觉好像刷不干净,如尼龙的残留脏东西,还有棉的就更容易残留。

总的来说:传统马桶刷的不完美,让人想起马桶刷,脑海里浮现的就是“不干净”的印象。

替代品:可抛式马桶刷

相比之下,可抛式马桶刷,简直是颠覆性的。

它是由马桶刷头和刷柄两部分组成,每次用的时候给前面夹一个刷头,用完把刷头丢掉即可,平时存放在卫生间,既干净又可壁挂、不占地。

然而,最神奇的还不是这种可抛的方式,而是它的刷头,刷头是一个可溶性的无纺纸,上面带有清洁剂,清洁剂实际就是上面讲到的蓝泡泡,用来做马桶清洁非常合适。

刷头可直接丢进马桶冲下去,走的是下水,跟家里的管道系统完全不沾边,自然也不会存在污染家里自来水的情况。

可以说是解决了,所以以往的马桶刷的家居痛点,还利用了蓝泡泡的优点。

3、搓澡巾

虽然关于搓澡和搓澡巾的梗不断,但实实在在地是,我们离搓澡巾越来越远了。

因为以前人洗澡频率较低,要洗干净,确实得搓澡巾帮忙,现在的人,洗澡频率很高,自然也不需要搓澡巾了,而且搓澡巾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痛点:搓背得让人帮忙。

替代品:浴刷

浴刷相对来说,更适合现在的生活,搓背不求人,而且还很舒服,如果让我形容用浴刷的感受,就是一天都没挠到的痒痒,在用浴刷的瞬间全部都挠到了,超爽!

4、顶喷

同样是关乎洗澡的,还有就是顶喷,很多家庭都装顶喷,但是据我了解,闲置顶喷的家庭不在少数。

可为何明明很多家庭都不用,买的时候,还要带上这个东西呢?

背后的推手是花洒商家,一开始的花洒的样子,就是没有顶喷,只有手持,后来为了提升洗澡的舒适度,增大落水面积,设计出来顶喷,早期是豪华酒店的配置。

后来,因为可以提升客单价,花洒商家就都在推顶喷 + 手持的组合方式,慢慢地越来越多人家里头也稀里糊涂的配置了顶喷,以至于单手持的花洒,在线下很难找到。

可真的普通家庭就需要顶喷嘛?容易变脏起水垢,增加家务量,又使用频率不高,偶尔用一下,还因为不习惯,觉得有窒息感,最终沦为闲置。

替代品:手持花洒

那么替代品,自然就是只一个手持花洒,如果离浴缸近,还可以加一个出水口。

图源:家居博主 queenaling

5、普通抹布

打扫卫生间时,我们经常会碰到擦玻璃隔断,留水痕、擦水龙头时,有水渍,长此以往,水龙头、花洒、玻璃上就形成了水垢。

造成这种后果,问题出在了抹布上,别再用旧毛巾或者随便找块布当抹布了!

替代品:鱼鳞布

可以尝试下鱼鳞抹布,不管水、果汁、汤汁、油污都可以完美吸收,不留一丝痕迹。

而且自清洁能力强,放在水龙头下轻轻冲洗,马上干干净净。

特殊的鱼鳞格织面,不仅不担心留下毛絮,更是具有抛光功能,用它擦拭玻璃器皿、镜面窗户、金属龙头,只需要擦一遍立刻光亮如新。

鱼鳞布还不易被污染,不产生异味,只要用清水冲洗立马达到清洁效果,非常适合当作卫生间清洁布,长期使用可避免水垢形成。

5、牙具收纳盘

牙刷收纳盘,看起来真的很美好,形式感满满,但是……

想拥有这种美,不容易。

我们必须要抬起收纳盘才能达到清洁台面。如果不清洁,收纳盘与台面的空隙往往会留下水渍或灰尘,时间久了甚至会留下黄色的痕迹,非常难看。

而且因为是“露出的收纳方式”所以摆的时候,还得讲究陈列艺术,稍有不慎,就会因为五颜六色的物品,让洗脸台看起来很凌乱,影响浴室整体效果。

替代品:悬挂式洗漱收纳置物架

悬挂式洗漱收纳置物架可以让牙刷漱口杯离开台面,替代牙具收纳盘。

将牙刷与口杯子悬挂起来,清洁的时候不需要再将它们一一拿起,抹布一抹而过,很方便。

再就是牙刷、口杯这些每天要入口的东西,悬挂起来增强通风效果,可以更快的晾干,大大减少了细菌滋生的概率。

6、浴室垫

浴室垫似乎是每一个卫生间都会出现的家居用品,看似很方便其实往往隐藏着不小的问题。

我们卫生间的浴室垫一般分成两种:

门口垫

能吸水、踩着很舒服,但随着使用时间变长,一天比一天脏、藏污纳垢,还滋生细菌,清洁起来很麻烦,晾干不易。

淋浴防滑垫

淋浴区的硅胶防滑垫子,大部分都是用底部的小小的吸盘固定,看似八爪鱼造型,稳妥且防滑,还能吸在墙壁上

实际总有一天,洗澡时,你会感受到垫在在滑动;洗完澡发现垫子贴不到墙上。

而且防滑垫为了疏水一般采多孔设计,极易缠绕女性的长发在上面,清洁起来非常不便。

替代方案:拖鞋架 + 防滑拖鞋

门口垫解决,脚感问题,浴室垫解决防滑问题,其实可以用拖鞋架 + 防滑拖鞋的方案完美解决。

防滑拖鞋,不必赘述,多个十块钱的预算,就能买到上好的防滑拖鞋。

拖鞋架,就有讲究了,一般讲究设置在浴室门口、或者干区,平时拖鞋就收纳在拖鞋架上,不堆放在地面,造成杂乱,影响清洁。

用的时候,洗澡前在拖鞋架处,换成防滑拖鞋,洗完澡,换居家鞋,防滑拖鞋收纳在拖鞋架上,此时你直接就踩着居家鞋活动了,脚不会接触到冰冷的瓷砖,防滑拖鞋还能在拖鞋架上沥水。

一般我们建议,放在卫生间门后,搭配壁挂式拖把架使用,形成一面收纳墙,开门藏住,关门露出,美观又方便。

7、脸盆

浴室中一般有固定的台盆及洗手池,用到脸盆的频率很低,并且脸盆很占空间,不易收纳。

但又难舍弃,有时候需要手洗个小件内衣、扫除时,洗个抹布之类的,仍然要使用脸盆。

替代品:折叠脸盆

相比之下,折叠脸盆就更适应我们现在的生活了,挂在墙上,方便收纳。打开之后,可以还原成一个脸盆的,因为使用频率不高,也不会觉得麻烦。

8、不锈钢毛巾架

不锈钢毛巾架设计的目的是用于酒店的毛巾放置,酒店内的毛巾及浴巾一般由专人消毒烘干折叠成固定的形状。

在家庭内,浴巾用完经常乱糟糟的堆在毛巾架上,非常不美观。不锈钢置物架往往缝隙很大,较小的洗浴用品很难放在置物架上。

替代品:浴室置物架

浴室置物架高效地利用了浴室的墙面空间,各种用品都可以轻松拿取,让浴室利落整洁,不再凌乱。

三角形浴室置物架适用于墙角,悬挂式置物架可以悬挂在墙壁上。

9、陶瓷拖把盆

陶瓷拖把池,往往没什么用处,且不美观,在生活中有时还会因为地漏的处理不到位而散发异味。

陶瓷拖把盆一般只适合不方便的老式拖把,需要人工手洗拧干,非常不方便。

替代品:免手洗拖把

免手洗平板拖把附带一个清洁桶,不需要专门为其预留一个清洗拖把的位置。无论是在浴室或是厨房,随时都可以清洁拖把。

10、浴霸

浴霸,曾经作为风靡一时的浴室用品,出现在很多家庭的浴室中。浴霸是利用浴霸灯发出的热辐射,起到取暖的作用。

浴霸的灯暖灯泡由于高温发热非常容易损坏,热辐射照射在人体上效率低,往往看着浴室内一片明亮,温度却不暖和,洗完澡仍会冷得发抖。由于浴霸往往达不到良好的取暖效果,在生活中已经逐渐被替代。

替代品:浴室风暖机

浴室风暖机利用空气循环,不断地向浴室内输送加热过的空气,排出潮湿的冷空气,达到环绕加热的目的。

在提升室内温度的同时,风暖机的换气功能为室内提供了新鲜的空气。一些面积较小的浴室,由于洗澡时温度较高,湿度较大,使用者容易产生呼吸不畅的情况,风暖机有效地避免这类情况。

腾讯单挑字节跳动,对比看看他们各种的优势

@何夕:来看下腾讯 PCG 新一轮组织调整:

(一)腾讯视频 + 微视

这个新 BU 的竞争对手是抖音 + 火山 + 西瓜。整体来讲,两者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

具体来讲,腾讯视频在长视频这个细分领域相对字节占据优势。可问题在于,长视频本身就不是一个好赛道,“腾讯视频 – 爱奇异 – 优酷土豆” 至今没有一家赚钱的。

腾讯视频唯一的看点就是,什么时候腾讯视频能和爱奇异合并,“垄断提价 + 降低成本” 之后,马上可以盈利。高瓴资本长期潜伏在爱奇异,估计就是在运作这件事 —— 但是,在反垄断的大前提下,这件事,基本上,很难。

另外一个看点就是,阿里什么时候熬不住把大文娱砍了,把优酷像虾米一样关掉,腾讯视频也能迎来一个小利好。

腾讯微视一点戏都没有。而且这次新 BU 的建立,除了业务整合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Mark 要保住自己爱将林松涛。

新 BU 中,孙忠怀负责内容和运营,林松涛负责技术和产品 —— 后者轻巧的卸掉了微视业务发展不利的责任,整个 PCG 也不用宣布微视失败,合并后在一个大盘子慢慢消化,动静会小的多。

(二)腾讯新闻 + 企鹅号

这个新 BU 的竞争对手是今日头条。整体来讲,两者也不是一个级别的。

然后,腾讯新闻负责人陈菊红卸任,“据悉会由一位刚空降的管理者来接任”,也就是说,整个腾讯新闻要基干,很可能要大洗牌了,折腾时间 2 年起。当然,核心还是要看这位新空降的管理者是谁。

(三)社交平台(QQ+QQ 空间)

你说不重要吧,也不对;的确是一块有价值的业务。

但是,这里面发展空间有多大呢?

(四)QQ 浏览器 + 腾讯看点

腾讯看点好好干,有机会超越腾讯新闻。

但同样的问题,即使超越了腾讯新闻,有机会跟今日头条正面刚一刚么?没有。

浏览器本身也是,有价值但发展空间不大。

(五)腾讯影业 + 腾讯动漫

也许是 PCG 内部,相对来说最有价值和发展空间的业务了。

但是,以电影为主的腾讯影业,如果没有腾讯视频作渠道,威力打大折扣;另外,腾讯影业投的电影,不知道现在有几部是真正赚钱的?

综上,PCG 本身也是,你说不重要吧,不对;这里面的资产都有价值。

但是,如果谈前景,有发展空间的两大块业务(短视频;腾讯新闻 + 企鹅号)被字节跳动压制;长视频这块领先业务赛道不好、又被反垄断法压制……

本质上,腾讯还是依靠 “微信 + 游戏 + 投资” 这些真正核心的资产在支撑股价。

罗永浩:四大天王,排行老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毒眸(ID:DomoreDumou),作者:李凤桃,头图来自:IC photo

四年前的2017年,也是草长莺飞的春季,罗永浩在一个灰黑调演播厅接受了罗振宇长达8个半小时专访。罗振宇问,“假如真的有一天,锤子手机倒闭了,现在这几家你会选择谁的邀约”?

一口大钟竖立在两人中间上,时间流动,坐在黑色沙发上的罗永浩穿着软榻的黑色衬衣,面部浮肿,此时,锤子手机正在忍受资金和量产压力的双重煎熬。

他回忆上一年资金特别困难,他真的找了很多大的手机公司,“但这些公司没有眼光,不知道买下锤子有多合适”,他感慨因为“他们无论多少钱买都是赚到的”。

光阴荏苒,四年后的2021年4月8日,罗永浩站在他的买家——字节跳动首届电商大会上。此时他已是“抖音一哥”。而锤子科技在被字节跳动收购后刚刚放出手机停产的消息。

早前记者问罗永浩,“锤子科技没有做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会遗憾吗?”

罗永浩回答:“当然”。

此情此景,罗永浩站在东家抖音的讲台上,手捧奖杯,发表获奖感言。以罗永浩带货直播的2020年4月1日为标志,抖音电商真正崛起了,一年间GMV从几百亿做到了2020年的5000亿——超过5倍的增长。这个胜利属于一个拥有中国最庞大流量的互联网公司,也属于“抖音一哥”罗永浩。

“非常感谢抖音给我们发这么一个奖。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是这样的,就是别人对我的表扬、奖励总是让我获得无穷进步的动力,但是如果别人批评教育我,通常只会让我产生对抗情绪。”大屏幕前,罗永浩幽默又倔傲地开场,但表情却像一个农民那样质朴,同款黑色衬衣比当年了舒展了很多,网友说他气色显得很好。

这家互联网巨头一年多前收购锤子科技,救罗永浩于水火,老罗开启了“真还传”;仍是这家公司,将老罗再次推向了万众瞩目的焦点,让他从一位科技创业者变身为“抖音一哥”;最后,同样是这样一家有着精密掌控力的公司,让罗永浩极具“真实”“理想主义”“高道德标准”等符号的超级主播没有变成一个像薇娅、辛巴那样的“巨擎”。

用一年时间,罗永浩聪慧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正如他所调侃的,一个电商直播四大天王的老四。“老四”表明在他之上只有薇娅、李佳琦和辛巴,肯定了自己在抖音电商中的“一哥”的位置,同时也自嘲在直播带货行业抖音主播只能屈居“老四”——这是一个抖音超级主播必须要接受的位置,跟罗永浩的才能无关。

罗永浩曾清楚地表示电商直播不是他的兴趣方向,但一年多过去,他所爱的科技行业并没有比此前更容易破局。手机市场被苹果、华为、三星主导,经历了11年发展的小米在中高端机市场也尚未争得一席之地。而此前的电子烟行业在2019年禁令后并没有放松的可能。

罗永浩说,“我想我还是老四。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交个朋友直播间会在抖音电商服务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半年后的罗永浩所面临的,可能是路不知道在哪里。

成功的“一哥”,失败的“老四”

去年4月1日愚人节,在十几天仓促准备之后,罗永浩领袖般挥手进入直播间镜头。这是他自导自演的第一个暖场梗,为了让粉丝们重温每次演讲时的仪式感和掌声雷动的现场——但直播间就是直播间,一步就迈进来,拉椅子坐下——现场有一丝尬。

看得出来,罗永浩精心修剪了下巴上的胡须造型,发丝上泛着油亮的光泽。

接受罗振宇采访那次,罗永浩的造型不如这样精致,甚至有些疲倦。那时,罗永浩和朱萧木都在锤子手机上较劲,感到“碾压式”的压力,“每天能睡七八个小时是不敢想的事情”,交个朋友公司创始人黄贺在接受毒眸采访时表示,现在罗老师放松很多。

团队中有多位锤子手机时期的员工。朱萧木,锤子科技的1号员工;黄贺,早年在锤子科技工作一年半时间,负责手机周边硬件,如今负责选品,也是交个朋友公司的法人;罗永浩助理孙瑶、厨师秦延庆、首席文案草威曾经都在锤子科技担任同样的职位。

在锤子手机原班底下,罗永浩的团队开启了这场首秀。整场直播用时3个小时,卖出91万件商品,累计实现了4800万人观看,交易总额超过1.1亿。那时薇娅、李佳琦、辛巴等头部主播单日直播一般在几千万GMV,首播业绩让罗永浩成功跻身到主播的顶级俱乐部。

然而,这只是一个首场效应。在2020年8月7日那场直播之前罗永浩再未超过这个成绩。

在罗永浩首播之后,国内电商直播市场风起云涌,掀起了一波明星带货浪潮,破亿成为了顶级俱乐部的门槛,如同明星主播上市敲钟般的高光时刻。

剔除罗永浩“抖音一哥”的光环,按照单场直播业绩来和其他三大天王直接对比,2020年罗永浩只能算为中腰部主播。根据今日网红数据,2020年10月20日薇娅单场GMV达到35.21亿,排名第一,在薇娅之后是快手小店、李佳琦和辛巴,单场分别达到33.48亿、33.30亿、14.54亿。

榜单中没有罗永浩。

罗永浩只是来“还债”的。这一年,没有人知道罗永浩已经还完了多少。但可以知道的是,薇娅、李佳琦、辛巴都赚翻了。

根据今日网红数据,相比2020年罗永浩19.71亿的直播带货总量,2020年薇娅、李佳琦、辛巴的带货总量分别达到310.9亿、218.61亿、121.15亿。以此计算,拥有个人主播15%佣金提成的薇娅在2020年获得近50亿毛利。蓝鲨有货创始人卢旭成告诉毒眸,这个收入是薇娅个人的,数额是非常暴利的。

按照同等佣金比例来计算,交个朋友直播间2020年直播带货可获得近3亿的收入,对于一家拥有上百人的初创公司而言,这也是在浪潮中收获红利,但相对于薇娅和李佳琦的财富,不禁有些让人失落。

但直播间的老罗仍然是被接纳、认可和赞誉的。他的带货风格自成一派,平静、理性,不仅不让你“买它!买它!”,有时还善意提醒在意产品不足环节的顾客谨慎购买。罗氏梗让罗永浩拥有其他天王所不具备的魅力,从第一代网红、创办英语培训学校、锤子手机、电子烟的创业家经历让他对商业和逻辑有着强权威。

因为直播间里男性用户多,下单时理性,罗永浩骄傲地称卖了8000多个商品但只有一例客诉,“这个在中国的电商史上是一个奇迹”,但却没说女性比例较小和罗永浩“中年胖子”主播特征让直播间的美妆产品表现很差。

他提醒朱萧木,在直播间跟他说话不要用“您”,不然显得比较虚伪。老罗的直播间保持和罗永浩一致的风格和人设,真实、真诚、负责任,人们消费的或许并不是罗永浩的商品,而仍然是罗永浩身上的符号以及符号带来的信任感。

“老四”的玻璃罩

“老四”的困局是从2020年8月7日那场直播解开的。

这一场直播是和苏宁合作的专场。交个朋友直播间销售额突破了2亿,打破了罗永浩首播的纪录,订单数量突破了26.8万,累计观看人数超过1048万人。

这是和渠道商的首次合作,有两个微妙的变化。第一,这是专场,也就是说苏宁主导,罗永浩团队没有在选品和议价上的强权;第二,苏宁是品牌商的集合平台,相当于一个渠道商,罗永浩没有直接服务品牌,而是服务于直播电商中的一环。

形势正在改变,从品牌方拿钱到直播平台卖货的全链条不再完整属于动辄GMV破亿的主播们。

即使是“抖音一哥”,也不得不做电商直播链条中一环的服务了。

在抖音这个大棋盘中,这才是平台所给予“抖音一哥”的正确位置,而罗永浩团队在过去三四个月时间用不断的挫败感才换来了这个准确的自我认知。

2020年4月1日直播首战之后,交个朋友直播间的GMV一直下滑。在之后的618、双十一电商节,直播代货TOP榜都显示出团队的焦虑。整个下半年,不同于淘宝、快手的头部主播稳稳被薇娅、辛巴把持,抖音电商GMV在快速增长,但直播带货榜中的前三名不是固定的。

从一开始,“抖音一哥”罗永浩都是漂浮的,他偶尔进入榜单前四,但下个月就跌出10名开外。抖音其他头部主播也是如此。

人们开始发现,抖音没有“一哥”。

罗永浩无法做到抖音头部,GMV的现实也带来了外部压力。2020年下半年,多家媒体报道“罗永浩不行了”。

罗永浩并没有对外说什么,这并不是因为罗永浩团队能力有什么问题,核心在于抖音不支持私欲流量积累的算法分发机制。

简单来讲,淘宝、快手平台的头部主播在早期爆火,头部效应快速将平台公域流量转化为私域流量,粉丝们看直播上淘宝找薇娅,上快手找辛巴,他们持稳了平台福利。

而在抖音,精准的算法机制为粉丝们投喂内容,用户感兴趣什么商品,短视频和直播间自动分发到滑动的屏幕上。抖音将这一机制下的电商称为“兴趣电商”,而“一哥”罗永浩还没有习惯这个称呼,在获奖发言中多次说成“直播电商”然后又改口。

抖音电商总裁康泽宇在电商大会上首次详解了“兴趣电商”的消费场景——“兴趣电商其实有点像逛街。早期大众消费时代,大家是需要什么买什么;后来大家的生活富裕了,出现了很多Shopping Mall、精品店,大家去逛街,也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需求,就是看到什么喜欢就买。”

抖音要消除“一家独大”的主播模式,构建的是一个汇聚各个品牌的Shopping Mall,既不需要某一家品牌特别好,也不想过分放大某一位主播。一年前的首播中,罗永浩和朱萧木在直播前手持三张字卡,第一张让粉丝们提前填好邮寄人姓名、地址、电话,第二张就是要求粉丝们关注直播间。罗永浩解释,担心用户下次想看老罗的直播却找不到入口。

抖音的机制是让老罗的粉丝并不需要关注就能找到老罗的直播间,当然由于大家都是卖货的,老罗的直播间因为算法推荐问题也可能随时被另一个直播间所取代。除非是有什么新的花样儿让“罗粉”放弃划屏体验用勤勉的打字搜索方式找到他。

罗永浩是抖音电商直播的“代言人”,卢旭成总结这一现象,“罗永浩抖音一哥的地位是不会变的,作为老大,罗永浩肯定要适应平台的变化,依托平台来生存。”

他认为,“罗永浩可以做抖音的一哥,但在行业四大中肯定不会是最强的。”

路很长,但在何方?

老罗已经找到自己的位置,苏宁专场2亿的GMV已经证实了这个方向的正确,而且是匹配抖音平台规则和生态设置下的必选项。在抖音平台,这也是品牌自播来袭的前奏。

一些品牌方告诉毒眸,他们除了找主播带货,也做自己的品牌自播,当然,能自己做的就自己做,不能的就找服务商代运营。

从2020年末开始,抖音已经开始政策支持品牌商直接建设直播间,特别扶持其中头部的品牌。一旦大的品牌商开始自主控制电商直播,超级主播们也只是工具人。

过去Shopping Mall有一些意见领袖,品牌商将钱投给他们,请他们吆喝卖出自己的货品,现在Shopping Mall的政策正在消解中间商,让品牌直接卖货,把钱投给Shopping Mall,而那些擅长卖货的主播们只用收取自己“销售讲解员”佣金就好了。

抖音采取这一策略,一方面消解了超级主播私域流量积累后对平台的冲击,另一方面将金主品牌方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因而,据行业内部人士透露,在去年很早的时候,抖音平台就对头部主播进行限流,有一个说法是头部主播月度GMV不能超过2亿元,如此即使是“抖音一哥”,一年也卖不出超过24亿的货品。

根据今日网红数据显示,2020年薇娅、李佳琦、辛巴分别带货310.9亿、218.61亿、121.15亿,而罗永浩带货19.71亿,排在第12名。在第三名之后,还有中间雪梨、蛋蛋、猫妹妹等一大批中头部主播夹在中间。

抖音颁奖鼓励了罗永浩团队的表现,罗永浩回应,“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介绍,除了直播带货,交个朋友直播间开发了品牌代运营服务和网络红人的供应链服务,甚至直接要开主播的培训学校,自己任名誉校长和培训讲师。

他说,去年完成了30个亿的销售量,今年要把直播电商、代运营、品销合一营销推广、培训业务以及供应链业务加一块,希望完成100亿到150个亿。

这个目标相对罗永浩团队翻了3-5倍,但对于其他三大天王早已实现。薇娅、李佳琦在电商直播领域深根多年,相比罗永浩1535万的粉丝,各自粉丝量分别达到3759万、3786万,而且拥有强大的电商私域流量,即使不考虑其他天王2021年数据的进一步增长,罗永浩团队距离天王阵营依然很远。

在抖音算法推荐和生态规则的大盘子中,拥有千万粉丝的罗永浩仍然面临着电商直播主业的增长压力,急需要破圈引流。

如今的他更像一个艺人,出现在《吐槽大会》等综艺节目,忙着组建左罗乐团,参加即将播出的湖南卫视《谁是宝藏歌手》节目。

节目中,他还是那个罗永浩,带着一种不可轻易磨灭的人设和价值观。他说话生动贴地气,给人一种真实甚至是真诚感;他有着理想主义者的情怀,并一再用行动执拗地坚持;他还给人一种道德感和责任感,不招人讨厌;他话语幽默,调侃自己,也会无伤大雅地嘲笑其他人;他细致微妙,人情练达,能对自我和他人、甚至社会进行贴切的表达,甚至是拉黑。

观众喜欢他,即使是在抖音电商大会上7分钟的获奖感言,视频下都有网友留言,“你说我怎么这么喜欢这个胖子”。

在进入直播间之前,罗永浩是个网红创业家,进入直播间后,罗永浩的身份只剩下需要还债的网红主播。据罗永浩自己所说,2018年底锤子手机欠下了6亿的债务,此前已经还了4亿。

在锤子出售时,他没有选择加入字节,而是做了小野电子烟,但在预告产品上市的23分钟后接到国家禁止线上宣传销售电子烟的禁令。那年春节,为了还债,罗永浩还想录制综艺,但洽谈都不太顺利,直到2020年3月和字节跳动再次达成合作。

脱口秀演员“子龙在减肥”也在罗永浩获奖感言视频下留言:“人扭不过天意,最后还是靠嘴吃饭,而且这次真的成了。”罗永浩回答,“不是,是你扭不过,我还行。”

他回忆自己当初创办锤子科技的经历,由衷感谢两个人,一个认为自己能行的媒体人羽良,另一个是不管自己想做的事有多“荒唐”都作出惊喜状的老婆。他说,“我这个人就是这样,打击会给我很多负面情绪,但阻止不了我去做想做的事情。”

这句话在如今的抖音获奖感言中有些耳熟。

罗永浩左手拿着奖杯,右手拿着话筒,似乎在传播一种只属于“四大天王老四”的行业价值观。他说电商直播是在草根阶层中生长出来的,所以非常有活力,受新一代的欢迎,但同时它有一个传统的问题,草根色彩比较重,带江湖气和群体匪气。所以,交个朋友要做主播的培训学校,担负责任,让这个行业受过更多正规培训,看起来更专业,更端庄体面。

老罗传达的是和其他天王不同的形象。4月2日接受专访时,罗永浩给自己的身份定义,除了“直播带货四大天王之一”“最长寿网红”,还有一个是,“依然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创业者”。

过去粉丝劝他不要执迷不悟、一意孤行的做手机,搞搞脱口秀,写写专栏,活得好不差钱就可以了。罗永浩回忆,“尽管这种人给我留言非常多,但对于我来说,在事业上,我是有梦想、有追求、有远大目标的。”

如果不做电商直播了,有记者问罗永浩想做什么?

他回答:“在我个人原来的规划里,可以做脱口秀,但有可能会晚一点,我特别热爱科技行业,这件事不能晚。”

大半年后,罗永浩将还完所有债务,但有远大目标的他真的安于直播带货一隅吗?

2019年淘宝网红张大奕的如涵控股上市,成为网红电商第一股,但这家GMV超过40亿元的公司如今总市值不超过20亿元人民币。但在一个电子科技产品领域,2020年前三季度营收22亿的RELX悦刻雾化电子烟,市值却达到3000亿人民币。

雷军是罗永浩认为在创办锤子科技期间最懂他想法的人,小米手机2011年诞生,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1.46亿台,如今市值已经突破6000亿港元。这种体量或许更靠近罗永浩的梦想。

以前有网友开玩笑问罗永浩,你会在自己墓碑上写什么?

罗永浩回答,“做企业5年之后,我想应该是这样:‘他小时候有过很多梦想,后来因为个人的努力和时代的机遇能够做成一件事’。”

这件事到底是什么,恐怕是罗永浩在半年之后面临最棘手的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毒眸(ID:DomoreDumou),作者:李凤桃

共享单车没落,共享电单车兴起

文 / 刘学辉

来源:砺石商业评论(ID:libusiness)

砺石导语

相比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在商业模式上无疑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这吸引互联网出行领域的巨头竞相布局,再次掀起了一场短途出行领域的激烈之战。

1

共享单车本已经逐渐淡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主流视线。

但最近随着腾讯新闻旗下《潜望》栏目的一篇《穿越废墟:共享单车剧未终》文章在互联网产业广泛传播,让共享单车再次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关注。

这篇文章复盘了共享单车过去 5 年的发展史,尤其对摩拜与 ofo 两家企业的创始人、管理层、投资方与竞争对手多方之间的交锋细节,进行了颇为细致的描述,极具故事性与可读性。文中,作者将共享单车的发展史,称为当代中国最精彩的商业博弈案之一。

对于共享单车的行业发展,笔者不否认其较强的故事性,但并不认同其是一个精彩的商业博弈案。因为这场看似轰轰烈烈的共享单车大战,其实没有任何商业价值与技术含量,所以难称 “精彩”,更多的是资本催生的一场 “荒唐” 游戏。受限于商业模式的天然缺陷,其注定是一个难以可持续的生意。

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否可行,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是否有着真实的用户刚需,另一方面是企业提供产品与服务获得的收入,是否能覆盖为提供产品与服务所需的成本与费用。

首先,从用户需求上看。摩拜与 ofo 所主打的传统单车,本质上已经是被时代淘汰的一种出行方式,就像黑白电视、DVD 与 MP4 是被时代淘汰掉的影音设备一样,其主要是靠低价与补贴来刺激用户使用,而非符合市场规律的真实刚需。

另外,摩拜、ofo 所聚焦的一二线城市,一方面存在着地铁与公交车等发达的公共交通体系,另外在每天的交通时间上也存在明显的 “潮汐现象”,这导致共享单车的使用效率并不高。

其次,从收入与成本、费用来看。由于共享单车存在 “单价低,使用频次低” 的 “双低” 特征,只能获得较为微薄的营业收入。而在获得微薄收入的同时,却要支付着极高的硬件成本与运维费用。

例如,由于共享单车企业在产品研发、制造与品控能力上较弱,也没有针对产业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导致共享单车普遍存在寿命短,折旧成本高等问题。并且共享单车只有车锁处可以安装电子设备,导致无法有效实现车辆远程管理,造成车辆极易被盗与丢失,产生巨大的资产损耗。

另外,由于共享单车企业多采取海量投放模式,经营极为粗放,一方面产生较大的运维成本,另一方面也造成公共交通管理混乱,极易与所在地的政府机构发生摩擦,引发政府一刀切禁止的现象。

正是上述商业模式上的天然缺陷,让本已经占据绝对先发优势与市场优势的摩拜、ofo 两家企业,最终也均以消亡而告终。

2

在 ofo 与摩拜两家企业相继消亡之后,共享单车行业并没有完全消亡,而是逐渐形成了美团、哈啰与青桔三足鼎立的新局面。在共享单车商业模式并不成立的情况下,为什么这个行业还会依旧存续呢?笔者认为,在此背后有两个核心根源。

第一,共享单车不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商业模式而存在,其开始完全依附于各大互联网巨头,成为这些巨头企业大生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着盈利之外的其他生态协同价值。

例如,美团单车背靠美团,其在用户拉新与提升交易频次方面为美团 App 贡献了巨大的价值;青桔单车背靠滴滴,其是滴滴捍卫互联网出行霸主地位必须做出的防守型业务;哈啰单车背靠蚂蚁集团,其是蚂蚁旗下支付宝与微信争夺线下支付场景的必备业务。上述三家单车企业分别为母体生态所贡献的业务协同价值,让它们得以生存。

第二,随着共享单车领域的发展,在传统的人力单车之外,又出现了电单车这一新物种。从商业模式上看,共享电单车较传统的共享单车有着更大的优势,这让共享单车企业看到了通过布局共享电单车而实现盈利的可能性。

首先,还是从用户需求上来看。观察国内当前各个层次市场的各类交通工具,无论有没有共享出行企业覆盖,电动自行车都依然在各地老百姓的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所以不同于传统的自行车,电单车是一种符合时代趋势的,存在用户真实需求的出行方式,而非是被时代淘汰,只是因为共享出行企业补贴或者大量铺车才使用的交通工具。

其次,从收入、成本与费用来看。共享电单车客单价普遍在 2 元以上,有着更高的收入。同时由于是锂电池驱动,共享电单车可以配置更丰富的智能设备以实现长时间精确定位、远程锁车、锁定电量等功能,进而实现精细化运营,这就大大降低了产品丢失带来的巨额损耗与运维费用。较高的收入,较低的成本与费用,让共享电单车具备了盈利的可能。

共享电单车在上述领域的优势,最终吸引美团、青桔与摩拜等共享单车巨头大力布局。按常规思路来看,凭借背靠巨头的资本优势,共享电单车行业的竞争格局也一定依旧是这三家企业独大,但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近些年却有另外一家企业在共享电单车领域异军突起,并已经连续两年实现规模化盈利,这家企业便是松果出行。

在腾讯新闻旗下《潜望》栏目创作的《穿越废墟:共享单车剧未终》一文中,松果出行便作为这几家核心共享单车企业之外的唯一一家企业被提及,这也意味着松果出行已经开始成为中国互联网出行市场的核心玩家。处在一个巨头环伺的充分竞争市场,松果出行是如何得以生存下来并成为核心玩家的呢?这需要我们对松果出行的业务模式进行详细了解。

首先,不同于美团、青桔与摩拜等在产品上以 “传统单车为主,电单车为辅”,松果出行则完全不参与传统单车业务,而是一个极为纯粹的共享电单车企业,这让其没有传统单车业务因商业模式缺陷带来的亏损压力。

其次,不同于美团、青桔与摩拜共享单车企业将一、二线城市作为主战场,松果出行则是根据共享电单车的业务特征,聚焦在县城为主的下沉市场。

在县城以上的大中城市,地铁、公交与出租车等公共交通非常发达,共享电单车只是交通出行的补充方式之一。而在县城等下沉市场,普遍没有地铁与公交等公共交通体系,共享电单车便承担起了公共交通的职能,不仅受到当地用户的欢迎,同时也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所以相较大中城市,共享电单车是更符合下沉市场的刚需。

另外,在大中城市,共享电单车 2 元以上的定价相对地铁、公交并无优势,所以使用频次较低。而在下沉市场,由于缺乏成熟的公共交通体系,用户反而对共享电单车 2 元以上的客单价有着较高的接受度,同时又由于在县域市场较低的人工成本与城市面积有限带来挪车换电等维护效率的提升,进一步带来了松果出行在共享电单车领域的成本优势。一方面是更高的使用率,另一方面是更低的运维成本,这让专注在县域市场的松果出行,较以大中城市为核心战场的其他共享电单车企业有着更好的盈利模型。

聚焦 “电单车” 而非普通自行车,聚焦 “县域级别的下沉市场” 而非一、二线的核心城市市场,这两个核心差异不仅让松果出行有着更好的盈利模型,也让松果出行在运营上有着因聚焦而带来的专业与效率优势。

首先在供应链方面,当大多数共享电单车企业都是选择将车型设计与生产制造完全外包,只与组装厂打交道时,松果电单车却选择自己亲自去做电单车的车型与软硬件设计,同时深入对接上游零配件商和组装厂进行合作。这让其打造的产品不仅兼顾安全与舒适度,在防水、阻燃、防锈、防损强度上也远高于普通电单车,特殊的结构设计也便于调度和维修保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产品的折旧与维护成本。

其次,在运营体系上,其他共享电单车企业大多只是选择在 4 线及以上城市直营,5-6 线城市全代理运营,且运营团队配置简单,只负责换电与维修,而松果出行在 90% 以上的城市都是自己直营,涉及政府关系建设,硬件维护,换电挪车与安全建设等全业务流程,有着更高效的运营效率。

由于共享电单车一定程度上在各个县域城市承担着当地公共交通体系的职责,所以其需要运营方与政府有着紧密的合作。在政府事务体系上,大多数共享电单车企业基本在 4 线以上还处于事后政府对接模式,与政府进行博弈,5-6 线主要依赖代理商。而松果出行则积极与落地的当地政府部门对接,探索出了让各地政府高度满意的合作模式,这让各地政府纷纷以松果出行的实践作为当地共享电单车业务的市场准入标准,而松果出行的实践标准是其他大多数企业很难满足的,这进一步提升了松果出行在当地的市场优势,实现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节约。

在安全体系上,其他共享电单车企业多是上来就在某一市场进行高达数万辆电单车的海量投放,很少思考长远的安全工作,导致后续经营粗放,运营低效。而松果出行在进入一个城市初期,往往都是先试投 500 或者 800 辆,然后着重从消防安全,生产安全与用户安全等各维度夯实基础,大大减少了后续的安全隐患,保证了车辆的有效使用率。

在产研体系上,行业里的大多数企业都是唯用户流量思维,而不会考虑实际业务的长期发展需求与政府需求。而松果是典型的产业互联网的产研体系,其同时围绕 “用户需求”“业务需求” 和 “政府需求” 建立的 “系统 + 产品 + 研发” 的大体系,可以全方位支撑 To C、To B 与 To G 的需求。

一方面是聚焦 “下沉市场电单车” 业务的战略选择,另一方面是围绕供应链、运营、政府关系、安全与产研领域的 “五项全能” 能力,这共同构成了 “松果模式” 的核心。总结 “松果模式” 的最大与众不同,就是其区别于其他共享电单车企业唯用户流量至上的传统互联网打法,而是基于产业逻辑与用户逻辑双驱动,构建了一种面向产业智能化时代的垂直整合模式。这种模式优势让松果出行在经营质量与经营效率远超同行,这是其能够脱颖而出的一个关键点。

未来,松果出行还将聚焦在下沉市场的共享单车业务,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一方面与中科大先研院推出智能交通实验室与智能制造实验室两大 “联合实验室”,另一方面打造全球领先的高度自动化的松果智能工厂。随着这些项目的逐渐落地,更加专注在共享电单车领域的松果出行,将建立起相比竞争对手更强大的运营效率优势,进而带来更为稳固的市场地位。

3

截至目前,松果出行旗下的松果电单车已经在全国 24 个省份的近千个县城和县级市实现落地,累计用户超 5000 万,日订单量峰值达 300 万,并且几乎在每个落地的县城,用户渗透率均仅次于国民级 App 微信。从整个互联网出行领域来看,其也位列全行业第 4 名,县域市场第 1 名,备受各路资本追捧。

就在近日,又有媒体传出松果出行将于今年完成赴美上市的消息,募资规模预计为 3 亿美元。截至目前,松果出行尚未对此作出回应。

不管今年是否能够成功上市,松果出行已经毋容置疑成为近些年中国互联网行业涌现的一个亮点企业之一。在消费互联网红利已经到顶,各个赛道大局已定的今天,能再出现松果出行这样一个不依附任何巨头,便实现庞大用户规模与正向现金流的企业并不容易。其成功模式其实可以给到其他创业者一些很重要的启示:

首先,创业者一定不要盲目跟风,什么热做什么,而是要像松果出行一样保持冷静,找到一个具有真实用户刚需,能实现正向现金流的可持续商业模式。

其次,要像松果出行一样能抵御住外部各种机会的诱惑,专注在自己的核心基本盘业务上,通过相较竞争对手更体系化的业务设计来构建更加系统的核心能力,以实现直面更大规模企业竞争时的差异化优势。

不同领域的创业者,要复制类似松果出行在下沉市场共享电单车领域的成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一旦能做到上述两点,便有机会在各大互联网巨头的夹缝之间建立自己的优势业务,并在互联网主流领域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