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 的骚,刺向扎克伯格的刀

文 / 绿牙齿 半佛仙人

来源:半佛仙人(ID:banfoSB)

1

互联网公司有很多,但称得上能做到覆盖全球的流量巨头不多。

谷歌、脸书,以及字节。

在 2019 年前,仅仅靠着超级应用(谷歌靠的不是超级应用,而是渠道)来获得超级流量主地位的只有脸书。

脸书真的挺能打的。

旗下的四个应用 Facebook、Messenger、WhatsApp 和 Instagram 均是下载量超过 30 亿的超级应用。

而且是 “有且只有” 的地位,它们下载量分别排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

而这一垄断地位正在被 TikTok 打破。

在上周,根据 Sensor Tower 商店情报数据显示,TikTok 在全球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总下载量已经突破 30 亿次,这也是下载量达 30 亿次的首个非脸书旗下应用。

更令脸书恐慌的是,在大本营美国,TikTok 用户目前月度平均使用时长为 21.5 小时,而使用 Facebook 为 17.7 小时。(数据来自 APP Annie)

下载量本身不要命,用户时长才是真正的大杀器。

在网民数量早已见顶的今天,竞争对手多出来的用户时长都是你失去的用户时长。

我多吃一口,你就少吃一口。

这也难怪扎克伯格会发动一次又一次对中国科技公司的污蔑了。

在一次美国众议院的听证会上,当被问到是否认为中国公司正从美国科技公司窃取技术及商业秘密时,苹果、亚马逊和谷歌的 CEO 均表示没有证据时,扎克伯格则肯定地认为,中国公司从美国科技公司偷窃已经是一个事实。

在商言商,他的表现并不意外。

但真正麻烦的问题在于,除了用这种手段外,脸书似乎已经没有任何办法阻挡来自 TikTok 对其流量的吞噬,以及用户时间的抢夺。

这一切,就像是当年故事的翻拍。

上市以后的脸书,曾经因为下注失误在移动互联网最开始的两年步履蹒跚,而后押对了宝,不断出手买下当时增长最快的应用。

买下 ins,买下 WhatsApp,买下一切对它的社交帝国构成威胁的对手,然后用自己的技术中台去赋能,同时在新的产品上不断积累技术、算法和工程能力,最终成为掌握四个超级应用的流量主。

这是一个超级流量主的成长故事,更是一个超级赌徒的童话故事。

童话的版本是,赌神从此以后确立了江湖地位,拥有了一切,垄断了流量。

但现实的版本要比童话残酷得多。

可以一直赌,一直赢, 但只要漏过一次,压错一次,就会被后浪掀翻。

更残酷的一个事实是,移动互联网的盛宴正在结束,赌场马上也要关门,在濒临关门的时候,却失去了 All in 的勇气,开始防守。

当开始研究护城河的时候,赌徒就已经不是赌徒了。

脸书和 TikTok 的战争,其实是【谁是最佳赌徒的战争】。

现在看,小扎已经不够疯狂了。

2

2019 年 10 月 19 日,乔治城大学。

扎克伯格穿着黑色的圆领秋衣走上讲台,在半个小时的演讲里他多次提到了 TikTok。

“TikTok 不像脸书一样,承诺对用户言论自由的保护,它对美国价值观以及科技至上认知的维系产生了风险。”

这话真的骚,不愧是双标小达人,互联网朱朝阳。

在当年年底,TikTok 总计下载了 16.5 亿次,其中整个 2019 年的下载量占总下载量的 44%。

2019 年是 TikTok 开始显现自己魔力和统治力的关键年份。

在当年 2 月份,其在全球应用下载量排名中从 269 位跃升至第 4 位。

而原来的第 4 名,正是脸书旗下的应用 Instagram(下文简称 ins)。

一款非工具类的手机应用,无论它的主打点是什么,只要它的用户足够多,都会具有社交的属性。

比如王者荣耀,比如吃鸡,比如短视频。

从 2019 年开始,社交大魔王扎克伯格开始意识到他庞大流量帝国的地基开始有了松动。

他拔剑。

但有些茫然。

3

一个魔幻的现实是,TikTok 的迅速扩张,正是源自于在脸书和谷歌上的高密度投放。

如果没有脸书给予的流量支持,TikTok 可能都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高效的成就。

TikTok 的前身 musical.ly 是 2018 年第一季度最大的广告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天 TikTok 取得的成绩,在座的美国民众都有责任。

而视 TikTok 为头号敌人的脸书是最大的贡献者之一,可能没有之一。

2018 年 8 月的时候,脸书可能开始意识到事情发生了一点点变化,推出了短视频应用 Lasso。

这是一个像素级模仿的应用。

但已经为时已晚。

短视频同样是赢家通吃的赛道。如果不早点 all in,一旦有先入局者跑通了模式,后续砸再多的钱也于事无补。

短视频的可怕之处在于,用户对内容的需求是无止尽的,一个视频几分钟,可以很快就能刷完,慢慢地时间就消耗没了,不像长视频或者电影一样,我在看之前对时间消耗就是有预期的。

看短视频的时候,用户是没有时间预期的。

而有了无止尽的需求,就需要有无止尽的供给。

短视频和长视频,虽然只差一个字,但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

长视频制作周期长,门槛高,是中心化的内容平台,博主少观众多,所以不能算是社交,而只能算是社区。

而短视频制作周期短,在剪辑技术支持下,所有的用户都可以成为创作者,一天可以创作出好几个短视频来,供给的问题也解决了。

短视频平台做两年搞出的内容数量可能要比长视频十年的还要多。

所有人都是创作者的情况下,就是社交平台。

就像微信朋友圈、脸书、ins 以及所有的短视频平台。

但短视频从社区变成社交,需要一个变量:跑得快。

最短的时间用更好的产品去吸引用户,一旦把人聚拢过来,迁移成本就会变得高起。

这一点,一手建立社交帝国的小扎不会不懂。

当双边网络效应形成,用户增加,内容供给增多,就会进一步促使用户迅猛增长,最后让创作者很快就能取得在其他平台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获得的粉丝数。

创作者乐于留下来继续创造出更好更多的内容,然后用户也会被吸引过来。

短视频的底层逻辑和所有的社交平台并没有什么不同。

先跑者吃一切。

在 lasso 正式关停前,一共只有积累了 42 万次下载,而它的竞争对手 TikTok 是 6 亿次。

下注的赔率,真的高出天际。

4

小扎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犹太商人,他喜欢效率、扩张和大一统。

他并没有任何道德包袱。

他和他的脸书帝国,信奉 “增长教”,唯增长至上。

早先可能还重视用户体验的他,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随着帝国日益壮大、疆土不断扩张的时候,已经改变了想法。社区调性不重要,内容是否优质不重要,广告是否太多不重要。是否能把所有网民和他们的用户时长囊入他的社交帝国才重要。

如果赌能得到一切,他会毫不犹豫地做一个赌狗。

他的帝国,是一个超级流量帝国。

而帝国收入的来源,是靠着不断增长的用户和用户时长而获取的个性化广告生意。他希望所有的网民如果上网,就应该把时间消耗在他帝国旗下的应用上。

人多,时长多,租子就多,税也多。

脸书帝国的建立,靠的是不断并吞。

如同秦灭六国,统一六合。

只要表现出一丝一毫的社交属性、且能高速增长的产品和应用,都逃不过小扎的收购。

帮助脸书获取用户数、巩固社交护城河最大的两个功臣是 Instagram、WhatsApp。而这两个应用都是靠收购而来。

事实上,脸书四大应用里只有脸书自己是原有团队研发而来,连 messager 也是靠着收购而来的团队做出来的产品。

ins 是 2012 年以 10 亿美金收购而来,WhatsApp 是 2014 年以 190 亿美金收购而来。

这两个应用都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诞生的超级应用。

和脸书这款诞生在 PC 的产品不同,它们的产品逻辑建立在智能手机上,所以增速更快。

当时这两笔并购都被认为是冤大头的买卖,很多互联网的分析师都大呼不值,觉得扎克伯格在赌。

毕竟这和小扎当时在 Facebook 主页里的自我介绍不符,他的自我介绍是 “率真、破坏欲、革命性、信息流、保守、动手制作、心无杂念。”。

“保守”,“破坏欲”,这几个词听上去并不是现在这个大手大脚靠买买买来拓展版图的商人面孔,而是在描述一个技术至上的黑客形象。

但其实都对。

扎克伯格一体多面,是黑客,也是商人,更是赌徒。

作为一个好胜心极强的人,小扎不在乎过程,不在乎手段,不一定非要赢,只是不想输。

在移动互联网刚开始的两年里,脸书的动作是做 HTML,而不是搞 APP。

这次显然是下错注了。

真正的主流战场是应用商店里的 APP,在脸书忽视的主要战场里,无数新贵正在快速崛起,疯狂抢夺脸书的用户。

开局,输。

但最终,小扎还是那个哈佛的少年天才,他以非常骚的姿势出手了。

当时 ins 已经有 4000 万的用户,而且最新的 1000 万都是在 10 天内就完成增长的。

面对这个竞争对手,已经完成上市、手握巨资的大资本家扎克伯格想到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收购。

毕竟这个时候,已经可以有散户和韭菜为自己的大宗的并购行为买单了。

即使从互联网是一门房东生意的本质来看,这也并不是一场疯狂的冒险,而是一场胜率高、赔率也高的赌注。

买定,离手。

即使最终 ins 没有成为第二增长曲线,至少是消灭了一个抢自己用户时长的竞争对手。

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ins 和 WhatsApp 最终成为了脸书的第二增长曲线和第三增长曲线。

赌神,扎克伯格。

5

在脸书的办公楼里,有很多关于 “赌” 的标语和口号。

比如 “最冒险的事情是完全不冒险”“冲比做得好要更重要”。

这是典型的 all in 文化,梭哈文化,先上再说。

这种赌徒气质配合时代红利,奠定了脸书在江湖上的地位。

我再帮大家回顾一下,没有赌之前的脸书是什么样的。

PC 互联网的时代,脸书虽然已经算是小有名气的科技公司,但其实偏安一隅,并不能算是头部。在 2012 年年终的时候,脸书在全球 IT 企业市值排名仅仅是第 15 位,市值是排名第 2 的谷歌的 1/4。

与今天顶级科技公司的地位,差之千里。

脸书虽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刚刚开启的时候没有及时拿到船票,但最终帮助它确立顶级科技公司巨头地位的仍然是移动互联网的黄金十年。

从小赌场,到大赌场。谁愿意下注,谁是赢家,谁愿意下重注,谁是大赢家。

PC 时代的流量始终是有限的,用户人数、用户时长以及随之而来的广告收入都是有明显的天花板。2012 年脸书上市的时候,前一年的营收只有 37 亿美金。

从 2004 年成立到 2012 年上市,脸书用了 8 年的时间才把用户数达到了 12 亿规模,而上市后的 8 年,正是移动互联网突飞猛进的 8 年,光是月活用户数就超过了 30 亿。而收入盘子增长地更快,2020 财年的营收变成了 280 亿美金,翻了接近 8 倍。

脸书是流量帝国,也是社交帝国。

帮助脸书确定赌性文化的原因,不单单是源自于创始人自身的性格,也是来源于社交应用这条赛道的特殊性。

脸书、WhatsApp 和 Messenger 作为社交应用,网络效应是天然的。

社交网络应用有个特点,就是 “要么人人都使用,要么无人使用”。比如国内移动端的社交天王微信和 PC 端的 QQ,都是如此。

只要跑在前面,会自发形成网络效应和随之而来的马太效应。

其他巨头即使眼馋,也徒劳无功。

但这种优势通常只能保住几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总会有新的、不一样的社交应用横空出世。

而且它们出现的时候通常都不太起眼。

就像打败 FB 的不会是人人网,打败 WhatsApp 的也不可能是另外一款 WhatsApp。

抢夺传统产品用户时长的那些新产品,总是耳目一新的,是那些更先进生产力孵化的产品。

所以脸书这样的社交巨头要比其他互联网巨头更有危机感:要么继续扩大版图,要么被别人抢走所有的用户时长。

要么继续吃更多,要么直接饿死。

要么全部,要么什么都没有。

不是我想赌,而是不得不赌。

而且是得不断赌,不断下注。

谷歌和苹果可以高枕无忧,我不行。

凭借应用而获得流量主地位的脸书和它的竞争对手,其实都没有真正的护城河。

一旦以为自己有了护城河的时候,就是噩梦的开始。

赌这条船,上了就没完。

6

脸书一旦发现了竞争威胁,就有两种策略:收购,或者抄袭。

收购策略也是拿着抄袭的大棒来推进:如果你不卖,那么我就复制你的产品,把你打残。

虽然听起来比较流氓,但商业的事情谁管你流不流氓?

流氓有啥丢人的?

死了才丢人。

环顾整个互联网世界,很少有像小扎这样眼光独到、出手狠的猎手和赌徒。

和脸书同时代崛起的、同样在移动端发力较晚的一些互联网老前辈就远远没有小扎这么优秀。

比如某搜索引擎巨头,就花了很多巨款买一些并没有什么卵用的产品和应用。

赌,是需要天赋和勇气的。

互联网商业史里,真正牛 X 的并购案子屈指可数,脸书至少能占两席。

在收购 WhatsApp 的时候,要和谷歌抢,要和腾讯抢。

在收购 ins 的时候,要和 Twitter 抢。

要比他们更快,能开出被收购方满意的价码,能给被收购的产品赋能。脸书做到了,也因此被称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超级流量主。

但小扎并没有发现 TikTok 的威胁。

或者说,发现了,没有重视。

或者说,他觉得胜率不大。

小扎贪的是流量,脸书要补充的是社交版图。

在当时,短视频看起来和社交没有什么关系,也并没有任何成为流量制造机的潜力。

胜率小,赔率也小。

TikTok 的雏形是 musical.ly,是 2014 年的时候一个上海的创业团队做出来的产品。这款产品在国内没有起色,团队就把目光放到了大洋彼岸,没想到在北美的年轻小姑娘群体里火了。

2016 年的时候,小扎也是去准备收购来着。但看了一圈好像没有了下文。

musical.ly 并不贵,最后张一鸣给出的价格是 10 亿美金,对于当时营收盘子已经百亿美金的脸书来说,不算个大数,完全拿得出来。

而且相比 WhatsApp 付出的 190 亿美元,更是九牛一毛上的毛尖尖了。

没有买,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看不上中国团队出的东西,觉得不会有大气候,觉得有文化隔离,毕竟内容产品需要本地化运营。算法和技术能突破文化隔离,是一件不太确定的事情。

第二个是没看懂短视频是更先进的生产力,也没有看懂短视频是社交产品。

总之,错过了 musical.ly 了,至少证明小扎对自己的认知是清晰的 ——“保守”。

这时候再看一下他过去那个著名的自我介绍,其实会有一点新的感悟。

“率真、破坏欲” 是敢赌,敢下注。

“保守” 这个词又让他没那么敢。

一个顶级的赌徒,尤其是精于计算、秉信实用主义和赢过很多次的赌徒,真正的弱点其实很少。

但一朝怕蛇咬十年怕井绳。

在移动时代揭开序幕的时候,小扎押错了宝,导致后续不得不去花更多的精力和金钱奋起直追。

小扎,是一个赌神,赌性大,战绩好。

但他真正的敌人是 “心中贼”,是懈怠,是傲慢,是不愿意赌了。

这个时候,只要别人比自己稍微赌性大一点儿,就会输掉战争。

在下注短视频这个赌局里,小扎输给了赌性更大的张一鸣。

当然,如果没有张一鸣和字节,可能还有其他赌徒。

7

字节是最激进的科技公司,并且产品一直走在时代前列。

在 2006 年,脸书网站做了一个功能叫 News Feed,就是你在浏览朋友动态时,脸书会将更新以流(feed)的形式呈现给你。

而字节的第一款产品今日头条也是信息流的集大成者,甚至说成了信息流的代名词。

脸书很早就提出了用户时长这一指标,在 2014 年扎克伯格叙述 fb 取得的成就时曾说 fb 占据了用户 20% 的上网时长。

而字节也是用户时长的追逐者。

脸书的组织架构是前端的产品、增长部门和商业化部门,字节几乎是完全照搬。

脸书认为自己的核心能力是用户增长、应用建设和商业化,字节也同样如此,并把这些能力开源,做出了火山引擎和巨量引擎。

脸书曾被称为抄袭工厂,他们内部的口号是 “不要因为骄傲而放弃复制”,字节的绰号是 APP 工厂。

而目前字节头号产品抖音,和 musical.ly 就有一些玄妙的关系,不过最后收购了,也就没有人讨论了。

脸书喜欢靠收购网罗人才和消除竞争对手,字节同理。

抖音的掌舵者就是公司被字节收购之后带着团队加盟的。

脸书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先驱,是算法的鼻祖级公司。

在收购了 ins 和 WhatsApp 之后,把技术向这两个产品输出,让这两个产品的数据迅速飙升。

而在 2017 年的冬天,字节收购了 musical.ly,并把抖音国际版和 musical.ly 合并,也就是现在的 TikTok。

然后再把自己的算法加入了新的 TikTok 里,最终让 TikTok 席卷全球。

事实上,在模仿脸书的比赛里,脸书都不一定能拿第一名。

尤其在赌性方面。

8

musical.ly 的创始团队和字节,到底哪一方对 TikTok 更有历史贡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觉得是缺一不可。

musical.ly 探路,发现了音乐短视频这个需求,尤其是在北美市场大获成功,这是第一次国内的独创产品打到了硅谷,打到了互联网的源头之地,这是一次刻入中国互联网史的胜利。

先锋重要,大部队也重要。

如果没有字节后续推荐算法的力量,也没有今天的 TikTok。

当短视频的历史机遇摆在面前的时候,字节接住了,并且下了重注。

字节带来的是钱、人才和算法。

钱就不用说了,前面也说了,没有字节在脸书上的大笔投放,TikTok 的下载量也不会这么高。

拜媒体所赐,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字节是一家血统纯正的算法公司,从今日头条到抖音,字节的成功就是算法力量的应用。

算法的全称是个性化推荐算法,目前来看,是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诞生出来的最先进的生产力。

还是继续短视频那个逻辑,先有内容,再有人看。

人不会只看一条短视频的,他会一直刷刷刷,直到看到他想要的内容、喜欢的内容,如果没有个性化推荐机制的话,用户陷入到短视频的海洋里,很容易有溺死的感觉。

内容太多了,不喜欢,就不会留存。

而没有留存也会影响内容供给。

短视频的内核驱动是个性化推荐。

长视频可能一天只刷一个视频,然后用户点个赞,接下来系统会推荐类似的内容。

但短视频很短,所以几分钟甚至几秒就能刷完一个视频,同样时间内,系统可以接收到更多的用户偏好数据。

用户越多,内容越多,可以训练的数据越多,算法就越准确,而准确的算法也会吸引更多的用户和赢得更多用户的时长。

短视频,是一个比所有社交产品更需要跑得快的产品,也更需要算法的支持。

字节的算法不仅仅是压箱底的技术,也是来自于自己在抖音上训练出来的算法。

换句话说,你得先自己做得好,自己搞出来了,才能去赋能给 TikTok。

就像当年收购完 ins 后,脸书输出了技术和运营,但同时 ins 快速增长的数据也锤炼了脸书的工程能力。

技术和工程能力对于科技公司来说,就像竞技能力对于运动员的关系一样。

你得多比赛,才能状态更好,才能提高竞技能力。

所以 musical.ly 的探索和字节的后续投入哪个重要?

都重要。

但可能更重要的,还是字节愿意赌在这个产品上的那种决绝。

这恰恰是脸书正在失去的东西。

9

很多人觉得巨头们拼的是战略,是认知,是算法,是技术,是工程能力,是商业化能力。

不是的,大厂和中小厂拼的是这些资源,顶级的选手并不是比拼这些。

因为这些他们都不缺。

上一个十年的巨头为什么没有成为这一个十年的巨头,错失的只是窗口期。

顶级对手拥有的资源是相同的,算法、人才和金钱,大家都有。

唯一的变量是速度。

谁更理性,谁可能就输掉比赛。

一无所有的人不能赌,因为大概率会万劫不复。

有足够家底、足够筹码的人可以赌,而且值得赌。

因为赌场要关门,赌局要散。

今天移动互联网战役的开始和结束都太快了。信息流五年结束战争,短视频两年打扫战场,窗口就给你打开这么一段时间,来晚了不是说黄花菜凉不凉的问题,是盘子都被撤下了。

出手一定要多,一定要快。

这是赌博术的精髓所在。

你的任务是在赌场关门前拿下更多的筹码。那就得不断出手,不断下注,不断下重注,只要有一次赌中了,就又多了十年的增长和机会。

而多出的新十年里,你还可以继续出手。但赌局一散,曲一响,你就只能吃老本,不会输,也没有办法赢。

脸书的 ins 厉害吗?厉害。

脸书的 WhatsApp 猛吗?猛。

但这都是上一次押注带来的。

有价值的东西是下一个脸书,是下一个 ins,是下一个 WhatsApp,也是下一个 TikTok。

互联网的价值是高速成长,是增长如虎。

互联网也有鄙视链,掌握着最顶级流量管道的是苹果和谷歌,所有的智能手机和手机应用都是基于这两个巨头开发的系统而长出来的。

金字塔下方是电商公司,它们虽然只是流量的二道贩子,但商业化能力要更高一些,现金更充足,并且能够把手伸向直接交易。

流量主虽然气势汹汹,但其实反而是科技公司金字塔的底部。因为护城河看起来深,但又没那么深。

唯一的策略,就是用确定性的方法论和赌徒的冒险性格去博下一个不确定性但高速增长的的业务。

这也是扎克伯格过去的秘诀。

只不过他已经背叛了他自己。

他正在褪去赌徒的外衣,戴上一个防守者和卫道士的面具。

10

小扎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喜欢精心计算,喜欢计算 ROI。

一旦发现威胁,就把它们扼杀在摇篮当中。

他在商业竞争中并没有什么底线,抄袭产品是常用的招数。

社交产品这个赛道有特殊性,如果不把所有流量抓过来,自己就会死得很惨。

赢家通吃,这个原理,在这个赛道上显得尤为正确,而且残忍。

这也最终导致互联网公司的增长术也起源于这家公司,它打开了互联网公司以增长为唯一信仰的潘多拉魔盒。

他并不傲慢,懂得商业竞争的残忍和可怖。

互联网赛道更是凶险,顶级流量主,顶级巨头,比的就是赌术。

所以他才一次次扮演赌徒的角色。

如果小扎每次都能赌对,每次都能把新的威胁消除,每次都能扩大帝国的版图,那他可能已经不是赌神了,而是大概率是一个通过图灵测试的 AI,冷血理性,计算力惊人。

但他只是小心了一次,只是保守了一次,只是怂了一次,就错过了短视频。

当赌徒失去 All in 的勇气,开始防守的时候,就已经不再是赌徒了。

当他不再赌的时候,他就已经输了。

不是说他不成功。

而是,不够极致了。

像极了那些 Old Money 老前辈。

互联网巨头陷入估值危机

来源:巨潮商业评论

美股市场上很多传统产业的公司估值都不算低。食品饮料公司百事的市盈率是 26 倍,麦当劳 35 倍,纽约时报市盈率 67 倍,星巴克更是接近 150 倍。

不仅是谷歌被给了低估值,Facebook、亚马逊等互联网巨头的估值也同样不高。这表示全球投资者对于互联网公司的未来是相对看淡的。

相比之下,中国互联网巨头的估值问题更加凶险,已经可以称之为危机。

2021 年 7 月 26 日,受到反垄断调查等多重利空的冲击影响,腾讯港股股价大跌 7.72%,自 2 月 11 日以来累计跌幅超过了 35%,其市盈率(TTM)已经降至 21.89 倍;

身在美股的阿里巴巴,自反垄断处罚落地之后就陷入了跌跌不休的境地中,累计跌幅同样达到了 35%,市盈率(TTM)降至 25 倍以下。

除了腾讯、阿里之外,小米、美团、快手等 “二线巨头”,虽然商业模式新颖且业绩增速很快,但股价、市盈率、市销率都在跌跌不休之中。

相比股价的大幅下跌,在业绩表现上,其实互联网巨头们一直在赚钱,甚至是在加速赚钱。阿里巴巴扣除掉反垄断罚款之后业绩也在增长,百度即便是不断砸钱投入自动驾驶,利润也仍在增长。

但一个奇怪的现象却出现了: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们在不断成长的情况下,资本已经不愿再为其付出任何的溢价,估值一降再降。

中国的互联网巨头明显遭遇了国际资本的 “双标” 待遇。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腾讯的股价、市值一跌再跌,7 月 26 日周一跳空低开,全天大幅度下跌,引起一定程度的投资者恐慌。

而 Facebook 在继上周五大涨 5.3% 创历史新高之后,第二个交易日继续强势,市盈率超过 30 倍。结合其目前市值,预估 2021 年全年收入计算,Facebook 的市销率约为 8.5 倍。

腾讯与 Facebook 市盈率之间的差距已经拉开,市销率也在逐渐拉开的过程中:按照 2021 年腾讯将获得 25% 的收入增长计算,目前其市销率约为 7.8 倍。

1

阿里巴巴遭遇了美股上市之后最严重的一次危机,但 2021 财年 Q4 收入又增长了 40%,即便扣除巨额罚款季报也仍有利润,但这些都被资本市场所无视。

反观亚马逊,以接近 70 倍的市盈率获得 1.84 万亿美元的市值,股价在 2021 年 7 月 6 日大涨 4.69% 创出历史新高,突破了自 2020 年 7 月份以来形成的波动和平台整理,眼看着又要踏上新的市值高峰。

亚马逊有云计算,阿里巴巴也有;亚马逊有物流体系,阿里巴巴也有;亚马逊有国际业务,阿里巴巴还有。亚马逊的业绩在高速增长,阿里的增速也不低。但两家公司的市盈率差了一半还多。

在美国互联网巨头股价不断上涨、业绩提升、估值下降的过程中,中国互联网巨头业绩提升,股价不断下跌,估值甚至降得更快。中国的互联网巨头明显遭遇了国际资本的 “双标” 待遇。

今年一季度,巴菲特的搭档芒格选择通过旗下 Daily Journal 大量买入阿里巴巴的股票,当时被看作是阿里即将在反垄断 “着落” 之际,重获投资价值的利好消息。

但即便是有这位泰斗级的投资者的加持,也没能把阿里的股价从低迷表现中捞上来。

即便是考虑到两国之间不同的创业环境、创新环境,分析者们也无法对两国互联网企业之间如此巨大的估值差异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

除了阿里和腾讯之外,美团、快手、小米等 “小巨头” 同样被资本看淡。

小米在 2020 年利润翻倍、2021 年一季度继续同比大增的情况下,市盈率跌至 20 倍。相比之下,美国市场上的手机巨头苹果,市盈率已经上到了 32.5 倍,其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都低于小米。

美团、快手仍然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无法像其他巨头一样获得利润,不适用市盈率,其低估体现在了市销率上。

观察两家公司的市销率就能发现,快手在 26 日正式跌破了发行价,市销率已经同步下降到 6.19 倍。美团的股价从最高 460 元开始一路下跌,距离腰斩一步之遥,市销率降至 8.89 倍。

小米、美团、快手都是在中国特色的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型企业,商业模式的发展、成熟领先于欧美日韩的互联网行业,IoT、本地生活和短视频也正逐渐渗透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是相对比较先进的互联网商业模式。

但这些商业模式同样遭到了国际资本不公正的待遇。简单对比美股市场同样拥有创新商业模式的小巨头:

由华人在美创办的类似于美团的本地生活企业初创企业 Doordash,上市后市值已经有 610 亿美元以上,市销率超过了 17 倍;

北美第二大电商公司、有创新的 SaaS 商业模式的 Shopify,目前市值已经 2044 亿美元,合 1.3 万亿元,市盈率 639 倍,市销率 70 倍;

就连市值 2.18 万亿美元的老牌巨头企业微软,也能够凭借旗下云业务获得高达 13 倍以上的市销率。

可见,那些同样拥有创新型商业模式的成长型企业来说,中、美两国之间小巨头的估值差异,甚至比大巨头们的差距还要更大。

即便是考虑到两国之间不同的创业环境、创新环境,分析者们也无法对两国互联网企业之间如此巨大的估值差异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在反垄断、规范互联网经济的过程中,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估值甚至还在一降再降。

目前的政策监管环境下,对于反垄断的担忧,影响了国内资本对于互联网企业的价值判断。

人们倾向于用 “中国互联网经济正在经历反垄断的阵痛”,来解释目前中国互联网企业所面对的低估值困境,但实际的情况恐怕并非如此简单。

互联网公司和其他所有行业一样,都会经历从萌芽到成长,再从成长到成熟的几个阶段。在行业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企业的估值也会有所降低。

但企业走向成熟甚至衰退,并不是简单地由时间长短决定,而是需要结合企业的成长性来看,成长性意味着发展空间,最终体现在财务数据的增长上。

从中国几个互联网巨头的财务数据上看,它们的成长性并没有消失。

观察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内生性成长与外延式扩张,可以发现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外延式增长(包括对外并购和内部拓展新业务)支撑了巨头们的持续性成长。

这些大型互联网公司利用自己的平台优势,在过去一段时间对上游、下游、合作伙伴形成了强势的挤压,也因此赚取了一部分的超额收益,这也成了互联网平台招致监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但即便是没有超额收益,互联网公司仍然可以通过对用户的经营和服务,去面向 B 端供应商和 C 端消费者收取各种类型的服务费用。这是由消费者们更轻松、便利的生活需求所决定的,不会以任何监管或政策为转移。

商业服务的互联网化、数据化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不会因为反垄断的出现戛然而止。但目前的政策监管环境下,对于反垄断的担忧,影响了国内资本对于互联网企业的价值判断。

海外资本对中国互联网经济的低估值判断,则更多来源于一种与价值无关的警惕与偏见。这是一股超越经济、超越市场的力量,与企业的产品、经营、财务数据是否优秀,并无太多关系。

2021 年 5 月底,A 股明星公司宁德时代(SZ:300750)成为了创业板首家万亿市值公司,股价逼近 400 元。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却将其评级下调至 “低配”,目标价 251 元,直接把股价打了六折。

有投资者评论,这样的评级 “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从那天之后至今,宁德时代股价持续上涨,累计涨幅接近 30%,对于摩根士丹利的下调评级并未理会。

定价权是个好东西。以国内投资者为主体的 A 股市场,虽然存在定价能力不足、跟风炒作等问题,但对于新兴产业、优秀的公司 —— 甚至是一些仍然处在概念阶段的创业型公司,从来都不会吝啬于给出高估值。在中国新能源、芯片产业的发展浪潮中,国内资本敢于给出高估值功不可没。

反而是在海外市场,即便是在国内最成功的新经济公司,仍然要被以最苛刻的目光去审视。与其说这是一种 “自由市场选择”,还不如说是一种不幸和悲哀。

FF 上市大涨,竟然还有人相信贾跃亭?

文 / 张嘉豪

来源:资本侦探(ID:deep_insights)

“之所以放弃一切,只为把 FF 做成,尽快彻底偿还余下的担保债务!全力以赴实现梦想,不遗余力!” 这是贾跃亭卸任 FF CEO 一职时所放出的豪言壮语。(法拉第未来 FARADAY FUTURE,简称 FF)

他的确放弃了一切,2017 年乐视大败局之际,贾跃亭只身赴美,他一度在与妻子甘薇的越洋电话中哽咽:“小薇说可以做事业,但是家庭怎么办,房子都被冻结了,就剩一套房子,还是用她妈的名字买的,小薇的卡也被冻结,只能刷 2000 块,小薇都说不相信我了。”

时光飞逝,很多人都说 “造车” 是压垮乐视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造车,乐视不会倒。历史没有如果,今日承载着贾跃亭造车梦想的 FF 登陆纳斯达克,但新造车的市场早已变天。

悲壮的贾跃亭早在 2014 年便躬身入局、2017 年推出首款车型 FF 91、一度被认为有机会干掉马斯克。但如今市场上却没有他的位置 —— 特斯拉 “风光无限”,蔚来、理想、小鹏 “齐心协力”,威马、零跑、哪吒、爱驰 “各有千秋”,小米、百度、滴滴 “蓄势待发”……

而命途多舛的 FF 已经累积亏损超 23.9 亿美元,旗下首款量产车型 FF91 至今仍未量产。毫不客气地说,此次上市后到手的 10 亿美元资金,对于 FF 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起了大早,赶了晚集”,仍然没能实现量产的 FF 还有机会吗?贾跃亭还有机会吗?

贾跃亭(右)坐着FF去纳斯达克出席挂牌仪式
贾跃亭(右)坐着 FF 去纳斯达克出席挂牌仪式

命途多舛

FF 和贾跃亭一样,一路走来,历尽坎坷。

2014 年,在美国试驾特斯拉之后,贾跃亭下定决心进军电动车行业。同年投资了电动汽车初创公司 Atieva(也就是后来的 Lucid Motors),并大力推动乐视旗下的乐视汽车,又在 2014 年底在美国投资建立了法拉第未来 FF。

刚下定决心,就迅速投资并同时推动三条造车线,可以看作是他的实干家精神,但也可以看作他性格中的某种不安定因素:不满足一次只做一件事,而是想要尽快地将触角伸向不同的地方。事实证明在后来,Lucid Motors、乐视汽车和法拉第未来三者之间复杂的关系和利益纠葛不只是扰乱了大家的视线,同时也伤害着贾跃亭的造车梦。

此后,Lucid Motors 与乐视汽车都不了了之,只剩下 FF 在北美大地一家破旧的工厂中残存着,成为了贾跃亭唯一的筹码。

乐视汽车
乐视汽车

事实上,FF 的起步还算是顺利,从特斯拉、宝马等企业吸引来了一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2016 年 6 月,FF 获得了美国加州自动驾驶测试执照并宣布投资 10 亿美元在内华达州建设超级工厂。2017 年 1 月 3 日 FF 在拉斯维加斯发布 FF91,一时间也收获了不少的鲜花和掌声。

而那时候,未来的 “出行教父” 李斌还在易车和摩拜中鏖战、理想汽车也还没有任何产品。

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乐视危机就全面爆发了。FF 高调成立时吸引来的高管和工程师们纷纷离职,内华达的建厂计划也因欠款而不得不推迟并最终被放弃。

曾在宝马和德意志银行任职 30 年的 Krause 坚持了下来,并为 FF 筹划资金,但这个过程异常艰辛,因为融资不顺的问题似乎并非出在产品上,据外媒报道,投资者只有在贾跃亭交出控制权,或者允许进行破产重组时才愿意参与投资。这也是克劳斯希望促成的结果,然而贾跃亭拒绝放弃任何权利。

局面僵持不下。2017 年 10 月,FF 迎来了新一轮的离职潮,Krause 也离开了,FF 濒临破产。

但 FF 的价值,大家都看在眼里,虽然摇摇欲坠,但泰国正大集团,中东、欧洲的财团,盛大的陈天桥等都曾对 FF 的投资表示过兴趣。

最终击鼓传花的彩头落到了恒大身上,2018 年 6 月恒大以 67.467 亿港元入主 FF,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一行在 7 月来到位于洛杉矶的 Faraday Future 总部进行视察。

然而蜜月期太短,双方因为控制权问题存在分歧而对簿公堂,恒大健康发布公告称,2018 年 7 月,贾跃亭提出恒大的 8 亿美元已基本用完,要求恒大再提前支付 7 亿美元。恒大为了最大限度支持合资公司的发展,与贾跃亭签订了补充协议,同意在满足支付条件的情况下,提前支付 7 亿美元。

而贾跃亭利用其在合资公司多数董事席位的权利操控合资公司,在没达到合约付款条件下,就要求恒大付款,并以此为借口于 2018 年 10 月 3 日在香港仲裁中心提出仲裁,要求剥夺恒大作为股东享有的有关融资的同意权,并解除所有协议。

贾跃亭则表示,保留创始人控制权是 FF 接受恒大投资的唯一条件。在 2017 年 11 月签订融资协议后,基于对恒大的诚意和信任,FF 提前把 45% 的股权全部转让给恒大,而 FF 只获得了头期 8 亿美元的资金。相对于 20 亿美元的交易对价,恒大还应该向 FF 支付剩余的 12 亿美元投资款。

不过,商场上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敌人。2018 年最后一天,恒大健康发布公告称,公司与贾跃亭控制的 FF 达成了重组协议。

许家印与贾跃亭
许家印与贾跃亭

此后的 FF,便 “消失” 在了国内的舆论视野里。

2019 年,贾跃亭在美国申请个人破产重组,在经历了漫长的听证与仲裁之后,贾跃亭个人破产重组方案终于在 2020 年 5 月举行的听证会上获得了加州中区破产重组法院的最终确认和通过,即贾跃亭将全部资产(FF 股权)放入债权人信托,将来通过 FF 股权的价值来偿还债务。

一年后的今天,FF 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 Property Solutions AcquisitionCorp (简称 “PSAC”) 进行业务合并完成上市。这次交易将为 FF 提供 10 亿美元的资金,以支持旗舰车型 FF91 的量产和交付,并将在交易完成后的 12 个月内为 FF91 的量产提供全部资金,合并后公司估值约为 34 亿美元。新一轮的资金注入又点燃了贾跃亭和他的债权人的期待。人们翘首以待,等待着法拉第未来的未来。

FF位于纽约的体验中心
FF 位于纽约的体验中心

错失良机

长者曾说:“个人努力固然重要,但更要考虑到历史进程。” 贾跃亭与 FF 固然努力,但他们确实错失了一个时代。

2013 年 9 月,财政部与科技部联合发布了新能源汽车推广方案,中国特色的巨额产业补贴政策随之出炉。相比过去的试水,这份文件真正释放出了空前规模的政策补贴。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随之走上了占世界份额半壁江山的狂飙之路。

大洋彼岸的马斯克,率先嗅到了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土地上开花结果的可能性,7 个月后就飞抵北京商谈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的种种可能性。

又过了 7 个月,作为国内第一批体验特斯拉 model S 的用户,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和易车网创始人李斌合伙成立了蔚来汽车。接着,趁着政策的东风和能源转型的大趋势,许许多多的本土新能源车企在中国成立,以特斯拉为首的外国车企也享受着政策优惠进入了中国市场。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 8 年左右的发展,各大车企经历了各自的痛苦和坎坷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有的立稳了脚跟,成为了行业的领军者,如蔚来、理想、小鹏。这三家在 2014 年及以后诞生的公司现在被称为 “新造车三杰”。其中,蔚来汽车得到了合肥 70 亿元的战略投资,得到了起死回生的机会。

现在回过头来看,在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背景下,无论中国本土车企还是外国汽车巨头都曾享受到时代的红利。而由中国人创立在美国的 FF,却遗憾地错过了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期。

往事不可追,那么接下来,还有人相信贾跃亭吗?FF 还能有命翻盘吗?

资金方面,FF 目前还没有产生任何营收,而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FF 的总开支分别为 1.1 亿美元、6494 万美元,净亏损 1.42 亿美元、1.47 亿美元。虽然国内的几家新造车也都处于亏损状态,但毛利率转正已是趋势。

产品方面,有报道称,FF 91 将设立 5 万元的可退预定金额,并且新车将于今年九月份正式亮相。现在 FF 91 在加州工厂生产,法拉第未来还表示 FF 81 和 FF 71 会在 2023 年和 2024 年开始量产。而据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官方 APP 显示,旗下首款车型 FF 91 正式开始接受预定,并且预计将在 2022 年第一季度正式完成交付。

FF91 定位豪华车,该车在中国的售价预计为 200 万元人民币,美国售价将为 20 万美元。令人匪夷所思的是,FF 去年的研发支出仅为 2018.6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1.3 亿元左右。这并不符合 FF 的气质,毕竟蔚来在 2017 年的研发支出就已经达到了 26 亿元。

今晚,FF 登陆纳斯达克,盘前涨幅一度扩大至 50%。截止发稿,FFIE 涨 19.45%,现报 16.46 美元,成交额超 3000 万美元,总市值 53 亿美元。就在今天白天,持有 FF 20% 股份的恒大汽车也一度大涨 20%。按照目前 1645 亿港币的市值计算,仅今天上午增幅近 380 亿人民币。

这又一次让人见识到贾跃亭的神奇魔力。资本市场不相信眼泪,互联网也没有记忆,或许大家都忘了 2018 年融创孙宏斌的那句 ——“再借他 100 亿,我傻逼啊。”

小米整车研发落地上海徐汇!年薪百万,全领域撒网

文 / 韦丽雪 褚万博

来源:智能车参考(ID:AI4Auto)

这样的招聘,阔绰得不像小米。

但这确实就是小米曝光的最新人才招聘需求。

造车相关,整车方向,百万年薪…… 岗位多需求大,利好传统车厂供应链人才。

米粉朋友们,如果你有整车设计制造相关的人才,现在有机会和雷总交个朋友了。

只是 ——base 在上海 —— 而不是之前传闻的武汉。

小米都招怎样的整车人才?

小米官网招聘页面,新岗位已经全部上新,而且全都 “加急”。

招聘的岗位囊括整车设计研发的方方面面,相比于此前的自动驾驶,此次招聘则更偏向汽车里的 “车辆工程”。

大到汽车底盘、整车架构,小到空调、内饰,一应俱全。

而在一些猎头渠道,更是明码标价,或许可参考一二。

基本 30k-60k 区间,14 薪。

薪资不低,基本上和新势力造车的平均水准持平。

但别忘了,这里面可能还没有算上期权。

更加深入来看,小米这次的整车人才招聘,以模块负责人、专家、资深工程师为主,还有两点很醒目:

1、年限要求基本 5 年起步。(5 年以上主流 OEM 工作经历,主导 / 参与 2 个以上完整的项目开发。)

2、办公地点都在上海徐汇区。

这也差不多等于官宣 ——

小米整车研发设计,落户上海。

更具体讲:徐汇区。

上海徐汇区有什么特别之处?

有这些和汽车供应链相关的公司:

比如上海先进半导体,中荷合资的上海飞利浦半导体公司,也是国内最早从事汽车电子芯片、IGBT 芯片制造的公司。

Tire1 麦格纳的座椅研发中心、法雷奥的可视系统雨刮亚洲研发中心、延锋伟世通的车饰…… 都聚集在这里。

另外全球知名的 Tire 1,博世、麦格纳、采埃孚、安波福、博尔德…… 也差不多都在这片周边。

值得注意的是,两家雷军顺为资本投资的公司,纵目科技、新案科技也都在这里。

所以小米整车研发落户上海徐汇,自然是能跟产业链供应商近一些。

小米造手机,一定程度上是供应链整合的成功。

现在造车,为啥不延续胜利经验?

小米造车进展:全栈、全速撒网?

除了在官网放出招聘信息,小米也同时加紧在各大招聘网站的岗位投放。

仅在猎聘 app,与小米造车相关的岗位可以刷好几屏,回馈时间大多都显示的 24 小时以内。

全栈布局,多渠道投放,小米这次下了大决心。

上一轮招聘,主要是自动驾驶,而此次开始,智能座舱也开始发力。

另外,电动车三电系统相关的岗位,也都缺。

一句话:全栈、全域,全岗位招聘。

而且小米现在的招聘,确实下了血本。

据 36Kr 报道,小米一度急聘自动驾驶规控负责人,薪酬总包最高能给到 2000 万人民币。

而硅谷自动驾驶圈,也有百万美元年薪 —— 特别优秀甚至无上限的承诺。

智能车参考听闻,一位前特斯拉 AutoPilot 大将,进入小米视野。

此外百度 Apollo、华为、自动驾驶独角兽,以及新造车公司的人才,也都差不多有收到小米猎头的信息。

跟雷军再造一个传奇,Are you OK?

为了提升人才吸引力,小米还在股权激励方面做足功夫。

36Kr 报道,小米造车公司的员工期权,将会采取双轨制。一方面有独立期权,上市就能兑现。另一方面如果以后没有如期上市,员工可以按照约定的业绩里程碑,将手中的汽车期权兑换成同等价值的小米限制性股票。

这跟最初谷歌无人车出发时,有点像。

智能车参考则获悉,关键岗位的人才,雷军都亲自把关,毕竟事关最后一次重大创业,他深知首战即决战,另外这也是他一如既往的劳模本色。

除此之外,雷军还马不停蹄交流学习。

宣布造车之后,长城、上汽、长安、东风、博世等行业玩家纷纷留下了他的足迹。

那时候还有玩笑说,当初雷总就是这么考察魅族的。

不过,也有猜测,小米这是在选代工合作方,以及整车落地的城市。

毕竟汽车产业是工业领域的大户,一旦落地,带来的人才、经济效益,也会巨大无比。

所以从小米官宣造车那天开始,连连错失新造车玩家的湖北武汉,就马不停蹄前往北京了。

希望能够让娘家人雷军,把小米造车放在武汉、放在湖北。

湖北 / 武汉要错失小米造车了吗?

今年 3 月最后一天,小米造车的第二天,湖北和武汉也都被点燃了。

当时热心市民纷纷跑到城市留言板上留言,希望武汉拿下小米造车项目,甚至还出现了各个区域的 “争夺战”。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给出积极回应,正在加强与小米沟通,争取让项目落户光谷。

为什么这么重视?

因为造车带动的是整个产业,是大规模就业,是规模 GDP。

无论武汉还是湖北,其实在汽车产业里有积淀。

比如东风汽车集团,就在湖北,旗下还拥有东风雪铁龙、标志、本田这些知名品牌。

但在新造车浪潮中,湖北和武汉没有吃到最大红利。

造车新势力三强,都不约而同地把研发和生产分开进行。蔚来以上海和合肥为主,小鹏是广州郑州,理想则是北京和常州。

新新造车势力中,上海也成为了热门地。

华为 HiCar 的研发设计在上海、百度集度也落地上海、理想新建的研发中心也在上海……

上海在这一波新造车中,吃到最大红利,成为了人才高地。

唯一已经在湖北落地工厂的是造车势力是威马。

威马在湖北黄石的工厂,总投资达到了 202 亿元。后来同样出身荆楚的何小鹏,也宣布会在湖北落地一个工厂。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小米造车这件事上,湖北或武汉还有机会。

小米有更强的号召力和吸引力,它可能比威马和小鹏需要更多更大的工厂。

太空五分钟,船票两个亿

文/Amelie

来源/硅兔赛跑(ID:sv_race)

几个亿飞到星球外去失重溜一圈儿,地球不好玩了吗?

7 月的全球富豪夏令营 —— 太阳谷峰会,在暂停一年之后终于重启。有头有脸的大佬们悉数到场,贝索斯和女友驾着私人飞机早早抵达了太阳谷,似乎把 “节能减排” 四个字忘在了脑后,但看上去心情不错。因为这可能是他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在地球上大型场合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了。

即将到来的 7 月 20 日,下周,这位全球首富就要上天,开始他梦寐以求的太空度假了。

  “一次大的冒险”

峰会现场有记者问到对于这次太空之旅的看法,贝索斯笑而不语。

当然,首次对外发布这个消息的时候,他的兴奋之情透过社交媒体 Instagram 的图片和文字外溢出来:

图源:Instagram

图源:Instagram

去走秀,带爱人;去冒险,带兄弟。首富退任亚马逊总裁后,一直是理智在线,并没被恋爱冲昏头脑。

据悉,贝索斯将与他的 “兄弟们” 一起搭乘他自己创办的商业太空公司蓝色起源(Blue Origin)制造的 “New Shepard” 号火箭飞向太空。蓝色起源诞生于 2000 年,这个已经运营了 21 年的项目终于迎来了历史上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而且还是老板亲自飞。

和马斯克想移民火星不同的是,贝索斯对月球情有独钟,据说因为他 5 岁时在电视上看到了阿波罗 11 号登月,由此确定了自己最早的飞往太空的梦想。

贝索斯将这次太空旅行形容为 “意义重大的事”、“一次伟大的冒险”。对于任何人来说,能够亲自实现 5 岁时候的梦想,就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人生赢家了。

蓝色起源在 2019 年 5 发布了其月球着陆器 Blue Moon,与马斯克的 SpaceX、以及 Duentics 公司,一起竞标 NASA 的月球着陆器制造合同。让贝索斯一直耿耿于怀的是,NASA 后来将这份价值高达 29 亿美元的订单给了 SpaceX。

两年后的 7 月,他憋着一口气,赶在马斯克前面亲自去太空溜一圈,也是想让 NASA 看看,咱的装备也不差。

5 分钟,1.8 亿

火箭上的 4 人座,除了贝索斯和兄弟马克,还有两个席位。

这个开了太空先河的席位自然价值不菲。

这不,6 月 12 日,蓝色起源发起了一张太空船票席位的线上拍卖直播,来自 159 个国家的 7600 人参与竞标。这张与贝索斯同舱的太空观光船票,从 480 万美元的起拍价最终以 2800 万美元(折合人民币 1.8 亿)成交,竞拍全程不到 10 分钟。

图源:Blue Origin

图源:Blue Origin

拍卖所得款项将捐给蓝色起源成立的非营利慈善机构基金会 Club For The Future,这个俱乐部的使命是:鼓励未来年轻人追寻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的职业并帮助开创未来的太空生活。

最终成交的同行者目前尚未公开身份,但毫无疑问,他 / 她绝对是一位非富即贵的超级太空爱好者。

图源:Blue Origin

图源:Blue Origin

目前,这个项目对外公布的行程是:届时会将 4 人座太空舱发射到离地球表面大约 62 英里的卡门线空间边缘,整个任务总共需要 10 分钟,乘客将在微重力环境中进行 5 分钟的观光体验。

看来,这场 “太空之旅” 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价值连城。

带 82 岁老奶奶一起飞

New Shepard 的最后一个席位,送给了 82 岁高龄老奶奶沃利・芬克(Wally Funk),这位根正苗红的前太空种子选手。

图源:Instagram

图源:Instagram

60 年前,沃利・芬克顺利成为了 “水星 13 号”(Mercury 13)项目的一名女性飞行员。尽管此项目后来被取消,但沃利・芬克后来成为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第一位女性检查员、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第一位女性航空安全调查员。

在她几十年的从业经验里,身为飞行员的她,累计飞行 19600 小时,并教授 3000 多人驾驶私人或商用飞机。

图源:Blue Origin

图源:Blue Origin

沃利・芬克说:“我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宇航员,但是没人愿意带领我飞往天际。我曾认为我与太空无缘了!”

她一定不会想到 60 年后,地球上最富有的人会邀请他一同飞往太空,终于有机会在有生之年实现太空梦。

布兰森的 “我先”

如果不是布兰森,贝索斯绝对是这次太阳谷峰会上的最闪耀的星。

被媒体称作是 “英国钢铁侠” 的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这位同样怀揣着 “上天梦” 的商业大佬,是太空旅行公司维珍银河(Virgin Galactic)创始人,今年 71 岁了。

尽管他说,梦想不是竞赛,开心就好。但他的决策不会骗人,布兰森的首飞定在了 7 月 11 日,通过先人一步,狠狠收获了一波热度。

图源:Twitter

图源:Twitter

布兰森的梦想并非始于 5 岁,但人家在 50 年前都已经开始定下学习飞行的目标了。

图源:Twitter

图源:Twitter

如今,他更是放下豪言:

“7 月 11 日,是时候将梦想变为现实了。”

图源:Twitter

图源:Twitter

布兰森 96 岁的母亲伊芙・布兰森在今年 1 月因感染新冠不幸去世,布兰森带着母亲的祝福去追寻梦想,还计划着即将发射一枚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火箭以此纪念她的一生。

布兰森的维珍银河,也是为数不多可以用战绩与蓝色起源和 SpaceX 相抗衡的企业。

用布兰森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真心相信,太空是属于我们所有人的。在长达 16 年的研究、工程和测试之后,维珍银河已经站在了商业航天行业的前端,我们已经做好准备,将太空开放给全人类,让世界从此彻底改变。”

这次布兰森的太空之旅共有 6 人,还包括两名飞行员、三名任务专家共同作伴。昨天,全世界一起观看了维珍银河的飞行直播。

图源:Twitter

图源:Twitter

这次的抢先飞行测试,也是为了维珍银河在 2022 年初开始为太空旅游乘客提供飞行服务做预热。

当被问到如何看待马上要飞的贝索斯时,布兰森说:

“我只希望他和同他一起上去的人一切顺利。当他回来后,我很期待和他谈谈他的旅行。我和他两三周以前还谈过话,我们都祝对方好运。”

尽管贝索斯没对关于布兰森的 “捷足先登” 做出任何回应,不过蓝色起源新近发布了一张自己和维珍银河的对照图,重点标注了诸如维珍银河的 Unity 太空飞机没飞到卡门线、对环境的更高影响、较小的窗户和缺乏逃生系统等问题。

图源:Twitter

图源:Twitter

太空旅行,已来

贝索斯的另一位太空界劲敌、互联网社交高手马斯克当然也没闲着。

马斯克近期想不想去太空度假,我们不得而知,看他最近疯狂卖房产的行为,估计离移民太空也不远了。

同时,这些年来太空爱好者们也见证了 SpaceX 各种花式操作:他们曾把把特斯拉跑车送到地球外面,绕着太阳公转;也曾在高空炸了一枚造价 3.4 亿元的火箭,只为证明其建造的载人宇宙飞船安全;他们还陆续送 NASA 宇航员安全前往太空空间站… 这些行为表明了,将马斯克送上太空,对他们而言并不算难。

图源:SpaceX

图源:SpaceX

过去 10 年,美国宇航员都是在哈萨克斯坦乘坐着俄罗斯的火箭前往国际空间站的,直到去年 5 月,NASA 成功发射 SpaceX 研制的载人宇宙飞船 “龙” 飞船,为 NASA 宇航员从本土出发拉开了序幕。

在今年 5 月,SpaceX 再次送宇航员上天,用的还是翻新过的二手飞船和火箭。

图源:SpaceX

图源:SpaceX

但马斯克和 SpaceX 的雄心不止如此,一直以来,马斯克都在为登陆火星做准备。

他想在火星上建立人类基地的梦想不是一两天了,对此他的解释是:

一方面是为了让人们有更大的梦想,另一方面是为人类提供一个后备计划,以防小行星撞击地球,或者说是一场巨大的瘟疫。

图源:Twitter

图源:Twitter

新冠病毒某种程度上也是种警告,灾难来的时候谁能更快的做到有备无患。目前 SpaceX 的工程师们正忙着建造一艘名为 “星际飞船(Starship)” 的大型飞船,这艘飞船可以把人类带到 “月球、火星和其他地方”。

这么看来,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太空旅行,或许已经到来。不过,开始的时候,终究是少数人能消费得起的领域。

当前,SpaceX 已经和乘客签约 —— 进行为期数天的太空旅行,每人的费用为 3500 万美元(2.3 亿人民币)。“碟中谍” 系列的主角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都将与 NASA 合作,乘坐 SpaceX 并在国际空间站上拍摄新的续集。

图源:Twitter

图源:Twitter

地球不好玩,太空更香?

《三体》对于太空这么说:

“太空像一面放大镜,可以在瞬间把人类的阴暗面放到最大…… 当人类真正流落太空时,极权只需五分钟。”

富豪们为何都向往着去太空?

但,有机会又谁不想去看看呢?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透过太空舱,失重状态下的漂浮,看着地球一点点变小,目之所及皆星辰。马斯洛需求金字塔顶尖的人们,以自我实现需求为最紧要。当其世界观足够大,大到成为辽阔的宇宙观,去太空敢为人先的那一类人就出现了。当然也可能刚好是他们都各自有着一个或大或小的太空梦。

不止富豪们,普通人也有太空梦,只不过脚踏实地活在当下显得更重要。

人类对于太空的好奇心几千年以来一直都存在,每代人都有每代人各自的使命和目标。唯愿这种痴迷永远都是锦上添花,对于我们生活的星球都是一种生存之外的探索,而非取代。

就如《三体》里另一句话:“我们都是阴沟里的虫子,但总还是得有人仰望星空。”

松下与特斯拉的爱恨情仇

文 / 雷科技汽车出行组

来源:锋出行(ID:deep_insights)

近日,长期持有特斯拉股份的松下在一份监管文件中披露,到今年 3 月底时,公司已经以 4000 亿日元(约合 36 亿美元)出售了所持有的全部特斯拉公司股份,目前松下所持有的特斯拉股份已经清零。

这条消息一经披露就导致了特斯拉在 6 月 25 日的股价全天震荡下跌,到收盘时已经下跌了 1.17%。反观松下,它在东京股市上的股价却大涨了近 4.93%,总市值达到了 3.05 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1750 亿元)。

要知道,在与特斯拉 “分手” 之前,松下已经与其持续了一段长达十年的 “爱情长跑”。那么它们在这十年间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爱恨情仇,才会让松下表现得如此决绝呢?

  热恋

2008 年,等离子平板电视业务发展受阻的松下为了寻求突破口不得不另辟蹊径,于是它收购了当时已经濒临破产的电池供应商 —— 三洋。当时可能就连松下自己都没有想到,在危难之中开辟出来的这一 “蹊径”,能够让它与后来掀翻汽车领域的特斯拉结缘。

2010 年,深陷泥潭的松下在等离子平板电视领域亏损了 40 亿美元。为了走出困局,松下与当时连 “后起之秀” 都还谈不上的特斯拉牵手。它在这一年给特斯拉投资了 3000 万美元,并且还把它从三洋那里收购的 18650 圆柱锂电池技术应用在了 Model S 车型上,成为了特斯拉的独家动力电池供应商。

从当年的情况来看,松下此举可谓是双赢。因为松下通过给特斯拉提供电池成功进军了汽车动力电池领域,而特斯拉则获得了巨头的资金支持。从目前来看,松下当年以 3000 万美元入股特斯拉,而特斯拉的股价自上市以来一路暴涨,如今松下以 36 亿美元清空了所有特斯拉股票,它在十年前的这笔投资起码暴赚了 100 多倍。

在 2010 年到 2013 年间,松下与特斯拉的关系持续升温。在这段 “热恋期” 里,松下不但先后与特斯拉签下了 24.4 亿颗 18650 电池的供应协议,还花了 3000 万美元以每股 21.15 美元的价格购买了后者 140 万股股票。

  裂痕

2014 年,特斯拉在业内已经名声大噪,而此时它却认为松下的产能限制了特斯拉的发展,对松下产生了不满。为了能够将产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特斯拉决定与供应商联合,投资 50 亿美元在内达华州建造一家归属于特斯拉的电池工厂。

尽管此时的特斯拉已经与松下产生了隔阂,但是它在计划建造工厂时仍然没有忘记松下这位患难之交。而当时松下与特斯拉的关系却并不融洽,甚至松下的绝大多数股东都不同意与特斯拉合资建造电池工厂,这次合作严格来说其实是时任松下 CEO 的津贺一宏力排众议才促成的。

在双方达成合作不久,特斯拉与松下就联合研发出了新型 24700 电池,这款电池让已经产生分歧的二者再度合二为一,进入蜜月期。这段蜜月期一直持续到了 2018 年才开始又出现无法弥补的 “感情裂痕”。

2018 年,在特斯拉中国工厂确定落户上海临港之后,马斯克表示,为了尽快实现投产,中国工厂的电芯将由包括松下在内的几家公司本土化供应。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生产的特斯拉将不会采用由特斯拉北美超级工厂生产的动力电池,而此时松下的电池业务已经因为这家工厂连续两个季度出现了亏损。

一年之后,松下发布的财报显示其北美工厂仍然处于亏损状态,而特斯拉发布的财报却出乎意料地有了 1.43 亿美元盈利进账。另外,即便是在松下与特斯拉合作的电池业务接连亏损的情况下,马斯克还多次要求松下降低电池的采购价格,这样的情况让松下郁闷不已,也进一步激化了它与特斯拉之间的矛盾。

  分手

2019 年 4 月,特斯拉与松下潜藏已久的矛盾终于浮上了水面。马斯克在推特上指责松下电池生产线产能不足,特斯拉超级工厂的松下电池生产线年产能只有 24GWh,其电池产能一直都在限制 Model 3 的产量。

1 个月后,津贺一宏在新闻发布会上 “回怼” 马斯克,他认为特斯拉产能不足的根源不在松下,而马斯克发表的言论是赤裸裸的甩锅。因为特斯拉超级工厂的 “高速生产线” 根本没有满负荷生产。

结合今年 3 月松下清空特斯拉股票,以及津贺一宏卸任的时间点就能够看得出来,清空特斯拉股票正是这位亲身经历了松下与特斯拉从亲密无间,到翻脸的前松下 CEO 津贺一宏在任期间的最后一项重大决策。

有意思的是,今年三月,份津贺一宏在卸任前还给松下留下了一句忠告:“减少对特斯拉的依赖,关注向其他制造商供货。” 而新上任的松下 CEO 楠见雄规虽然表面上称,清空特斯拉的股票并不会影响松下与特斯拉的合作,但是他实际上却在上任的第一个月就宣布与丰田成立电池合资公司。由此可见,楠见雄规对他前任的忠告是深以为然的。

  总结

如今,松下和特斯拉的关系早已不再像是十年前那样亲密,双方都大有一种相忘于江湖的感觉。前者虽然嘴上说着某些操作并不会影响与特斯拉的合作,实际上不但清空了特斯拉的所有股份,而且还携手丰田迈向了欧洲市场。而后者如今已经功成名就,并不缺松下这么一个合作对象,成为了全球各大动力电池供应商争相竞争的香饽饽。

从商业风险的角度上来看,小雷认为松下与特斯拉的冲突是意料之中的事,因为他们俩本来就只可共患难,不可苟富贵。在新能源汽车已成大势的情况下,特斯拉想要成为巨头级车企,那么它就不可能受制于松下的技术与产能;松下想要将动力电池做大做强也不可能只为特斯拉供货。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格局问题。

周鸿祎:我就要造 15 万元以下的智能车

文 / 卖白菜的黄老板 编辑 / 大吉

来源 / 42 号车库 (id:i42how)

2020 年 5 月,360 创始人周鸿祎在接受吴晓波采访时,聊到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吴晓波问道,你觉得网民更喜欢 2011 年的周鸿祎还是现在的周鸿祎?

周鸿祎回答到,如果是从看热闹的角度,当然是更喜欢 2011 年的我。当时我必须要颠覆掉传统的杀毒软件行业,我才有机会进入这个行业,或许当时如果不是年少轻狂的周鸿祎,可能也就走不到今天了。

翻出这句话,并不是为了探讨 “人民是否依旧想念” 周鸿祎,而是说 “颠覆” 这个词语,是老周每次在谈到创业时最常提及的词汇。

5 月 11 日,在 360 集团宣布战略投资哪吒汽车时,老周也发表了万字演讲,除了提到将与哪吒汽车开展联合造车,给哪吒汽车提供互联网赋能,帮助哪吒汽车实现和资本市场的对接,来弥补原来融资能力弱的缺点以外,最核心的观点就是 “科技平权”。

7 月 2 日下午,在北京 360 大厦,投入造车事业后的老周又再次接受了媒体采访,并从一个产品经理的角度分享他对于当下汽车行业内两个事件的看法。

01

扛起 AK47 跟我去南方

由于老周曾经表示 “有些在行业内影响力大的人放个 P,都有自媒体去分析 P 是往东飘,还是往西飘”,并且提到 “不要分析这个人成功时候思考的产品,而是要吹他在做第一个产品的时候,他是怎么考虑的,这种分析才有价值。” 对此,我深以为然。

因此在开始今天的主题之前,我想先就 2020 年 5 月,老周在一次媒体采访中提到的 “360 要自我颠覆,我们不能停留在 PC。本来我们做手机杀毒软件也挺好的,但现在手机厂商都自己做杀毒软件,虽然核心技术是我们提供的,但是他们要自己控制产品,这就相当于手机厂商把 360 颠覆了。所以我们认为下一个战场一定是 IoT,但是这个市场又切的很碎,有很多场景,比如汽车等。相对来说我们瞄准的是家庭场景,目前在做这块的,除了小米就是我们。”

有意思的是雷军在今年 3 月底宣布造车了。在小米造车消息发布后,大量的媒体文章都不约而同地分析出一个类似的结论,就是未来智能电动车会成为一个超级智能终端,会成为 IoT 商业模式中重要的一环,而小米造车是他们战略选择中必要的一环。这就很巧了,IoT 也是老周想做的。

另外,老周在接受这段采访时,显然我们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有一段时间,反观时代的变革,人们显然更加关注诺基亚 “我们没有做错什么,可是我们却输了” 的金句之上,但除了功能机市场,其实也有不少立足于 PC 市场的公司也被移动互联网 “隔山打牛” 了,例如英特尔、以及老周的 360。

PC 端流量的下滑导致在 360 收入结构中占比最大的广告业务遭到了大幅缩减,但我认为这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用户数量的下降,这对于互联网企业更为致命。而手机厂商自己控制杀毒软件产品的做法,让 360 除了提供技术服务以外,也很难有其他发挥的空间,正如老周所说,他们正在被颠覆。

老周并不是没有前瞻性,2014 年的圣诞节,老周向公司人员发送了一份名为 “带上 AK47,跟我到南方做手机去!” 的内部邮件。

在邮件中,老周是这么解释造手机的必要性 “因为未来的移动互联网的中心不一定是现在这样的手机。互联网飞速变化,快速迭代,创新在改变着人类生活和商业竞争。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它的中心可能是智能汽车,可能是智能手表,可能是你根本想不到的东西,但如果我们只是甘于做旁边者,只是作为布道者,那么我们永远不可能有创新,永远不可能抢占潮头。”

当然出于种种原因,360 特供机项目最终被叫停。但我认为正如老周在内部信中提到的 “因为未来的移动互联网的中心不一定是现在这样的手机”,即便 360 与移动互联网擦肩而过,应该也不至于太过于懊恼,而是要去寻找和判断他认为的移动互联网中心。

在今天的媒体会上,老周提到 “我都快 50 岁了,还来热情澎湃造汽车,我觉得智能汽车肯定有一个颠覆性的未来,要颠覆一个产业,颠覆一个行业。”

虽然并没有提及智能电动车是不是他认为的移动互联网中心,但这句话提及了 3 次 “颠覆”,从中不难看出,这起码是他认为较好的创业风口。

而为什么是哪吒汽车,其实老周在之前给出了答案。在年销量超过 1 万台的造车新势力里,有蔚来、理想、小鹏、威马、哪吒、零跑。

前四名都已经融到资和上市了,而零跑背靠大华股份不一定缺钱。因此选择了已经量产超过 4 万的哪吒汽车,当然除了这些原因以外,我认为从企业经营的理念以及价值观来看,360 与哪吒汽车有着相通的地方,例如老周原来办公室上挂着的金光闪闪五个大字 “为人民服务”。

02

智能座舱就是 Pad

抓到了好的创业风口,老周的热情澎湃也就变得可以理解了。回到老周的媒体会主题,老周这次主要分享了两个主题,一是 15 万元以下可以造智能电动车。二是单踏板反人性。

先看第一个,老周认为在中国 15 万以下的车大概占了中国所有车型总销量的 70%,如果这个市场不打开,那意味着智能电动车永远是小众产品。且刚出来的新技术成本高,只有少数人可以尝试,但是一旦发展拐点出现时,用户开始大面积进入,形成网络效应后,会使得软硬成本进一步摊薄。而规模化又可以促进摩尔定律发挥作用,从而彻底颠覆整个行业。

简单来说就是,老周想表达的就是以后智能化的东西都便宜,15 万元以下的车智能化体验跟 50 万的车,也没啥区别。而且老周还拿了千元手机与当下高端机,在例如微信等软件的体验上差异不大来举例。

这里我想结合一下,前不久采访哪吒汽车 CEO 张勇时,他提到的 “跟很多投资人聊,他们对哪吒汽车大众化市场的定位,有着不同的声音。”

这里我大胆猜测一下,估计老周也是被投资人问得有点 “发毛”,因此希望借此机会统一回应,那这把 “枪”,我就先当为敬。

我认为如果刨除 “薅社会主义羊毛” 的行为,纵观电动车真正进入良性发展的开始,是从高至低的。例如早期的 ModelS 以及 ES8 等车型,而之所以不是从大众化市场开始的原因,也不并是被智能化的软硬件成本所制约,而是电池技术,更高的成本、更重的电池包质量、更低的能量密度以及更少的产能,都注定了电动车产品的价格不菲。

而这些年以来电动车的准入门槛不断降低的原因,也正是电池行业形成规模化后,使得成本降低、能量密度以及产能提高,我认为这才是更为重要的基础原因。

也就是说从历史时间推进的角度来说,电动车的高端市场会更早地出现机会点,而大众化市场的机会点则会来得相对晚一些,从当下的电动车市场销量来看,虽然高端市场中还不能说已经跟燃油车市场并驾齐驱,但起码已经打开了,而下一步便是大众市场,如果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是合理的。

另外从公司定位的角度来说,以蔚理鹏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主攻的方向还是在 25 万元以上的智能电动车市场,而 15 万元以下的智能电动车市场相对来说,显得并没那么拥挤,因此也符合企业寻找差异化市场的战略。

不过老周也提到了一些金句,例如他预言 “在一两年里,摩尔定律会在激光雷达行业发生,这会让激光雷达可能也会掉到一两百美金的白菜价。” 当然在网上也有不少关于如果华为进入激光雷达行业,一定会做成白菜价,类似如此的说法。

关于老周的说法,我只能说部分赞同。从目前的激光雷达技术路线来看,905nm 波长的激光雷达采用硅基接收器,如果接下去前装量产的体量足够大,是有可能产生规模化效应从而达到一两百美金的。

但在这其中有两个问题,一是 905nm 激光雷达是否能够支持全自动驾驶所需感知信息,目前来看,例如速腾聚创通过把 M1 激光雷达的视场中间 ROI 区域垂直分辨率从 0.2° 提升⾄ 0.1°,使得障碍物点云成像密度翻倍,在高速工况下,对⻋辆的识别距离从 120—150 ⽶提升到 180—200 ⽶,对静态⼩型障碍物的检测距离由 85 ⽶提升到 160 ⽶。我认为这样的距离相比 1,550nm 波长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二是 1,550nm 波长的激光雷达接收器采用的是铟镓砷材料,由于材料的变化,从目前的供应链供应情况,似乎摩尔定律并不起效。

当然老周还提到了 “智能座舱相对来说更像一个 Pad,更像电脑干的事,智能座舱屏幕的大小,大家也做不出太大的差异,我认为 10T 以内的算力应付智能座舱,包括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足够了。” 当然这也是老周认为 “科技平权” 最有机会实现的地方。

其实刚听到这样的言论,我是挺想反驳的。不过在后续的 QA 环节。老周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释,他认为 “其实是在科技的体验上,应该说基本可以拉平。” 这是因为软件的研发成本可以被广泛的人群使用使得摊薄至无限接近 0,从而缩小差异化。

但智能座舱中除了软件成本,还有不少的功能成本,例如是否真皮座椅、是否可以通风加热以及按摩等,这就不是通过软件可以摊薄的成本。但紧接着老周的下一句提到了 “如果像雷军做手机一样,恨不得把价格都告诉别人,可能很多价格空间就没有那么大了。”

如果结合此前哪吒 S 爆出或许将搭载前双叉臂,后多连杆的底盘悬挂,百公里加速 3.9 秒,麋鹿测试车速超过 80km/h,增程版续航超过 1,100km,纯电版续航超过 800km,最高可支持 240kW 的快充功率。

同时新车还将配备 3 颗激光雷达、5 颗毫米波雷达、12 个超声波雷达以及 6 个摄像头,基于以太网的 SOA 电子电气架构,将持续 OTA 迭代。

重点是售价不超过 20 万元,所以这不禁让我遐想,定位于大众市场的哪吒汽车,难道也有 “综合硬件毛利率不超过 5%” 的想法?

03

单踏板有原罪?

当然,本次媒体会除了给大众市场站台外,老周还花了比较多的篇幅去喷单踏板模式。这与哪吒汽车之前的产品思路相符,绝大多数车型维持了燃油车的行驶质感。

单踏板模式之所以让崇尚颠覆的老周也一改人设,他给出的理由是 “这会带来一个巨大的隐患,它是对用户习惯的一个完全的改变,消费者有可能会误把油门当成刹车踏板,导致出现危险。”

当然在这其中,由于受众的消费者群体特别广泛。因此,我比较赞同老周说的 “哪吒如果要做单踏板模式,我强烈建议一定把它作为用户可选,不是默认模式。”

正如老周说的变革是从少部人开始的,而非一蹴即成的。当下有非常多的用户是从燃油车转型至电动车,短时间内无法适应动能回收或单踏板模式,我认为非常合理。

但我作为单踏板模式的深度使用者,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单踏板模式的使用姿势。在很多年前,我参与了某燃油车品牌的驾驶训练营,其中第一堂课就是关于在驾驶过程中,加速以及刹车踏板的使用姿势的。

该品牌认为,在驾驶自动挡车辆时,应该全程使用我们的右脚,左脚是自然放在左侧。而右脚脚跟是应该垂直于刹车踏板的,并将座椅调节至随时可以让右脚将刹车踏板踩到底的角度。

而加速踏板的控制,则是保持右脚脚跟不动,通过右脚向右边倾斜,利用约为脚趾以及脚掌区域,来控制加速踏板,也就是说如果采用这样的驾驶方式,严格来说脚跟的位置是永恒不变的,也不存在整只脚要在两个踏板之间不停的来回切换。而如此一来,形成的肌肉记忆便会是斜踩加速,直踩刹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误操作。这与简单的告知消费者,右边是油门,左边是刹车,能够更好地起到防范效果。

而同样的驾驶方式,我认为一样适用于现在的单踏板电动车。因为我坚持认为误操作的根本原因不是出在单踏板模式上,而更多是不良的驾驶姿势所带来的。

或者说历史上没有单踏板模式的时候,油门当刹车的案例也屡见不鲜,而单踏板出现后,显然这样的锅,也不应该只甩到单踏板模式上。

除此以外,作为安全行业的 “老炮” 老周还谈及了汽车安全,他认为 “汽车行业,我认为大概就是 1 分,给 1 分都给高了,很多我觉得都是负分。”

这是因为汽车行业原来是 toB 模式,过去大家都是把车卖给 4S 店,而现在是直接卖给消费者,还多了 App 以及 OTA 功能,所以这会导致很多漏洞的。

还有目前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工厂,机器人、数控机床使用率非常高,智能化的机械设备也开始联网了,这意味可以被攻击。

再加上车厂按照工业互联网的思路,与供应链之间、经销商门店之间都是联网的,哪怕车厂保护得再好,也都会有漏洞。

并且老周还提到了一次与马斯克吃饭时,问了一个扎人心的问题。老周提到 360 曾经攻破过特斯拉的汽车。马斯克回答道 “特斯拉用的不是 Linux,所以 Linux 的漏洞是不起作用的,而且车上也没有 AppStore,所以也不能乱装软件,就是一个封闭、隔离且非常安全的系统,你们是永远攻破不了的。”

老周又追问 “我说如果我们攻破了你车厂的服务器呢?通过远程 OTA 的方式,这个方法我们在很多车试过,百试不爽。”

老周表示,马斯克在听完这个问题后,便不再理他了,因为他认为说到了马斯克的软肋。但事实上老周觉得任何车厂都有软肋,大家需要正视这个问题。

写在最后

最后,我还是想简单聊聊 360 的起家经历,当年 360 凭借的免费杀毒彻底掀翻了卡巴斯基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行业多年的摸爬滚打,让这家公司在骨子里面埋下了用户至上的烙印。

老周也多次提及 “互联网企业有一个基本信条,就是用户很重要,只要有用户在,你就有办法赚钱。” 张勇也曾经提到过,我认为在接下去的时间里,传统渠道模式会发生剧变,在这之中最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为用户服务好。

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就是哪吒汽车开始在一二线城市部署更多的直营网络。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360 与哪吒双方在战略上是契合度的。

而至于 360 与哪吒汽车在接下去合作造车的时间里,推出的哪吒 S 会不会是一台颠覆行业的国民智能汽车,我们拭目以待。

域名这玩意儿,竟然成了小国们的摇钱树?

文 / 差评君

来源:差评(ID:chaping321)

位于太平洋南部的它,人口大概就 1 万人出头,陆地面积也只有 26 平方公里( 咱们的澳门都比它大 ),而且这地儿还贫瘠、也没啥有能卖钱的自然资源,老百姓们大都以打渔为生。

经济极度拉胯的图瓦卢,也因此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而是因为你们可能不信,就是这么一个大伙们连名都没听说过的国家,这些年正靠着出售互联网资源发着横财。

而它卖的那玩意,叫做 “ 域名 ” 。

就和咱们国家顶级域名是. cn 、美国的是. us 一样,这些代表着地域的域名,是按照国际标准( ISO3166 )进行分配的,大都是国际地区英文名称的缩写。

1

拥有一个类似的顶级域名,就意味着你有了它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也可以转让和授权 ),而且在这个顶级域名之上的二级域名都归你管,注册删除都得找你。

差评官网 http://www.chaping.cn 就是个在. cn 顶级域名上二级域名,所以差评官网归他们管,他们有包括收回所有权和删除这个网站在内的权力。

而大伙们一看到 . cn 结尾,也能了解到这是一个来自中国的网站。

图瓦卢这个国家也不例外,只不过它的域名是. tv ( Tuvalu 的缩写 )。

在 1995 年图瓦卢被分配到 tv 域名时,大部分的人连啥是互联网都不知道,图瓦卢人也同样还没意识到,自己被分到了一个绝对的靓号。

而在不久之后,美国一家名叫 Idealab 的公司就立马找上了门,它看准了 “.tv” 与 “ 电视 ” 的英文单词缩写相同,而且又容易被人记住的特点。

便计划花一笔大钱,向图瓦卢购买了这一域名后缀的使用权。

但对图瓦卢来说,能赚钱的机会可千万不能放过,毕竟人家还曾使用过本国 “688” 的国际接入码,转接过色情热线电话赚过钱。

在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下,图瓦卢同意以每年 500 万美元的价格成交,把域名的授权权和使用权转让了出去了。

每年 500 万美元的收入对于一些大国来说,或许连塞牙缝都不够。但是对图瓦卢来说,这笔收入可相当于他们年 GDP 的十分之一。

在拿到这笔钱之后,图瓦卢也立马花钱盖了两所小学,并且交了一波几万美元的会费,在 2000 年加入了联合国,成为了联合国第 189 个成员国。

. tv 的域名也真正的火了起来。

像是什么 panda.tv 、 twitch.tv 等各种视频网站和直播网站的爆火,也让. tv 域名的名头越来越响亮,使用. tv 域名的站点,全球也已经超过了 50 多万个。

经过几番的转手和收购,如今. tv 域名的所有权在美国公司 Verisign 的手上。

虽然并没有它单独靠经营. tv 具体获利多少的数据,但是根据财报显示, Verisign 靠提供各种域名服务,每年能获利数十亿美元。

而在今年,Verisign 和图瓦卢的合约就要到期了。

图瓦卢会不会借着直播平台的爆火,给. tv 涨一波价?咱们就不得而知了。

例如. me 这个域名,因为 me 在英文中是 “ 我 ” 的意思,所以这个域名被广泛的用在了个人网站或是播客上。

而. me 的域名的所有者,其实也是一个名叫黑山共和国的小国。me ,正是 Montenegro 的缩写。

黑山政府也看到了. me 这个靓号的商机,在 2008 年就向全世界的用户公开初测注册。

当然啦,人家具体靠这个赚了多少钱,差评君就不得而知了。

它也就被官方转手给了 Verisign 公司运营。

也因此,任何一个国家的个人或企业,均可注册这个位于印度洋的顶级域名。

有些时候,这些地区顶级域名,还会引发不少的尔虞我诈和争端,因为毫不夸张地说,在互联网时代,域名这玩意也是一种资源。

例如. nu 这个域名,本是属于太平洋中南部的一个小岛国纽埃( Niue )的。

然而当时纽埃人啥也不懂,竟然把这个玩意转让给了一个美国编辑( 同样是码字的,他比差评君秀多了 )。

而且巧的是, nu 这个词儿在瑞典语中有 “ 现在 ” 的含义,深受瑞典人的喜爱,到 2017 年,已经有约 50 万的人申请. nu 相关的域名了。

怎想那编辑老哥不但不答应,反而还卖出了一部分的授权权力转让给了瑞典互联网基金会。。。

所以,一个纽埃人想申请个以. nu 结尾的网站域名,例如 http://www.chaping925.nu 这类的,纽埃政府不仅管不到,他还要给美国编辑和瑞典互联网基金会交钱,你说荒唐不荒唐。

而如今这个案子还没结果,根据纽埃政府称,因为这个域名,他们损失了快 1.5 亿美元。而这个国家的年 GDP ,也才 2 千多万美元。。。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毛里求斯,只不过他们的故事,和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相关。

查戈斯群岛本是属于毛里求斯人的土地,但是在 1814 年英国人控制了这些岛,并且来了一场种族清洗,驱逐了岛上的原住民,开始建起了军事基地。

随着互联网的流行,. io 这域名也火了起来,因为 io 不仅代表着 input/output 的缩写,还胜似二进制中的 1 和 0 。

可以说. io 的极客味十足,而这个域名在如今也以贵著称。。。

而在这几年毛里求斯便多次想拿到. io 的域名。

就像外媒所说的:io 是一个地方,但它是你不能到达的地方。除非你在军队服役,不然我们其他人可以访问它的唯一方式,就是互联网。

或许这就是数字时代的殖民主义吧, io 岛就这么成为了一个有流量的孤岛。

最后,差评君想说的是,有些国家靠卖自然资源赚票子,有的地区靠给别人当看门狗换取骨头。

但是差评君还是想告诉大家,除了上述的几个国家和地区之外,其他地区的顶级域名大都掌握在自己人的手里。

因为在很多的情况下,国家顶级域名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商品,用官方的话说,它可是属于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互联网资源。

就像毛里求斯民众们想要回的,肯定不只是域名,更是这那一块本属于自己国家的土地。

我为什么一直使用iPhone手机

  我使用的的智能手机,最开始用的是三星的Android手机,之后自从使用了iPhone 3GS之后,就一直使用iPhone系列的手机,每隔2、3年换一部最新的iPhone,我之所以一直使用iPhone手机,主要原因如下:

  速度快:

  在2020年的苹果财报会议中,苹果 CEO 库克表示,“iPhone SE 比最快的安卓智能手机还要快!”。苹果iPhone SE的处理器都能吊打Android各类旗舰手机,更不要说最新苹果旗舰手机了。

  安全:

  苹果在隐私保护上可以说是吊打任何其他类型的手机,同一个开发商发布的软件应用,苹果版本就是比Android版本要安分的多。即使很多知名的流氓软件开发商,到了苹果应用商店也老实多了。

  省心:

  苹果的手机的使用体验吊打Android系列手机。

  早年我用过一些Android手机和iPhone手机,两者的最大区别是,使用Android手机的时候,感觉是手机在玩我,使用iPhone手机的时候,才感觉是我在玩手机。

  大部分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折腾手机上,而一旦早年选中了使用iPhone,基本上就会一直使用iPhone系列,没必要再瞎折腾了。

互联网本质是新房东

互联网商业模式五花八门,但归根究底,和房东收租是一回事儿。房东有两种,一种是居民楼的房东,收钱让你住。一种是商铺的房东,收钱让你开店。这里说的,是后一种。

我们可以发现,线下商铺收租的房东,其实做的也是流量生意。这个商铺的地段好不好,人流量大不大,门脸怎么样,你为此付费。互联网公司做的是一样的事情,只不过是在虚拟世界里。

流量怎么算?流量 = 用户人数 * 用户时长。近几年,互联网的流量也开始卷。

随着智能手机不断普及、网络资费不断降低以及诸多公共服务的线上化,网民数量快速见顶,用户时长更是被短视频和手机游戏迅速打到饱和状态,流量是恒定的,用户一天就 24 小时,短视频多吃几口,手机游戏和信息流就要少吃几口。

你强一点点,我就弱一点点。讲白了,互联网大战说穿了就像是同一个地段的房东互掐,抢地盘,抢租客,抢租金。

最早的互联网被描述为信息高速公路,这个比喻暗示着信息的通畅,一个消息只要发布,高效,实时,且减少了很多信息中介的参与。

刚刚离婚的比尔・盖茨不愧是一个当了十几年世界首富的狠人,他早在千禧年之前就对互联网做了一个更为准确的描述和预言,他认为将来的互联网是世界的中心商场,网民在这儿找到同好、可以讨论问题,可以做任何交易,它是一个大市场。而且相较线下,这里交易成本更低。

今天,前首富的这个预言事实上已经实现,不仅仅可以随时随地讨论问题,哪怕再细小的小众爱好都能找到同好,绝大多数交易都已经完成了线上化。

最重要的是,互联网成了一个超级大市场。在这个市场里,互联网公司成了房东,他们以流量为地盘,以广告主和商家为租客。超级流量主的拉锯战,也被称为 “第三次房东战争”。

今天互联网所有的进化全部基于一个前提和原理:网络效应。网络上的信息越来越多,就会吸引更多的网民过来,而更多的网民就会制造和生产更多的信息,更多的信息又会吸引其他网民和让已有的网民增加上网时长。

这个原理不仅仅适用于社交软件、电商平台和信息分发 APP,而是适用于整个互联网。闭环了。毕竟不闭环,怎么能叫互联呢。国内最早的互联网业态是论坛,天涯、西祠、猫扑的成立时间甚至要比门户网站成立的时间更早。

论坛就是网民完全自发的、毫无任何商业考虑地进行信息生产。互联网有记忆,是因为互联网的存储能力要远超世界上所有线下图书馆的加总,在网络效应下,即使没有智能手机的产生,只要时间够长,信息仍然会越来越多。

通讯厂商和互联网公司做的事情是提高网速、提高信息分发的效率,这些都是基础设施,而基础设施只是杠杆,让网络效应的加速实现。信息多了之后就需要整理。多了就要整,乱了就要理。

最早的互联网生意其实就是信息整理师,以雅虎为首的门户网站就是这样的生意,帮大家分类,你要看房产信息,是一个子栏目,你要看时尚信息,又是另一个版块。

雅虎的中国信徒也是同样如此,四大门户网站都是帮网民整理信息,帮大家来做信息高速路上的导航。至于商业化,就是放各种 banner 广告,一个位置一个价钱,按位置收费。

这种整理信息的方式是人工录入,所以至今门户网站还有总编辑这样的职位,即便他们已经掌握了信息流技术。这也导致门户网站无论从呈现形式还是商业化,都更像是报纸杂志的另外一种形式。

互联网?看起来只是一个省了油墨和印刷费用的报纸或者杂志而已。这也是早期互联网行业的大佬并没有引起其他行业重视的原因。只是一个媒体人,不会抢我生意的,不会的,不会的。

错了,媒体本身,就是最大的生意。

门户网站崛起的时间点是在世纪之交。刚刚崛起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在当时还配不上 “巨头” 的尊贵称号,他们还尚处需要反复琢磨莎士比亚的那句名言的阶段: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一是规模小,二是赚的广告费还覆盖不了服务器和带宽成本。这个事情本来还好,网络效应是一个慢慢起的过程,即使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很多家庭并没有承担得起个人 PC 和宽带费用的能力,但网吧的迅速普及带来了网民数量的迅速增长,流量在起飞。

只要给予互联网公司足够的时间,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只要他们撑得下去。可是危机来得就是这么迅速。

世纪之交的互联网浪潮起得飞快,在整个 1999 年美国新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就高达 309 家,大多数这些互联网公司仍然是烧着风投的钱去建了一个网站,快速地去获客,就立马上市。但问题是,怎么赚钱?

泡沫起得飞快,破得也飞快,2000 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纳指从五千点跌了 75%,中概股第一次集体遭受到危机。日后成为 OV 蓝绿大厂、拼多多背后大佬的段永平在此时得到了网易丁老板的求助,买入网易股票,从此踏入价值投资的长河。

从日后段老师的投资历史来看,这应该是最早看出了互联网是一门房东生意的大佬。什么时候投资房东?房价低的时候。

扯远了,我们回到 2000 年。在互联网泡沫危机下,原来疯狂 “圈地”“抢流量” 的互联网公司开始反省自己:免费的不行吧,还是收费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向用户收费,这是互联网公司对自己 “房东” 身份的一次背叛。属于没有认清形势。在那个时候,连 QQ 都开始了收费注册。

今天互联网公司财报里,通常都会有一项收入叫做 “增值服务”,就是描述向用户收费的业务。

但通常来说,普通的服务是不需要氪金的,互联网公司和其他行业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以流量为本,先聚拢免费用户,再把免费用户的注意力变现,或者从免费用户里找到愿意收费的用户收钱。

直接收费,用户从哪里来?而且网银并没有普及,也没有手机支付,用户怎么收费?如果互联网公司在此时继续这种骚操作的话,今天的互联网巨头远远不会起这么快。

伸出救命稻草的是移动通讯运营商。这里我就不细说了,SP 业务是怎么拯救中国互联网公司,那是另一个故事了。我们快进到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出现之后,互联网看起来有技术含量多了。门户网站进阶到搜索引擎,是互联网史的最大变革之一。用户可以不需要在线上报纸上搜索信息,只要用户能想到一个词,他就可以得到这个词在整个互联网上的绝大多数 “库存”。

互联网从开始诞生,就一直有互联网公司的雇员和网民在不停地制造和生产信息,但制造出来如果分发不到足够多的人数,那互联网对人类的改变是很微量的。

有了搜索引擎之后,沉在海底的秘密也都被打捞了上来,只要有人愿意把信息发在互联网上,只要里面不是什么摩斯电码,理论上都能被检索出来。

互联网真正开始像一条高速公路一样,快。与信息真正开始完成高效分布同时开始的是,互联网赚钱的效率也开始指数级提高。

门户网站的广告位是有限的,大家可以看看一些爱情动作片网站的 banner,密密麻麻的,恨不得做成积木,互相叠加。搜索引擎让每个可能被搜索的词都成为了广告载体,有多少汉字、成语、词根、单词,就有多少广告位置。

在搜索引擎建立的广告系统里,广告主不但可以监测自己的投放效果,而且因为可以按照点击数量去计费,更多长尾的小型企业有了成为广告主的机会。效果好了,规模大了,线上广告不再是线下广告的简单替代品,而是升级了。

这是一场真正的变革。从搜索引擎开始,互联网正式进入了真正的房东模式。在搜索引擎把持互联网入口的年代里,全球所有在线广告里的七成给了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巨头们是 PC 互联网时代的超级房东,他们不仅仅是线下很多行业的房东,同样也是所有固守一亩三分地的门户资讯网站、各类垂直网站和网络游戏的房东。他们在互联网上疯狂圈地,用技术去吸纳流量,去寻找各种显性的和隐形的广告位置,然后换成钱。

有了钱,技术就会进阶地更快。而更好的技术就能带来更多的现金流。这是某搜索引擎巨头在 PC 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都成为巨头的原因,而同样曾经称雄的雅虎只能维持一段时间。门户网站占据的地盘只有一点点,而搜索引擎占据的地盘是星辰大海。

格局逐渐打开。收租之路,越走越宽。

既然资讯可以搜索,那么商品当然也可以搜索。除了超级房东搜索引擎公司以外,另外诞生的巨头就是商品搜索巨头,也就是电商平台。

电商平台是典型的二房东生意。因为电商平台天然不生产流量,在还在用网银购物的年代里,没有人闲着没事就去网上买东西,购物频率要比搜索信息的频率低很多。所以电商平台需要从站外买流量,然后再把流量贩卖给站内的商家。

从后视镜来看,电商平台崛起是一种必然。虽然是二房东生意,但 GMV 足够高,而且是真正吃掉了传统房东租金的互联网生意。电商之后,互联网正式介入和线下房东抢生意的阶段。

超级二房东和超级房东之间曾经发生过一次战争,这次战争是第一次房东战争。二房东的模式是倒卖流量,但如果通过搜索引擎可以直接检索到商品信息,那么中小商家为什么要让你二房东来赚差价,我不能直接给大房东交租子吗?

所以电商平台们做了一件事情,它隔绝了所有站外搜索。亲爱的朋友们,记住这次电商平台的隔绝行动。如果说向用户收费,是第一次背叛了自己的屁股。现在堪称第二次背叛屁股,这次隔绝将会在日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给这家电商平台带来一个强劲的对手。

宽带资费的进一步降低和 PC 的普及,以及搜索引擎带来的商业化探索,让互联网开始诞生出更多的互联网公司。大大小小数以千计,起来又倒下,还能撑到现在的除了小的垂直电商网站以外,最大的是本地信息分类网站。

本地信息分类网站是所谓 web2.0 的代表,web2.0 是指用户参与互联网内容创作,与之对应的是由互联网雇员创作的 web1.0。这种分法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编年史分法,从论坛开始就已经进入了用户自己贡献信息的阶段。

本地信息分类网站是一种社区论坛和门户网站的结合体,它提供的信息是一种更为鸡零狗碎的生活信息,比如掏马桶、找房子、找搬家和找零工。但最大的两家本地信息分类网站合并后,也依然没有成为巨头。其实再进化一步,是有可能升级为服务电商平台(如外卖平台),这是体量几十倍的差距。

显然,外卖平台更懂得” 互联网本质是新房东” 这个道理。除了这个以外,更为可惜是另一家有可能成为超级流量主的社交平台。模仿 Facebook 而成立的某实名社交平台是 PC 互联网时代诞生的最后一个有可能成为巨头的公司。

社交是一种刚需,尤其是实名社交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刚需。FB 的用户粘性非常高,在 PC 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找朋友、维持朋友的需求频率要远远高于去检索一个信息,更何况,朋友本身就能给自己带来更为有效和直观的信息。

这条赛道是对的,如果做得好的话,这是下一个超级流量主和超级房东。在 2007 年,这家社交网站的注册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 Facebook 的 1/3,在 2011 年上市的时候是国内市值第三的互联网公司。

2011 年的时候,知乎有个问题说:“中国版 FB 和中国版谷歌的战争为何没有燃起?”FB 和谷歌在全球范围内的超级房东,他们在当时垄断了绝大多数流量。社交平台的用户粘性极强,而且网络效应的特征要明显大于其他互联网业态。

当时热门的回答大概是:

中国版 FB 太小了,社交平台和搜索引擎的逻辑不一样,搜索引擎理论上的用户数是全部网民,几乎不需要任何获客成本。

而社交平台则需要繁琐的注册流程,在用户数和月活数没有过亿的时候还远远称不上不算巨头。

找对方向,走上好赛道,不代表你是一个好选手。这家社交平台空有一手好牌,但显然在运营、产品和技术上都不能称得上当时的一流选手。互联网的竞争要残酷很多。如果你不想要,自然会有人去蚕食你的地盘。

而在此时,微博和微信先后崛起,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用户迅速流失,没过几年就从大众视线中消失。谷歌和 FB 在争抢流量上打了许多年的仗,很多人同样期待国内会有类似的战争。但显然,虽然国内的搜索引擎不能称得上是一个顶尖的选手,但它的对手更废一些。

就像是药水哥遇到了马保国。靠身体,熬也熬死对手了。本来应该有的一次房东战争还没有诞生,就已经偃旗息鼓。

在 PC 时代,互联网存在着非常明显的鄙视链。

做网页的是看不起做客户端的,从最本质的理念来看,互联网之所以被称为 “互联”,就是大家互相开放、信息共享。但客户端软件显然从开始就没打算共享,从开始就要搞 “自闭”,自己圈地,自己锁住流量,然后变现。

做客户端被称为流氓软件,如果对那个年代还有印象的话,应该还记得一不小心就被安装一个 “全家桶”,二不小心就被劫持流量,三不小心就弹出来不计其数的弹窗广告。

这是 PC 时代两种产品的 PK,网站 VS 客户端软件。所谓天下流量共有一石,搜索引擎占了九斗,即时通讯软件占一斗,其他人共占一斗。由于搜索引擎这个大地主占据了太多的流量资源,斗争通常来自于客户端软件自己的内斗。

比如名震一时的某即时通讯软件和某安全软件的大战。那可真是杀红了眼。这也被称为第二次房东战争。双方斗争 4 年,结束后发现时代已经变了。PC 时代的流量跟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相比,是一斗对几十石。

大人,老城区没有人住了,大家都搬到新城区了。你就是老城区第一,又有什么用呢?

时代变了。

1995 年,“大预言家” 比尔・盖茨对互联网是非常恐慌的,他在一个备忘录里说:

“我在网上冲浪 10 个小时没有打开任何 Word 文档,也没有执行 Windows 文件,我打开了很多视频文件。有一个令人恐慌的可能性,也许有一天互联网这些粉丝可能凑在一起,会造出一种非常便宜的、比 PC 要便宜得多,但是可以上网,有足够计算能力的工具。”

这个 “令人恐慌的可能性” 就是智能手机。2008 年诞生的苹果手机,可能是近二十年里最伟大的发明,或者说最影响蓝星人日常生活的发明。智能手机的诞生让全世界的网民数量从 8 亿增至 43 亿。

从媒体和大众来看,智能手机和 4G 网络让互联网普惠和下沉,让大众受益。但从互联网的房东们看来,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意味着房东们的格局发生变化。从 PC 到智能手机,流量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搜索引擎不再是唯一的流量入口时,理论上各大互联网公司实际上都拥有了自造流量的能力。

互联网公司是新房东,但这个新是相对于线下房东的。相对于移动互联网冒出的新贵们,搜索引擎和各种 XX 网其实也算是老房东了。

从互联网的老房东的角度来看,移动互联网的诞生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一个大城市建了一个开发区,然后老城区的人都跑去了那个开发区过日子了,原来老城区的人少了,房子也便宜了,老城区的房东就哭了。

过去老房东垄断了这座城市里所有的房子,但结果又有了新区,第二新区、第三新区。一个比一个刺激。

新区和老区的状况大有不同。在 PC 时代,互联网是有中枢的,大部分人上网冲浪是绕不开搜索引擎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幕刚刚开启的时候,绝大部分人觉得互联网仍然是有中枢存在的,尤其是那些习惯了直接贩卖流量、躺着收广告的互联网公司。

某安全软件觉得有,某社交巨头也觉得有,某搜索引擎公司也觉得有,他们同时相中了应用商店,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软件都应该从这里开始,这里是起点,这里是中心,这里也是入口。

苹果公司笑了,除了我的 Apple Store 以外,你们的商店都是渣渣。在安卓系统里,下载个应用真的需要走商店吗?这一误判,让某家公司花了接近 20 亿美元收购了一个毫无控制力的应用商店。甚至还让当时跟这个没有关系的太子背了锅。

老地主在新城里,没有成为大地主。不是英雄创造了时代。而是时代诞生了英雄。

移动互联网的诞生让每家互联网公司都掌握了流量制造能力。如果把 PC 互联网时代的流量格局比喻成:由搜索引擎提供超级百货商场,掌握流量入口,向所有商家和用户收房租的话。

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格局显然要更加繁荣和复杂得多。各个互联网公司都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商业形态,有的是便利店的房东,有的是商场的房东,有的是写字楼的房东。

房东林立,房东分化。房东打架。大房东会和小房东一起做生意。小房东有时候还是大房东的租客。

比如线上教育公司本身就是小房东,大房东是短视频以及各路广告平台,线上教育是超级流量主的大租客(大广告主),电商平台更是流量的批发商,从大房东那里买来流量,再卖给平台上的商家。

每一手,都是差价。差价别管谁出,最后都是消费者出。只不过移动互联网时代,租金收取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过去的时候,租金只是商家和广告主来交。用户的注意力是地盘,是房东变现的生产资料,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民不单单需要付出注意力,还需要付出真金白银。

移动互联网时代诞生的某打车软件平台就是一个几乎没有任何广告收入的互联网公司,而是可以直接靠着撮合交易来赚钱。

不好意思哈,你既是生产资料,你又是我的客户。自产自销,以及自我管理意识。特别好。

十一

房东有大小,互联网公司有参差。有的巨头是流量吞噬型的怪兽,给多少流量都不够用,需要持续从别的地方买量,比如电商巨头们。他们需要租面积大的地盘,当二房东很滋润,在自己的地盘里有很多租客争着抢着要交租金,而且还要竞价排名。

有的公司是流量自给型,小门小户,自给自足,自产自销,没有溢出流量的能力,有时候还需要买,比如外卖平台,比如网约车平台。

这种就是小房东,自住为主,有时候匀几个次次卧给租客,大多数情况下自己是不够用的。有的阶段流量多了,就找个花流量的业务;有的阶段流量少了,就再买或者做一个造流量的机器。

水多了就加面,面多了就加水。当然也有例外。

有的搜索引擎公司在尝试了很多花流量的业务后发现自己完全只会卖流量,而且流量江山也自身难保,选择了一边卖流量,一边做点和流量完全没有关系的业务。

还有的社交巨头本来是一个二线房东,结果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突然在 “新区” 囤了很多地,一下子跃升为新区最大的超级流量主之一,把多余的流量供给了自己的盟友,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流量岛链。

这家超级房东的流量池实在是过于满了,导给了一家新兴的电商平台,结果后者在五年时间里就跃升为一家市值超过二千五百亿美金的互联网巨头。

移动互联网诞生的另外一个超级房东是从 “新区” 白手起家的,先后造出了两个大的流量机器,吸附了很多流量。这些流量甚至超过了 PC 时代的搜索引擎。流量供给远远大于自身所需,所以铺了各种业务,花自己的流量。

卖流量的公司做花流量的业务其实是有难度的,比如这家房东做了很久的重度游戏,依然没有什么起色;现在搞的电商业务、本地生活业务也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但流量造富时代,仍然没有结束。

当你从房东囤地的角度来理解互联网,你能看出很多不同的东西。

十二

从互联网的 “互联” 属性来看,从 PC 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是一种 “倒退”,因为在 PC 时代,主要的流量是属于网页端(web)的,大家通过分享链接、打开网址来共享信息。

核心属于浏览器,用户信息属于用户自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 PC 时代非主流的客户端成为了主流,因为每个客户端(APP)都需要 “下载” 这样的步骤,而且彼此之间信息完全隔绝,互不连通。

我的韭菜,只能烂在我的地里。移动互联网,只有移动,没有互联。就像房东怎么可能允许租客脚踏多条船?虽然这些事情很魔幻,但并不妨碍移动互联网开启后的快速扩张。

在过去整整十年里,如同物理上的 “新区” 扩张一样,流量的 “新区” 也在高速扩张。流量在增长,租客在增加,商业化能力在增强,所有参与到这个游戏里的玩家都是舒舒服服做房东的。大家舒舒服服收割流量,贩卖关注度,躺赢。

当新房东能从租客手里收的租金已经趋于一个不再增长的状态,这个时候大家就要开始内卷了。大家纷纷建筑自己的城堡和藩篱,锁死自己的流量,不让自己的租客跑了,同时保持进攻的状态,去四处出击抢别人的地盘。这种抢别人地盘的 “家丁” 在互联网公司叫做 “增长部门”。

第一次房东战争、第二次房东战争均是因为如此,均是因为流量不再高速增长。外卖平台收购共享单车,电商公司收购长视频网站,都是在抢别人地盘。而这也是这十年房东战争的一点点插曲。

流量造富的梦仍然在继续,只是租客的数量不再增加,地盘不再增加。而且不同于 PC 时代诞生的第一次房东战争和第二次房东战争,第三次房东战争诞生的时候,几乎全体国民都已经称为了网民。

即使有一天会有新的上网载体取代智能手机,网民数量不再增加了。过去是抢蛋糕的问题。现在是分蛋糕的问题。增量时代的战争,总还是有点浪漫情怀的。而存量时代,才是真正的血腥。

现在,第三次互联网战争,来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作者:绿牙齿、半佛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