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年轻人返乡 “小吃记”

余光中的 “乡愁” 是一张小小的邮票;席慕蓉的 “乡愁” 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而对于很多在外工作的游子来说,县城里的小吃或许也是乡愁的一部分。

所以,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面,一份藕汤和热干面,一盘红油擀面皮,亦或是一碗鲜肉汤圆,对于返乡的 “Mary” 和 “Jack” 来说,不只是一碗碗极具地方特色的小吃,搅动着他们的味蕾,更是一道道解乡愁的美食。

北漂了两年的长沙姑娘晓月今年终于回到老家,返乡的第二天就跑去了附近的小镇,吃上了那碗心心念念的长沙米粉,“米粉一下肚,我才觉得自己真的回家了。北京也有很多地方能吃到长沙米粉,但都不是家乡的味道。”

而最让晓月感到舒心的是,米粉的价格。“一碗米粉才卖 6 元钱,4、5 年了都没涨价,我都担心老板因为赚不到钱关门,我到哪儿找这么好吃的米粉。”

和晓月有一样担忧的还有同为北漂的沈阳姑娘木木。还没到家,木木就迫不及待地跑到自己曾经念书的高中,直奔校门外小巷的老式麻辣烫,点了一份加麻加辣的麻辣烫,满满一大碗才 8 元。

木木心心念念的麻辣烫店已经开了 20 多年,一碗麻辣烫 7、8 年没有涨过价。麻辣烫店老板王宇表示,来吃麻辣烫的大都是学校的学生,所以价格一直没涨,此前一年也能赚个 10 万元左右,但最近几年餐饮生意不好做,赚得少了。

即便是大年初三,王宇还是决定开业半天。“不少学生都是吃着我们家麻辣烫长大的,如今工作离开了沈阳,但他们只要回家都会来我这儿重温一下记忆中的味道,我不想让他们扑空。”

本期小酒馆,燃次元找到了几位年轻人,聊了聊他们心中的家乡味道,尤其是那些多年不涨价的平价美食。

他们中,有人特意跑到高中附近的小巷,只为吃一碗老式麻辣烫;有人跑步 3 公里到旁边的小镇,只为嗦一口正宗的长沙米粉;有人刚到家就奔向小吃街,排队买了一份猪肠碌;还有人一碗 2 元的羊汤,吃了 30 年……

对于返乡的年轻人而言,这些不涨价的小吃,不仅仅在于价格实惠,更在于这些他们引以为傲的美食,就是他们对家乡的眷恋,历久弥新。

01

一碗 2 元的羊汤,我吃了 30 年

建安 | 34 岁 创业者

我已经记不清第一次喝这家羊汤是几岁了,可能是 3 岁也可能是 4 岁。

那时候东北的冬天非常冷,我们一家子还住在沈阳的郊区,用的还是外挂的片式老暖气片。早晨起来,衣服得在暖气片上暖一会,才能穿在身上,但一走出屋子,这一点点热气也没了,所以我就很想喝上口热乎的东西暖一暖。

我妈妈每天早晨都会带我去这家羊汤馆喝羊汤、吃烧饼。这家羊汤馆的名字也很有趣,就叫羊汤烧饼。

很多羊汤喝起来有股膻味,但是这家小店的羊汤非常香,没有怪味,也有可能这是我第一次喝羊汤,所以以后其它的羊汤味道都跟这家店比不了。

总之,我从小就爱上了这碗羊汤的味道。小的时候羊汤 2 元钱一碗,烧饼 5 毛钱一个。到了现在,烧饼 1 元钱一个,羊汤 4 元钱一碗,不过因为我是元老级客户,老板还是收我 2 元钱。

来源 / 视觉中国

这家羊汤店虽小,但经历过很戏剧性的 “变革”。羊汤馆的原创始人在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都想争抢唯一的羊汤馆经营权,结果最后两兄弟不欢而散,进而分家,原本 60 多平方米大的羊汤店也缩小成了只能摆三四张桌子的小店铺。

一个兄弟带着父亲的配方去了沈阳回族一条街另起了炉灶,另一个则守着现在的小店铺。

我们家的家境改善后,从沈阳的郊区搬进了市中心,但我还时不时开车回到原来的地方,只为喝上一口羊汤。回族街道里的新店我也去过,但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就总觉得不是那个味道。

这家羊汤馆每天只营业到下午两点,而且羊汤还经常早上一开就售罄了。每次馋这口的时候,夜猫子的我都得特意早起开车去排队。

羊汤馆的常客,也都是住在那里几十年的老居民,他们也不在馆子里堂食,经常一个人拎着个小铁碗,到了点菜那里,什么话都不说,把碗一撂,给服务员点个头,服务员就知道什么意思了。不一会,铁碗被递回来,里面盛着满满的羊汤,排队的人笑笑,端着铁碗边走边嗦上一两口。

而我因为住得太远,每次都会坐在店里,老板看到我都会过来招呼两句,这也是我为什么能知道羊汤馆这么多新鲜事的原因。

在我心里,这碗喝了 30 年的羊汤已经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若想起童年、家乡这样的关键词,我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羊汤冒着热气的景象。

02

20 年过去了,“冷面热吃” 还是 2 元

杰仔 | 32 岁 游戏策划

大概在我初中的时候,“冷面 + 油条” 就成为了我早饭的标配。

虽然也是叫冷面,但我家这边的吃法,其实与大家熟知的 “烤冷面” 或者 “朝鲜冷面” 都不相同。事实上,它是一种 “热汤面”。即把冷面放在滚开的热水里,只需要 3-5 秒的时间,就可以烫熟。之后捞出,放到有虾皮、香菜等配料的碗里,再浇上一大勺面汤,以及一小勺秘制的卤汁,一碗好吃的冷面就完成了。所以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叫 “冷面热吃”。

记忆中,初中时吃冷面汤的价格就在 1.5 元左右,但当时一根油条才 5 毛,一屉小笼包大概是 3、4 元。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我就离开了县城,来到了市里上学,对于冷面的认知,也就慢慢变成了 “烤冷面” 和真正 “冷面汤”。

来源 / 视觉中国

大学毕业之后,因为工作原因,我回县城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但只要回去,就一定会来到家附近的早点摊,来上一碗 “冷面热吃”,今年春节放假也不例外。

我是腊月二十七就休了年假回家的,到家第二天,我早早就起床来到了楼下,点上一碗面条汤,再来一根油条,配一个卤蛋,年少时的回忆一下子就都涌现出来了。

只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早点的价格也都涨了不少,比如油条变成了 2 元一根,卤蛋 1.5 元一个,小笼包更是已经卖到了 8 元一屉,几乎都是成倍数地涨价。但唯独 “冷面热吃”,与 20 年前的 1.5 元一碗相比,如今的价格虽然也有提高,也只是涨到了 2 元一碗,可以说几乎维持着原价。

不仅价格几乎没有变化,受欢迎程度也是有增无减。尤其是在冬天,一碗热气腾腾的 “冷面热吃”,可以给味蕾开启一天的温暖。

03

老街的鲜肉汤圆,10 年涨了 2 元

萌萌丨 27 岁 活动策划

每年春节回家,我都要到老街上吃一碗鲜肉汤圆。

这是一道 “罕见” 的小吃,在我走出家乡 —— 四川西南部这个县城,到广州求学、深圳工作,我都没再见到过它,甚至和别人提到 “我们那儿的汤圆是肉馅的” 时,都会收获一个疑惑的表情和 “黑暗料理” 的猜测。

但鲜肉汤圆并非如此 “黑暗”,它是糯米做的皮、鲜肉做的馅,可以想象糯米皮的饺子,一口咬下去 “糯叽叽” 的,汤和肉馅又极鲜美。除了我们家乡那个县城,四川还有部分区域,以及江浙一带似乎也有部分地方会吃这样的鲜肉汤圆。

而我最爱的那家汤圆,位于县城老街。高中时期,我妈常带我去老街逛街,每次逛街我们都会在这家店门口停下来,吃一碗汤圆。于是后来,无论是大学放假还是工作休息,回到家乡,我都会腾出时间专门去店里吃一碗汤圆。

今年 1 月 20 日,从广州回到家的第二天,我也去了店里,吃了一碗记忆里的汤圆。听说,这家店已经开了 40 年,如今也成了县城里的网红店铺,打车去店里时,网约车司机也跟我们说道,“这可是我们县城的特色食品。”

大众点评上,也有不少用户表示,“特意打卡”“特色”。我们当天傍晚到店里时,也有不少顾客挤在门口煮汤圆的锅旁边等着。

图 / 老家的鲜肉汤圆

来源 / 萌萌供图

关于价格,这次回来我发现店里的汤圆又涨了 1 元,现在是 8 元一两(5 个汤圆)。这些年来,伴随着物价上涨,这家店的汤圆价格也有所调整,2012 年我吃的时候,还是 6 元一两,2019 年似乎已经是 7 元了,如今又涨到了 8 元。

但这也在情理之中,毕竟 10 年过去了,无论是材料、人工还是房租都有变动,上涨 2 元,也算是小幅调整。

遗憾的是,这次去店里还发现店门口贴上了拆迁和迁址的通知。店员告诉我,老街面临拆迁,他们也要迁到另外的地方去。但这一迁,就不再是我记忆中老街的汤圆了。迁址另开,我也许还会再去吃,但记忆中的味道怕是再难追寻。

04

6 元一碗的长沙米粉,十几年只涨了 3 元

晓月 | 28 岁 公司职员

春节回家,除了能看到我朝思暮想的父母,另一件让我开心的事情就是终于能吃上一碗心心念念的长沙米粉了。

对于大部分人长沙人而言,吃上一碗米粉,一天才算开始。对于我们这些在外的游子而言,吃到一碗正宗的长沙米粉,才算真的回家了。

我家附近的镇上有家开了 6、7 年的苍蝇小馆,因为味道正宗且价格便宜,吸引了不少食客,其中也包括我。

这家小店,听说开了十几年,在我印象中,以前是 3 元一碗,现在不加鸡蛋,也就 6 元一碗,与其他地方动辄 20 元一碗的价格相比,简直不要太 “接地气”。

图 / 6 元一碗的长沙米粉

来源 / 晓月供图

家乡的米粉讲究的是清汤盖码,成就一碗米粉的关键还在于汤的鲜美。米粉店的老板曾说过店里的原汤是由筒骨、牛骨、老母鸡和自家汤底秘方,小火熬煮 12 小时而成,绝对没有 “科技和狠活儿”。

米粉的 “码子” 也很丰富,包括辣椒炒肉、白辣椒鸡胗、酸豆角炒肉等六七种,一盆一盆的自制剁辣椒、霉豆腐、榨菜、酸豆角等小料也被放在自助调料台上,任由顾客自取。

我可以说是这家店的 “忠粉”,即便这家米粉店距离我家往返大概有 3 公里,每年回家,我都会第一时间去吃上一碗。今年回家的第 2 天,我甚至将晨跑的折返点定在了这家米粉店。早上空腹跑着过去,吃上一碗料足味正的长沙米粉,简直不要太满足。

对比长沙市区的米粉,这家店 6 元一碗的米粉简直是 “宝藏” 般地存在,而且 5、6 年都没有涨价。

我好奇地问老板能不能赚到钱,老板说他就是用这家米粉店供女儿上了大学。“镇上消费低,6 元才是镇上的人能接受的早餐价位。店里回头客多,算是薄利多销吧,一年也能有十几万元的赚头儿。”

“平时生意也还行,但春节期间更好,镇上的年轻人都回来了,有些来照顾我生意。” 正跟老板说着话儿,又来了两拨儿年轻人,店里坐满后,有人开始等位。

05

10 元的早餐夜宵,只有在老家能吃到

邓白 | 24 岁 自由职业

北漂的我回到老家后,在饮食上 “放肆” 了许多。

一来,许久没回老家,老家的特色美食萦绕于心多日,好不容易回家一次只想着全都尝一遍;二来,老家物价和北京相比低得多,平常十几元钱买一份小吃就能吃到饱。

我老家位于粤西,是一个滨海城市,美食自然少不了。因物流便捷,我在北京也收到家里寄过去的包裹,有时是海鲜干货,有时是夏天的荔枝。可以说,大部分家乡生鲜美食我在外也能吃到,但唯独老家的小吃我时常惦记,尤其是一款叫 “猪肠碌” 的小吃,供应时段只有早市和夜市。

别看这款小吃的名字一眼望去好似 “硬货”,但其实只是形似 “猪肠”,和实际的 “猪肠” 毫无关系。做法也很简单,就是用整张的河粉皮包裹着炒粉,而其中 “炒粉” 也没什么讲究,最基础的就是豆芽炒粉,高档一点可以在里放上蛋皮、虾皮、肉沫等,河粉皮卷起来后再在外层撒上一层芝麻。如果是大条猪肠碌就需要切段,如果是小的直接一口一条,美哉妙哉。

图 / 8 元 10 条的猪肠碌

来源 / 邓白供图

而且食用也很方便,卷好的猪肠碌直接就着辣酱吃就很好吃了,但如果有条件的话,淋上一层牛腩汁,那就更妙了。

这款小吃的价格,也没个定数。酒店早市时卖 10 元、20 元一碟也会有,居民区附近的快餐店也有卖 5 毛钱、1 元一条。在我上小学时候还有过 2 毛钱一条、5 毛钱三条的价位,但那都 10 年前的事情了。

我晚上才到老家,刚放下行李,第一件事就奔着小吃街去了。排队买来了一份猪肠碌,8 元一盒,一盒有 10 条,我的饭量,一盒正好够一顿。要知道,在北京,夜宵叫个麦当劳肯德基,也得好几十元。

06

8 元麻辣烫,8 年没涨价

木木 | 26 岁 公司职员

我是一名北漂的沈阳人,在腊月二十八这天,自驾返乡。眼看着快到家门口了,我却一脚油门踩到了高中附近,只为吃一口心心念念的麻辣烫。

高中 3 年,我几乎每周都会跟同学去吃 2、3 次这家的麻辣烫,不同于现在的张亮和杨国福等自选称重麻辣烫,它 8 元管饱。虽然便宜,食材却极其丰富,豆腐丝、豆芽、木耳、豆泡、粉丝…… 即便是一个男生也能吃得饱,女生有时都吃不完。

图 / 8 元一碗的麻辣烫

来源 / 木木供图

老式麻辣烫是不加麻酱的,只靠麻辣等调料调味,听老板说他们家的汤底都是骨汤熬制,没有任何添加剂,这也是麻辣烫好吃的关键。我每次去都会吃上一碗,跟老板说 “多加豆皮,加麻加辣”。很快,一碗冒尖的麻辣烫被装在一个不锈钢小盆儿里端了上来,接着就是大快朵颐,直到辣到嘴里冒火,额头冒汗,才算过瘾。

麻辣烫的老板是一对夫妻,听说开店已经二十多年了,从小年轻步入了中年。最让我佩服的是,他们竟能记住几乎每个学生的口味。我去过两三次之后就不用再喊出那句 “多加豆皮,加麻加辣” 了,因为老板会直接端上来一碗我想要的麻辣烫。

如今,距离我高中毕业已经有 8 年时间了,每年过年返乡我都会来吃上一碗麻辣烫,味道没变,还是够麻够辣,价格也没涨,还是 8 元一碗,唯一的变化是店里新增了炸串。“这几年生意不好做,加个炸串平衡一下利润。” 当我问到老板为什么不考虑涨价,老板憨憨地说,“8 元钱已经有得赚了,现在疫情放开了,生意如果恢复到以前,一年是能赚到十几万元的。”

临走时问了老板年后开业的时间,老板说 “还是初三下午,你跟同学一起过来呗”。“好嘞”,我一边答应着,一边给高中最好的闺蜜发信息约饭。我们都知道,老板之所以在过节走亲访友的间隙开店,只是为了我们这些返乡的孩子能吃上这口记忆中的味道。

来源:燃次元 微信号:chaintruth

是本人不知天高地厚

@猪打转

昨天跟钱姐在小地摊买烤鱿鱼,买一半城管来了,老板骑着电动车就溜了,我们跟后面追,一边追一边感叹生活不易。
追到旁边巷子里终于安全了,老板继续烤鱿鱼,我就跟老板唠,问老板被城管逮到了罚多少钱,老板说一般150到200。
旁边另一个买鱿鱼小妹说那也没多少啊。
老板半天没接话,空气安静了,我感觉是不是小妹妹这话说得有点不知人间疾苦了,就说:也得卖好多串鱿鱼才有200呢。
老板听完开口了:主要是万一把我电瓶车扣了的话很麻烦,扣个半个月我就少赚十来万。昨天我进货都进了一万五。
Fine.原来不是人家不知人间疾苦,是本人不知天高地厚。回头问钱姐她买那三四串多少钱,她说50。
有点崩溃了。

马化腾口中「最亮眼的」视频号

你最在意什么,你就去表现什么。

这在微信公开课 PRO 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以往总能成为开场话题的小程序小游戏输给了视频号,更适合讲商业活力的企业微信也得往后挪,甚至以往连接内部生态具有战略地位的搜一搜也被放到了中午。

现在,微信公开课 PRO 最想展示的成绩单变成了视频号。

那个马化腾口中「WXG 最亮眼的业务」且「基本全场(腾讯)希望」的视频号。

视频号接近朋友圈,这是微信的短视频

视频号的内容生态和作者成长变成了这次微信公开课 PRO 的开篇话题。起跑的时间比别人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都是视频号和同类产品相比的不同,这两个不同让视频号交出了这样一张成绩单:

视频号用户的使用时长超过朋友圈 80%;视频创作者活跃提升 100%;推荐播放量增长了 400%。

靠着微信的流量和用户的使用习惯,创作者们更习惯在微信发视频,用户也更习惯在微信刷视频了。在这之中,企业微信、订阅号、小程序的诸多组件功能都可以变成视频号的流量入口,而视频号也可以将用户重新引回生态内完成变现。

2022 年,微信视频号日活跃创作者数和日均视频上传量同比涨幅均超过了 100%。这个成绩单也说明视频号内容从泛资讯内容开始变得更丰富了 —— 泛娱乐内容播放量超过 185%,泛生活内容同比增长 291%,泛知识内容同比增长 109%;泛资讯内容也同比增长了 237%。

和订阅号的原创保护机制相似,视频号也上线了原创声明功能。对原创内容的保护让 2022 年视频号原创内容的播放量提升了 350%。

2022 年年中发起的北极星计划也被再做了一波宣传,这就像电商平台的拉人助力一样,视频号让你来拉人创作。

拉来新的创作者,视频号也会给出对应的流量扶持和奖金激励。同时创作者的生命周期服务工具也更完善了,创作者们可以在创作者中心看到专属成长任务、作者周报、成长任务,跨过视频号「新手关」。

而对于视频号创作者最关心的两个问题,怎么赚钱和怎么保护内容原创,视频号也秀了「肌肉」。

0-100,100-1000,1000-10000,10000+,这是目前视频号划分出的粉丝量,平台也针对不同的粉丝量提供了不同的变现计划和变现功能:

0-100 的创作者,开放直播打赏和直播带货权限就是最重要的;

100-1000 的创作者,则可以开启视频变现任务权限,不仅仅靠自己摸索;

1000-10000 的创作者,开启商品分享权限,怎么赚钱更自由,这些创作者可以多尝试;

10000+ 的创作者拥有了更大的议价权,他们也能开启互选广告权限,双方达成一致才能更好赚钱。

而和订阅号的原创保护机制相似,视频号也上线了原创声明功能。对原创内容的保护让 2022 年视频号原创内容的播放量提升了 350%。在原创内容保护这方面,微信的经验丰富,这些经验现在被用在了遏制搬运视频内容上也同样有用。

直播:让旁观者也能在场

群聊天、朋友圈、公众号,演唱会、发布会、线上课。视频号直播团队表示,过去的 2022 年,视频号看播规模增长 300%,视频号投入运营流量 40 亿,有收入的主播增加了 101%,主播总收入上涨了 447%。未来将投入 50 亿流量,通过不断完善变现工具和激励政策,持续助力个体创作者成长。

不知不觉中,在视频号看直播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微信直播团队来说,直播间不仅要创作内容、展示个体,还要服务观众、增加体验。主播和观众,都是微信的用户。如今的视频号直播承载着两大功能:工具与生活。

工具方面,各地在微信视频号累积上千场疫情发布会,钟南山院士的权威解读也有超过 1400 万的观看,通过点视频号直播,在第一时间获得热点事件的最新资讯,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日常。

微信公开课上,还分享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一位老师通过群直播的形式,为学生讲解课堂上没有听明白的内容,疫情期间,通过群直播居家上课的开播峰值达到 10 万场。

虽然每一位「主播」的「观众」可能只有几十人,但视频号直播作为一个工具,已经成为了大家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让曾经的内容接收者,变成了内容创作者。

日常生活中,视频号直播同样有着不错的成绩,其中最亮眼的,大概就是视频号演唱会直播了。但 2022 年的视频号直播关键词,是「大众与小众」。

2021 年,西城男孩与五月天的演唱会成功破圈,到了 2022 年,跑通流程的视频号直播,让线上演唱会成为了视频号直播的日常。崔健、罗大佑、李健轮番上场,吸引来千万人观看,但同时,像声音玩具这样的小众乐队也来到视频号直播 Live,虽然比不上大牌明星,但每个人都值得依然「在场」。

2022 年,微信直播团队开设了舞蹈、音乐等专栏,同时将剧场、迪士尼嘉年华等新内容带到视频号中,2023 年,视频号直播将更支持多元内容与精品内容,全新形式和老形式的创新直播,都会是 2023 年的亮点。

视频号直播在知识领域的积累也一直没有停止,八点一刻开播 1500 场,万物皆可课场均直播破 10 万,新职人、专栏等形式,也吸引来了不少专业人士的进驻,数万场直播同样干货满满。

刚刚过去的跨年,雷军、刘润、任泽平等名家在微信视频号进行了跨年演讲,那些现场才能看到的内容,如今在微信就可以得到。

对观众来说,可以看到点赞喝采,可以讨论演讲内容,这种陪伴的真实感,让旁观者也能有在场的视角。

对于演讲者来说,他们面对的也不只是台下的观众,而是全网观众的关注与讨论。演讲者可以从后台数据中看到有多少人喝采、发表评论,有多少人在演讲中表达了认可与共鸣。这种来自观众的即时反馈,是传统线下演讲无法做到的。

除了演讲,我们也能在视频号直播看到跨年的更多难忘瞬间,新年倒计时、跨年烟花、新年追光日出、迎新领读…… 在不同地点、不同距离,每个人都能看到同样内容、同样感动。

在微信公开课 RPO 的分享中,我看到了视频号直播另一个特点:朋友间的交流。

当一个演唱会上线,我们会在朋友圈看到粉丝的转发,和好友间「你也是 XX 粉丝呀」的讨论;当一次重要发布会开启,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看到群里的直播链接,并快速加入其中,视频号直播,让每个人都有了在场的机会。

记录生活、观看演唱会、关注热点新闻,直播与微信、公众号的密切关联,让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发布到朋友圈的直播链接,也能引起同好的热烈讨论,微信直播本身,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交流的话题。

直播带货,GMV 增长 800%

2022 年视频号直播带货 GMV 增长 800%+,这是个了不起的成绩了。

但一切还不仅于此,视频号直播的用户客单价超过了 200 元;服饰、食品、美妆是视频号销售前三类目;女性用户和一二三线在视频号直播中购买力更强。

这都是用户过去一年在直播间消费的特点。而平台为了让用户未来能更好地在直播买买买,也出手了。

在用户侧,视频号统一了 C 端用户的购买流程,统一的商品详情和商品橱窗页,让用户更放心,也让商家的经营更统一。平台的治理能力也在提升,它们优化商品品质,驱逐劣质商品,提升服务质量。

同时还有优化推荐效率,你会更喜欢哪个直播间,微信就给你推哪个直播间。这种更精准的推荐,让过去一年平台公域购买转化率提升了 100%

而在品牌侧,视频号也在激励品牌商家入驻。

微信生态过去几年的协同工作也让直播间间接受益了,统一的用户身份体系,让商家能够确认用户在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小店的用户身份,自此更精准推送优惠券或完成服务都成了可能,GMV 占比超过 90% 的视频号小店不容小觑。

而平台提供的开放工具和接口,服务商应用市场也在帮助商家更好经营。流量冷启、品牌标识和专享服务在内的各项权益则是微信的「剧透」,近期视频号将会发布品牌商家激励计划,用不同的扶持政策将品牌引到直播间。

微信生态内可以离用户更近始终是吸引商家的重要元素,因此视频号也在鼓励商家公私域联动完成转化,投放工具的支持帮助商家提升效率。

最后的服务商也得到了支持,新的一年视频号会继续提升服务商的支持力度,在身份认证、流量激励、运营工具等方面持续重点投入,在流量激励上做到翻番。目前超过 1000 家服务商为大盘贡献了超过 30% 的 GMV,这可能也只是一个「刚开始」的数据。

视频号可能是微信乃至腾讯过去一年最亮眼的业务,它保持着极高的增速,展现了商业化的潜力。

而在一年一度的微信公开课 PRO 上,视频号告诉所有人,今年的我又强了。

不管是无聊开刷的短视频,还是定闹钟观看的演唱会直播,今天越来越多的微信用户都开始打开视频号了。

来源:爱范儿

从小作坊到上市公司,深扒卫龙发家史

学校门口五毛钱一包的辣条,一直是学生们的心头好,家长们的眼中钉。酸、甜、辣、咸,只要一根就能挑动你所有的味蕾。它足够好吃,又足够便宜。

任谁也想不到,卫龙居然靠着一包包辣条卖出了名头,还在 2022 年 12 月冲上了港股 IPO,成了辣条第一股,市值超过 200 亿人民币 [1]。

但是卫龙却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在上市第一天股票直接破发, 2022 年上半年净亏了 2.6 亿 [2][3]。旗下的产品不断涨价,更让消费者吐槽 “比猪肉还贵”,口碑也有所下滑。

卫龙是如何建立起这个庞大的辣条帝国的?它风光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危机?

湖南人,在河南打造辣条王国

2001 年,卫龙的创始人刘卫平从湖南老家奔赴河南。刘卫平在河南购买当地小作坊生产的 “人造肉” 和豆皮,再让工人在锅盆里拌上湖南的辣椒面,开始了自己的辣条生意 [4]。当时的卫龙,与其说是手工生产,不如说是 “辣椒面的搬运工”。

彼时做辣条的企业也很多,而卫龙之所以能突出重围离不开刘卫平的 “工业化思维”。

人力手工生产成本高、效率低、品控难,于是卫龙在 2004 年就开始设立工厂,进驻了漯河的工业园区 [4]。2014 年,在家长们还怒斥辣条是用纸巾、鞋底、皮带做成的时候,卫龙已经用上了全自动化的无菌生产车间 [5]。

现如今的卫龙已经坐拥 5 家自有工厂,产能也在逐年稳步上升。

1.jpg

在工业化转型的同时,卫龙还一直在尝试更改自己的品牌形象。毕竟作为典型的 “妈见打” 零食,辣条如果不能摆脱 “垃圾零食” 的头衔就很难走得更远。

2019 年至 2021 年,卫龙推广及广告费用飞速增长,分别约为 0.31 亿元、 0.47 亿元和 0.79 亿元 [3]。当央视都在播 “卫龙放心吃” 的广告时,卫龙成功把形象立住了。在消费者心里,它和外面那些脏了吧唧的小作坊可完全不是一路辣条。

卫龙的销量也对得起它的产能和形象。2021 年全年,卫龙卖出将近 20 万吨的辣条,相当于一艘豪华邮轮的重量 [3]。

2.jpg

现在的卫龙靠卖辣条一年营收近 30 亿元,公司年营收高达 48 亿元 [3]。在辣味休闲食品公司当中,卫龙的市场份额超过第二名到第五名市场份额的总和 [3]。

3.jpg

卫龙,被高估了

2021 年,作为行业老大的卫龙顺理成章地开始筹备上市。当时的卫龙投后估值超过 600 亿人民币,还上榜了胡润《2021 全球独角兽榜》[6][7]。

但是卫龙的上市之路却没有想象中的顺利,2022 年 11 月已经卫龙是第三次冲击 IPO [1]。也许应了那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的俗语,卫龙虽然终于上市,但是它登陆港交所的第一天开盘即跌超 3%,收跌 5.11%,首日市值为 236 亿港元 [2]。

2022 年上半年卫龙的净利润更是直接由盈转亏,只用六个月就亏了整整 2.6 亿元 [3]。

4.jpg

有分析指出,卫龙之所以亏损是由于估值大幅缩水,卫龙近乎无偿地将控股股东的股权转给了前期投资者,进行了一笔 6.29 亿元的一次性的股权支出 [3][8]。

换句话说,被 “高估” 的卫龙用亏损付出了代价。

除此之外,卫龙也还面临着其他问题。比如 2022 年的上半年,卫龙辣条销量相比于去年同期下跌了 13.7% [3]。这也是 2019 年以来,卫龙辣条销量首次下滑。

5.jpg

至于销量下滑的原因,官方说法是客户需要一定时间应对价格调整。说人话就是辣条涨价了,顾客不买账了。

从 2019 年开始,卫龙的辣条越来越贵了 [3]。明明味道没怎么变,却硬生生变成了人们吃不起的样子,有的人甚至开始找起卫龙的 “平替”。

6.jpg

同时,卫龙的线下渠道比较下沉,77.1% 的经销商都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 [3]。下沉市场的消费者们对于价格也更加敏感,对卫龙的涨价接受度也更低。

在过去那个每个人只攥着五毛钱的时代,便宜好吃的辣条自然是每个学生心里的白月光。但是现如今,麦当劳的双吉汉堡都已经降到 12.9 还送杯可乐了,五块钱一包的辣条自然也丧失了竞争力。

年轻人,真的离不开卫龙吗

不过,卫龙的涨价也是事出有因。近年来卫龙原材料成本不断增加,原材料成本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在升高 [3]。

7.jpg

同行 “麻辣王子” 公布过原材料价格的变化,辣条的主要原材料菜籽油、面粉、辣椒花椒、香辛料,分别较 2021 年平均水平上涨了 22%、13%、20%、23% [9]。

同时不断上升的还有卫龙的包装成本费。2021 年,卫龙仅仅用在包装上的花费就有 6.7 个亿 [3]。大多数人记忆里面卫龙廉价的透明包装现如今已很难找到了,取而代之的是略显高级的白色塑料包装。

除了成本上涨之外,卫龙还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它的销售渠道过于单一,很容易受到线下消费情况和经销商的影响 [3]。

8.jpg

在讨论 2022 年卫龙销量下降的原因时,就有人一针见血地点出:因为学校停课了 [10]。这个推测并没有听起来那么不靠谱,当学校停课,校门口的超市再也等不到偷吃垃圾食品的学生,辣条的线下销路也有些受阻。

卫龙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一直在尝试扩宽线上销售渠道。只是在诸多努力下,如今卫龙线上销售的占比仍然极低。2022 年卫龙上半年线上销售额仅为 2.4 亿元,相比之下,三只松鼠 2022 年天猫双十一的销售额就有 2.06 亿了 [3][11]。

9.jpg

而且它面对着的不仅是内忧,还有外患。从辣条品牌翻天娃、麻辣王子,到传统零食品牌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百草味,不少竞争对手都开始做 “调味面制品” 了。

这些企业之所以盯上辣条赛道,主要是看上了辣条的 “高毛利”。2021 年,卫龙的毛利率高达 37.4% [3],而良品铺子、三只松鼠 2021 年度的毛利率可都还没到三字头 [12][13]。

10.jpg

竞争激烈的市场给卫龙带来了不小的威胁。

虽然卫龙在辣味休闲食品市场份额第一,但也只有 6.2% [3]。做辣条的商家太多了,既然味道都大差不差,为什么不选便宜点的那个?

卫龙此前的成功,证明了当年的刘卫平确实把握到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现在卫龙的困境,也证明了卫龙这几年确实有一些止步不前。

卫龙已经创立 20 多年,它不再是当年那个小作坊,也自然有了从未有过的烦恼。卫龙在过去只需要抓紧小学生们的心,现在它还需要靠着已经长大了的年轻人创造增量市场。

这些消费者比小时候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但他们想要的没有变 —— 一份安全的、好吃的、容易买到的,即使是小学生也买得起的零食。

以前的卫龙,在大家印象里还算比较符合。但是这几年卫龙急于摆脱过去 “廉价” 的影子,却也再没法找到以前的那种发展节奏。

来源:网易数读

改造出一个适合老人生活的家

老年人群体有着独特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营造让老年人舒适的生活环境,从家庭、机构、社区、城市都要协力做出改变。

主笔 | 丘濂

75岁前,完成一次家居改造

周燕珉的父亲要比母亲年长5岁,身体状况略逊色一些。周燕珉曾为父母的房子做过一次适老化的重新装修:她将厨房和客厅之间的隔墙变为透明的玻璃,这样在里面做饭的母亲就能随时关注外面父亲的情况,哪怕开着抽油烟机非常吵的情况下;同时她在客厅沙发对着的地方增添了镜子,镜面就能反射到入户门的情景,父母不用慌慌张张听见门响就要起身过去查看情况,对着镜子就能打招呼。

周燕珉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教授,长期从事适老化建筑的研究。她平时就住在父母的隔壁,在父母处吃饭。她注意到,有时候她回来吃饭时父母正在看电视,他们会专门坐到餐桌旁来和她聊天。于是她在2005年给父母改造房子时,将电视放在了一个餐厅和客厅都能看到的位置,借助这样的布置,双方就能聊天、看电视和吃饭几件事同时进行。

图片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长期从事适老化建筑的研究(蔡小川 摄)
这次系统的设计和重装,既体现了周燕珉对父母个性化需求的观察,也包含了老年人的普遍需求。视线和听觉的改善,就是周燕珉格外注重去做的。视线方面比如她将厨房和客厅的隔墙变得透明,而相比视线,声音交流是十分必要但经常被忽略的。周燕珉听过清华另外一对老教授的故事,十分受触动:两人各住一个卧室,每天晚上临睡前双方要各自打一下电话。——今天怎么样?——挺好的。——行,安心睡觉吧。“老年人彼此听到对方的声音后,才能获得安心。”周燕珉的父母也各自居住在不同卧室。因此她将其中一个卧室的墙壁改成一段玻璃隔断,并在靠近卫生间的地方开启窗扇,两位老人各自休息,或者其中一位老人在使用卫生间时,两人都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这就增强了相互的安全感。
老人通常舍不得丢东西。“老人家里这几样东西特别多。一个是医院拿的各种药,一个是逢年过节别人给的营养品和礼品,还有家里孩子用过的东西。清华的一位老教授,也是在家里摔了跤,就是因为手上抱着个花盆,脚下被堆着的东西绊倒了。”周燕珉认为家里堆积杂物是非常不好的。“因此重新装修时,一定要增多储物空间。再考虑到老人的记忆力有所衰退,储物空间要透明或者半透明化,有的地方贴上标签,这样里面有什么就一目了然。”周燕珉为父母家的走廊里全部安排了顶柜。“就是放以前的那些老东西,什么孩子小时候穿过的衣服、旧的小彩电等等。放顶柜意味着平时基本用不到,但需要的时候子女可以帮着拿,给老人家留个怀旧的念想。”
疫情期间居家时间会很多,周燕珉就建议无论是基于这一点,又抑或是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会减少出门频率,都应该在家里保留阳台的功能,而不是将阳台扩充为房间功能的一部分。“阳台可以供老年人晒太阳、锻炼身体和侍弄花草。空间允许的时候,还宜将洗衣机安放在阳台,省去搬衣服的步骤。而许多老人都有晒被子的习惯,可在阳台设置结实的专门晾晒被褥的横杆,方便老人操作。”
结合现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和身体状况,周燕珉认为,一个人在75岁之前,完成一次家居环境的适老化改造是完全必要的。“你会看到很多老人70多岁还是活力老人的状态,但过了80岁身体就会有点发软,仔细分辨他的走路状态就不一样了。这时在家庭里发生危险的概率就特别高,需要提早做好准备。”周燕珉是在母亲70岁、父亲75岁的时候完成的这次全屋改造。
“9073”是我国正在推行的养老模式,即90%的老人是居家养老,7%是社区养老,3%进入专业机构养老。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享受社区提供的日间托管或是上门服务,其实都离不开居家的环境。让老年人有一个既安全又舒适的家庭生活氛围,就成为适老化环境营造首先要达到的目标。
图片
2017年10月12日,北京东城区鼓楼苑社区养老驿站开业,周边街坊从此有了一站式养老服务(乔万万 摄/ 人民视觉 供图)
家庭当中,老年人最容易发生的事故就是跌倒。根据2011年卫生部发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中的数据,跌倒是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要原因。75岁以上老人,因为跌倒导致髋骨骨折后,约50%在一年内死亡。跌倒和老年人平衡能力下降、感觉系统衰退等生理因素有关,也可能是源自神经系统疾病或者眼部疾病等病理因素,但家庭中潜在的环境危险却是主动可以去规避的。所以如果说家庭改造中要有一件最基础的问题去解决,那就是围绕“防止摔倒”去做的改变。
“举例来说,家里所有带有门槛的地方,要尽量降低和改平。尤其是阳台和卫生间这两个区域,和家里其他空间的衔接如有高差去不掉可以用斜坡来过渡。”卫生间是极易发生滑倒的地方。“坐便器和淋浴区就要增加L形扶手,方便老人在如厕时起坐,或者洗浴过程中把扶。淋浴区也不要用独立、封闭的‘淋浴房’形式,要用浴帘等软质隔断来区分,方便家人照顾,也避免空间太小出现问题家人无法帮助。”还有一些会被忽视的、导致卫生间摔倒的原因。“像是淋浴花洒不能采用固定在天花板顶端的款式,必须是能转到一边的,否则冷热水出来一刺激,老人躲闪就很容易摔;铺设的地砖不仅要防滑,最好还是深色的,有水滴在地上都能看得很清楚。”
图片
洗手间中配备洗澡椅和扶手,能够有效防止老年人跌倒(视觉中国 供图)
有一些社区在得到资金支持后也在推进家庭的适老化改造。而无论自己装修改造,还是外部支持推行,加扶手都是最简单易行的方式。周燕珉就强调,扶手的设置不能流于形式。“很多情况下,住宅的空间有限,大量扶手的安装会影响其他家具的摆放。所以扶手的功能可以由一些家具或者设施替代完成。高度合适的鞋柜可以成为老人换鞋时候的撑扶,卧室床头的书桌、坐便器旁边的洗手台都可以成为老人起身时借力的对象。”在另一个案例中,周燕珉帮助自己的老师家来改善卫生间的环境。卫生间里有个浴缸,但老人迈进浴缸并在浴缸里站着洗澡的过程并不安全,就算加装扶手也不合适,而老师觉得浴缸又没有损坏,也舍不得拆除。最后的办法是,把浴缸上带的喷头降低,方便老师能够坐在旁边马桶上拿着手持喷头完成洗浴。“关键是想着怎么解决问题,让老人完成一个个想要完成的动作,而不是一定要增加多少个扶手。”
周燕珉还考虑到,“将来老人慢慢进入全护理状态,必然还会造成房间功能的变化,所以也要给未来的岁月留出一些可以随时改变的余地。怎么让老人能在身体状态尚好时,就接受一些适老化设计,也需要做一些变通”。比如在卫生间里,为了让父母并不会因为被提醒衰老而感到不适,她实际上在淋浴的花洒旁装的是毛巾架,“这样就隐藏一些,可以搭毛巾,也可以当扶手”。而未来有可能老人需要再请保姆陪护,周燕珉也将本来家中的杂物储藏间做了尺寸上的处理,既能适用于目前的储物需要,又保证日后将其改造成一个保姆间时,能够放下一张单人床和必需的家具。营造一个让老人惬意安定的家庭环境,是综合老人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双重结果。
图片
在“大家的家·北京朝阳城心社区”,老人们正在读书看报(袁全胜 摄)
当老人走出家门

家庭之外,家门口的社区是老人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周燕珉的家位于北京海淀区一处2005年建成的小区内,这里也成为了她最直接的观察对象。它并未经历过专门的适老化改造,足以成为一个代表一般小区所能达到的老年友好程度的样本。
如同家庭中的扶手一样,坡道是小区内最显而易见的服务老年人的设施。然而这些坡道真正能发挥出作用吗?周燕珉带我看了几种典型的问题:一种是坡道下面被胡乱停放的自行车和电动车挡得严严实实,原因就是非机动车的停车场安排在地下,但因推车下地下室比较困难,大家并不会使用,地下室基本处于废弃状态。“这就涉及是否能在小区里设置更合理的非机动车停放区,改变乱停乱放的情况”;还有一种是坡道上有一道道横线,或者深浅不一的花纹,轮椅在上面会上下颠簸不舒适,或是造成一种视觉上的误差;另外有的单元门口虽然做了无障碍坡道,但坡道时间久了,表面破损有裂缝,反倒造成绊倒的风险,“因此坡道的形式、坡度、材质、扶手配置、夜间照明、标识系统等多方面都需要纳入考虑,以及时时维护。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有可能带来安全隐患,难以实现真正的无障碍”。
老人从家庭步入社区,往往怀有社交的期待,希望自己的社交愿望在这里能够得到满足。社会情感选择理论的相关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会选择缩小社会关系网络,偏向于选择他们熟悉的、能够让他们感到愉悦的社交伙伴。同住一个小区中、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街坊邻里就是合适的社交对象。那么从空间环境的角度,小区可以促进社交行为的发生吗?周燕珉提醒我注意这里儿童游戏区和老人健身区的分布——恰好彼此相邻。“这就是很好的设计。因为中国家庭普遍有着隔代抚养的特点,老年人经常会通过看护孙辈来实现社交生活。这样的设计就让老年人能够一边看护孩子,一边锻炼身体和他人交谈聊天。”但美中不足的一点是,儿童游戏区里沙坑旁的座椅设置,恰好是背对沙坑。“这就导致了老人为了保持孩子在自己的视线之内,就要反身坐在椅子上。这提醒我们在社区中将老幼活动空间相结合布置时,一定要优先重视人与人之间互动活跃的位置方向,创造彼此面对面的条件。”
社区中应该配置有适老化的活动场地,供老年人休闲和健身(黄金崑 摄/ 视觉中国 供图)
周燕珉让我环顾四周,看看小区中的老年人还喜欢在哪里聚集活动。如此就可以看到很有趣的现象:人们并未按照设计师规划的初衷来进行活动。比如小区里有专门棋盘桌,上面绘有棋盘并提供棋子,但其实老人们更爱在小区中自主开发的空间来下棋。“因为设置棋盘的地方没有树木遮阴,更重要的是老人下棋被围观才会有一种成就感,但这周围根本没有供围观群众停歇的区域。因此要避免这种将装置固定用途的做法,配备一些能够有创造性、多用途的装置会更好。”
小区中还有一片地带,有着曲折的水系和凉亭,但鲜有人去。“如果是空中观看的‘鹰眼’视角,就会觉得水系形成的图案很美,但实际上老人靠近和行走多有不便,容易发生危险。”与此相对的,凉亭前面有一块地带,尤其是冬天上午10点到11点的时间,阳光正好会照射到那里,老人会带着孩子们轮流在那里排队晒太阳,“那里才真正需要设立休憩的座椅。所以设计师应该做一个日照分析,并且就是上午某一段时间的日照,中午大家就回去吃饭了”。
下象棋是老年人喜爱的活动,一些可以灵活使用的户外桌椅就提供了这样的空间(ICphoto 供图)
相比起周燕珉所生活工作的小区,年代更久远的“老旧小区”要面临更为基础的适老化问题。老旧小区一般指建于千禧年之前的小区。近两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都在持续推进全国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2011年和2022年全国的改造数量超过5万个。同样位于海淀区的畅春园社区就包含了这样的老旧小区。这里的住房建于1985年,和北京大学仅一条马路之隔。东区居民以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为主,平均年龄在39.74岁;西区则多为北大退休教职工,平均年龄52.85岁,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160人,占比14.93%,65周岁以上267人,占比24.91%,远超全国和北京的平均水平,是一个严重老龄化的老旧小区。从2016年到2021年,畅春园社区都在进行适老化改造工程。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李迪华教授参与到畅春园社区环境的改造设计中。李迪华告诉我,由于老旧小区没有地下停车场,地面停车位不足,所以他要帮助改善的一个状况就是从人车混行到人车分离,让老人有一个安全的步行环境。如何在一个拥挤的小区里创造出步行空间呢?李迪华说,这类小区的一个普遍问题是过度追求绿化率,一味地去种树,而不论居民,还是园林部门,都对动树或者缩减绿地非常介意。“但树如果杂乱无章,它首先会遮挡室内的阳光,影响老人在家里晒到太阳;另外就是阻碍邻里之间的守望,小区的居民之间、居民和居委会之间,是要通过看对面窗户有没有亮灯,有没有人影晃动,来判断对方是不是正常开启新一天的生活;并且树木还有可能带来危险。我第一次提出要砍树,有一位老先生就很赞同。他家住在三层,之前窗外的树就在一次下雨的时候传导了雷电,把窗户击碎了,所以这也成为一种不安全因素。”
最后小区通过去掉绿篱的方式,在路边形成了大概一米宽的空间,半米重新修了植草沟,半米则铺设了贯穿全小区的彩色沥青步道。在步行道与机动车道之间设置栏杆与挡车桩,便于行为能力较弱的人搀扶与拦阻车辆。这些改变都反复征求过居民的意见。好比步道边上有的地方开阔一些可以增加座椅,但一层居民担心邻居们在此聚众聊天影响自己休息。折中的结果就是安装了一种没有靠背的座椅,只能歇脚,不便久坐。畅春园社区在2021年结束了适老化改造,一共包括了地下管线更换、电梯加建、单元门禁改造、路面改造、园林绿化改造等诸多部分。全方位的改造呈现和透明化的决策过程也让这里入选了2021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不少老旧小区都对是否加建电梯难以达成共识。目前不同小区都有着不同的应对方式,有的是高楼层住户按比例分摊,低楼层住户从中可获得对应的挡光和噪声方面的补偿;另外还有居民申请第三方来安装,居民按照使用次数来缴费等等。《城市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技术标准》的编者、中建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薛峰就告诉我,推动社区的适老化改造关键是能够一体化和系统化来进行全盘设计,从老人顺利下楼到安全出行,至少能涵盖他们15分钟生活圈的范围,而不只是某一个点位的问题来解决,只是单加一部电梯、一段坡道或者几个座椅。“这样就有利于化解矛盾,因为经过整体适老化改造的小区房价都会提高,这是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都能受益的。”
有的老旧小区安装了轨道爬楼机,方便老年人上下楼(邓寅明 摄/ 视觉中国 供图)
在未来,更为理想的状态是经过适老化改造的社区和无障碍的城市相互衔接,让老人的活动范围能够不断扩大。“像是公共汽车站是否能有休息候车的区域,地铁里是否建立了安全导视系统,步行道是否都有上下的缓坡,非机动车的慢行系统是否能够很好地连接起来,并且沿途设有一定数量的充电桩,方便代步车上路。”无障碍城市的完善由残疾人联合会在主导,同样会惠及有出行困难的老年人。伴随无障碍城市的建设,老年人也将有机会更畅通无阻地活动于整个市区,而不仅局限在家附近的区域。
养老机构的适老化

尽管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是主流形式,还是有一部分老人或主动或被动地会进入养老机构度过晚年。养老机构的空间,也就成为他们日常最主要的活动场所。那么在这里,他们是否能享受到更为优越与恰当的适老化设施和服务呢?
85岁的李春来(化名)和老伴儿今年1月选择搬进了大家保险位于北京朝阳区东三环的养老社区。他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都有各自的工作和家庭,平时并不与他们一起住,他们牵扯孩子的精力。他家住在一个老小区的四层,小区尚未加装电梯,上下楼一直是个麻烦。在把家里另一套一居室的房子卖掉之后,他们有了资金,终于决定要搬进养老机构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大家的家·北京朝阳城心社区”属于为老年人提供自理、介护、介助一体化设施和服务的持续照料退休社区(CCRC,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虽然整体面积不算大,但拥有中心花园,又位于核心市区之中,距离李春来的家也只有几站距离,来往方便。
在“大家的家·北京朝阳城心社区”,老人们正在参与健身康复(袁全胜 摄)
李春来夫妇第一次前来考察的时候对于餐厅的饭菜很满意,楼里还有随时可以询问的管家。并且他原来在国家机关负责党群工作,擅长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尤其爱好书画,来到这里后每天都有丰富的课程可以加入体验。他当时还注意到了房间卫生间里的细节:淋浴区摆放着带有不存水、能上下调节高度的老人适用洗澡椅——他之前从未见过这种东西。另外还有紧急呼叫器,“看起来就很放心”。他对我说,在4月份的一个夜晚,床头的紧急呼叫器就发挥了作用:深夜两点,他被一阵心绞痛给痛醒了,马上按下了床头的呼叫按钮。接着养老社区医务室的医生和护士就推着心电图仪和制氧机赶过来了,然后安排他服用了药物。他不敢想象,如果是在家里会怎样。“这里对口的医院是朝阳医院,如果他们不具备处理条件,也会立即转诊的。”
像李春来夫妇这样的高龄但生活能够自理的“活力老人”是这间养老社区的主要居住者。曾经在大家保险的养老社区和另一家养老社区恭和苑都担任过院长的谭疆宜告诉我,养老机构对于适老化环境的考虑,因为是全盘整体规划的结果,一般都要比家庭来得细致。这里的安排,有的是显性的,好比洗澡椅和紧急呼叫器;有的是隐性的,只会让老年人觉得非常舒适,比如不会刺激到神经的暖色调的灯光,材质偏硬一些、能在老年人起身时起到支撑作用的沙发,以及稍矮一些的写字台——老花眼的缘故,他们阅读和写作时更倾向离桌子远一些;还有的需要投入成本,并且也要有前瞻性的眼光。比如在针对失能老人的区域,卫生间采用了一种从日本养老机构学来的L形推拉门,相当于长方形的两条邻边可以同时推动,这样开门时的空间增大,就方便护理人员推着轮椅上的老人进出。
在“大家的家·北京朝阳城心社区”,老人们有机会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无论是乐器演奏、读书看报,还是健身康复(袁全胜 摄)
谭疆宜说,作为养老机构,他们还会在环境营造和硬件安排上尽量“去机构化”,从而让老人有种居家的温馨感。比如在恭和苑,一进门的接待处和大厅区域被设计成家庭客厅的模样,“有沙发,有壁炉,还有小吧台,你常能看见老人们在那里喝茶、喝咖啡和聊天”;而在大家保险的养老社区,为了让老人们在社区里长期生活也不会感到脱离社会,特别引进了咖啡馆、面包店、寿司店等商业,这和周边朝阳区国际化的氛围十分相符合。老人们和前来探望的亲属都可以在里面消费,同时这部分业态也是对外开放的;他们还鼓励搬进来的老人能够从家里带几件喜欢的小家具和装饰品,去除住在养老院里的那种陌生感和临时感;房间里床的挑选也有学问——护理型老人所使用的护理床既可以上下平移,又能抬起,还能辅助老人屈腿活动,“但表面看上去它就是一张家庭用床,不会觉得是医院的一张病床”。
即使做到这些的养老机构,也依然还有提升的空间。同时也在为养老机构提供设计咨询服务的周燕珉就告诉我,尤其是在新冠疫情之后,养老机构会暴露出一些共通的问题,比如缺乏单独设置的隔离观察室,这样的房间当流感等一般传染性疾病发生时很有必要;还有就是现在一些养老机构通常把包含居室、起居厅和护理站的照料单元做得过大,老人的人数多,不利于传染病期间的临时封闭管理,平时的照护质量也会打折;另外电梯的设置也很关键,目前很多养老机构的几部电梯是并排设置的,没有洁污分开。对于日常患病的老人,需要电梯进行转运的时候也要走单独的通道,不要混在一起,这样一是不会对更多的公共区域造成污染,二来也避免其他老人看到后心理产生不愉快的感受。
养老社区这样的养老机构因为收费较贵,注定只是少数老人的选择。在熟悉环境中的原地居家养老依然会是主流,机构养老的服务对象范围会逐步收窄,聚焦高龄、重度失能和有认知障碍的老人。
寸草春晖是另一家专注于来做社区养老的机构。社区养老和养老社区两个词看上去只是字词顺序的颠倒,却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寸草春晖在北京的几家养老院都选址在老龄化比较严重、同时医疗资源也相对较好的社区附近,他们既可以进行周边社区上门的护理服务,也能将那些生活严重不能自理的老人收住在院内。
在寸草春晖即将开业的马家堡院区,董事长王小龙正在给参观者介绍单人间的配置(黄宇 摄)
寸草春晖的董事长王小龙和我介绍,民众对这种类型的养老服务需求很大,他们的养老院都是满员的状态,后面还有老人在排队。“在寸土寸金的北京,能找到一栋位置合适的建筑来做改造就比较难。”他们即将开业的新院位于丰台区的马家堡,旁边有几个大型居住社区,又临近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由一栋酒店改造而成,就是一个难得的选址。
我在这里看到,100张床,三分之二都位于单间当中。虽然每间面积都不大,仅在十几平方米左右,但护理床、写字台、座椅、洗漱台以及设置了安全防护的卫生间等等都一应俱全,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即便是进入全护理状态的老人,不太能享用到屋里的设施,我们也认为单人间能保证最精细的看护状态,老人之间不会互相影响。因为就算是夫妻,你都会发现两位老人在生活作息、护理需求上不尽相同。所以牺牲掉了床位数量,我们也要保证尽可能多的单人间。”关系到民生福祉,他们既需要保持一个亲民的价格,又要为老人带来周到的呵护,他们也一直在探索如何能保持两者的平衡。

新旧京圈少爷公主,兜转在舞台中央

社交媒体在迭代,文字和中长视频内容,已经不再是时代的宠儿。新宠是现在走红和爆火的,多是抖音、快手和小红书上,做短视频的各色网红。

上个时代,明星艺人中的微博之王,是“女王”姚晨。

姚晨成为女王的契机是,她走红于2006年,因为电视剧《武林外传》,爆红于2009年的电视剧《潜伏》。

一个艺人一部主演的作品爆红,足够吃一辈子。她在短短三年内有两部。

王兴做的社交媒体、微博鼻祖“饭否”在2009年7月被雪藏,新浪微博在8月上线内测获得了崛起良机。新浪需要流量,姚晨需要曝光,二者是天赐的姻缘。

姚晨是最早一批玩微博的艺人,在微博上一度成为头面人物,最早突破几百万,上千万的艺人,都是她。

姚晨红透之后,干了两件大事儿。一是离婚,踹掉了早年她自认高攀的前夫,第四代导演凌子风的孙子,凌潇肃。二是成为公共领域知识分子。

当年微博上最红火的意见领袖很多都是公知向,一大帮人站在时代浪头,以为自己有了指点江山,粪土万户侯的能量,习惯叩问体制之痛。

那个年代里,为数不多的例外是,“社交之王”,以“少爷”身份走红的代表人物,首富家的撕葱公子。

撕葱走红时,年仅20岁出头,说是意气风发,毫不夸张。他老爹的财富,也伴随着次贷危机后的大放水,跟着地产盛世财富暴涨,身家持续上扬。

撕葱在海外学的是哲学。刚归国,他老爹就给钱,让他在北京搞了家投资公司,叫做普思投资。希腊语中,“普思”二字有先知的意思。

先知不先知的,不好说,按照现在抖音上粗糙的划分方法,“住在北京就算京圈”,说籍贯四川苍溪的撕葱,也曾获评老一代的京圈少爷。

美其名曰“新京城四少”。

另外三位少爷,是潘石屹公子潘瑞、商业巨富之子王烁、富力公子张量。

和“新京城四少”隔空呼应的是,一位上海少爷,秦奋,号称是“沪上皇”。

彼时的撕葱,活得很自在,也很张狂。作为首富家的公子,撕葱比当时的意见领袖们都毒舌,他反手还会讽刺这些大V们。

李开复、罗永浩、潘石屹等这一帮人,都被他点名讽刺过。

微博大V云集,没有他王撕葱不敢骂的人,甭管是H二代三代还是富二代,站在何种位置。

当年,被他骂得最惨的是,张兰和汪小菲母子。因为张兰为了吹嘘儿子和儿媳大S的婚礼,蹭了万达的名头。

王思聪就追着这家人,讥讽嘲笑了很多年,说张家兜里只剩下两个钢镚儿。

为此,撕葱甚至给富二代下过一个定义,“如果这个人从父母那里拿到的钱可以随便改变别人的命运,这基本就算富二代了”。

旧时代走过的人,看到世事变迁,不免有些过去的记忆。关于撕葱公子当年给不少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可能是,居然有很多人真会去他微博下留言,老公X我,也有人在不断地践行着。

甚至知乎崛起之后,不断有人在上面设置问题,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社交媒体的迭代,连带着国内很多事情,短短十年,就彻底换了一个天地。

十年过去,姚晨早已经不是社交女王。作为演员,前几年,她主演的还有爆剧,《都挺好》。只不过她不再高调,也没再宣传难民署代言人的身份,没再想做超出演员本分的事情。

当年她口中的朋友,老媒体人柴静,也消失在公众视野中。

前段时间,甚至有没有被证实的传言说,姚晨想过为早年的某些言论致歉。

十年的时间,足够成长起来新的一代人。这几年,社交媒体上风头正劲的是,一批新时代的意见领袖们,相比过去的唯体问,变成了唯赢论,不论什么样的论题,最终的落脚点也是只有一个——我们又赢麻了。

崛起于微博时代的撕葱公子,巅峰期曾被财经圈吹捧是投资天才。天才随着时代快速坠落,前几年,他一度登上过被列执行人名单、限制高消费,登上老赖榜单,连带前首富老爹成为过笑话。

他曾经尝试过直播、影视公司等各种创业项目,多是无疾而终。

至于“社交之王”的身份,也早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桶。因为涉嫌妄议,他各平台数千万粉丝的账号,已从互联网上消失。

唯一坚持下来不断攀升高峰的是,他身边不断变换的网红女友,数量越来越多。反正比创业开销小多了。

至于老一代的意见领袖们。李开复早就在网上销声匿迹,韩寒转身成为了大导演,方舟子去了美国,在推上继续向内指点江山,留下的任某某进去了,潘石屹去年想甩掉SOHO中国,还被查了偷税漏税,连补带罚需要缴纳7个小目标。

潘总的微博,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更新了。一共发了25603条微博,他只对外显示出了8条。

其中一条是,转发青蛙公主谷爱凌的微博,因为爱凌专门给潘总老家的幼儿园录视频,送上一段祝福。

谷爱凌,是冉冉升起的新公主。这一代的公主自信满满,但没有像老一代那般张狂,从不谈及国内公共敏感话题。

按说潘家的三位公子,也算是京城里数得上的少爷。只不过三位公子,并不是撕葱或者汪小菲的打开方式。潘总前些年没少往哈佛、耶鲁等海外名校捐款,都是千万美元的级别。

潘家的三位公子中两位是哈佛、耶鲁的学生。

和王思聪齐名过“新京城四少”的潘家大公子潘瑞,去年因为在微博上涉嫌诋毁烈士,被海淀警方发布了海外追逃公告。

商人家的公子,成不了京圈少爷。雨打风吹去,撕葱成为结局最好的商人公子。

撕葱和他老爹的幸运是,挨锤比较早,早早收手,在这波地产行业危机到来前,降低了杠杆和负债率,得以顺利度过危机。

“新京城四少”中的另外两位,富力公子张量,曾是95后新晋流量花赵露思的幕后老板之一。

而张公子家近一年多的新闻,除了地产去泡沫化,集团市值大缩水外,就是前段时间刚发生的父亲张量,在英国被捕,因为涉嫌在加州行贿。

至于王烁家?除了父亲王志才过去几年一直在被追债的财经新闻里打转,炫耀多年的、临近故宫的房子,先是被抵押,后抵押的产权又被折价拍卖,继母王艳开始出来拍短视频了。

还有一个苏宁家的公子张康阳,最近一次大新闻,同样也是被追债。

高调十余年的“沪上皇”秦奋,带着父亲秦嗣新掉了皮。皇不皇的,秦奋估计再也不敢说了,社交网站已经停更。秦嗣新的商业版图,指向的是澳门赌坛。

澳门赌坛风云骤变,哪里还有“沪上皇”,都是马仔。

真少爷隐匿在红尘之中,没有敢谈及。富商巨贾家的公子,以为自己会是京圈少爷,在上一代社交媒体中,自信了十年,也渐渐退出舞台中央。

老一代的少爷和公主们,逐步退场,后浪推前浪。新一波的少爷和公主们,在抖音等平台上跃跃欲试。

这几天,社交网站新晋走红的三位,是被称为京圈少爷和公主的两个男生和一个女生。

三个人的共同点:住在北京海淀区的万柳书院。

最近爆红出圈是因为,其中一个男生,发布的一条短短10秒的短视频,镜头扫过挂在墙上的一幅画,疑似是齐白石的作品,抖音直接涨粉一百多万。

齐白石的画,是真是假很难通过一个远镜头进行判断。他家这幅被猜测是齐白石的真迹,只是因为他发布抖音时,标记了地址定位“万柳书院”。

画的价格,甚至被吹说是4.2亿。(后有人打假说价值只是数百万级)

所有视频作品的热度支线拉升,底下全是“少爷”和“老奴来了”之类的评论。俨然有了种,早年撕葱在微博走红后,一大群人在微博下叫喊“老公X我”的盛况。

他的短视频,连带着同小区的数个博主,在抖音上走红。

当年追捧王思聪的有凡凡、韩寒、林更新、杨幂等人,现在所谓的万柳少爷只剩下一个打着北京大学学长标签的,网红羊毛月,追着捧着叫少爷,开玩笑说想去他家做阿姨。

万柳书院中的“万柳”二字,源自典故《游万柳堂记》,说的是清朝初年冯溥极尽奢华的私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

冯家是真少爷之家,上有数代传承。冯溥本人是顺治年间的进士,后历任吏部侍郎、刑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下有家族兴盛数代而不倒。

现如今的万柳书院,里面住着的多是,互联网鼎盛时代发了家的科技精英。

万柳书院在某二手房交易网站上的情况,房屋总套300余户,单价近20万,在售二手房房源114套,最近成交11套,法拍房25套。

不是每一位少爷家,都能扛过这波寒冬。

也不是每个住在万柳书院的人,都敢高调。

万柳书院里,最为知名的住户,应该是柳传志的柳家。鼎盛期,柳传志号称是商圈带头大哥,和杭州杰克马,南北并立。

这几年,大船航线转向,杰克马陷入长时间沉寂。柳家的生活也不太平,不论是柳传志,还是在滴滴做总裁的女儿柳青,阵阵铁拳轰隆声中,活得都很低调,步步小心。

瞅了一眼最新的状况,最先走红的万柳少爷,已经删除了他那个带有疑似齐白石画作的视频,作品仅剩下3个。还说让人把热点下了,一直在灭火。

只剩下一个不知道谁家儿子的男生,还在直播,对着抖音网友们的打赏喜笑颜开,他说想超越父母的成就,为此偷偷开了一个某宝店铺。

被灭之前的撕葱,曾在抖音直播说一次,有人给他打赏,他觉得自己被羞辱到了,随及下播。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少爷还是公主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再挺十年。

来源:深度八卦 微信号:shendubagua001

一块卫生巾的残酷物语

2019 年,德国一家女性用品公司出版了一本《棉条书》,书里一个字都没有,取而代之的是十几个卫生棉条。这本书上市后,一时洛阳纸贵,两天便被抢购一空,最终卖出近万本 [1]。

当时,德国对棉条、卫生巾等生理用品收取高达 19% 的增值税,与奢侈品相当;但《棉条书》属于出版物,在德国税法中,书籍、食品等被认定为日常生活必需品,享受税率优惠,只用缴纳 7% 的税。

无独有偶,中国对避孕套免税,粮油、出版物等的增值税为 9%,卫生巾则是 13%。

这种对生理用品征收更高消费税 / 增值税的行为,被反对者们称为 “月经税(或棉条税,Tampon Tax)”。由于原材料短缺、运输成本激增,卫生巾的平均成本在过去一年里上涨了 8.3%,棉条则上涨了近 10%[2],加之高额的赋税,卫生巾对很多女性来说,已经成为沉重的负担。

“月经税” 在全球各地都存在已久。在韩国,卫生巾比发达国家要贵 50% 以上,而且还越卖越贵,一口气涨价 20%[3];贫穷人家只能用鞋垫或纸巾替代,被称为 “鞋垫女孩”。

2016 年 7 月 3 日,韩国首尔街头,一道贴满红色卫生巾与标语的幕墙吸引了行人的目光。这面墙上写满了韩国女性积压在心的愤怒 —— 月经很恶心?我们从 13 岁开始就要面对它。

“月经很恶心?我们从 13 岁就要开始面对它。”

疫情三年里,这种困顿露出了锋利的獠牙。美国的超市和商店里的货架空荡荡 [2],英国一家慈善机构发放的免费生理用品数量是疫情前的六倍 [4];在中国,网友们为了 2 毛钱的散装卫生巾和高铁能否售卖卫生巾吵翻了天。

一元一片的卫生巾,是一种难以启齿的隐痛,也是一种对社会进步含蓄又剧烈的拷问。

天要下大钱

现代卫生巾的历史是由男性书写的。

1914 年,美国造纸公司金佰利的两位高管发现并引进了一种名为 “纤维棉” 的新材料,吸水性比棉花强五倍,却只用一半的价格。

一战期间,金佰利便为美国陆军生产手术棉与绷带。战后,受到美军护士启发,金佰利在 1921 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抛弃式卫生巾品牌 “高洁丝”。

语焉不详的广告语:“不用高洁丝,枉为现代女性”

诞生于 1929 年的卫生棉条,也是由一名美国男医生为妻子而发明的。

中国女性用上卫生巾远在改革开放之后。1984 年,福建商人许连捷偶然接触到来自香港的卫生巾生产设备,彼时卫生巾已在海外普及,但他的妻子却连见都没见过。

“天要下大钱了 [5]。” 许连捷押上全部身家,创立恒安国际与卫生巾品牌 “安乐”。

诚如许老板所想,卫生巾集大规模、高频次与强刚需于一体, 是个诱人的零售机会。

论规模,一半人口都是卫生巾的潜在用户,此刻全球就有 8 亿人要用到它;论频次,卫生巾是女性日常生活的基本必需品,她们一生中有 7 年时间都在不受控制地流血,需要按月复购、持续长达 40 年。

短短三十年,卫生巾的在我国的渗透率就实现了从 0 到 100% 的跃迁。2018 年,国人消费了 1200 亿片卫生巾,销量是避孕套的 7.5 倍,市场规模接近后者的 5 倍。

恒安国际则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卫生巾厂商,市占率超过尤妮佳、宝洁等外资巨头,市值一度突破千亿港元。

“护垫侠”

印度纪录片《护垫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年少辍学,发现妻子买不起卫生巾只能用破布后,顶着周遭异样的眼光自搞科研,最终发明了平价的卫生巾生产线。

卫生巾的生产工艺并不复杂,“护垫侠” 的平价卫生巾与宝洁等大品牌的产品,差距主要在原材料上 —— 尤其是依赖进口的高分子吸水树脂、绒毛浆等。

美国是全球唯一的绒毛浆净出口国 [6],女性的卫生巾、婴儿的纸尿裤,都离不开美国南部老铁的支持。当地林业资源丰富,巨头国际纸业从造纸改行做绒毛浆,是卫生巾和纸尿裤厂家的主要供应商。

卫生巾这个行业的特点也非常鲜明:毛利很高,净利很低。

单从生产环节看,行业平均毛利水平约为 45%。恒安国际 2021 年的卫生巾业务毛利率高达 70.5%,是其纸尿裤业务的两倍。2017 年,重庆百亚冲击 IPO 时,曾公布旗下 “自由点” 卫生巾的出厂价:每片 0.44 元。护舒宝的棉质日用款也低至 0.45 元 / 片。

但行业的净利率水平却不高,包括恒安国际在内,头部厂商的净利率在 8%-20% 之间。消失的利润里,大半都被渠道商瓜分干净,每层经销商加价率高达 20%-30%,终端零售价是出厂价的三倍多。

另一个吞噬利润的地方是广告,卫生巾行业普遍销售费用高企,行业平均销售费用占到销售额的约 23%。换句话说,即便卫生巾成为免税品,可能也便宜不了多少钱。

种种迹象表明,卫生巾可能还会变得更贵。

首先,卫生巾的市场集中度很高,头部品牌有足够的实力抬升市场价格。美国与日本前五大厂家的市占率分别达到 72% 和 97%[x];而在中国,超过八成的市场份额都为前十大品牌所有。

其次,卫生巾市场渗透率见顶、增速放缓,倒逼头部品牌变着花样求增长。

最近五年,美国的生理用品市场规模始终维持在 30 亿美元左右,增长率一度低于 1%,日本也是如此。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育龄女性不够用了 ——2021 年,美国和日本的人口增长率分别是 0.1% 和 – 0.5%。

结果就是,品牌商们主动消费升级,让女性在卫生巾上花更多钱。裤型卫生巾、液体卫生巾,以及有机棉卫生巾、工业大麻棉条、智能月经杯等新品层出不穷,越来越贵。

2018 年,国内单片卫生巾价格同比上涨 4.7%,同期市场规模增长了 5.7%。

房间里的红色大象

“第一次体会到做女人真好”—— 你可能以为这句广告语来自卫生巾品牌,但实际上它来自丰胸产品。

人们对卫生巾广告的困惑由来已久:为什么经血总是蓝色的;为什么月经不叫月经,而是 “每个月总有那几天”;为什么广告主角永远俏皮、快乐、爱运动,仿佛下一秒就要称霸铁人三项。

曾有人在 Reddit 论坛向卫生巾从业者提问:到底谁的月经是蓝色的?

答:“毕加索吧。”

月经羞耻是这一切谜语的根源。传统社会里,女性因为月经被赶出寺庙与厨房,甚至要到野外的小屋里 “封控”;现代社会,羞耻是无法安心、大声地讨论月经,是讳莫如深的广告语,是 Instagram 能容忍女菩萨发裸照、却不让染上经血的长裤过审 [7]。

导致的结果是,只有在中国游戏和卫生巾广告里,人类的血不是红色的。

自诞生之初,卫生巾厂家就在与月经羞耻做斗争。高洁丝上市后曾收到一堆投诉信,后来采用投币自取的销售方式,让羞于启齿的北美妇女免于和售货员交谈,才成功打开市场 [8]。许连捷的 “安乐” 卫生巾,一开始由于找不到愿意推销卫生巾的女性,只能雇男业务员。

在美国,生理用品直到 1972 年才被允许投放电视广告;1985 年,《老友记》Monica 的演员成了第一个在电视广告中说出 “月经” 一词的人。

2011 年,卫生巾广告中第一次隐晦地出现红色血滴;近几年,高洁丝与一些初创品牌尝试使用红色液体,结局大多是引起监管机构注意,或被平台重拳出击 [9]。

2011 年,“里程碑” 式的小红点

英国卫生巾品牌 Bodyform 拍过一条广告,里面的女性角色一反主流广告中小仙女的形象,而以拳击运动员、芭蕾舞演员、攀岩爱好者取而代之。几乎每一帧画面都有鲜血,以及他们的广告语:No blood should hold us back。

后来华为做了一个类似的

这种被迫的隐晦无声加重了人们对月经的误解。1983 年,美国第一位女性宇航员萨丽・莱德进入太空前,NASA 工程师还搞不明白 “100 根棉条够不够用七天”[10]。

直到今天,一些人还认为月经可以用毅力控制,或是常常忘记卫生巾是关乎健康与尊严的基本必需品。疫情期间,女性生理用品荣膺 “非必要” 物资 [11];上海封控期间,卫生巾的团购成功率不足 10%,低于电子烟和鲍鱼 [12]。

贫穷有张女性的脸

2015 年,一个研究小组在肯尼亚发现,当地一些年仅 15 岁的女孩在通过性交易赚钱买卫生巾,“这是她们仅有的选择 [13]。”

在肯尼亚,一包平价卫生巾的价格不到 3 元人民币。这笔每月不足 10 元的开销,却让卫生巾成为 65% 肯尼亚女性消费不起的奢侈品 [14]。

全球有 5 亿女性因贫穷而无法负担最基本的生理用品。发达国家也不能幸免,美国每十个女大学生里,就有一个买不起卫生巾 [15];在日本,这个数字是 1/5 [16]。在中国,有 400 万女童处于月经贫困,这些窘迫隐藏在 2 毛钱一片的散装卫生巾,与那句 “我有难处” 里。

2020 年 6 月,“散装卫生巾” 登上热搜

月经贫困不只是 “买不起” 那么简单。由于使用碎布片、树叶、报纸等不卫生的替代品,女性有更高的概率患上尿路感染等问题。

“贫困” 也许是一个相对概念,但仅仅因为生理构造差异,女性生来就背了一笔债务 —— 她们在一生中要用掉 12000 片卫生巾,按每片 1.5 元估算,总计 18000 元。

正如文章开头描述,“月经税” 既是一个概念,又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税收项目。美国曾有 80% 的州都对生理用品征收堪比奢侈品的税率,但壮阳药和高尔夫俱乐部会员却能免税。连奥巴马都摸不着头脑:“也许因为法律是由男性制定的 [17]。”

消除月经税的呼声与行动近年来愈发强烈,《棉条书》出版的第二年,德国便将生理用品的税率从 19% 降至 7%;在今天,美国对卫生巾免税的州已经增加至 23 个。美国人专门建立了一个网站,统计还有哪些州依然对卫生巾征税。

一个有些让人意外的事实是,激进推动卫生巾免税的反而是第三世界。早在 2004 年,肯尼亚就成为全球第一个废除生理用品附加税的国家;在 2015 年以前,牙买加、尼加拉瓜、尼日利亚、坦桑尼亚和黎巴嫩等国也都已经消除了月经税 [18]。

遗憾的是,免税的作用似乎有限。2021 年,英国取消 5% 增值税后,生理用品的价格只下降不到 1%[19];而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卫生巾和棉条在废税一年后反而涨价了 [20]。

它可以免费吗?

当我们为高铁上能否售卖卫生巾吵得不可开交时,生活在他处的人们已经开始探索免费提供卫生巾的可能性。

肯尼亚、南非还有博茨瓦纳等非洲国家实现校园内的免费供应 [21]。苏格兰是全球第一个真正实现 “卫生巾自由” 的国家 —— 在公共场所免费提供生理用品,包括学校、电影院、图书馆、公共健身房等;供应产品则包括卫生巾、棉条和可循环使用的月经裤。

他们甚至做了一个名为 “Pickup My Period” 的 APP,帮用户找到距离最近的供应点 [22]。截至今年 8 月法案正式生效,苏格兰人为此努力了整整六年,并已投资超过 2700 万英镑 [23]。

电视剧《破产姐妹》

有批评者认为,女性又不是弱势群体,为什么要滥用纳税人的钱?在一份公开文件中,苏格兰政府自豪地表示,这项法案是保障平等与尊严的基石 [23]。

免费提供卫生巾也只是消除月经贫困的第一步,女性面临的问题远比想象中要更加复杂。

在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月事革命》中,当地女孩成功生产出便宜耐用的卫生巾,却对另一件事无能为力 —— 由于学校和家里没有干净的水源、安全的厕所,她们只能躲避着男人们的目光,步行前往遥远的公厕。

维系一个人的健康与尊严是那么困难,要摧毁它却如此简单。

进步的细节

历史课本里,文明的进步总是剧烈又迅速的,以至于我们常常因为粗线条的笔墨忽略了那些漫长的博弈和反复。

比如免税卫生巾就会牵扯很多问题,在肯尼亚,人们发现虽然卫生巾成品免税了,但生产材料在交易过程中依然会被征税。而一旦将原材料免税,有可能导致偷税漏税问题。又比如一次性的卫生用品大多被当作塑料垃圾,最后进了垃圾填埋场,垃圾处理很可能又是一个问题。

事实上,大到社会兜底体系、全民医疗保险覆盖,小到导盲犬能不能上公交、卫生巾要不要征税,一个社会的进步往往是在一个又一个轻微的脚步声中不断推敲不断反复的。进步的力量并非全都来自威不可测的文件和拔地而起的工程,反而是那些零星的微弱的呐喊声。

进步的源头总是隐藏在一个个微不足道的细节里 —— 也许是一句 “我有难处”,也许是一本棉条书,又或是用红色卫生巾贴在墙上的愤怒。

纵然面临百般困难,但我们不该忽视这些渺小的呐喊。

它们应该成为动力,而不是借口。

来源:远川研究所

买不起房的北漂,在燕郊搭建起熟人社会

“没有人是燕郊人,大家都在北京上班,买不起房,不得已选择了燕郊。因为这份不得已,一群人才有了凝聚力,我们又都是燕郊人。”

文 | 安妮

从“拼车群”开始

工作日19:00,打开地图软件,选择从望京出发前往燕郊,匹配到的最快线路是地铁转公交,1小时50分钟。倘若切换到打车APP,55分钟,车费约150元。“燕郊人不这么通勤,我们都拼车,20块钱,公司楼下直达家门口。”小青说,“疫情这几年涨价了,以前15(元)。”
2018年12月,小青退掉北京的出租屋,搬到燕郊的新居,成为在北京上班的环京居民。“通勤最棘手,能解决这个问题,其他都不是事儿。”在此一年多前,小青受邀到大学师姐君兰家暖房,那是她第一次去燕郊。从大望路出发,一辆公交车坐到底,再转乘一趟车,算不上近,但挺方便,没有想象中周折。那晚她们聊到很晚,君兰送她出门,两个人在小区里慢慢地走。“我哪怕在这里有个小单间,自己的窝,就挺幸福的。”小青抬头看看无数亮着灯的窗口,心里想。
安家的愿望强烈,在北京买房几乎不可能,小青从“北三县”(指河北廊坊环京的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入手,开启看房之旅。转了一大圈,她还是回到隶属三河的燕郊,最终选择君兰的小区,跟师姐做了邻居。君兰分析,在“北三县”其他地区或者天津武清买房的人大多出于投资或养老的考虑,如果要通勤,燕郊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图片《后来的我们》剧照
刚搬到燕郊的时候,君兰通常在路边拦车进北京,20元单程。返程搭“黑车”。“你在大望路见过有人喊‘燕郊燕郊,50(元)一位’吗?那就是黑车。”讲求生活秩序的燕郊居民更偏好充月费的大巴车,定时定点,有固定座位。这样略显疲惫的生活没持续几天,君兰就被小区业主大群里热心的邻居拉进了“拼车群”,手机噼啪一通响,用她的话说,“那一刻才觉得自己真是个燕郊人了”。
起初加入的拼车群是500人大群,以目的地命名,“望京拼车1群”“国贸拼车2群”……拼友们心照不宣的晚高峰是21:00。第二天在哪里接人、几点出发、能载几人、尾号多少、车主电话,几条基础信息,干净利落,有合适的就自己匹配,车主再宣布满员。“相当于顺风车,反正都要上班,邻居们不图这个赚钱。”君兰告诉我,15~20元的拼车定价是基于过路费和油费制定的,公开透明。车主行个方便,乘客分担消耗,本质是燕郊人的邻里互助。
在大群拼过几次车后,相似路线的车友把君兰拉到具体的小区拼车群。过一阵子,她又加入了更小范围的单元楼群。定居燕郊不到一个月,君兰就找到了固定的拼车车主,隔壁单元楼的一对韩国夫妻。
图片通勤是燕郊居民面临的首要问题。居民们自发组织拼车,建起一个个“拼车群”,又由此制造更深更广的联结,形成了具有温度感的熟人社会(翟羽佳 摄/ 视觉中国 供图)

君兰居住的小区位于燕郊北部,是距离望京路程最短的几个小区之一,居住者中有大量韩国人。拼车固定下来后,韩国夫妻、君兰两口子、一个韩国年轻女孩儿组了个小群。“明天走不走?”“走。”像发电报似的。君兰记得,韩国大哥车技了得,那时京平高速到六环的路还没有通车,在堵得水泄不通的机场高速上,他总能钻出一条看不见的路,40分钟,5个人准能到公司楼下。
有师姐君兰开路,小青的燕郊生活启动得很容易,早早就固定了车。不过,通勤问题解决了,生活方式的改变还是让她颇花了些时间适应。
刚到燕郊时,小青的生活很闭塞,几十分钟的车程把北京变成异地,人际圈子似乎也被隔开了。“好奇怪,就算在北京,城南到城北不也要一小时吗?”小青首先失去的是丰富的夜生活。下班后从容地听场音乐会、跟朋友约顿夜宵的权利仿佛再也没有了,因为玩得太晚就拼不到回家的车。周末极少有人愿意进京,拼车又是大问题。况且日常通勤给燕郊人造成了客观的精神内耗,休息日只想躺在家里,懒得去追求“城里人”的爱好。
图片(IC photo 供图)

自我封闭的生活过了一年多,2020年初,疫情袭来,小青的情绪到达冰点。“检查站老是卡我们,师姐被迫搬回北京租房,真就剩我一个人了。”那段时间小青总用一整天时间刷武汉的新闻,一边刷一边哭。她突然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不是为工作买了张床,而是为将来安了个家。
那天之后,有点儿社恐的小青取消了手机里几十个群的“消息免打扰”。她终于真正做好准备,去成为一个燕郊人了。

从1到100

如果将环京生活视作一款开放世界游戏,拼车群就是“新手村”,居民在那里学会基本生存法则,再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解锁更大的地图并沉浸其中。
“今年微博上有很多上海居民疫情期间互助的帖子,大家都在点赞,其实燕郊人一直是这样生活的。”去年,小青居住的小区经历了一次突如其来的封控。拼车建立的联系让居民迅速拉起楼栋群,邻居们报出自家物资,把能共享的放在单元楼门口,供彼此拿取。小青回忆,有位邻居想吃金针菇,怎么都弄不到,她正好有一袋,就从冰箱里翻出来送给他。“一包金针菇才几块钱,但他回馈了我一袋阳光玫瑰啊,那时候这个葡萄还非常贵呢!”
像这样由于临时特殊需求拉起来的群,小青的手机里有好几个。比如近期药品不好买,邻居们就拉个群共享药。小区非工作时段施工,打扰附近单元居民休息,大家就拉个群商讨维权对策。每过一段时间就有人辞掉北京的工作回老家,离开燕郊前,他们会把相熟的邻居拉进一个群,出售自己的二手家电。“燕郊近似一个以微信群为基本单位构建的小社会,但更灵活,居民自治,有求必应。”小青说。
图片《二十不惑》剧照

灵活性首先体现在日常生活物品的采购上。小青的手指划过手机屏幕,“这些都是生活群,能买一切”。蔬菜水果团购、大厂回族自治县新鲜牛羊肉、某家特定店铺的拌鸡架等,应有尽有,看到合适的就团几单,专人送到楼下,物美价廉。生活群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相互通报进京检查站的实时动态,当天最早过站的人会在群里发公告:某天只刷身份证,没查核酸;另一天某项检查变严了……早晨的生活群像个新闻播报站。“环京动态,尽在掌握。”君兰开玩笑说,物业生活群的功能称得上是个地面频道,“八点档”也不会缺席。“如果一直留意群消息,你会知道谁的老公在搞外遇,哪个邻居酒驾被罚款了,谁家孩子要上学在托关系,等等。群里一天到晚都在聊天,家长里短的,非常活跃。”
据小青观察,在燕郊买房的大体是两类人。一类是已婚夫妇,如果一直在北京租房,有了孩子,到学龄阶段就可能面临返乡。在工作和孩子教育之间作权衡,居燕郊这是最优解。另一类是像她这样的单身男女青年,比较确定未来会在北京发展,不想跟人合租,至少是不愿频繁搬家。小青算过一笔账,燕郊的房贷跟北京的房租基本持平,但居住条件好得多;生活起居成本略低于北京,可每个月800元左右的通勤费用是雷打不动的。“其实选择在燕郊买房,本身就选择了一种理性的消费观。”小青告诉我,去年她报名了整理收纳课,跟物件“断舍离”,同时也整理思绪,不断明确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不可避免的退而求其次之下,尽量维持住自己的生活品质。
图片(翟羽佳 摄/ 视觉中国 供图)

小区的登山群是最先让小青觉得“还不太糟”的群。在那里,她发现燕郊也能有“生活”。
小青是个户外爱好者,租住在北京时,她每周末固定跟朋友去爬山。搬到燕郊后,她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北京早晨7:00的爬山活动了。某天刷生活群,小青留意到周末的登山小队正在接受报名,她试探性地回了一句,邻居立刻响应,把她拉进登山群。“北京爬山128元一个人,燕郊这边100(元),都会组织车,但油钱实际上是燕郊更贵。我觉得燕郊爬山更有趣,基本都是群主带着去爬野山。”
图片小青在京郊爬山(受访者供图)
实际上,小青在燕郊买房首付款的三分之二是借出来的。后悔吗?在她心里,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跟刚搬去时很不同了,特别是面对腰斩的房价,内心的安定感从何而来?
图片京秦高速潮白河边的日落(受访者供图)
“你能想象吗?让我产生归属感,能踏踏实实在这里生活的,是我的邻居们。”小青和我提起2020年初,她确定自己“燕郊人”身份的那天。当晚大约8:00,天气很冷,临近除夕,小区里没什么人。那会儿人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还很不充分,也没有口罩,正是人心惶惶的阶段。晚饭后,她到楼下的韩国小超市买东西,整个人看起来有些萎靡。“你看,外面的月亮好漂亮。你也要开心一点啊!”老板娘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让小青感受到邻里间的温暖。她想起小时候,发小每天赖在他们家,大人们互相送东西,趁机到家里坐着聊几句。“在北京住久了,我都忘了还有这样的人际关系。就像生活在韩剧《请回答1988》里一样。”小青说。
图片《请回答1988》剧照

异乡的熟人社会

今年上半年,我们做了一期有关电视剧《人世间》的封面故事。在我对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所副所长孙承健研究员的采访中,他认为,该作能收获当代“互联网原住民”的喜爱是因为它难得地寻回了熟人社会的温度感,为观众提供了人际关系的替代性满足。而在本次采访环京居民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份温度,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构建起一个熟人社会,将彼此作为异乡的依靠。
小青有一只白猫,是个话痨,采访时,猫猫一直在旁边叫,好像也想讲几句。这只猫是小青从小区的宠物医院领养的,被她看作“跟燕郊根深蒂固的联结”。某天晚上,宠物医生突然回复她的朋友圈,说想去她家喝酒。“如果是在北京,我根本不可能加上宠物医生的个人微信。我们其实算是陌生人,我也不喝酒。但我就说‘你来吧’。”之后两人关系逐渐熟络,常去彼此家吃饭。小青甚至在医生的协助下救助过流浪猫,把它们领养去了很好的人家。这是她曾经无法想象自己能做到的事。
《宠物医院》剧照
类似的邻里关系建立,小青经历过太多次。“最神奇的是留钥匙。”她说,生活在北京时,“留钥匙”是个符号化的行为。拥有别人家的钥匙是某种身份的象征,代表你们关系非同一般,至少是城市里最好的朋友。但在燕郊,从陌生人到好朋友仿佛是自然而然的事。有一回,小青半夜失眠,同层的邻居看到她的朋友圈,顺手分享了个歌单给她。她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起天,最终干脆相约去小区里散步。两个女生,之前几乎没说过话,绕着小区溜达到了5点,一起看了个特别漂亮的日出才回家睡觉。这位邻居现在有小青家的钥匙,出差在外,邻居替她照看猫。
图片小青和邻居们在燕郊搭篝火,一起烧烤(受访者供图)
小青和君兰跟我讲了很多故事,包括邻居住院去陪床、几家人相约在小区里烧烤、一起吃年夜饭……她们的讲述令我觉得失真,难道燕郊才是完美生活的代名词?“当然也有不好的地方”,小青觉得,问题到处都有,亲密的邻里关系却是燕郊的特色。“没有人是燕郊人,大家都在北京上班,买不起房,不得已选择了燕郊。因为这份不得已,一群人才有了凝聚力,我们又都是燕郊人。”
图片《欢乐颂》剧照

小青提起小区里的一家小餐馆,店主是一对韩国老夫妻,她每次去吃饭,奶奶都笑眯眯地多舀一勺米饭给她。朝鲜族爱吃一种叫马蹄叶的野菜,小青吃不惯,但她去爬野山时总采一大包带到店里,爷爷奶奶就咧嘴笑,顺势又多盛些饭给她。有一次,奶奶问她为什么不在家吃,听说她一个人不想做饭,就说:“不想做的时候就来店里装一碗走嘛,不要钱。”小青知道奶奶的中文水平不足以理解“不想做饭”和“不想做米饭”的差别,笑着点头,又说刚采了马蹄叶,回头送到店里去。
(本文源自三联数字刊2022年第52期)

我在中国三个月的魔幻之旅

从2022年1月1日到4月1日,从美国到中国,再回到美国,整整三个月的旅程可谓是百年不遇。考虑再三,决定还是记录一下,但也只是记录,客观的记录,没有任何观点和意见,也不发表任何观点和意见。

机票欺诈

2021年9月份就计划过年回国,安排助理预定机票,助理找的是一家叫沃特行程的票务代理,通过微信支付了人民币19140元的费用,预定了2022年1月2日洛杉矶飞广州的机票。但是直到2022年1月1日晚上,票务代理都没有成功出票并把行程单发给我,最后才告知已经没有票了,出不了票。当时我已经根据洛杉矶总领馆的要求做完了新冠检测,拿到了阴性报告,万事俱备,只欠机票。实在没有想到提前近三个月预订的机票最后居然出不了。1月1日当晚,这家叫沃特行程的票务代理让我自己去找别的渠道购买机票,承诺说会报销我所购买机票的费用,于是我通过另外一家票务公司抢到了一张同一个航班的机票,又支付了人民币29500元。最后我是拿着这张机票登上了从美国洛杉矶飞往广州的南航飞机。

图片

后来这家票务代理并没有按照之前的承诺报销我后来支付的费用,并拖延和拒绝全额报销,最后只肯退还此前支付的19140元,而不是报销后来因为他们违约无法出票,我又订购机票花费的29500元。我通过中国的天眼查平台查询了这家票务代理,是一家注册在天津的小公司,而且已经有很多票务代理的纠纷和诉讼:

我一定不会放过这家叫沃特行程的天津公司及其背后的股东,在此我也特别敬告和总结如下:

1、通过大平台和公司订购机票,可以直接通过航空公司订购机票的就尽量通过电话或网站直接订购;

2、不要轻信网上、微信上的各种票务代理和票贩子,他们可能价格有优势,但是也可能是通过积分以及其它手段获得的机票,不靠谱和安全;

3、对于无法核实身份的个人和公司,都不要交易金钱,你要无时无刻都要想到如果发生纠纷,你的维权途径、成本和代价;

4、重要的事情,事必亲躬,不要丢给别人。

图为在洛杉矶机场办理值机手续

确诊阳性

2022年1月4日来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落地广州的那一刻我就发现情况不太对,与我来之前想象的不太一样。来之前在洛杉矶国际机场,除了口罩之外,没有感觉到什么异样,大家甚至都没有社交距离,依旧是人来人往,非常繁忙和热闹。但是来到白云机场就不一样了,感觉非常荒凉,整个机场里面好像只有我们这一个国际航班,地面蒙了一层灰土看来是很久没人打扫了。我们被安排在一个候机大厅,远出是一排办理登记手续的大白。

各种登记、填表格、做核酸,然后被安排去做大巴到隔离酒店,这个过程大概搞了有七八个小时。我们都不知道下一站去哪里,在什么酒店隔离。后来上了大巴车,来到了广州从化的一家亨来斯登酒店。大巴上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车厢内都是消毒残留下的痕迹。来到酒店后,一个一个下车消毒、登记和入住。当时感觉恍如隔世,好像自己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预感不妙。

图为在隔离酒店门口消杀登记

入住酒店后,身心疲惫,心里想着总算是安定下来可以好好休息了。看了一下酒店房间环境,还是很不错。是一个温泉酒店,房间里面有一个很大的浴缸,可以泡温泉。酒店价格还可以,心里想着这十四天可以好好休息,结束后就可以回到山东老家,还能赶上腊月二十三的小年。这就是希望,人总归是要有点希望的,大的小的,远的近的。

但是当我洗好澡,吃了晚饭,正要躺下休息的时候,一通电话改变了所有的一切。我被通知在机场的核酸检测是阳性,会在当晚被转移至医院确诊。也就是说现在的检测是阳性,但还要去医院确诊后才行。被告知会送一套防护服过来,等一下有人接我去医院,是120的急救车,要带好N95口罩和防护面罩。等到大约晚上11点左右,才通知我下楼去医院。我从未穿过防护服,整个装备上身后,感觉透不过起来,我本人又要戴个眼镜,所以会有雾气,只看到防护面罩上的水珠不断流下来。我坐在急救车里面,再一次感觉恍如隔世。

图为我身穿防护服在120急救车里

八院治疗

2022年1月5日我被送进了广州第八人民医院,后来才知道这是广州最好的专门收治传染病的医院。凌晨,我被采了核酸,咽拭子和鼻拭子,还被抽了血,抽了大概有十几管血,是我平生被抽最多的一次,后来还验了大小便,做了CT,反正就是平生最彻底的一次体检,后来报告出来,通知我确诊新冠。然后就开始了我在广州八院的治疗日子,本来以为几天就结束了,但没想到,这一待就是近一个月。治疗期间,不可以出病房一步,我所住的是三人一个房间的病房,同住的前后有从澳大利亚过来的山东大哥、法国过来的温州大叔,南美过来的兄弟。基本上没有什么治疗,本来我们也没什么症状,就等着体内的病毒慢慢减少和消失,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图为我所住病房唯一可以看到外面的玻璃

图为我在广州八院的餐食

由于我的确诊后的CT值比较低,医生说病毒含量比较多,而当时中国阴性的标准还是40,所以我的检测结果很久都无法达到转阴的标准。出院的标准是,连续两天双阴。最后我是每天都做核酸检测,每天都像等着开奖一样查询结果。有时候今天是阴性,以为明天也是阴性,后天就可以出院了,但是好几次都事与愿违,今天是阴性,明天是阳性,循环往复了多次,持续了两周多,最后整个人都被搞崩溃了。我的CT值在最后这样循环往复大多都徘徊在38、39左右,但因为达不到40,所以转不了阴性,也就无法出院。最后我的整个治疗周期是4周,27天,在那个医院里属于中等水平,有的听说是两个月都出不去,有的两周就出去了。现在中国第九版的政策调低了这个数值,调到了35,大大缩短了住院治疗的周期。

图为我在广州八院的第一次核酸检测报告

这是我在广州八院的最后一次检测报告

我1月14日就已经超过了现在的标准35

我在1月18日之后就一直在39左右徘徊

2022年的春节是在广州八院度过的,年三十那天,我的两个同房的病友都已经先我出院了,病房里面只剩下我。我很久没有看春晚了,那天晚上我几乎完整看完了整个春晚。

图为在广州八院的隔离生活

南沙隔离

2022年2月1日,从广州八院顺利毕业后,被转移到广州南沙医院继续医学观察14天。南沙医院是专门接收治愈后的新冠患者,继续隔离观察。南沙医院的病房,我所住的是两人一个房间。同住的一开始是一位号称广州奥密克戎第一人首例患者的大叔,是从美国德州来中国探亲的,从2021年11月份落地上海被隔离结束后来到广州,居家隔离期间被确诊阳性,同样在广州八院治疗近一个月后被送到南沙医院继续观察14天,出去后被送至方舱医院继续隔离,第14天被通知复阳,然后又被送回到了南沙这边。这位大叔声如洪钟,已经被折腾了三个月了,家人一个也没见到,跟我说还是在美国的老婆好,他老婆对他说赶快回来吧,要得病跟他一起得。后来这个大叔出院,来了一个英国的小伙子,是一个空乘,护士说我英文好,可以跟他沟通聊聊。但是这位兄弟好像已经严重抑郁了,每天走来走去,心情不太好。

图为南沙医院病房和病床

图为英国哥们来回溜达

图为在南沙的隔离生活

2022年2月16日,我终于达到了解除隔离的标准即最后连续三天双采都是阴性。这里的双采指的是两个鼻孔都要采,然后分两个样本,送两个机构进行检测,然后比对后没有问题,都是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解除隔离当天本以为是自由的开始,没想到是另外一场噩梦的开始。与我一起出院的是一个从阿联酋回来的江西上饶的大哥,我们在院外等车的时候,他说他已经在广州八院和南沙医院待了三个月了。他去广州南站坐高铁回江西,我去白云坐飞机去上海。来接我们的是一辆大型的巴士,就我们两个人,他坐后面,我坐前面。先送他去广州南站坐火车,再送我去机场坐飞机。为了迁就这位大哥,我昨晚还特意配合改签了晚一点的飞机。但是无巧不成书,我的另一场上海的噩梦就此埋下了伏笔。

上海密接

2022年2月16日晚上我来到上海,第二天即2月17日上午按照规定去居委会报备,居委会说让我去做一次核酸,如果没问题即自由。

2022年2月17日下午我去上海松江中心医院做了核酸检测,晚上结果出来没有问题,是阴性,通知居委会,居委会说没有问题了。

2022年2月19日下午接到广州从化疾控的电话说我被判为密接,已经通知上海这边。因为上次跟我一起出院的那个江西上饶的大哥回家后复阳,而我与他在同一个密闭空间,所以妥妥的密接。

2022年2月20日下午我被松江疾控中心用120救护车接到隔离点是松江维也纳酒店,正式开始了又一个14天的隔离生活。这次的酒店房间是一个商务套间,20楼的天字一号房,鸟瞰松江的中央公园。第1、4、7、14天做核酸检测,最后没有问题才能解除隔离。

图为维也纳酒店房间

图为维也纳酒店餐食

2022年3月6日是我隔离的最后一天,当天凌晨采集核酸,双采,就是两个鼻孔,喉咙,物理表面包括桌子、枕头、洗手台、淋浴室等,分两个样本,分别送医院和疾控,两边结果都是阴性没有问题才可解除隔离。

松江复阳

2022年3月6日下午,我从微信健康云上查询我在松江区中心医院的检测没有问题,是阴性,一如既往的阴性。心中大喜,看到了曙光。我昨晚对着酒店一扇玻璃的十字架(估计有个基督徒被隔离至此做的十字架)祈祷了很久,看来是上帝保佑,要自由了。

图为酒店窗户上的十字架

2022年3月6日晚上八点左右,隔离点的人电话通知说我在疾控中心的检测结果是阳性,我属于复阳,要送到医院治疗和观察。这个情形与最近网上疯传的那个录音里面的情况一模一样:健康云上没有问题是阴性,疾控说你是阳性,但疾控就是不给你报告,就是说有问题,要送到医院,不能解除隔离。我索要疾控的报告,但是他们说没有报告,他们都是听上面的通知,说你有问题就有问题,就不能解除隔离。至于下面要送到上面地方,他们也不知道,还要继续等上面通知,说现在医院都满了,没有床位,让我继续住着等着。

公卫隔离

2022年3月10日,我被通知说要送我到公卫,就是位于金山的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也是最大的收治传染病的医疗机构。熟悉的120,同样的待遇,我被送到了金山公卫,开始了我莫名其妙的复阳隔离。

图为金山公卫的病房

来到金山公卫的病房,一片狼藉,估计是上一波病人刚离开,桌子、地上和床上都没有收拾和换洗,现在想想,看看现在的方舱医院,我所住的病房已经是高级的了。我在这个两人病房开始了8天的隔离观察。没有药物没有治疗,没有查房没有检查,最后连续两天检测没问题就可以出院。

2022年3月16日,我连续两天检测没有问题,通知我可以出院,但是要去酒店另外再隔离十四天。

美居隔离

2022年3月18日,我被120接送出去,来到了松江美居酒店,开始了又一个14天的隔离生活。被通知,只要最后一天检测结果没有问题,就可以解除隔离,赋予绿码。

图为松江美居酒店的隔离生活

2022年3月27日晚上,上海发布鸳鸯封城大法,我也了解到上海疫情已经全面爆发,并流窜各地,各地是严防死守,形势非常紧张。

酒店

2022年3月31日凌晨,大白如期而至,双采核酸,并采集了物理表面。我本以为像上次那样会采集桌面和洗手台,所以提前用消毒纸巾擦拭了一遍。但万万没想到,人家这次没有采集那些台面,而是采集的是手机表面,真是高啊!

2022年3月31日下午6点,健康云结果出来,中心医院检测结果是阴性,没有问题。晚上8点左右,被通知疾控那边也没有问题,是阴性。被通知9点左右正式解除对我的隔离,赋予绿码,赐沪上自由行走。

返回美国

2022年3月31日晚上9点,我终于拿到了解除隔离通知书,随即离开酒店,趁当时浦西还没有封之前,打出租车去虹桥枢纽,因为只有那里的机场一线才能到浦东机场,浦东已经封城,不能正常通行。我已经预定了4月1日从浦东飞往洛杉矶的机票。

图为终于来到浦东机场

2022年4月1日早晨6点,东航值机,被告知我的报告是中文的,无法登记,现场翻译成英文,并跑遍了浦东机场,打印出来,才算给办理了值机。但是他们说如果中转地韩国首尔的仁川机场不认可我的检测报告,我还是会被遣返到上海,并进行14天的隔离。

2022年4月1日上午11点,来到韩国首尔的仁川机场,去韩亚航空值机柜台办理手续,韩亚的老姐姐看了半天,最后还是给我办理了值机手续。

2022年4月1日上午9点,平安到达美国洛杉矶国际机场。

三个月整的魔幻之旅正式宣告结束。

这三个月的魔幻之旅,我好像从孩童来到了暮年。人活着就是要有希望的,大的小的远的近的。如果一个个希望不断破碎,然后又有新的希望升起,然后又破碎,循环往复,这才是最折磨人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打了无数的电话,医院、疾控办、卫健委、12345、街道办、居委会、市政府等,跟不同的工作人员都接触和沟通过,主任、医生、护士、保洁、官员、警察、隔离点工作人员等,深切感受到在大时代、大事件下,每一个人都是脆弱和渺小的,也很多时候都是无奈和纠结的,我感谢每一个与我在这段旅程中有交集的人,并尊重和理解他们的工作、观点和立场。

虽然我这次未能见到所有家人、亲戚和朋友,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他们对我的关心和爱,我永远爱他们。

愿疫情早日过去、春回大地。

薛良权

2022年4月5日

囤布洛芬的尽头是下水道

来源:挪威TALK(ID:New90hour)

作者:挪威

听说最近有很多人所在城市买不到药,于是去洗劫县城药店,还做了攻略,把定位改在中西部某些县城,然后用美团跑腿买布洛芬之类的药物,再让他们快递回来。

推荐阅读:👉他们无耻地抢光了小县城的退烧药

这种惊奇的操作思路确实让我直呼内行,不少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要去试试,但现在这类攻略都被限流了。

居然还有人十几盒几十盒地囤药。

众所周知,布洛芬是药,这玩意儿是不能当饭吃的,当饭吃的后果大抵就是吃席,那些囤几十盒的人,还是要注意点,要不然吹着唢呐吃席,花费就大了。

对于不当饭吃的朋友,我觉得囤几十盒布洛芬这么清奇操作的尽头:

就只能是下水道了。

搜狐的张朝阳前阵子分享自己阳了之后的经历,他笃定地告诉大家,真的没必要囤退烧药,他阳了之后,最高烧到39.5度,也就用2粒布洛芬就挺过来了。

而一盒布洛芬有24粒,几十盒几十盒地囤,如果不是想当黄牛,就是钱太多不知道咋花了,这边建议钱多的朋友们可以给我打款。

虽然张朝阳一天只睡3个小时天赋异禀,常人没法比,但布洛芬不能多吃的确是真的,大家要信他。服用布洛芬是有安全用量的,大家在吃之前一定要记得看说明书,通常一盒布洛芬足够一家三口用了。

当然了,有人觉得那些囤十几盒布洛芬的人,可能是觉得自己体质不同,一两盒搞不定,得十盒起步,一位医生读者告诉我:

一盒布洛芬还不搞定,你就得去医院了。

所以你看,这玩意和量没啥关系,众所周知,发烧只是症状,而不是病因,布洛芬只能缓解症状,反反复复地烧,还是得去医院。

工信部在国家联防联控的发布会上告诉大家,为了满足大家的购药需求,他们会让药厂扩大产能,加足马力生产,迅速进入满负荷生产的状态。

工信部还告诉大家,我国医药工业基础坚实,相关产能会迅速释放,满足市场需求。

你们知道满负荷生产是个什么概念吗?

12月14日,深交所向一家公司发去了关注函,这家公司是山东国资旗下的制药公司,叫新华制药。

收到关注函的原因是股价蹦跶得太离谱,以至于监管层不得不问一下。

12月5日以来,10个交易日收获了8个涨停板,股价从21元涨到了46元,涨幅超过100%,是12月份以来最强势的股票之一,更是新冠治疗板块的龙头股,势头直逼连花清瘟的母公司以岭药业。

线下囤药,线上炒股,大家对这一套游戏规则是不是已经谙熟于胸,照我的看法,像这种动不动囤十几盒几十盒的人,我就是觉得:

他们可能在带节奏。

建议市场部门严查一下这些布洛芬的扫货巨头,顺便公布一下信息,让大家也知道知道,究竟是谁在这么大量地扫货,造成从大城市到小县城药店无一有存货的情况。

当然了,囤东西的确也是很多人的优良习惯,碰上点什么事儿不管三七而知一先囤为敬,也很容易让这种节奏蔚然成风。

你看,10天8板的结果向股民们展示了结果,节奏带得好,股价低不了。

不过新华制药还是有些不同:

第一个不同是这是一家国企,新华制药的上面是山东华鲁控股集团。国企的身份意味着工信部说要扩产能、要满负荷运转它们是要听话的,不能囤积居奇。

第二个不同是,新华制药的在布洛芬这一块的体量,真的是很大。

有投资者这两天在互动易平台上问新华制药的布洛芬年产量,新华制药给的答复是,本公司是全球重要的解热镇痛类原料药生产企业,包括布洛芬、阿司匹林、安乃近等等,其中布洛芬原料药市场份额接近:

40%。

这还不算布洛芬产业里的另外一个巨头亨迪药业,位于湖北,都加在一起的话,按成品药份额算,全世界人民吃的布洛芬,大概有三分之一都得是中国生产的。

曾经有媒体报道,新华制药的布洛芬年产量高达8000吨,排名第二的亨迪制药年产量是3600多吨,而根据中经智盛发布的国内布洛芬市场研究,国内布洛芬原料药2021年的需求仅为1700吨。

两大巨头的产能绝大部分都是供给全球的。

有媒体算了一笔账,如果把新华制药闲置的产能都利用起来(2021年闲置了2000吨产能),光这一个药厂供应的布洛芬:

就够中国消化4年了。

倘若把亨迪药业和其它产能的出口都截住,机器都转起来,工人3班倒,所有人天天嗑布洛芬,我估计得嗑个小十年。

这就是满负荷运转的概念。

而且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360家企业生产布洛芬获批,有生产能力就有上百家企业,现在需求激活了供应,比如山东的明仁福瑞就直接号召工人住在厂子里,专门莽小儿感冒药,产能提升了3倍。

至于最紧俏的布洛芬,新华制药的朋友们跟媒体表示:

三班倒满负荷生产。

布洛芬的原料药生产周期也就3天,分分钟释放一大批产能。

当然了,这些药要到消费者手里,还需要经过很多下游环节,还有其他制药公司,布洛芬的产能本来搁置着,因为国内市场已经饱和了,但这一波已经拉满供货。

图片

按照这个势头,我觉得用不了多久,产能就会把布洛芬的缺口填满,到时候囤了几十盒布洛芬的朋友们,实在不行就当古董收藏着吧,总之千万不能多吃,这玩意吃多了真的有坏处。

昨天天津一只小狗吞了主人6粒布洛芬,直接全身器官衰竭而亡,只能说一路走好,这提醒大家:

有宠物和小朋友的家里,囤了这么多药一定要记得放好。

产能拉升之后,股市第一个嗅到了消息,新华制药连续几天涨停板,昨天新华制药追高交易额近60亿,这意味着这60亿的追高资金已经被套了,大多是散资。

囤几十盒药的人,套几十亿的资金,谁才是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