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值得一去但鲜为人知的遗迹?

作者 / 首阳大君
为了寻找宋夏、宋金战争的遗迹,前年我专门做了一次针对陕北石窟的旅行,或者更该说是探险。

百姓,包括许多军人,在乱世之中,只能选择集资修造石窟,并在窟内刻上各自发愿文的方式,祈求平安。所以,陕北这些宋代石窟,虽然远比不上敦煌的精致华美,题材也多有重复,但却是更贴近普通人生活的。

当然,它们处于非常荒僻的山林之中,远离城市,我也是下了很大决心才走了这一遭。其中很多是地图上完全没标注的,都得先找资料摸到附近的村子,再挨个找人问,非常辛苦,确实只适合我这种喜欢历史的大汉去走访。

整理了一下照片,1600 多张,全部展示是不可能的,就重点给大家看下我最喜欢的安塞部分吧。

一、安塞石寺河石窟

要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延安安塞区的石寺河石窟。雇的当地司机,深入大山开了接近两个钟头的车,克服了各种神奇的路况,才终于绕进了石窟在的那个小村子。大概给大家看一下路上的情景。

石寺河石窟的体量算比较大了。但真正震撼到我的,是里面留下的一行题刻。刻它的人是 900 年前一个叫广海的和尚,他正好碰到金兵攻陷延安,便大老远跑进这座今天也堪称荒僻的村子避难:

建炎戊申十一月五日,绿,金人攻开延安,迍窜于此,隰州僧广海书。
隰州是今天山西临汾隰县。或许,广海之前就是从山西逃难来的,却依旧逃不过金兵的铁骑,只好再次遁入这座大山。

建炎,就是杀死岳飞的凶手宋高宗赵构的第一个年号。建炎戊申就是建炎二年(1128 年)。平常朋友们经常在一起开玩笑说,南宋版图最大的时候,是建国初期,其实倒也相差不大。你瞧,这不到这年年底,陕北还在奉我大宋年号嘛。

这或许是现存遗迹中,“最北”的南宋年号?想想确实有这个可能哦。

陕北石窟在宋神宗到宋徽宗时代像雨后春笋一般数量剧增,主要是由于大宋在此期间开始了对西夏的反攻,在边境修建了大量的寨堡。这里成为了两军纠缠的战场,有大批军人流动。谁都想求得自己与家人平安,于是就有了造石窟的狂潮。

石寺河窟内佛像的侧面有很容易被忽略的一行刻字,就是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 年)军人留宿于此的证据。

帅制戎监兵宿于精舍,宣和癸卯仲冬初四日跋。青化镇典教院童行、党规修佛一尊
还有很多其他宋徽宗“宣和”年间由当地百姓留下的题记:

宣和元年(1119 年)七月二十七日,上祝当今皇帝、重臣千秋。

“安塞堡糾首人何青月、白贵等修释迦佛入涅槃一所。伏以皇帝万岁,重臣千秋。察那川施主白友等共修一半,塌子掌合社施主张进、贺青、任子等共修一半。各人合家安乐。千灾速去。万福常崇。宣和四年(1122 年)三月二十四日白政。石匠王志、画匠丁勇。”这个王志是当时陕北很著名的匠人。
而如果说起石寺河石窟的造像,我们从中找到了不少特别有趣的东西。

比如现在的观音形象大多穿着一身白衣。这种“白衣观音”信仰实际上大约到 10 世纪后才兴起。而石寺河就有一座宣和二年(1120 年)的白衣观音像,算是让我们见到了早期观音像演变的一个实证。

谨发信心打造粧画白衣观音一尊……宣和二年,匠人王志。
不过最大的发现,还是窟内一尊名为“化鹊观音”的像。我当时拍下题记之后,回来问了很多朋友,也查了各种资料,发现这个“化鹊菩萨”似乎仅仅见于石寺河石窟。不知道到底是个什么神仙?

塞门寨百姓贺忠……修释迦佛、化鹊菩萨一尊。伏愿皇帝万岁、合家安乐。宣和三年(1121 年)十二月十日,匠人王志。

这就是那尊“化鹊菩萨”了,看身形两边确实有翅膀。
石寺河石窟常年是被铁门封锁的,钥匙被交给村里保管。我和朋友两个人去的时候,刚好问路问到了人家,看在我们远道而来,那位大妈才格外破例放我们进来。其他访古爱好者们有没有这个运气就很难说了。估计我也是今生唯一去这么一回了。

一般都是锁住的大门
我对佛教艺术的演变一知半解,更关注石窟内的题记。因为一起去的朋友是中央美院专门研究这个的,所以我才靠他抓到不少重点。正好我们俩一个懂历史,一个懂艺术,这趟下来才收获满满,不然真的会漏看了很多东西。

再给大家看看石寺河窟里的其他造像吧。

二、招安石窟

其实,在到石寺河之前,我已经在安塞的招安镇上看了另一个北宋石窟。这个窟更厉害了,主要是由当时从外地被抽调来陕北对抗西夏的军人们出资修的。

风化已经很严重的招安石窟
可能是大家伙都争着许愿,这里留下的题记非常多,不少都是山东人。其中 5 条题记都和“京东兖州武卫第三十四指挥使”刘晟及其部众有关。看来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 年),这个陕北的据点,一度以山东来的客军为主力。

光这根柱子就有三块题记

东岳兖州武卫三十四指挥兵士李元……愿心修佛共二尊,愿皇帝万岁,天下人安。

京东兖州武卫第三十四指挥刘晟今特发愿心,镌石佛共陆尊,上愿皇帝万岁、重臣千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绍圣元年(1094 年)五月日。

东岳兖州武卫三十四指挥军……愿心修佛三尊,皇帝万岁,天下人安,元祐九年(1094 年)四月十六日。

兖州武卫卅四指挥宋千、郝顺。
另外还有一块特殊的题记,写的是“延安府蕃落六十七工匠曹吉,自发愿心,修佛三尊,绍圣二年(1095 年)四月十日”。

蕃落这个词的出现,表示当时延安府生活着许多归顺宋朝的外族人。《宋史》记载:

党项、吐蕃风俗相类,其帐族有生户、熟户。接连汉界、入州城者谓之熟户,居深山僻远、横过寇略者谓之生户。
可想而知,延安的蕃落就是部分被大宋收编的“熟户”党项人。

其他还有一块残缺不全的题铭让我很在意,现存的文字大约是“……定功第四指挥十将张……佛一尊……元年八月日,永为供养”。

评论区有朋友查到“定功”是一支仁宗时候晋升为禁军的原陕西厢军。

看来当时驻扎在招安的军队构成也挺复杂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招安石窟入口处的石壁上,有刻得非常深的“鄜州介元子记之”。

介氏家族是宋金之交,陕北最出众的以雕凿石窟闻名的工匠家族。基本上我们到访的石窟非介即王,感觉都形成垄断产业了。

三、樊庄石窟

樊庄的特色是什么呢?这里内壁的一块碑刻《解家河石空记》。

根据碑文,这座石窟在北宋元祐八 年(1093 年)开工,结果绍圣三年(1096 年)时,西夏军入侵此地,石窟被迫停工。此后一直到政和三年(1113 年)才重修竣工。真是罕见的战争留存。

樊庄石窟外景

里面算是别有洞天,墙上嵌的就是描述西夏入侵的石碑
我把《解家河石空记》的碑文写下,给大家参考吧:

大宋之国,延安之境。邑属敷政,防戎于第五将籍,定在招安一警。尽威勇之心,难生善意。 施主各发心,建立真容,望见像皆生善意。 元祐八年,剏修未了,绍圣丙子年,逢西贼侵掠,至政和癸巳年,再修了。当恐隳其迹,故立于石。政和三年癸巳四月十五日立石。 施主孟宗、郝永辛、赵遇、孟永、范扆、孟真、孙宁、 刘和、任又。

碑文里的“逢西贼侵掠”
樊庄石窟还是相当壮观的。当年造此窟的原因照碑文说,是希望这里的军人“望见像皆生善意”。这倒是一个之前我从没见过的理由。

当时在陕北各个地方游走了十多天,挑选一些亮点再分享一波。

子长市钟山石窟,陕北最豪奢的石窟之一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 年),“本堡弓箭手”王友、王大、贺文友三人题铭
然后就是钟山石窟我认为最凄凉的东西……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 年)八月十五日,女弟子冯氏“修佛一堂”,乞求“合寨人民见存者,常安常乐”……

这是北宋最后一个中秋……

真想穿越回去告诉她,还是别为大宋浪费钱了,快跑吧。

延安黄陵县的万安禅院石窟,又一座大窟,建于北宋绍圣二年(1095 年)至政和五年(1115 年)。这里是个比较成熟的景区。有兴趣逛黄帝陵的朋友完全可以顺路来次这里。

门口石柱上一位崇宁四年(1105 年)的山东烟台(东莱)马姓游客的记录。

比较神奇的是看完石窟后,我在景区院子里溜达,发现一个角落里有截躺倒在地、完全被黄土掩盖了表面的石碑。

当时鬼使神差,下意识就觉得这块碑有东西,只好牺牲我自己的外套,一遍遍把土掸掉。果然是没让我失望,碑身出现了“葛尔丹”“哈密”“西藏”“达尔济”几个字。

后来一查才知道,这块碑还上过 2010 年的《敦煌学辑刊》。作者推测它是乾隆帝灭准噶尔之后,特意在黄帝陵立的纪功碑。只是,不知道它怎么沦落到被扔在万安禅院的一角的。

客观地说,感觉我要是不把那层土掸掉,搞不好它会被当成什么建筑垃圾。

万安禅院不远处,有个开在水边崖壁上的“香坊石窟”。那弯水是我在陕北见过的最秀气的水。

洛川县寺家河石窟。陕北石窟最让人痛心的地方。

当年这里是陕北保存最完好的唐代石窟,结果考古报告刚发出来没多久,这里的佛像的佛头就几乎被盗空了……现在在洞口安了个栅栏,只能隔着它拍照。

石窟现状

现存的唐文宗“开成”年号
石窟里还能找到唐文宗“开成”、宋徽宗“崇宁”,还有元朝的“至元”“至正”年号。

不过,这个石窟最让我喜欢的,是里面有一个大约是宋代的女供养人的线刻像:此是贺三娘。

真的是特别可爱~

寺家河石窟外面就是这样
延安富县的诸多石窟,非常密集,而且精彩的地方特别多。

下面是富县马渠寺石窟,看起来是不是平平无奇?

一看里面题记,好嘛,阜昌五年(1135 年)。

阜昌是北宋灭亡之后,金军在北方立的傀儡政权“伪齐”的年号。

又是一个宋金交替时代的印证。

下面这个北魏时候的川庄石窟,飞天有两个成年人那么大!

本人身高 186cm,可以对比一下

建于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 年)的柳园石窟,就在到富县的公路路口。

光看外表还以为是村民建的小祠堂呢。

不过我们到的时候已经傍晚了,窟里非常昏暗。

柳园石窟外景

庆历三年题记

大门紧锁的石泓寺石窟
透过门缝拍了下石泓寺里面,实在太壮观了!

这要是能进去,那该多好啊。

访古就是这样,不仅要吃苦,还要运气。

富县最大的石泓寺石窟没进得去……实属那次旅行最大的遗憾。

石泓寺石窟
因为富县有不少石窟都建在崖壁上,爬的时候还真的是惊心动魄。

对我这种恐高患者来说太折磨了。

但想想要是这次不爬,说不定一辈子也不会来第二次。

只能咬牙上了。

就靠两个不太稳的梯子上去
上去之后还是值得的。发现了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 年)的题记。

虽然佛像已经被村民们涂上了颜料,变得庸俗不堪。但依旧能看出那番古意。

这种破坏式修缮希望永远不要再有了。

政和七年十月初七日。看署名,这个窟也是刚刚提到的介氏一家的作品。
至于延安市区,最显眼的就是清凉山万佛洞石窟。这里还是新华书店的发祥地。没错,当年他们直接在石窟里面办公的。

爱看题记的我,也在这大饱眼福。

一位杭州游人在这出资刻的五尊菩萨

宋神宗元丰年间,来自汴京的客人

能看到这的朋友,我想也不是寻常人,应该和我一样,都是对历史有着由衷的热爱。

虽然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但走访这些古迹,不能用光用辛苦形容,很多问题你是无法克服的。

最简单的,到了之后,发现文保部门把石窟封了。

又或者,找当地司机绕了一大圈,才发现早就没有路能通到那了。

愿不愿意风餐露宿,去靠近当年的风云变幻,每个人的考量都不同。

树杈会划伤你的衣服和皮肤,攀岩时候的沙石也会磨破你的手。

至于在崖壁上穿行,又怎么可能没有失足的风险呢?

不用硬要模仿别人。时间、运气,这些都不是简单地想要模仿就能拥有的。

每次去这些地方探索,我都要查访古圈子的前辈们的游记,看一堆又一堆的论文。

不做好充足的准备,一次找到你想看的东西,就真的此生不再相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