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巾发展简史:一段女性失语的历史

在卫生巾进入中国近40年后,这种要伴随中国近7亿女性半生、用在私处的必需品,终于在公共舆论场中,获得了它应有的关注。

当2毛钱一片的散装卫生巾引爆了社交网络之后,互联网上手持苹果、喝星巴克的主流用户们窥探到了另一个世界—— 因为“生活难”、“我有难处”, 所以即便这种产品要用在私处,即便是 “三无产品” ,但是对于一部分女性而言,也敢 “乱买”。

image

作为一种和女性相处半生的卫生必需品,卫生巾到底是一个健康问题,还是一个文化问题,抑或是一个经济问题,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仍然没有找到答案。

一段极简史

在中国,作为商品的卫生巾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在一本叫《余杭造纸厂志》的地方志里,有一句简短的关于这段历史的记录:“1981年10月,妇女卫生巾厂房动工“。

1982年,中国从日本引进了一条卫生巾生产线。

这是关于中国的卫生巾最早的记录。那是1980年代的中国,人们走在改革开放的路上,新的技术,新的思想和新的生活方式都在涌进人们的生活。此后,在全国其它地方也陆续有卫生巾生产线发展起来。

但卫生巾仍然是只有小众女性能使用的卫生用品。我采访了一位80年代初在工厂工作的女工,当她的丈夫从外地出差回来给她买了人生中第一包卫生巾时,她觉得实在是太方便了,但她只敢在经期第二天量多的时候用一下。

女性工人是中国较早用上卫生巾的一批人,在有了卫生巾之后,她们可以更高效长久地在流水线上为生产做贡献。

1985年,福建人许连捷创办了恒安集团,激发许连捷灵感的正是来自香港的卫生巾生产设备。许连捷在后来的采访里说听说香港女性都用卫生巾,而自己的太太却连卫生巾是什么都没有见过。但当他看到卫生巾生产设备时,他也说了另一句话:“天要下大钱了”。

他的卫生巾叫“安乐”卫生巾,意为“安全,快乐”。与许连捷竞争的是几家国营卫生巾企业,因为所有的原材料都要进口,又没有外汇配额,“安乐”卫生巾的价格比国营企业的卫生巾每片都要贵2毛钱,许连捷带着男销售跑各大商店,根本没有人愿意把这个东西摆在食品货架旁边,安乐卫生巾根本卖不动。

1986年,许连捷的市场意识让他决定重金赌一把,他买下了热播电视剧《八仙过海》的片中广告。广告就像这个产业的催化剂,那些隐蔽的不被言说的需求突然一下就爆发了。

虽然是这样,但在1990年,整个卫生巾市场的年销售量才20亿片,意味着在中国,每个适龄女性一年消费的卫生巾片数也只有个位数。实际情况或许意味着,除了极少数富裕家庭以外,大部分女性都没有条件用上卫生巾。

也是在这个时期,国外的卫生巾品牌也开始进驻中国,开始了激烈的竞争。外国公司也把他们的价值观带入中国,在那段时间的卫生巾广告里,女性都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产品,从而可以度过一个舒适自信的月经期,即便在这种从前被认为是忌讳或不洁的几天里,女性同样可以拥有女性魅力。

到了1999年,中国的卫生巾年销售量达到300亿,有一半中国女性用上了卫生巾。

卫生用品的发展确实改变了女性的生活,从草纸,到卫生巾,到棉条,侧漏的问题被解决,经期不能劳动的问题被解决,女性拥有了便利和自主权。

image

很难说清楚,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中国女性享受到了这项现代工业成果。卫生巾作为新生活方式之一,在多大程度上是基于产业本身的发展,多大程度是基于对女性需求的重视和满足,我们很难区分得出来,但历史就是这样发展下来的。

失语的女性

一件奇怪的事情是,在中国,卫生巾无论是从生产、销售、还是推广,背后的有力推动者都鲜少有女性,而女性本身似乎只出现在使用者这一环。

类似这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世界范围内。

世界上第一片一次性卫生巾诞生于1920年的美国高洁丝公司,在高洁丝的官网上,有一张四位男性创始人坐在椅子上的照片,旁边堆满了高洁丝卫生巾的产品盒子。

1929年,一位叫哈斯的男医生发明了卫生棉条的雏形。

电影《印度合伙人》里,作为丈夫的男主角承担了卫生巾的设计生产推广销售全部业务,最后卫生巾让他走上了联合国的舞台。

这听起来是很典型的工业时代的故事。不得不说,这些出自男性之手的工业用品解放了女性。在这个过程中,仍少不了男性对这个用品发表意见,这些意见也成为卫生巾历史的一部分。

在美国,一开始能成为专家来指导月经的都是男性医生,他们教年轻女孩们如何在月经时适应社会,给出的方法是——保持清洁和低调。从这个角度看,月经无疑一场“卫生危机”,你要低调地谨慎地安全度过。

保守的医疗界曾经担心卫生巾会摩擦到女性阴蒂从而刺激女性性欲,而卫生棉条就让人担心了,这可能会改变女性对自己阴道的观念。

1985年的时候,中国市场上出现了一个很激进的广告——ob卫生棉条。在人们还不知道卫生巾是什么的时候,要放置入体内使用的卫生棉条对国人来说实在是骇人听闻的。

广告里,一位穿着裙子的女性坐在秋千上,头发随秋千而飘荡起来,旁边醒目的文字写着:“带给我舒适和自信”。

制作这个广告的是刚从日本学市场营销回来的任小青先生,市场营销和那个时候的中国还产生不了太多联系,任小青正百无聊赖之际,有人告诉他工厂里积压了很多ob卫生棉条。他拿着这个强生公司跟北京国棉三厂合作的小玩意儿回到公司,广告行业的同事都以异样的眼光看着他,这样的一个广告,无疑就是属于“黄赌毒”范畴内的了。

任小青觉得这个广告或许早出现了30年,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和社会造成了一种对立。做这个广告的时候,他到处碰壁,连最后找到的女模特都是一位日本人。

放在今天的中国看,卫生棉条仍然只有2%的女性在用,在那时候却产生了一股不小的热潮。在任小青的广告出来之后,消费者拿着广告册子,听着电视上女性健康专家的讲解,在ob棉条的柜台前排起了长龙。

美国在1980年代,就有超过80%的女性使用卫生棉条,它极大程度改变了女性的月经期生活状态。

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在比赛中提到自己的正处于经期,让公众大吃一惊,“原来来月经的时候可以游泳”?这就要多亏了卫生棉条,从前,一些女运动员会曾在比赛前夕服用避孕药以改变自己的经期。

image

但即便到了现在,卫生棉条在中国看起来仍然是一个激进的女性用品。在知乎上,仍有男性提问:“女朋友用卫生棉条,我是不是应该和她分手?“

从禁忌符号到漂亮的商品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红利之一,是到2016年,中国女性卫生巾的覆盖率已经超过了96%,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准。

在当下的中国,卫生巾甚至是时尚的,尽管这种时尚还带着某种遮掩的意味。

玲琅满目的卫生巾摆在超市货架上,同时摆在都市女性面前的是新的生活方式与自我认同的问题,是普通卫生巾和液体卫生巾的区别,是液体卫生巾和卫生棉条的区别,更先锋一点的,是卫生棉条和短期避孕药的区别。

长久以来,舆论场对女性生理用品卫生巾的建构是畸形的。

它早年是禁忌与污秽。在中国90年代的话语场里,如果谈起妇女卫生保健,仍然没有人会提到月经与卫生的关系。人们会说起性生活、阴道卫生(阴道洗涤液)、内裤晾晒的位置与妇女卫生的联系,但从来没有人提起过月经或卫生巾。它仍然被放在一个隐蔽的角落,带有它本来的耻感。

到了商品市场空前繁荣的当下,卫生巾作为一种商业符号在被消费着,当你选择某款时尚昂贵的液体卫生巾时,你是独立自主的当代女性代表,这是品牌喜欢的故事。

难道在一个有6亿人月收入不过1000元左 右的国度,卫生巾只能作为漂亮的商品存在吗?生理用品到底是谁的用品?

我们讨论卫生巾的话题,极少有在禁忌与商品之外,将其作为一种女性权益的话题而存在。

当”2毛钱一片的散装卫生巾“话题在社交媒体上被引爆后,才有人意识到,此前我们所讨论的作为商品的卫生巾,对于一部分女性而言,是一种沉重的负担。2毛钱一片的散装卫生巾通过邮政运输到乡镇,陪伴这些女性度过一生中2000多天和月经相伴的日子。

image

然而关于卫生巾作为一种需要被关注的女性权益的有关讨论,大多又是撕裂而无效的:真的会有人买不起卫生巾吗?卫生巾对于现在的中国家庭而言,还是经济负担吗?男性有没有资格参与卫生巾的讨论?卫生巾免税会不会便宜了资本家?

男性作为旁观者无视或评价女性的生理用品,同样的,一部分女性也成为另一些若无其事的旁观者,无视或评价另一群女性的问题。

而在世界的其他角落里,1983年,美国第一位女航天员莎莉·莱德,带着卫生棉条飞上了太空;哪怕在贫困国家,卫生巾免税甚至免费的呼吁乃至运动,已经在如火如荼展开——早在2004年,肯尼亚取消了女性卫生产品的营业税。

与此对应的,在汶川地震时,女性对于生理用品的需求被放在最后;在武汉抗疫初期时,我们没有迅速关心到女性医护人员的需求,当网友开始为武汉的女性医护人员捐献生理用品时,有人疑惑:“人命都保不住了,还关心你裤裆那点事?”;有电视台采访参与武汉疫情防控的女护士说,护士说自己当时处于生理期,电视节目在重播时把“生理期”删掉了。

它是消费市场的问题,是文化习俗的问题,是亲密关系的问题,甚至是政治的问题,却总也不是女性自己的问题。有时候她是一部分女性的问题,却也不是全体女性的问题。

来源:八点健闻 微信号:HealthInsight

35 岁真的就很容易失业吗?

作者 / Sean Ye

职场中年危机这件事始终存在。但是为什么这两年会被反复提起?大概是因为三个原因:

劳动合同法;
经济增速放缓;
部分行业特性
我收集了过往的不少案例,整理了一些我对 35 岁职场人职业发展路上遇到的困难,顺带提出我自己个人的一些解决方案,全文 8000 字 +,可以先收藏。

希望大家不仅仅看社会原因或者企业原因,也能读一读我给出的三个案例和解决方案:

姚琼 – 女性 35+ 职场人;
张川 – 男性 40+ 职场人;
知乎案例
看看是否能帮到你。

劳动合同法是 35 岁危机的起源

我也和很多朋友聊过,大家都会有感受到瓶颈的时候。

有些人发生在 30 岁,有些人能延迟到 40 岁。

为什么网上的标准都是 35 岁呢?35 岁的起源哪里?

我们来看一眼百度指数:

1

关键词 「中年危机」,本身的讨论量级从 2012 年开始都不高。

到了 2017 年过完年,这个关键词的热度很快翻倍,接着在 2017 年年底和 2018 年初达到巅峰。等这个话题恢复平缓的时候,你会发现热度已经比 2016 年翻了一番。

为什么呢?是 2017 年大批中年人开始上网了?还是大量中年人遭遇危机了?

我在人力资源公司多年,一直关注热点话题。

回顾 2017 年,当年的职场人的确遭遇了中年危机,尤其是接近 35 岁的职场人。

原因和 35 岁并没有直接关系。直接原因是在 2008 年 1 月 1 日发生的一件历史性事件:

新版劳动合同法开始实施了。

新版劳动合同法对职场人来说,是一件大喜事。至今来看,新劳动法颁布以来,劳动者在仲裁和打官司中的胜率要远高于企业的胜率。

不少企业则视劳动法为洪水猛兽。

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
为公司服务满 10 年的员工,有权要求签署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本来,按照劳动法想要裁掉员工就很难,如果想要裁掉签了无固定的员工,难上加难。

所以,以某民族企业为首的大中型民企们,开始裁撤在公司即将满 10 年的员工。恰好,2008 年大学毕业,进入大中型民企的优秀学子们,在 2017 年差不多也在 33-35 岁。

很多 35 岁的职场人会自我检讨:我有哪里做得不如年轻人。

但讲句公道话,最初淘汰 35 岁的人,不是因为岁数,而是为了规避法律。

经济发展变慢,蛋糕不够分了

回头看 2000-2015 年,其实也有「中年危机」,最典型的案例是:
你升职受阻,同僚升上去了,自己不得不向以前的同辈汇报,心态上接受不了。新上司感觉你资格太老,不好管理,心态也不好,恨不得把你挤走。
但是在 21 世纪的前十年,职场人不怕。

外企待不下去了?去民企,还能像技术扶贫一样吃一波红利。

大公司待不下去了?去中小公司,外企 500 强各个在中国有分舵,总有机会的。

而且不断有中心公司和民营企业崛起,这些企业都需要人才,尤其是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所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职场中年危机不是内部解决的,而是通过跳槽缓解了。

回到 2020 年,

人才供给:随着 2004 年第一批高校扩招的 80 后学生毕业进入职场 ,这波在高校扩招的余量人才,到今天,都是我这个岁数,33-37 岁。

人才需求:经济增速放缓了,全球化趋势受到 SB 抵制,外企开始收缩,民企除了个别巨头,都停止招人。

30+ 的人才供给足够了,但是,原来人才市场供不应求的逻辑变了。企业对 30+ 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 30+ 人才的供给。

部分行业特性,行业走下坡路,职场人就遭殃

2020 年,接到最多的咨询是「我被裁了 / 找不到工作」,我该怎么办?

其中有需要负担房贷和家人生活的父亲,也有本想照顾父母却被父母塞钱的单身族,还有孩子上幼儿园需要复出开始工作的宝妈们。

有工程师,有外企营销专家 ,有人力资源同仁。

我能给的帮助是很有限的。我只能尽力安慰每个来咨询的同龄人:
的确不容易,这不是你的错,坚持一段时间会有改观。
但是对于某些行业来说,在下滑曲线上,加上遭遇疫情。是不是过段时间会有改观,我也没底。

看不到未来的最典型案例,大约是 2017 年中兴的那位欧先生。

2017 年 12 月 10 日,中兴的一位研发负责人欧先生,从公司楼顶一跃而下,舍下家中的老人、妻儿,结束了 42 岁的生命。

他的太太是这样描述的:“接到电话,说我老公跳楼了,我急忙打车赶到现场,看见我家老公瘫倒在中兴研发大楼办公楼的台阶上。周边到处都是血,我瞬间瘫坐在地上。”

这位总监自杀的原因,是公司准备裁掉他。

他跳楼当天上午接到公司电话,让他去一趟。具体内情不得而知,但 3 个小时后,他就从大楼一跃而下。

这位欧先生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学习成绩优秀,本科、硕士就读于重点大学,先后在华为、中兴工作。

作为一个 70 后,他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从农村进入一线城市,有了自己的妻子孩子,买了房,还不止一套,在一家一流企业担任高管职位,是同事眼中的好领导、家人眼中的好儿子、好丈夫、好爸爸。

他的前半生,是典型的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

如果不是这场悲剧,他可能和千千万万个人到中年,事业小有成就的男人一样,过着小康的幸福生活。

但随着坠楼的那声巨响,一切化为乌有。

这件事情爆发出来后,很多人斥责企业无良,冷血,资本家不顾老百姓的死活

还有一种说法,要提升自我能力,不断学习,不被社会淘汰,这个说法在这个案例里却也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这位总监,南开大学硕士毕业,在华为工作了 8 年,在中兴工作了 6 年,你说他完全丧失学习能力,故步自封,我是不相信的。

雷军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是不能推着石头往山上走的,这样会很累,而且会被山上随时滚落的石头给打下去。要做的是,先爬到山顶,随便踢块石头下去。

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了一句经典:“站在风口,猪都能飞”。

但这句经典漏了重要的前一半,人不要和趋势为敌。

这也是这些年职场人最喜欢念叨的一句话:
选择比努力重要。
那两年整个通讯行业的发展趋势并不好。

欧先生的太太,在之后的控诉信里写了自己安慰老公的话,她是这么说的:
你这么优秀,南开的硕士,华为做了八年,中兴做了六年,完全可以再换一个更好的。
欧先生听完沉默了,我能理解他,深知行业情况的他,绝不会很乐观的认为,可以轻松“再换一个更好的”。

当时的行业情况是怎样的:

2015 年底,诺基亚宣布正式完成收购阿尔卡特 – 朗讯 100%的股权交易, 诺基亚在 2007 年与西门子通信合并、2011 年收购摩托罗拉无线之后又实现了对第三家电信业巨头公司的命运终结。在整体通讯行业走弱的情况下,合并就意味着减员。

2016 年 3 月美国商务部决定对中兴通讯实施出口限制措施。一年后中兴宣布同意支付 8.92 亿美元的罚金与美国政府达成和解,接着到了 2018 年,中兴再次被抓到把柄,又被封杀。收入下滑又被罚款,中兴的日子也难过,裁员是正常之举。

2016 年 7 月 25 日,因为业绩不佳,执掌爱立信六年之久的卫翰思(Hans Vestberg)卸任公司总裁兼 CEO 和董事会成员职务。爱立信换帅后,接着就是裁员新闻,中国是裁员重灾区。

在通信四巨头华为、中兴、诺基亚和爱立信中,华为算是做得最出色的,即使如此,华为的通讯运营商业务,连续四年增长放缓,2017 年的涨幅只有 4.7%。

通讯业务进入寒冬,利润很薄,养的人很贵,企业能怎样?

自然是裁员。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10 多年前,通讯行业有过自己的辉煌时刻,当时在华为中兴工作的年轻人,凭借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上升,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拿到了第一桶金。

但 10 年后,行业瓶颈来临,你没有离开这个行业,那就难免要跟着这个行业一起挨饿受冻。

同样的案例是百度,2011 年百度的市值力压腾讯和阿里,是中国互联网企业之最。

但随着搜索广告的市场份额,被信息流广告、电商广告、视频广告、社交广告……逐步蚕食,今天的百度面临巨大的危机。

10 年前百度出来的人,互联网公司抢着要,今天,你从百度出来加入 BAT 另外两家,可能得要降薪 。

35+ 岁困局可能的解决方案:打造第二曲线

年近 35 岁的人有什么让企业担心的地方吗?

有。大约是两点,一是经验上涨的瓶颈,二是精力的严重下滑。

1- 经验上涨放缓:

上班久了大家都会发现,一份工作最吸收新知识新技能的时间点,往往是入职第 1 年,你不断提升岗位技能,不断了解行业趋势。

从第 2 年开始,你对工作已经驾轻就熟,能够根据工作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工作量。

到了第 3 年,原先需要干一天的活,你现在可能只需要半天就能完成,能在提升的大约只有沟通、组织能力这样的软技能和应对突发意外事件的反应能力。

但到了第 4-5 年,你突发开始警觉:我是不是进入舒适区了?自己的能力真的比那些刚做一年的新人优秀 4-5 倍吗?

你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尤其是在薪水依然水涨船高的情况下。

而那些在舒适区太久,缺乏警觉的职场人,可能依然工作 10 年之后,真实的工作经验只有 2-3 年,其他的时候只是在重复之前的工作。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虚荣型指数(Vanity Metrics)。

举个例子,你的公众号有 10 万粉丝,是不是好事?

是好事,但是这些粉丝都活跃吗?

如果企业以粉丝数为衡量标准评估一次营销活动的成功与否,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营销团队为了补足老板的预期去买了一堆假粉丝。

再举个栗子,我之前拜访过一家健康管理公司,他们 app 的日活跃用户量(DAU)极高,但是日使用时长非常短。原因也很简单,他们的 App 每天搞现金奖励,大家都来领个奖励就跑了。

我们的工作经验也是如此。

只用「n 年财务工作经验」,「n 年互联网行业经验」来评估一个人,是完全不够的。

你每年做了什么项目,取得了什么成绩,收获了什么技能,同样非常重要。

换句话说,在这 n 年里,你到底成长了多少?

2- 精力下滑:

大家都知道,随着年龄的上升,我们的精力以及对于工作的投入度都会下降。

以上海为例,2018 年上海的男性平均初婚年龄推迟到 30.65 岁,女性平均初婚年龄推迟到 28.81 岁。2019 年上海女性的平均初育年龄推迟到 30.29 岁。

也就是说,在 30 岁结婚,31 岁生孩子之前,我们对于生活的牵挂是有限的,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在工作中。

刚毕业那会儿,一夜不睡,第二天补一觉就满血复活了。

到了 35 岁,你再试试,身体分分钟教你做人。

不仅如此,我们有了家庭、孩子,老人逐渐需要我们照顾。我们就越发不可能在工作上全情投入了。

画一个简单的图,大概是这样:

经验的增长曲线逐渐平缓,进入舒适区;
精力因为身体和家庭下滑得愈发剧烈;
薪资按照市场水平稳步增加
对于企业来说,员工经验相对丰富,精力最旺盛,同时薪资相对合理的黄金年龄大约是工作后的 5-8 年,28-32 岁之间,各行业情况略有不同。但大体来说出入不大。

这三个核心因素中,精力的下滑是可以延缓的吗?

可以,我见过自律的小伙伴保持运动健身,提升身体素质;我也见过职业女性为了不影响职业发展选择晚点生育,甚至冻卵代孕。

但是,说到底精力的下滑曲线是不可逆的。你不可能相比 20 岁更有活力,这不科学。

薪资呢?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降薪都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能降薪。

毕竟是脑力劳动者,又不是以搬砖数量算工钱。凭啥我们赚得和应届毕业生一样多?

看起来只能在经验上下功夫。

推荐一本书,管理学大师查尔斯·汉迪的《第二曲线》。

虽然这本书分享的是企业发展中的规律,但对于我们职场人来说,也很有借鉴价值。

书中有一句话:
当你知道你该走向何处时,你往往已经没有机会走了。
这句话是查尔斯·汉迪提出第二曲线理论的初衷,也大概体现了很多企业家的焦虑心态。

企业发展顺风顺水的时候,往往意识不到需要改变;发现问题时,虽然看到了前行的路径,但已经无力可续,下坡路已经铺在脚下。

职场人也有第二曲线。

在我看来,只有通过第二曲线,继续提升自身的价值,才有可能摆脱 35 岁发展瓶颈。

打造我们的第二曲线,我认为有三个关键:

1.第二曲线建立在坚实的第一曲线上

没有坚实的第一曲线,本职工作做得稀烂,想指望通过第二曲线翻盘,不太现实。

第二曲线应该是在第一曲线上的再一次跳跃。

如果你是一个出色的 HR,你的第二曲线大概率不是去朋友圈卖面膜。但如果你是一个出色的程序员,那么周末给人拍婚礼照片,也不会是你的第二曲线。

很多人把副业当成第二曲线,这是错的。

只有当副业和你的主业形成 1+1>2 的合力时,这才可以称之为第二曲线。

举个我们人力资源圈的例子,如果你今天在百度上搜索「姚琼」,那么百度会联想到一个人力资源圈非常熟悉的词汇:OKR。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是一套明确和跟踪目标及其完成情况的管理工具和方法。

这套目标管理系统因为谷歌的推崇而走红,在如今诸如字节跳动、知乎这样主流互联网公司,OKR 都是企业衡量员工产出的重要指标。

姚琼老师最初在微软、爱立信等外企,做培训起家。和我的不少朋友和粉丝一样,都是人力资源从业者。

但是在她看到 OKR 相关的书籍进入中国市场后,她发现了机会。主动联系出版社要求成为 OKR 书籍的译者,并逐渐开始出版自己关于 OKR 的文章,最后成为了国内知名的 OKR 培训师,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她的第一曲线是培训师,她的第二曲线是 OKR。

借助她作为优秀培训师的基础,她敏锐的感觉到了 OKR 对于互联网企业的价值,大量学习 OKR 相关知识,成为 OKR 培训领域的先驱,吃到了一波红利 。

我还有一位朋友魏老师 @老仙奶我写出 bug 也是如此,他最早是一名优秀的前端工程师,在多个大厂工作过,后来做了管理岗,就早早感受到了程序员内卷的风险,作为一个大龄管理岗的程序员,需要有大量的协调工作,代码肯定不如年轻人熟。

但他早早两手准备,一手干工作 ,另一手在培训机构做老师,现在辞职在家,既不用像前同事那样加班 996,做老师的薪资收入也不低。隔三差五,在知乎写个回答,在 B 站发个视频,玩得特别开心。

2.要具备观察趋势的习惯和预判趋势的能力

回到 10 年前,势头最强劲的互联网公司是哪一家呢?

正是「宏颜获水」的百度。

当年,百度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他们在百度的发展非常好,高收入高股权,年薪百万的总监一大堆。

但在接下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逐渐放慢了脚步。爱奇艺和作业帮,算是百度为数不多的成绩。其他投资诸如 91 无线、百度外卖、糯米网、去哪儿网都不算成功。

但因为在搜索广告的一家独大,百度人的薪资福利依然很高,离开的动力很小。

到了 2016 年,随着魏则西事件的爆发,百度的品牌严重下滑。而同时百度最引以为傲的搜索广告业绩也逐渐被淘宝京东的电商广告,头条系的信息流广告,

到了这个时候,很多百度人感到了压力,开始考虑离开百度,却发现过了最佳时机。

2016 年之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机会很少了。

2010-2015 年之间那些蓬勃发展的初创公司要么成长成新的 TMD 巨头,要么不死不活挣扎求生。

我见过一些百度人留在公司,看着老同事们纷纷敲钟羡慕不已,却无法离开;也看过一些百度人,实在熬不下去选择离开,却因为走得太晚,结果把前程砸在了一些不靠谱的初创公司手里。

但是有一位百度人,因为他精确的预判,在其他同事还挣扎考虑是否离开的时候,他通过单纯的跳槽涨薪拿期权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而且在纳斯达克和香港各敲了一次钟。

张川老师,互联网圈的传奇人物。

离开百度时,他还只是一个副总监,之后他先后陪伴 58 同城和美团上市,如今是美团点评的高级副总裁。

你去看他的履历,你会发现他对趋势的预判简直是精妙。

2011 年,这一年百度的市值超过 400 亿美元,战胜腾讯(374 亿),和阿里(110 亿)登上中国互联网市值第一的宝座。

借助公司的势能,百度人也备受市场重视,张川老师得到了 58 同城的机会,在百度的最高点套现逃离。

2013 年,58 同城赴美上市;2014 年在得到腾讯注资后,2015 年,58 收购主要竞争对手赶集网,三大招聘网站之一中华英才网,以及房产中介平台安居客,打造了自己的分类信息帝国。

2016 年年底,又在 58 同城最全盛的时候,川哥翻身辞职,放弃了大批股票,去了美团,成为了王兴的左膀右臂。

2018 年,美团上市。

职场人到了 30+ 岁,职业规划就不再应该遵循「船到桥头自然直」的随缘态度。

好的机会是很稀缺的。为什么给你

在中国互联网圈,川哥这样优秀的人才,不说上千,几百个总是有的,但是能像他这样早早规划好一切,在机会来临时敢于放弃现有的收益,去争取潜在未来的成功机会的,少之又少。

3.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

再说回我自己。

2016 年年初,我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公司福利好,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并没有专业领域的同仁回答,于是我自作主张写了几千字。

写完我就忘了,隔两天发现已有上千赞同,我的很多同事都开始在朋友圈转发我写的回答。

因为我写知乎,一财周刊专门给我做了一次专访
之后的故事很多小伙伴都知道了,我开始在知乎创作,写成了知乎的 KOL,写成了人力资源话题优秀回答者,甚至得到了创业项目的机会。

我的第一曲线是做了 10 多年的人力资源行业。

我的第二曲线,可以说是知乎。

通过知乎,我打造了自己人力资源专家的角色,但是讲道理,别说全国,全上海,就在 Mercer 的办公室里,比我懂人力资源的同事们就有几百个。

但是他们并没有出来分享,没有人知道他们有那么优秀。

而我在之后的时间里,得到过出版社的垂青,得到过樊登读书和得到的合作机会,成为了领英、36 氪、第一财经以及南都周刊的特邀职场专家作家。

这些都起源于我在知乎的创作

对于小伙伴来说,你不见得要和我一样在知乎写成一个 KOL。

你可以从朋友圈开始,如果你是一个保险专家,定期分享一些保险领域的政策和保险产品的点评,如果你是一个健身达人,可以定期分享你的健身心得和技巧;如果你是一个老师,也可以分享一些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提升学业的方法。

在别人给你贴标签之前,先给自己贴上标签。

这样,未来朋友们有符合你标签的机会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你,而不是别人。

这种个人品牌,无论对我们求职还是创业都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分享一个彩蛋:

2018 年年底,互联网寒冬,我的创业项目黄了。

我也面临失业的挑战。

一位字节跳动的 HR 朋友,帮我把简历递到了字节跳动的 HRSAAS 团队。但对方不要我。

给的说法是:
履历不错,但是岁数太大了。头条不要 35 岁以上的人。
今年年初,我的一位老同学入职字节跳动,担任管理岗位。

她和我同龄,今年 37 岁。

不是说好的,不招聘 35 岁以上的人吗?

字节跳动这样的企业,对 35 岁职场人的态度也在调整。

当互联网公司狂奔的时候,我们 35+ 岁的人是很难一起狂奔的,有家有口,精力不足。但当互联网公司开始降速的时候,他们逐渐发现 35+ 岁以上的职场人有独特的价值。

那些优秀的 35+ 员工可能不能 996 大小周,但是他们混迹职场多年,懂得如何去团结队伍,懂得如何通过共赢的方式去谈判资源,他们扮演着润滑剂的角色。

对于逐渐降速的互联网公司来说,35+ 岁的人才同样重要。

企业意识到它们无法,也不应该再以诸如「劝退 35 岁以上 P7」的一刀切的模式去粗暴的定义 35 岁 + 的人才。

这对我们这些 35 岁以上的职场人来说,是个好消息。

码了 8000 字,我想告诉小伙伴们的是,焦虑不解决问题,怨天尤人也不解决问题。

发现我们独特的价值,打造我们的第二曲线,发现并把握住属于我们的机会,35+ 岁的职场人,同样可以发光发热。

来源:知乎日报

西班牙大流感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作者 / Aurora

102 年前的 8 月 19 日,西班牙大流感(甲型 H1N1)在欧洲全面爆发。这场灾难最终导致当时世界约四分之一的人口(5 亿)感染,夺去 1700 万至 5000 万条无辜生命,成为仅次于黑死病的致命流行病。

历史惊人相似,在 102 年后,病毒卷土重来,而这次欧洲人的反应与百年前的先人相比同样麻木大意,束手无策。西班牙虽未再次被用以病毒冠名,却也当仁不让地荣获欧洲疫情防控最差国家。

更加先进的交通工具将人类更加紧密无间的链接,现代消费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使人无拘无束崇尚自由,国家之间的隔阂和矛盾导致面对全球性传染病缺乏统一的共识和规划,这一切都使得新病毒爆发出更加强大的杀伤力和传染效率。

在现实中生活的我们也是历史的经历者与见证者,年轻的几代人并没有亲历战乱和瘟疫的经验,然而这半年过去,无论有没有思想准备都应该意识到,或许就是在这一生中,还来不及享受战后繁荣带来的福利,便要承担挑战混沌和灾难的压力。

人很难看见自己的全貌,除非使用镜子,而透过历史这面镜子,不难洞见太多端倪。

恶魔巢穴

必须搞清楚的一点是,“西班牙流感”并非产自西班牙,而罪魁祸首历来都事不关己,狂甩锅到邻里。

1918 年 1 月,美国作为协约国参与一战一年有余,其军队人数从战前的几万增长到几百万仅仅用了 3 个月的时间。来自不同的州和地区,拥有不同的疾病的士兵居住在临时搭建的训练营内,紧张的空间,混杂的人口,频繁的接触,加之战争期间的人口迁徙和极端恶劣的医疗环境,意味着一旦爆发流行病,就会呈几何级数爆炸增长。

1918 年 2 月底,几位年轻人从流感扩散的美国堪萨斯州哈斯克尔应征入伍。他们在 3 月 2 日抵达芬斯顿军营(Camp Funston, Kansas)。

2 天后,军营里一位士兵感头痛、肌肉酸痛和食欲不振,军医按普通流感对其进行了治疗。然而,当天中午,部队医院开始接收第一批流感士兵,近百位士兵出现相同症状,几天后,超过五百人感染,几周后,上千人病危。

3 月 18 日,与芬斯顿发生兵力调动的佐治亚州福瑞斯特军营有一成士兵开始请病假;4 月,临近全美 36 个军事训练营的大城市因流感死亡的人数达到顶峰。

肇事者,背锅者

1918 年 3 月底,近八万美军登上兵舰,跨越大西洋到达欧洲,病毒开始在法国布雷斯特军港传播——就在美军登陆的第二天,法国海军司令部因流感忽然中断指挥。

4 月底,染病的法军士兵抵达意大利;5 月,英国一支炮兵旅三分之一的士兵在 48 小时内病倒;当月,病毒传入西班牙,再快速蔓延至希腊,德国,丹麦以及整个欧洲;6 月初,流感随着运输船抵达孟买和上海;9 月,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沦陷。在短短五个多月的时间内,已经成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1918 年,巴尔干半岛燃起的战火已经持续了 4 个年头,当时,参战国的每份报纸都连篇累牍地报导着战事,不允许有任何影响士气的负面新闻出现——除了中立国西班牙。

游离在权力之外,没有话语权,成为本国和外国媒体任意调侃,挖掘素材的焦点,外加国王阿方索十三世的感染,使得人畜无害的局外人西班牙正式变身背锅侠。

零号病人来自千里之外的美国,而西班牙喜提“流感”称号。

这一次,欧美大多数人并没有太在意这个“小疲倦,小感冒”。

掉以轻心,卷土重来

西班牙型流感可以简单分为三波。

第一波发生于 1918 年春季,基本上只表现为普通的流行性感冒;

第二波发生于 1918 年秋季,是死亡率最高的一波;

第三波发生于 1919 年冬季至 1920 年年春季,死亡率介于第一波和第二波之间。

1918 年春季爆发的流感仿佛只是世界大战末尾的一个小插曲,死神悄悄把镰刀放在人类颈项之下,只是轻轻拉破了皮毛,那些因为流感逝去的生命,被战争中惨烈的死亡人数以及胜利的消息迅速掩盖了。英国等多个国家宣布感冒已经消失,患者已经康复。《每日邮报》声称这场流感不比感冒严重多少,人们不必过分担心,而是要“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

好景不长,1918 年 7 月,一艘从法国驶往纽约的轮船上爆发了严重流感,由于染病水手过多,他们不得不暂时停靠在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同时法国一个小型军事基地内的突发疫情夺去了约 5%新兵的生命;高死亡率的流感也在阿肯色州派克军营的一支美国后备特遣队中爆发,部队医院被挤得水泄不通;8 月 5 日,军队高层收到绝密电报:“目前正在法国肆虐的,之前被称为西班牙流感的疾病,具有和黑死病类似的破坏性!”;

8 月 18 日,越来越多的恶性肺炎病例被确诊,“西班牙大流感”真的开始显现它狰狞的外表。

9 月 24 日,美国波士顿北部的德文斯军营, 345 人被确诊为肺炎,占总人数 19.5%;

欧洲,德国普通民众的死亡率达到 27.3%;非洲的冈比亚,流感抹掉了大部分村庄的痕迹;日本关岛有 10% 的人死于流感;在印度德里,有的火车离站时车上还全是活人,到站时已满是尸体;南非开普敦一位幸存者回忆,他下班搭乘公交车回家的路上,亲眼目睹了车厢里 6 人死亡,包括司机……

第二波流感和流行性感冒大大不同,在 20~35 岁的青壮年族群中死亡率特别高,其症状除了高烧、头痛之外,还有脸色发青和咳血等症状,往往引发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患者最初都只是表现出普通感冒的症状——流涕,发热,随后却异常恐怖——脸上出现褐红色的斑点,然后呼吸紧张,脸部肿胀发紫,从耳根一直蔓延到胸口……医生束手无策,只能看见刚入院的生命在几小时后就惨死,肤色黑到不能辨别种族。

他们并不知道,发展到这一步的病患(细胞因子风暴)他们不但救不了,也可能被快速传染。

面对更加强悍的病毒和更加恐怖的疫情,一百多年前的欧美采取的政策和今天如出一辙。

在军营里感染的士兵可以自由请假回家;费城公共卫生负责人克鲁森向民众掩饰了疫情的严重程度;全美主流媒体倡导“不要因为疫情感到恐慌……流感不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任何威胁。”

1918 年 9 月 28 日,几十万费城人走上街头举行战争筹款游行,3 天后,当地医院爆满,117 人死亡。过后的每一天,死亡人数都过百,然而政府依然反复告诉民众:“已达拐点,不会有更多伤亡”。

事实上,10 月里,20 万美国人染病去世,1918 年美国的平均寿命因此比平常减少了 12 年,棺材和尸体已经多到无处安放。

这一切,和今天欧美,尤其是西班牙的现实是不是惊人相似呢?

1919 年初,在一战结束后两个多月,侥幸在战争和疾病中存活下来的人们又迎来了第三波大爆发,此时此刻,病毒已漫延全球,从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部落到太平洋中央的萨摩亚岛,无一幸免。

1920 年 12 月,西班牙流感在肆虐 18 个月后悄悄消失,然而其病株从来都没有被真正的辨识。直到 1933 年,英国科学家威尔逊·史密斯(Wilson Smith)、克里斯托弗·安德鲁斯(Christopher Andrewes)及帕特里克·莱德劳(Patrick Laidlaw) 才分离出第一个人类流感病毒,并命名为 H1N1,从此人们才知道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所造成。

不作不死

愚蠢自大是相似的,智慧靠谱也是相似的,在两次大流感中,都有少数人因为慎独避免陷入麻烦。

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埃格加克(Egegak)村,佛蒙特州北部的乡村弗莱彻(Fletcher)、落基山脉偏远小镇甘尼森镇(Gunnison)均未被感染,而他们都有意无意地采取了果断及时的隔离措施。

2020 年,当新冠病毒在西班牙蔓延之初,西班牙撒哈拉·德·拉塞拉的小镇,再现了奇迹。

3 月 14 日,西班牙全国进入“警戒状态”当天,40 岁的镇长圣地亚哥·加尔万(Santiago Galvan)宣布隔离措施,他的举措得到了当地全体居民的大力支持。

进入该镇的五个出入口只留下一个,所有出入车辆及人员都要进行消毒;所有的外地人都不允许进入,为此不得不拒绝不知道当地政府封锁措施的法国和德国游客;每周一和周四下午 5 点 30 分,志愿队伍在街上给小镇所有街道、广场和住宅外进行消毒;企业专门雇工为居民配送食品和药物,以减少外出上街的人数;议会启动应急基金,支付西班牙紧急状态期间当地企业的电费、水费和税费,以保障当地 19 家依赖旅游业的酒吧和餐馆不会倒闭。

2020 年,一些国家和地区采取了相似的隔离措施,为自己的国民健康,经济发展尽到了最大责任。

然而,理智客观的人永远都是少数,就在上周末,3000 西班牙人在首都马德里集会,抗疫政府要求他们带口罩。他们不是没学过历史,就是愚昧自私,忘记了一百多年前的伤痛。

截至 8 月 18 日,西班牙累计感染者达到 364196 人,一日内增加 5114 人,已连续 3 天增长人数保持在 5000 人以上,在过去的 14 天里,每 10 万居民中发现感染者过百,大量无症状感染者遍布社区。欧洲疾病检测与控制中心已经将其评定为近期疫情控制最糟糕的国家。

今天的我们,需要付出百年前愚蠢自大的代价吗?

来源:知乎

2W不如狗起源说

在互联网上有一句话,月入2W,尚不如狗。这是一句有传统而且有魔力的嘲讽。假如拿来对付相亲对象,显得你高贵优雅,帮贫扶困,假如用来嘲讽网友,显得你出身不凡,谈笑风生,假如拿来形容自己,那更是金钱粪土,云淡风轻。

同时也催生了例如半狗,1蛆,1妹,1菊等等衍生品,这里不详述,以后有空继续写。

我今天要证明的是,这话到底是哪里起源。当然原因是今天看到一张图​

我TM……叫二狗的时候月入2K,目前也没到1狗,我必须要纠正这个由来已久的错误。

开始正题,我已知的不如狗的起源说有三个,一个是S1起源说,一个是TG起源说,一个是篱笆起源说,一个是宽带山起源说。

我放出败毒,按着记忆搜了下篱笆,果然一搜就有了。​

​我觉得2011年太晚了,我应该继续找下。于是我以2009年这个时间,拿出对应的备份数据库,从S1寻找起源。在几次模糊搜索以后,我最终找到了2个S1的源头。

这两张图都早于篱笆,可见当时已经有类似的说法。而且从帖子看来,2W不如狗应该是来自tgfc,但是另一个帖子是1W不如狗的起源,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1狗到底是1W还是2W,在S1确实有很大的争议。

于是我继续去TG寻找源头,有了时间戳,很快我就找到了来源。

好了破案了……月入2W溯源差不多就是这里。顺便对比下S1比较接近时间的收入。

还有按照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6日公布的<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最新数据: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

不愧是划船三天王里的TGFC,2009年大部分游戏论坛还在讨论RPG,SLG,SPG的时候,已经开始房车球的讨论,月薪收入年年大跃进。

等等是不是漏了KDS……其实我搜了,作为划船三天王里最没落的一位,啥有价值的都没搜出来,只学会了一句生旦净末丑,YP不如狗,起源还是篱笆的。

流言好像就到这里终结了。

但是,那为什么都说是S1起源,没道理啊。我继续往前翻数据库,发现了一个事情。

XX不如狗这句话比2W不如狗有渊源的多,这句确实是S1当初玩的全网都转的梗。全称是:

百年老字号

今朝意气抖

马尿满地爬

DQ不如狗

时间是2005年,出自游戏区唯一也可能是所有的任青ROTO的马甲,原因是任天狗获得了FAMI 40分,灭掉了包括DQ在内的各种传统游戏。信仰崩溃的ROTO含着血泪,走上了精神分裂之路,从此一个人扮演了一整个任青军团,在游戏区祸害了接近7,8年。

DQ不如狗,成为2005年的任青最后哀嚎。从此只要拿不到40分的游戏,一律都不如狗。

当然在一个狗管理统治的论坛里,人不如狗也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认知,所以传播速度更快了。

来源:stage1st宅社区

少数派报告

前几天,大星看到一位江西分宜的兄弟在淘宝上直播卖莲子。兄弟叫万亮,2015年从杭州一家企业辞职回到江西分宜金鸡布村老家承包了160亩地,开始种莲子。

到底是在电商大本营杭州闯荡过的人,2016年他就开始通过网络销售,2018年搞起了直播。

看过《大明王朝1566》的朋友们,对江西分宜肯定不陌生,这里出过大奸相严嵩。嘉靖44年,严嵩倒台抄家,贪腐成就创了明朝纪录,家产清单被后人编了一本《天水冰山录》,光是写赃物名字就用了60000多个字。

不管严嵩有多坏,作为正经科班出身的权臣,他的审美情趣还是不错的,王羲之、颜真卿、苏轼、宋徽宗……他的藏品比嘉靖还全,直到抄了家才发现《清明上河图》也在他那儿。

万亮直播里张口闭口说的莲子,严嵩也很喜欢,比如重达好几十斤的:

金厢鸳鸯戏莲大珍宝首饰一副。

劳动人民最恨贪官污吏,几百年间,严嵩的大反派形象充斥着各类戏文和影视作品。仿佛历史上中国的农民的穷困问题,都是这些贪官污吏造成的。

张宏杰在他的《简读中国史》里对比过欧洲和中国的农民。他说中世纪之前,欧洲的农民生活水平不如中国农民,但自从“黑暗的”中世纪开始,欧洲农民大踏赶上来了。

这里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和贪官都没有关系。

首先是技术革新。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失去了大量外来的奴隶,劳动力的缺失使得庄园主们开始思考如何提高劳动效率。

庄园主和农民们经常开技术会商会议,搞出了很多发明。比如重犁挽具,这种农具只有马拉得动,耕地效率是牛的4倍。这远远超过了中国农民的效率。

其次是制度优势。当时欧洲的农民虽然被称为农奴,但他们和庄园主、贵族在很多方面是平等依存的。他们和庄园主签订的地租契约,可以维持300年不涨租。

同时期的中国农民就惨了,徭役赋常变常新,苦不堪言。

正是在这“黑暗的”几百年里,英国的人口从110万增长到330万,GDP更是翻了10倍。到了严嵩被抄家的时候,一户英国农民每年可以生产5吨粮食,而中国最富的江南地区的农民,只能生产粮食:

2吨。

富起来的欧洲人民开始反感压抑的天主教文化,向往古希腊的市民世俗生活,文艺复兴顺势而来。

领导一直很重视农村的脱贫工作,经常讲困难群众一直在他心里。这几年中国扶贫工作取得这么大的成果,除了干部和群众的努力外,大星觉得还是有一些历史规律的因素。

2019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5亿,比上年末增加170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5亿,减少1239万人。

得益于轰轰烈烈的城镇化,中国的农村人口已经远远少于城镇人口,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少数派。加上农村生产的机械化和农民负担的不断减小,和当年的西欧一样,农业生产有了非常稳定的环境。

农业生产的技术革新,千百年前的欧洲靠得是重犁,现在的中国农民有了直播。用电商的术语说,叫农产品上行。

《2020农产品电商报告》里说,2019年阿里平台农产品交易额为2000亿元。传统农业大省山西、山东、河北三省,一年的农业电商增幅就超过40%。

大星和阿里的朋友们聊了一下,这几年,淘宝直播在中国农村培养了9万乡亲主播,覆盖了31个省市区的2000多个县。

这种培养是真正的授人以渔,乡村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一遍遍给大家普及数字化和电商知识,搞农人主播基地和学院,一点点解决农产品供应链问题,带农民兄弟们如何面对镜头。

淘宝直播还有一点:改变了传统的多级分销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农人可以减少库存压力,还去掉了中间的营销成本。大家在直播间里买到了更便宜的东西,农民反而赚到更多。

大家的努力下,亩产1000美金实现了,AI技术覆盖农田、果园和牧场实现了,给农民兄弟们贷款8000亿也实现了。

难怪林恩·怀特在《中世纪的技术与社会变迁》里说,中世纪最辉煌的成就,不是什么哥特式教堂,也不是什么经院哲学,而是畜力、水力、风力取代了人力,使欧洲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犹如中世纪的庄园主和农民一起喝茶嗑瓜子研究技术一样,淘宝村播给农民兄弟带来的变革也没啥成本,效率提升却要高得多。

大星看了一下阿里4月份重启的春雷计划的数据,湖北小龙虾单月销售增长2.1倍,福建鳗鱼单月增长3.4倍,广东茂名荔枝3.5倍,海南海口芒果6倍,陕西渭南苹果10倍……

两年前,领导们把每年的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大星看了一下今年的秋分,是在9月22日。

阿里的丰收节大前天就开始了,而且长达一个月。今年丰收节,全国将有100万场为家乡带货的淘宝直播上演,覆盖超过1000个农业县域。

朋友们若是有兴趣,我领你认识认识我们屯里的人。

来源:星球商业评论 微信号:xqnews

常见的社会潜规则有哪些?

作者:田大叔

1.跟领导或者地位比你高的人,不要发语音

告诉你一个扎心的事实,比你地位高的人时间就是比你值钱

你发个语音,人家要把微信放在耳朵边上,你那蹩脚的普通话,人家听一遍基本搞不明白,本来今天艳阳高照,不是要升官就是要撞桃花运,结果特么一下子就被你给破坏了。

跟地位比你高的人,发文字。

关系不熟的人,其实也不喜欢你发语音

2.请教牛人问题,直接发问题,直接转账36/66/88,别人会大概率愿意帮你的。如果不愿意帮你,要么是没看到要么是钱没给够

你好不容易加了牛人的微信,但是人家根本记不住你,我们加人家微信不就是为了能够请教问题,让别人记住你吗?

但是牛人微信号特么好几个,个个5000人,凭什么要记住你?

你想让人家记住,就得去请问题,发红包的意思是说我不会白嫖(我相信你也不会白嫖我的回答,会点赞的)

只要记住你的牛人多了,你的路会越走越宽的。

请教别人问题,不要发“在吗”,这个讨人厌的词汇,直接发问题。

如果别人能解决,愿意帮你,就直接回你消息啦

就算别人不愿意帮忙,也可以说没有看见,你也可以说对方没看见,下次见面大家都不会显得尴尬

怀疑发红包的,表示理解,不过根据评论区的评论来看,发红包对于9成的人来说都是适用,剩下那一成,你给我钱啦我也得看心情。

分享一位读者的评论:
他自己是中专毕业,进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刚开始啥也不懂,每次去请教别人都发200块的红包,然后人家自己查资料来给他讲解,几年过去,他已经成为公司的核心技术骨干。收入涨了很多倍。(在评论区可以看到这条评论)

3.有功归上,有钱归下。

在职场中,会存在这样一种傻逼的现象,很多人做成项目了,领导抢功劳,在哪里各种愤愤不平。

但是你要清楚,如果不是领导,这个项目你根本就没有机会参与,不要去跟上级闹,相反应该把功劳主动的给上级,有奖金要分给下级。

对上要获取信任,对下要取得民心。

记住上升永远比短暂的金钱更重要

如果你后面真的一个人拿了奖励,那你也要去请你下面的人吃个饭,给上面帮你的人送个礼。

4.表面对你好的,有可能是在害你

我有一个朋友,她刚进公司不久,被领导各种欺负,这时突然有一个领导来帮她出头,去各种怼人

后面十天左右这个领导被调走了,然后我这个朋友就惨了…….

关键她现在还特别感谢帮她出头那个领导,我说是她给你害惨了。

看到这里,是不是不太明白?

帮她出头那个领导,明明是帮她,怎么是害她呢?

我问你,这个领导为什么要帮她?

非亲非故,难道是内心特别善良吗?

要是那个领导真那么善良,能坐上那个位置吗?

原因就是一个,领导知道自己在斗争中已经输了,即将被调走,但是又不甘心,这时候我这个朋友出现了,她就把我这个朋友当成了一个棋子。

然后就出现了刚才的那一幕,帮我朋友把欺负她的领导全给怼了。

同时以后还有我朋友在这里给她的对手制造麻烦,可是我朋友就惨了,啥也不懂,就被迫站队了,而且还是斗争中输了的。

现在你还觉得她是在对我朋友好吗?

这里回答一下评论区的一些问题:如果朋友对你好,是属于那种?
首先我们要明确,两个人为什么能成为朋友,朋友要么是有相同的爱好,要么是有相同的价值观,这也是属于利益的一种,比如我们两个是朋友,我今天帮你啦,一个前提是将来我有需要你的那一天,也是想让你帮忙的。

5.打工要出头,选对行业,选对公司是关键

15年前,四个毕业生,成绩最好那个去了纺织公司,因为纺织公司当时很多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这样的大公司,还有个去了电器行业,成绩差的那个,去了地产行业,成最差那个进了当时看起来最没前途的公司,叫百度。

后来去了纺织行业那个被迫转行,现在工资6、7K,去了电器行业那个,现在在苏宁,年薪十八万,去了房地产行业那个,后来公司被万科收购,现在在万科有500万的期权,手里在2线城市有两套房,当时成绩最差那个,现在在百度担任集团副总裁,年薪百万,期权5千万。

虽然很扎心,但是事实确实是“选择比努力重要”,做正确的事比把事情做正确要重要得多

选对了一个往上走的行业,就跟你去超市购物,坐上了向上的电梯一样,感觉没费什么力气,就上去了,但是你特么一但选择错了,就跟你站在电梯前明明是要上,结果你却在向下的电梯狂奔。

这不就是你吗?

天天想着年入百万,可是你的行业特么老板才一个月挣一两万,你一个打工的,想年入百万,一看就是没睡醒。

这不是说选对行业啦,选对公司啦,就不用努力,而是说选对行业跟公司啦,会放大你的努力成果

6.凡是赚了大钱的公司,基本上是踩中了时代红利,老板们很少承认这一点

马云踩中了互联网的红利,张一鸣踩中了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李子柒踩中了短视频的红利….

不要跟我说什么你能力很强?

无风自成浪,然后前浪推“后浪”,不要做这种梦

你连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都没有做到,说人定胜天,是不是太自负了???

7.要往上走,很多时候,先要进入那个圈子,才有机会往上走。

比如说你要创业,你先要进入老板那个圈子吧!

你想要在知乎当高管,你先要入职知乎吧!然后才有机会往上爬

我自己一开始做知乎的时候,不认识什么做知乎的人,现在认识很多了,因为我粉丝量已经慢慢在起来啦

8.职场性骚扰的本质是权利差,而不是你长得漂不漂亮

你们公司那个猪头三,为什么不敢去骚扰他上司?

哪怕她很迷人、很性感、很妖娆

在职场中碰到骚扰你的上司,直接找人在他下班路上吓唬他一顿,很多就不敢了。

如果这行不通,收集他性骚扰你的资料,给他竞争对手,然后一切事情就不用你操心了

这里给女性朋友一些建议,在职场中条件允许的前提之下,买一个好包包,几套名牌衣服。

不是为了让你炫富,而是为了让你显得有能量一些。

你给人看起来不好欺负,别人就不敢轻易欺负你。

人这种动物,就是欺软怕硬的

如果没有条件,就创造一些虚拟条件

我有一个朋友
她刚去她们公司的时候,经常被同事欺负,被上司欺负,后来公司里就突然传出一个消息,她是董事长的私生女,后来大家各种讨好她
你可能会说,不会露馅吗?
请问谁有胆子去问董事长,一个基层员工,你有胆子吗?
这个消息是谁放出去的?
是我这个朋友放出去的,知道别人不敢去问,这是犯忌讳

有些朋友说这个例子不可执行,那换个方式,你和同事聊天的时候吹吹牛,你某个亲戚在哪里当官员,你某个亲戚有多牛。

你可能会说别人刨根问底怎么办?

这就不回答了呀!

你抛出了一个心描,给了他人心中一个困惑,爱人看不透你,就不会过于骚扰你。

很多时候没有条件,不一定是真的没有条件,而是你没有好好去运用。

当然如果你去一家公司就让别人知道你所有的底细,那你特么就是活该被欺负
银行卡密码,你知道不能轻易告诉别人,自己的隐私难道还没有银行卡密码重要吗?
我们隔壁县发生过一个案件,一个电视台主播,因为被人查到自己的住址,后面被奸杀在家里。
这是个极端的例子,主要是希望你好好注意一下自己的隐私,不管是在职场还是其他地方,都不要轻易让别人知道你所有的信息,底细。

9.领导身边的人要收买

比如司机,职位等级低,但是他如果在领导身边说你坏话,你防不胜防。

这种人收买他不是让他给你美言美言,而是不让他说你坏话,不在背后坑你

10.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机会不多,发现机会,抢也要抢到手

普通人一辈子改命的机会,高考算一次,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算一次,结婚算一次,30多岁会有一次重大选择,累计不超过10次

能抓住一两次你的家庭就能翻身,这里的翻身不是说你从一个平民能一下子就成为统治阶级,而是说你本来出生于一个18线农村,抓住了高考的机会,你就有机会成为市民,在城市安家。

如果又抓住了后面的机会,就有机会迈入中产阶级甚至富人阶级

外部世界3-7年就有一个周期,也就会有机会出现,十点读书的创始人林少在公众号推出3个月就觉得辞职,全职做自媒体。

抖音旅行博主房琪琪大学毕业没多久就决定全职做抖音。

你为什么没有做,因为你根本就没发现。

你可能会疑问,我今天做行不行,行是行。

但是难度会加大10倍,一个平台,三种人平台会推,会给流量

第一种:名人大佬

这类人自带流量,平台会推,因为这是双赢的,你给我带来知名度,带来曝光。

第二种:给钱的

典型的比如罗永浩,他去抖音带货,刚开始那几天,打开抖音就是老罗的卖货广告,要知道这可是价值上亿的事

肯定给钱了嘛

这种平台会推,后面慢慢的回归理性,然后平台看你的数据如何,再决定下一步的走向,如果是数据还可以,也愿意推

罗永浩第一天直播带货是不是很火,后面就下降了,但是现在数据在缓慢的增长。

这背后还是共赢

第三种:你持续为平台生产优质内容,也愿意推你

在一个平台初创期,平台要树立几个典型案例,要树立几个大V,你的内容优质,它也愿意推你

淘宝直播的薇娅不就是这样嘛?

她努力确实是真滴努力,但是如果是今天来做,还想做到第一名,概率无限接近于零。

10.社会就是一个个利益场,越靠近利益中心,斗争越激烈

如果你说我身边没什么争斗,那不是什么好事,说明你大概率处于社会的底层,公司的底层。

社会就是一个个利益场,利益中心才需要争斗,因为利益够大。

比如上北深广的竞争就是比3.4.5线城市要激烈,这些地方的利益够大。

为什么3.4.5线城市竞争不激烈?

本来就没什么利益,有什么好竞争的

在公司或者机关单位里,也是越靠近高层,越靠近利益中心,斗争越激烈。

你想想,你如果在一个公司做保安,做清洁工,会有利益斗争嘛?

没有,因为你都没有资格去争

有争斗不是坏事,说明你比较靠近利益中心,有机会分一块蛋糕,这样情况之下一定要想办法去分一块大一点的蛋糕

如果你离利益中心很远,又不甘心,那一定要想办法去靠近利益中心,再从中分一杯羹。

不要太佛系啦,职场是利益关系,蛋糕是有限的,没有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一说法

11.书生记录历史,流氓创造历史

不要特么理解成不读书,而是不死读书。

不读书是傻,死读书认死理也是傻。

陈胜吴广起义成功,为什么后来天下却被刘邦得了,陈胜吴广只能起事,但是后面的事就不知道怎么发展啦

刘邦一个流氓出生,项羽把他封为汉王,后面又二分天下,一次次的打破自己的约定,不是一个流氓吗?

但是人家得了天下

12.职场当中或者单位里,有些时候不要把领导当领导,而要当师傅

我们回会看到一些单位里,领导到了40多岁50多岁,你会发现他上班没什么动力。

做事没什么激情?

这个时候他的精力想法,都不想好好干活了,已经在等着退休啦

自然也不会好好带你,而这个时候,你不把他当做领导,而是当做师傅,他会好好培养你。

人有了一定的地位,到了一个年龄,觉得自己老了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想培养一些人,想在自己退休后依旧获得地位,权力。

我有这么一个朋友就我讲,他特别感谢他师傅在他人生的某个阶段对他的指导,现在只要他师傅一句话,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不要去批评这种做法,而要想既然上位者一定要找人在他退休后来维持自己的地位,会培养那个人,你怎么样才能成为那个人?

13.为什么成功人士大多喜欢捐款,真那么有觉悟?不一定,还有可能是为了洗白

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人都无法准确的抓住时代的脉搏。

我们知道的也就那么几个人,马云,刘强东,雷军等极其少数的人

而大多数老板的第一桶金其实不是那么光明,比如牛肉哥,他就是割韭菜的。

比如标哥,他的第一桶金也是不怎么光明的

很多都是违反道德的,但是不违法。

对于个人来说,如果你想要快速完成原始积累,只要不违法,你可以想尽一切办法。

前两年的某步,收割够了钱,然后跑路了。

很多老板就是这样干的,有了原始积累后,就要转正了,后面起来了,就开始洗白

等那一天有人爆出来,也没有什么人相信。

比尔盖茨不就是通过公益洗白的吗?

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某日头条,一开始不也是在传统媒体上抓取内容才做起来的吗?

疫情期间,某日头条及其老板捐了很多款,一方面确实是为了公益,背后何尝没有洗白的意思?

14.未知他人苦,不要劝人大度

我个人尤其讨厌哪些,动不动就要别人当下的人,你没有经历过别人的痛,你有什么资格劝别人大度

朋友,不要随便劝人大度,你没有经历过,你不知道有多疼。

15.现实社会,你越不讲理,越能达成你的目的

比如你去找保险公司理赔,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保险公司卖保险的地方富丽堂皇,保险理赔的地方外面有个铁护栏,因为保险理赔,保险公司会找各种理由,拒绝理赔或者少理赔

这种情况,你如果是到法院起诉,它根本不怕你,它有一堆法务人员,拖死你,你又拖不起

这种情况,你直接向保监局投诉,保险公司会主动联系你的

再说一下去年的西安利之星奔驰事件,车主好好沟通半个月都没有解决,最后耍无赖,很快得到解决啦

很多时候,我们会默认为,不讲理的不好惹,讲理的比较好欺负

16.社会永远是狼吃羊的社会

社会永远是有圈层的,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人毛主席在他的著作《毛泽东选集》当中就有一章专门分析过中国社会的圈层。

现在很多老板高喊“996是福报,你看人家阿里华为”,真像阿里华为那样给钱也就算了,关键还不给钱。这跟以前的地主有什么不同?

都是对底层人名的压榨,以前通过土地控制,现在通过人民币控制。

17.你没有一个好的出身,忠诚和能力几乎是你获得第一桶金的唯一机会。

你只有对老板忠诚,老板才会给你机会,你自己也是一样的,有好的机会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跟自己关系好的,对自己忠诚的。

在人生的早期要尽可能的提升自己的勤奋度和能力,这样才有机会完成原始积累。

18.有实力的人,才有选择权

在这个撕裂的时代里,很多人都有着巨大的痛苦:眼界和品位越来越高,能力和实力却徘徊不前。于是各种错位和纠结便产生了。

当一个人的能力配不上自己的品位的时候,其实是一件蛮悲哀的事情。

他们会认为知己难求、怀才不遇,于是孤芳自赏,然后郁郁寡欢,甚至觉得非常痛苦。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你没有实力,就没有选择权。

19.人生所有的追求,归根结底都是对自由的追求。而心的自由,则是最大的自由。

没有谁喜欢搞各种暗规则,但是活着是需要成本的。就像有几个想去上班的,还不是生活所迫。

只有多赚钱,才有更有多自由。当然你已经身价几十亿啦那另说。

20.要想往上爬,要懂得如何通过牺牲小利益收获大价值。

这是做人的大道,远胜过做事的技巧。所以会“做人”往往比会“做事”更讨巧。

20.所有人永远都只愿意和强者合作

所以在做事的时候一定要高调,只有高调才能吸引更多的资源。

所谓“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你越弱别人越远离你,你越强别人越愿意把资源交给你,所以做事一定得高调。

21.从古至今,财富的基本表现形式其实从未改变,那就是土地

土地,在农村是耕田,那是农民的根本;在城市是房子,现在也成了市民最重要的财富。

中国有史以来所有的变革,都是围绕“土地”和“产权”产生的,到了最后,其根本形式都是土地的再分配和再利用。

来源:知乎

套套那么薄,会不会容易破?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空气里弥漫着爱情气味的七夕夜晚,不仅约会要甜蜜,开车也要注意安全哦。

为了让大家「安全驾驶」,丁香医生梳理了 11 个关于避孕套的常见疑问,男生、女生都要知道答案。

01

安全套真的 100% 安全吗?

目前没有一种避孕方法可以做到 100% 有效避孕(禁欲除外),而避孕套的有效避孕率可以达到 98%,相当优秀了。

也就是说,每 100 名正确使用避孕套作为避孕方式的女性中,只有 2 名在一年内怀孕。

成功率明显高于紧急避孕药避孕 (约 80%)、体外排精避孕(约 78%)、安全期避孕(约 76%);只比口服短效避孕药 (连续服药不遗漏约 99%)、结扎(约等于 100%)略低。

另外,正确使用合格避孕套,还可以大幅度降低通过性行为传播的疾病感染率,比如艾滋、 HPV(人乳头瘤病毒)等。

02

套套那么薄,会不会容易破?

别担心,没那么容易破。套套在上市前要「过五关斩六将」,例如检测扯断力、拉伸性等是否合格,每个批次还要随机抽查是否有可能漏水的针孔、爆破体积和压力是否达到要求……

根据国家标准《天然橡胶胶乳男用避孕套技术要求与试验方法》,一个合格的天然橡胶胶乳避孕套符合:

爆破体积应不小于 16L,也就是装下 32 瓶 500mL 的矿泉水也不会破;

最小扯断力应达到 100N,也就是提一袋 10kg 的大米,还能保持不断。

即使是 0.01mm 的超薄型避孕套,使用了聚氨酯等新型材料,强度也有保障,只要不是故意破坏,一般也不会破。

不过,过期套套可能成分变质增加破裂风险,使用前最好检查是否在保质期内。

与其担心套套破裂,不如减少可能降低有效率的错误使用方法,比如别用牙齿、剪刀等尖锐工具撕开包装;使用前捏一下储精囊,排出里面的空气;使用中别太猛烈和粗暴。

03

乳胶过敏,不能用套套?

当然不是啦。乳胶过敏,只是不能用乳胶材质的套套,还可以选择聚氨酯材质。

市面上大多数套套是乳胶材质,也有聚氨酯类这种完全不含乳胶分子的避孕套,用起来的感觉也和乳胶材质没什么明显不同。

对乳胶过敏的人,一定避免使用乳胶套套,以免出现过敏反应。足够体贴的伴侣,记得在第一次亲密接触时,问一下对方是否对乳胶过敏哦。

04

套套分大小吗?

当然。别想歪,套套型号大小参考的是丁丁粗细,与长短无关。

参考量戒指尺寸的方法,用细线绕充分勃起的丁丁中部一圈,测量线的长度即丁丁周长,对应的是套套在开口处的周长。周长除以 2 就是套套说明书中对应的「阔度」,也叫标称宽度。

大多数中国男性适合「中号」,标称宽度 52 毫米左右,首次购买可以先选中号,试用后感觉太紧或太松,再调整到其它型号。

套套过小,会增加破裂风险;套套过大,可能在过程中脱落,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小哦。

05

套套分正反面吗?

是的,套套的外面通常有润滑的涂层,而内侧通常没有润滑,以减少脱落风险。

佩戴的时候,套套开口处的卷边应该在外面,用另一面贴上丁丁。

如果戴反,会明显感到穿戴困难,还容易弄破。注意,戴反了一定要换新的,避孕套只要碰到丁丁,就可能接触到精子,有怀孕可能。

06

「等下再戴」「过会儿再取」,会影响效果吗?

当然影响。

戴晚了,丁丁兴奋已经分泌了前列腺液,其中可能存在少量精子,有了穿越火线的机会;取晚了,丁丁疲软套套容易脱落,精子有可能侥幸逃逸,都可能影响避孕成功率。

套套一定要在性奋时、与对方身体接触前戴上,并且在亲密接触后、疲软之前取下,必须全程使用。

还有人想要更保险,选择「戴两层套套」,Emmm……这可不是个好主意。两个套套相互摩擦,会增加破裂风险,外面那层还更有可能滑脱。戴双层,不是双保险,而是更危险。

07

中途套套掉进去了,怎么办?

取出来。

套套如果掉落在女性身体较浅处,轻柔地用手指勾出来;如果掉落到较深处,手指无法够到,静等 10~15 分钟后,再尝试取出。

女性性奋时子宫和宫颈会升高,相应地阴道被拉长,出现环状缩窄,等恢复后会更容易取出。如果还是无法取出,就要及时就医。

需要注意,在套套从丁丁上掉落的那一瞬间,已代表此次避孕失败。过程中如果发现套套部分滑脱,应该暂停并重新将套套套回原位以避免完全脱落。

08

事后发现套套破裂了,怎么办?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最重要的是确认自己是否有感染疾病的风险。如果怀疑接触到了艾滋病病毒必须立即就医,采取接触后预防。还要注意检查是否有碎片遗留在体内。

如果还没有生育的打算,可在事后服用紧急避孕药,越早服用越好。大多数紧急避孕药为 72 小时内服用,超过 48 小时后服用,失败率会相应升高。

紧急避孕药副作用较大,且失败风险高,不推荐作为常规避孕手段。但若遇到安全套破损、滑落等意外情况,不要顾虑,越快吃越好。

09

有延时功能的套套,真的有用吗?

不建议通过套套来满足对延时的期待。

延时功能一般分为物理延时和化学延时。

物理延时,增加套套整体或顶部厚度来降低敏感度,达到延时

化学延时,在套套顶端添加局部麻醉药物等,使丁丁麻痹,产生延时效果

物理延时一般没有特殊不良作用,而化学延时套如果使用过于频繁,可能导致丁丁敏感度降低等其他副作用的出现。

持续时间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身体状态、心情、环境、性刺激的强弱……如果真的担心时长,应该到正规医院男科就诊,别寄希望于避孕套。

10

套套可以重复用吗?

当然……不可以!套套是一次性使用消耗品,尽管外观没有破损,也要一个一用,反复使用可能造成细菌滋生,也更易破损,增加受孕概率。

一个套套只能使用一次,至于一次性生活需要多少个套套,那就因人而异啦。在更换新的套套时,记得要彻底清洗手和关键部位,以免接触到残余的精子。

11

便宜的套套和贵的套套,有什么区别?

只要是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套套,本质上差别不大。可能会因为厚薄、润滑液种类、外观等不同,而造成不同定价。

但也有新闻曝光过一些非法小作坊制造「假」避孕套,价格低、质量差,避孕效果当然也没保障。

鉴别真假套套,要三看一闻。

➊ 看外包装,真套套包装完好,字体印刷清晰。

➋ 看内包装、产品说明书,正品包装袋边沿整齐,生产日期不容易抠掉,假货相反。

➌ 看医疗器械注册证号、生产许可证号、商品条形码,必要时可以登录网站查询编码。

➍ 打开包装闻一闻,正品避孕套闻起来没有特别刺鼻的气味,而假货一般使用劣质硅油,味道刺鼻。

套套的价格,不会比弥补避孕失败的价格更贵,不要贪图便宜,选择不正规的避孕套哦。

「行车不规范,事后两行泪。」

气氛升温,危险又迷人的七夕夜晚,更不能肆无忌惮,用身体去冒险。

闲鱼上的奢侈品鉴定:九成客户是女性,鉴定完就分手

闫闯刚睡醒就接到了警察的电话。

警官打开物证箱,将三只包摆在了桌面上。这些包价值十多万元,用料高档,包身却带有大块不明污迹。警官解释,小偷砸车抢包,被车主发现,于是边跑边掏钱包,取出上千元现金后,把包扔在了水沟里。

闫闯像医生查看X光片般犀利,扫过这些包包的LOGO和标签。这名小偷万万想不到,当闫闯在鉴定结果栏写下“正品”时,他将面临10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作为奢侈品鉴定师,协助有关部门鉴定涉案物品是闫闯的工作之一。6年来,他每天需要鉴定数百件物品,在闲鱼创建的“奢侈品鱼塘”广受欢迎,吸引了近80万粉丝。

每天拿起手机判定奢侈品的真伪,闫闯就走进了场没有原告和被告的法庭。他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眼睛,也见证了无数悲欢。

一只包让情侣分手

有次,一位闲鱼上的卖家请闫闯当中间人。她对自己的LV购物袋很自信,想让买家更放心。

双方相约在北京西单的咖啡厅当面交易。上午11点,三个人刚刚坐稳,卖家姑娘就从防尘袋里拿出她珍爱的宝贝。她一边解释购物袋是她男友送的正品,一边不舍地抚摸包包的手柄叶片,停了一会,将它隔空递给买家。这只包价值9千,相当于桌面上的200杯咖啡。

听姑娘语气笃定,所有人最初以为没有问题,可包包的内侧LOGO,暴露出不对劲。LV用的是专有字体,而这只包里“PARIS”的“R”的最后一划不是从根部出发的。

疑惑被提出,姑娘连连摇头,表示不信。又一个疑点接着暴露,在包包系带背后的装饰圆钉打磨得很粗糙,正品的则平整光滑。

姑娘的嘴唇越抿越紧,突然抓起手机,像打地鼠似的重重按拨号界面,电话那端传来的“喂”马上淹没在她闹分手的咆哮声里。这场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交易,不到10分钟结束了。

如果事情顺利,姑娘和男友本该有顿美妙的烛光晚餐。她怒气冲冲地站起身,踩着掉在地上的防尘袋走了。

经过此事,闫闯决定,之后再有当面交易,要跟买家约定暗号,比如说“价格有点高、成色有点旧”,就代表交易取消。

物品不会撒谎

一天,闫闯收到闲鱼上“彤彤”的私信:“在专柜上刚带回的包,闯哥帮我看看。”

在留言下方,跟着张包包的缩略图,从图中可看出是LV小号Favorite,特殊的是,这只包在2018年已经停产,并非当季新款。

放大图片,包包标签上写着序列号“SP2157”。LV的序列号里隐藏着生产信息,其中第2和第4位合起来代表年份,第1和第3位在2007年以后代表周数。这只包如果生产于2017年第25周,不会出现在今年的专柜。

image

图 | 闫闯录制分享鉴定技巧视频

“你好,根据你提供的图片,初审鉴定为仿品,结果仅供参考,不作为买卖、维权依据。”

由于奢侈品价值高,大家都急于得知鉴定结果。这条消息的状态马上从“未读”转变为“已读”,但彤彤迟迟没有回复。

过了几分钟,她留言道:“这包我最好的闺蜜帮我买的……您再看看,真是假的吗?”

字里行间,透露出她的犹豫,毕竟一边是陌生的鉴定师,而质疑指向的是她最亲密的好友。

线上鉴定一般只局限于图片,若对结果不满意,大家也可以选择实物鉴定。但这回情况明晰,包包的确为仿品,也存在着闺蜜不慎受骗、买到假货的可能性。

“闺蜜跟我说,自己为了我,特地跑了趟专柜买的。”这个答案让人无言以对。

过了会儿,彤彤点击“确认收货”,留下简短的两字“好吧”就结束了交易,闫闯仿佛听到一声无奈的叹息。

真相有时就像卡在喉头的鱼刺,让人进退两难。

无处申诉的骗局

时尚业是一个既光鲜又无情的行业,奢侈品品牌们每一两个月必出新款,制假商家也紧随其后。

一天凌晨,鉴定出一个仿品后,闫闯正想躺下休息,女生“小雅”的留言让他兴奋了起来。

“您等等,除了这个,我还有十几件,都请帮我看看。”小雅一口气拍下了十三个“奢侈品鉴定链接”。

屏幕里,图片一张张迅速弹出,预示着一起假代购的骗局将被揭穿。奢侈品价值不菲,代购们提供的价位一般是专柜价的七到八折,有些甚至低至五折。差价具有诱惑力,也存在着上当的风险。代购的骗术层出不穷,继拿真小票配
假包后,有的干脆模仿名品店专柜的布置搭假柜台,聘请外国人当店员,在录制的视频里吆喝“我就在法国,要的速度(留言)”。

小雅发送的图片加载完毕,一一点开,上面有Dior手提包、Gucci手袋、Prada水桶包、爱马仕的羊绒围巾……最后一张图,是这些奢侈品的合照,让人不知是何用意。

一分钟后,结果揭晓。果不其然,这些全是仿品,涉及的交易金额可以报警立案。根据以往的经验,虽然代购方不会承认造假,但一般买家据理力争后,能够退货返款。

得知结果,小雅却沉默了,只回复了三次简单的“好”。

过了许久,她才打出一段字:“这些都是我前男友送的。这个包是他还追在我时送的,这个是我生日他给买的,这件是我们在一起过的第一个情人节他准备几个月的惊喜……”

小雅说,她与男友分手一年多了,自己还留着这些礼物,偶尔孤独的时候,会摆出来,看着它们,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错误的决定。“谢谢你,看来我分手分对了。”屏幕那端的她,大概手指停在输入框上,心也慢慢沉了下去。

放下手机,闫闯抬头看向窗外漆黑一片的夜空,很想越过谎言安慰小雅,人生很多事都不是交易,也没有公平可言。

一秒决定辞职

几乎所有人都期待鉴定师说出“正品”,否则关掉聊天窗,是一段交易的结束,也是一场撕扯的开端。只有一个人例外。

“哎,帮我看看这只包吧,希望是假的。”昵称为“芊芊”的女士,想鉴定的是只Chanel的手提包:黑色牛皮,银色配饰,皮面是菱形格纹线。

“公司年终奖没有发钱,发了这包,要是假的我正好不干了。” 芊芊说,她在公司服务了8年。领导评价她性格懦弱,不适合做管理,一直未给她升职,去年好不容易有个中层同事离职,也没让她补空缺。

紧随文字,芊芊一口气发送了三十多张照片。和一般人随便拍拍不同,她每一张都照得一丝不苟:无曝光、对焦准确、角度到位,包包的每个细节都没有放过,像警察给犯罪现场的物证照相一般仔细、冷静。

但她的第一张图,就暴露了包包的秘密。图中黑色金边的身份卡上,几行字母的印刷均有缺漏,日语“质”的下半部分的三条横线粘在了一起。包包大概率是粗制的仿品,成本不过数百元,而与之对应的另一端,是她为公司贡献的8
年青春。

“怎么样,是照片还不够多吗?”芊芊等不及,又问了一句。

这回,闫闯没有复制往常的鉴定回复模板,而选择慢慢打字,小心措辞。从业以来,他碰到过许多次公司的采购部门吃回扣、买假包当真包的事,或许这次也是相似的情况。

可芊芊默默点了“确认收货”,没有再发消息。那些完美的照片,就像她对公司最后一点余情的“回光返照”。

奢侈品鉴定不仅是一场和制假、售假方的博弈,也是场人性的博弈,却没有输赢。

人人都能有的奢侈品

来做鉴定的人有九成是女性,许多都涉及男友送的礼物。

有个男生经济拮据,却送了女友一条上万的宝格丽项链。女友大为感动,在男生向她借钱时,毫不犹豫拿出2万。钱入账不久,男生就人间蒸发。女友不得已,想转卖定情信物,鉴定后才发现项链是假货,万念俱灰。

image

图 | 闫闯鉴定手表

经手过价值上千万的百达翡丽腕表、上百万的爱马仕镶钻鳄鱼皮包,奢侈品在闫闯眼中,慢慢祛魅为普通商品,“或许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和另一半有所评估,购买奢侈品时量力而行。”

又一次,在给出假货鉴定结果后,客户“小琦”诉苦道:“这是我男朋友送我的生日礼物,我的第一件奢侈品,梦寐以求一年了。” 她指的是LV的Neverfull中号手袋,深色棋盘格,内里红色,市价9千出头。

类似的话在鉴定过程中屡见不鲜,已不具有冲击力,但与其他情侣彼此怀疑不同,小琦表示完全信任男友,只将矛头指向了卖家:“就是担心男朋友什么都不懂被骗了,果然是这样!”

她解释说,男友薪水不高,每月省吃俭用,攒了一年的工资,才有能力买下这款她念念不忘的包。想给她制造惊喜,男友自己上网找的代购,但到手后小琦觉得不对劲,又怕伤男友感情,心神不宁了几天,直到朋友推荐她来做鉴定

听完来龙去脉,闫闯列出了这款包是仿品的种种证据,让小琦去跟卖家维权,吓唬他们要报警。

第二天,小琦回复道:“成功了!”在维权过程中,卖家先是扯皮,在证据面前无法自圆其说,终于同意退货,“你不信任我就把包退回来,反正你不要还有其他人要。”

真心,或许才是生活里最贵的奢侈品。小琦说,收到退款后,男友还是决定用这笔钱,补送她迟到的生日礼物。

*文中人物为化名。

来源:苍衣社 微信号:cang1she

加拿大一线城市生活感受

经常关注这个版,看到大家吵来吵去很热闹。今天正好有点空闲,也希望能贡献一些素材。因为大家的讨论都在说国外好的方面,我就侧重说不好的地方,兼听则明。

我这人很喜欢热闹,所以来加拿大也维持了一些朋友圈,客观上对这个社会也了解得更多一些,我把听到的一并说给大家。还给大家贡献一些好用便宜的移民渠道。

我国内985毕业,TOP2拿到了一个博士学位,来加拿大整整4年,生活在蒙特利尔市区,加拿大第二大城市。
加拿大的三大城市是:多伦多,蒙特利尔,温哥华。这三个城市华人特点是:华人的工作精英在多伦多(多伦多工资高,机会多),华人混日子的在蒙特利尔(物价低,税高福利好),华人二代们在温哥华(气候好,城市好)。这并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人数多一些。

先介绍一下移民信息:

蒙特利尔目前主要的华人移民通道是通过PEQ(魁北克快速移民通道)项目。魁省主要是法国人后裔,政治诉求是独立或者特权。政府最喜欢会法语的人。省技术类移民打分表上,重中之重就是法语这一项,如果你会法语就很快高分脱颖而出。吸纳说法语的人,是为了巩固法国文化在魁省的主体地位。其次是当下热门挣钱专业,比如计算机。学历加分本科就是满分。所以技术移民百分制里,一个计算机专科可以加8分,一个计算机本科加12分,但一个普通专业博士是0分。这个移民,在国内就可以申请,都是网申。有年龄分,35岁以下是满分,需要雅思成绩,要申请的码农朋友得抓紧。

PEQ计划最近有更新,我没关注,我只说原来的。原来的操作是为魁省培养一批拥有魁省价值观的年轻人。学费大概在10万人民币左右,来魁省读大专,学制1年半,一半时间学法语,一半时间学蓝领技术。考试合格就可以申请身份了,申请周期要1-2年。最开始考试是由学校自己进行,只要去考就给通过。中国人去的学校也是中国人自己办的,造假严重。后来政府发现很多通过的人根本不会说法语,现在要抽查。目前要求工作经验,前几个月又在游行反新政,最近又改了。法语的要求B2就行。

拿到身份以后就可以申请加拿大名校。很多在国内考不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拿到顶尖学校的OFFER。在高中成绩不好的可以考虑,毕竟PEQ比高考简单多了。不过大家也不用迷信国外名校,尤其是你在当地就业,名校并没有带来很多加分。不得不说,国外生源真不行,毕竟当地录取比例太高。再者,加拿大牛逼的学生也都去美国的学校了。本省最好的大学麦吉尔大学对标的是美国UCLA,但学费便宜。国外本科学历就足够用来工作挣钱了,当地人基本不读研究生,除非要走学术路线或喜欢做研究。北美的理工科研究生多来自想要移民的国家,在蒙特利尔,东亚、印度和中东最多。

还有很多移民,是在法国读研究生,学了法语。法国不容易留下来,就直接申请加拿大移民。

不想学法语也可以去其它省份。东部海洋省,中部草原省,西北地区,都有工作一年就可以拿身份的政策,具体每年会变。我有朋友从国内来加拿大读大专,读完就去某个人丁稀少的省份冲咖啡,一年后就可以申请身份了。有移民中介可以帮忙安排工作,如果你有开放工签的话(拿到学位给三年开放工签,无论什么学位,从大专到博士),拿最低薪水,一个月收入2000刀左右,生活够用。

再来谈谈感受:

1. 税特别高:魁省年薪11万,到手6万多;年薪5万,到手3万多。蒙特利尔收入中位数是4.5-5万。除了联邦税,省税,养老金,还有一长串的各种福利扣款,比如带薪年假扣款。我到手的工资,要远低于在北京工作的同学。另外,工会也没有想像的那么好,他们为你争取福利的代价,是你要付更多的税来买这个福利。而且,你每月强制要向所在工会交钱。

2. 民风是否纯朴,看地方。小镇的民风都很好,大城市都不行。大城市就是欲望汇集的地方,各种坑蒙拐骗。当地白人并不比华人更高尚,坑起人来更狠。法律很完善,但维权成本太高。房东违法坑我,他知道上法庭要拖个一年半载,我耗不起。最后我去法庭起诉他,要求解除租房合约并赔偿我损失。我在法庭还查到了他有一连串的官司。他要求跟我合解,他不赔我钱,我可以随时搬家,我妥协了。我搬家以后看他发的广告,他又去坑下一个房客了。我跟加拿大当地人也谈过这个问题,有些人喜欢大城市的繁华机会;有些人喜欢小镇的岁月静好(他们称自己是country boy)。

3. 国民素质:人性都是一样的。大街上冲人微笑,是因为太孤单了,一共也遇不到几个人。市中心没人冲别人傻笑,大家都健步如飞。车让人,首先是法律规定,其次是车少人也少,让让无所谓。人多的时候,车也不让人,跟中国一样。最近蒙特利尔一个骑自行车的大学生还刚被撞死了。超市买东西,收银员总是笑着跟我打招呼,我一度以为他们是真喜欢这个工作。直到后来有一个在超市工作的朋友,告诉我这是法律规则,必须跟每一个顾客打招呼,否则会被投诉。

4. 人情冷暖。国外人的热情都在脸上,中国人的热情在心里。刚来的时候,外国人见到我都特别热情,让我有一种世界都是好人的错觉。后来真正需要帮忙,需要花他们时间的时候,前两次还行,多了他们就推三阻四。他们也确实没时间,他们热情的社交就要占用大量的时间了。所以现在有事帮忙,还是找熟悉的人中国人方便。(当然,我被中国人坑的次数更多,这是另一些人。)

5. 价值观:差异非常大,中国人的适应也不一样。比如,在北美从小就要练口才,从小就要练习讲PPT,练习如何包装自己。他们非常关注自己在别人心中的专业形象,所以工作的时候都打扮一下,而且要显得精力充沛。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职业道德。但他们真正落实到实处的工作,责任心远小于中国人。中国人则是少说话多做事。这种价值差异,完全反映在了两国领导人身上。在北美你如果不会吹,工作机会就少很多。如果你不喜欢这个价值观,那你会比较痛苦。

6. 福利。福利是真的好。福利与税收是正相关。政府不产生财富,只是分配财富。大家羡慕的加拿大疫情发钱,就是一种财富再分配。比如我这种疫情还在上班的,就没钱发。而且我交给我政府的税,都被拿去给那些不用上班的人,还给那么多,我自然是不支持的。政府没钱了,各种基建与改善性的项目也都要停。地铁延长线更不用想了。这边最好的情况是,你攒了一大笔钱,过来不上班,因为年收入是0,那你就可以光明正大吃福利。有很多华人这样做,平时去中国城打黑工,挣钱不交税,年底政府再补贴一大笔钱。但这些人游离在社会之外,人生的成就感通常不会太好。再者,城市会提供各种各样的免费娱乐,夏天到处都是政府组织的露天演唱会,社区会有免费的泳池图书馆。魁省幼儿园基本等于免费,孩子小时候会发钱,基本等于政府养。

有人说中国没有福利。中国的福利不是直接发钱给你,是拿钱去修铁路搞基建比较多。这几年医疗保险涵盖的药品也越来越多。中国是做一个长期规划,加拿大因为要投票选举,所以钱要花在面上。我们这里的地铁延长线问题已经讨论了十来年了吧,每年竞选都是话题,永远不可能建。每个党的竞选纲领,也是幼儿园要降几块钱,哪里要修个桥之类,从来不提引进外资这种宏观的。我国内朋友看完竞选纲领,评价像菜市场大妈买菜。

7. 教育。想让孩子迈上精英阶层,不比中国容易。我导师的孩子上学,学校还要面试我导师。他孩子小升初要考试选拔,我导师很紧张。金字塔上层就那么点,中国人又在当地没资源,自然很难。其实版上很多人都是中国的精英阶级,占到了人群的前1%。你遇到的难处,不是社会体制导致的,是你已经在金字塔尖上了。来加拿大能占个前30%就不错了,自然压力就小了。

8. 社会财富。这其实是所有迷惑人的核心。他们赶上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现在还在收割全世界。大家羡慕的很多方面,其实都是钱堆起来的。现在我们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夕,如果中国能占据几个重要的点,那我们就能翻身了。他们的社会财富随着中国的崛起在缩水,我当地朋友告诉我,他们现在的日子要比父辈难。虽然工资涨了一点,但物价涨得更多。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大国在违堵中国,真的动到饭碗了。我在这里的四年,就眼睁睁看着国内同学的薪水反超我,我的薪资涨幅比不过房租涨幅。工资每年涨1,25%,房租每年涨3%,都是来平衡通货膨胀。这几年,连1元店的东西都涨钱了。

9.物价。总体大原则是,大部分人手里都不会有钱的。政府总会通过某种方式回收财富。如果大家手里都有钱,那既不努力工作,又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但两边花钱的地方不一样。买房在中国和加拿大的意义完全不同。具体就不细说了,目前网络上的大部分比较都是拿中国花钱多的地方去对比加拿大便宜的地方。总体生活成本,加拿大绝对远超中国。除了多伦多能对标一下北上广,其余的地方都挺小。温哥华能对标一下杭州?蒙特利尔的话,人口跟200万,有社会财富加成,就对标一下济南吧。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家都岁月静好。逛街和拼多多,可望而不可及。

加拿大普通人手里也没钱,有几个细节可以分享一下。1.超市打折的东西经常断货。2.市庆的活动,免费送一个小音箱,一堆人围着发音箱的工作人员抢,我绅士了一点就没抢到。3.外国学生租的房子,普遍比中国学生要差。这几年市区高级公寓房租涨得特别快,我们猜测可能跟中国留学生多了有关。当地人对中国人的印象都是超级有钱。

10. 加班。这是连着一条的。国外人加起班来,一点不比中国差,毕竟社会分层中,总有人想往上挤一挤。那些不加班岁月静好的,通常也挣不到多少钱。因为社会财富多,一般人挣的钱也够用。再就是中国人升职的天花板,并不完全是对中国人歧视,更多的来自于文化的不兼容。一代中国人主要是做技术,没法做管理和沟通类工作。让你去领导一个团队,团队里大部分还是当地的毛头小孩子,自己内心就打怵。

11. 房子。市中心的房子又贵又破,想在好位置买个像样的别墅,100万加币起。大家想像中的中介图片里的别墅,大概要300-1000万加币(Westmount豪宅,带泳池,近市中心,风景好的那种)。一个300万别墅的税和电费,一年也要4万,其中房产税是1-2%,还有学校税,再加上冬季取暖电费。市中心的公寓,使用面积100平的,在比较好热闹的区,旧房子,30+万。郊区房子又大又便宜,中国人一般买在郊区。比如中国人聚集的Monk区(比较差的区,地铁12分钟直达市中心),一个两层楼的连排别墅,有院子有阳台,可以30+万拿下。因为城市规模比较小,其实郊区离市中心也不远。那些小镇房子就更便宜了。蒙特利尔对岸城市的小房子,梦想中的别墅也就几十万。房子在加拿大,尤其是蒙特利尔,比较容易解决。

12. 中国人的圈子。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人,通常不大跟其它中国人抱团,因为没需求。他们的同事主要是当地白人,比如在政府工作的。他们大量的时间也都花在了自己的事业和孩子教育上。抱团的中国人,有很多是语言也不行,财富也不行的。这里边有很多人心态崩溃。以前在中国的日子虽然不说好,但也算是体面的中产,来这里直接降级成体力劳动者了。他们就是黑中国黑得最厉害的,拒绝接受一切中国正面信息。中国人在当地基本都不掌握社会资源。这点体现在找人办事的时候,特别明显,无人可求。国外其实特别讲关系,推荐信就是一种关系的表现。找工作都是需要推荐信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移民了要重新念书。大家不要杠我这条,很多像计算机类的稀缺工作,可以直接入职。另外,我说的抱团是利益抱团,不是普通朋友。

13. 政治腐败与言论自由。哪里都是一样的,只是你是否有渠道知道。在国内你知道,是因为你是社会主流并且各种自媒体发达。两三年前,McGill的一个研究室主任在社交媒体质疑魁省政府腐败,马上就撤职并公开道歉。我有当地朋友的父亲是圈子里的,我朋友告诉腐败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国外说话其实更要小心,尤其有体面的工作的人,万一怕有录音政治不正确的言论,或者动了别人蛋糕,那分分钟走人。

14. 移民与回流。移民的原因各种各样,有的是羡慕国外的社会财富,并且有能力分一杯(学计算机专业的,学术强的大学教授);有人是在国内上升受阻,来这里逃避内心的压力(985教育阶层,或者拥有千万人民币财富,但后期发展不顺的);也有人是在国内生存压力太大,来这里重新寻找机会(专科毕业,专业一般的);还有人是纯粹被忽悠来的。但无论怎么样,移民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机会成本,再回流回去,以前同一起跑线的人都跑远了,如何面对也是一个难题,还不如就国外生活着。毕竟在当下的中国,移民也是一个社会成就。

最后我谈谈我自己的感受。

我如果留在这边,对口的工作单位是政府。我曾经有一段时期想办理移民,但后来实在想不通,这里跟我家三线城市的生活有什么不同。这里买房容易,但我家三线城市也不贵;这里工作轻松,三线城市不仅轻松,我还被当人才供着;这里教育也没好到哪里去,毕竟用人单位也不傻,光有文凭也没用。在这里,我还要花大量时间成本来适应这个体制。

看病也是个大问题,不过在哪里都是大问题,毕竟医疗资源是奢侈的资源,可以无限投入的。

有人说,在这里可以活出真正的自己,不用受别人指点。那我就详细分析一下这点。在马斯洛需求体系中,人最高的需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从小在中国社会长大,那么自我价值就是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哪怕我们不想去跟别人比,但我们也无法逃避内心对成功的渴望。但世界上哪有那么多成功,所以当我从一线城市回到三线家乡的时候,最难处理的是自己的内心。而生活在加拿大,就完全逃避了自己内心的评价体系,逃避了熟悉的社会结构。在中国,要说成功,那又要一线城市大房子,又要权利和无限资源;而来加拿大,成功的定义就变为了找到一份可以做到退休的工作。在这里没有评价你,也是因为没人关心你。我刚来的时候自己租房住,有头疼脑热的时候,觉得自己万一真在出租房里挂了,可能也没人知道。

总结一下:加拿大的优势在于积累的社会财富,中国才刚开始挣钱,远远不及老牌发达国家,所以在发达国家能享受到更好的物质,以及由物质带来的精神世界。在中国的优势,是自己的社会地位高。虽然整体财富不行,但我们个人分得的比例,比在加拿大要多。而且在中国还有已经积累的社会资源和家族的互相支持。由于每个人在意的点不同,最后的选择就会不一样。没有好与不好,只有合适与不合适。

另外,如果真想移民的话,建议就尝试一下,只有自己做了一遍,才能知道是否合适自己。这也算是人生成就之一。只是不要把自己逼的太狠,留点退路。毕竟移民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来源:水木社区

有哪些实用的识人技巧?

缪斯谭说
1.无故所恶,出于本能

如若自己对某个人无故厌恶,看了他心烦意乱或恐惧怯懦,就要相信自己的直觉本能,为自己构筑护城河。

l 一来,他可能曾经做过某些不利于你的言行举止,但时光滤镜将其淡化了。

l 二来,他居心不良,你的磁场被干扰了(就如孩童对坏人特别敏感,就是因为心境澄澈),才会感觉不自在。

因此,面对这种人:

(1)如若定要往来(如生意上的伙伴/客户/亲人),学会保护自己立场,不将情绪牵扯,就事论事。

(2)如是无益社交,就要学会及时止损,保持距离。

2.但凡标榜,多为人设

如若一个人总是标榜自己:

l 一定不会如何

l 最讨厌某种行为

l 自己是个如何如何优秀的人

这种人的真实面目一般就是他口中的反面映照。

润物细无声,真正如此的人,早已将优良品质与己混为一体,何须心虚标榜?

3.但凡无据,皆是画饼

人人都利己,蛋糕也有限。

如若一个人并非是你的至亲,在无白纸黑字真凭实据的情况下,口口声声扬言要给你超过你能力范围的巨大利益,但这个前提是你必须要为之付出xxx,应当明晰事出反常必有妖。

这个时候,就要想想,这个人的真实目的是什么,不要被猪油蒙心争当韭菜。

4.嘴甜过度,必有所图

人人都自恋,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赞许。

如果一个人掩盖这种本能,对你过于油嘴滑舌阿谀奉承,你觉得他说的话非常动听遂心,就要注意他是不是另有所图。

一个人的精力就那么多,不是谋事就是谋心。

5.交浅言深,不可信任

所谓交浅言深,就是在不相熟之时,向你:

l 道出自己的隐私

l 八卦他人的隐私

这种就是无社交距离和交际底线的人,因此要注意在其面前保护自己的隐私,他连自己都能出卖,以后也大概率出卖你。

6.近亲挚友,皆为其影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伪装得再好,也可以通过其近亲挚友去识别其真面目。

每个人的品性真心、能力水平大多是他身边人的平均水平。

7.搬出他人,心无底气

如若一个人总是在交流之中习惯性搬出(偶尔为之不算):

l 某名人说

l 某亲人说

l 某朋友说

那说明此人:

(1)一来,心无底气或实力,想以他人作为挡箭牌,为自己挡住明枪暗箭,以及作为自己的立场背书。

(2)二来,缺乏担当与主心骨,难以承托大任。

8.真实人品,观其低处

一个人顺风顺水之时,是难以识别其真实面目的。

因此要看他:

(1)最低谷之时,待人接物如何?

(2)有史以来,做过最坏的事情是什么?

才能以此窥见真实人品。

不要心存侥幸,有些底色是与生俱来的,很多事情有一就会有二,继而三四五六七八九。

9.人若无癖,必戴面具

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圆满。

如若一个人给你的感观是十全十美净无瑕秽,那么他肯定给自己粉刷上了一层厚厚面具。

遇到这些人,留个心眼,不能全抛一片心。

10.小动作多,心不坚定

行为是内心的显现。

如若一个人:

l 眼神闪烁

l 捏甲抖腿

l 吃无吃相

那么说明他的心也处在摇摆不定的状态。

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显现出什么。

11.身居高位,越显单纯,大智若愚

如若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实力身居高位,你仍然觉得他“愚笨”,那么说明他有大智慧,懂得藏锋守拙侍机而动。

在他面前,不要卖弄关子不要自作聪明,而是应该学其优点以礼相待。

有时候,你以为他不懂,其实他只是不想你认为他懂。

以上分享,望能共勉。